APP下载

生本教育理念下语文教师如何与学生互动

2016-12-01冯秀芬

新课程·中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教学互动生本教育初中语文

冯秀芬

摘 要: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生命,让学生在“无预设”的状态下以一个准读者的身份进入语文阅读的课堂,让“文本与读者”进入到“我你”关系的对话互动中,使学生能个性化地体悟文本,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从中完成知识的相遇,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的特点,因材施教地优化“教学互动”,始终做到以生为本,从而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本教育;教学互动;设置话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等进行转变。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教师总是强行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点的灌输,把学生当做储存知识的容器,自己一个人在讲台上兴致勃勃地讲,学生则在讲台下稀里糊涂地听,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激情澎湃、绘声绘色,学生则在下面表现得若无其事。导致这种教学局面发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和尊重。因此,无论教师自己一人在讲台上唱的独角戏有多精彩,学生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一节课下来,既浪费了宝贵的上课时间,又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要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必须要抛弃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以书为证”“教师是权威”“学生是接受者”的传统理念,视学生为课堂的主体,以生为本,课堂上所涉及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来进行,让学生有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身心得以主动、全面、可持续的发展。那么,我们究竟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措施来保证生本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以真正贯彻和实施呢?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

看法。

一、找准学生的兴趣点来设置话题

学习最大的动力来自兴趣,当出现旧知识与新信息发生碰撞时,学生便能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冲动。教师如能找准学生的兴趣点,设计恰当的问题内容,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另外,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和智能基础不尽相同,对教师提问的消化和吸收程度不一,教师应面向各层次学生,以全员的积极参与并有效地学习为前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基础水平和反应能力为中心。因此,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已知、未知和欲知,即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学习基础、思维水平,甚至性格特征、反应能力等,都必须做到丘壑在胸。教师应在学生“愤”与“悱”时下功夫,即学生不知道又急于想知道某事,或已知某一问题但又急于进一步探索解决的心理状态下,适时抛出话题,最易于激发求知欲与探求兴趣。

如对于《春酒》一文主题的理解,笔者把主要问题设在最后一段的理解。“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案例片段呈现:

师:道地家乡味的家醅到底是怎么样的味道?

生1:甜甜的味道,乐的味道。

师:哪里甜?

生:嘴里甜,心里也甜。嘴甜是因为酒甜,心里甜是因为母亲对我很关心,不让我多喝春酒,怕我流鼻血。

师:酒甜醉了人,更醉了心,作者感到无比的快乐。

生2:还很有趣。母亲很大方,把泡好的酒拿出来让大家一起吃喝。大家你一杯我一杯,脸喝得红红的,很开心。我就端着酒到处走,到每个人怀里去偷点酒来舔舔,很有趣。

师:你说得真好,的确很有趣,大家喝喝酒,说说笑笑。也要感谢母亲用心地泡酒,大方地把酒贡献出来。还有谁为这样快乐的活动作出贡献呢?

生:还有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他也作出了贡献。

师:是的,阿标叔和母亲一样都很热情,其他的邻居是负责

吃吗?

生3:我想不是,他们也会参与洗碗擦桌子这样的事。大家是一起做的,只是这里不写出来。

师:家乡人人热情好客,团结快乐,母亲更是对我慈爱有加,让作者的童年生活充满了乐趣。作者心目中真正的家醅的味道中不仅包含着春酒的甜味,更包含着儿时生活的快乐有趣,母亲的慈爱、温暖和邻人之间热情的人性美。一杯春酒引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情。

这节课,我一改过去由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课堂模式,在讲课之前问了学生一个问题:“道地家乡味的家醅到底是怎么样的味道?”这个问题符合作者的原意探究情感,将学生的心引领到作者的情感原点,去品尝春酒的甜蜜,品尝母亲的温情,体验乡邻的热情。一句“哪里甜?”让学生想到不仅是嘴里酒甜,更是心里的甜,进一步想到母亲对我的关心和疼爱。“感谢母亲用心地泡酒,大方地把酒贡献出来。还有谁为这样快乐的活动作出贡献呢?”更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掘文本的另一个人物——花匠阿标叔。此时再次提问“其他的邻居只负责吃吗?”学生会去想象大家一起摆桌子、开春酒、放碗筷、敬酒喝酒、划拳的快乐场景,农村淳朴热闹的画面就深深印在了学生的心里。最后老师做总结,写喝春酒即表思乡情。这样的引导紧紧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不仅满足了学生求知的需求,更满足了学生求知过程中情感表达的需求和情感深化的需求。整个课堂气氛其乐融融,既做到了让学生参与课堂,使生本教育理念得以真正体现,同时也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紧扣教材重点、难点来设置话题

我认为,要把握教材要旨,必须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将问题集中到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否则就会隔靴搔痒,抓不住要害而喧宾夺主。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在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为突出父爱这一重点,学生齐读“望父买橘见背影”部分,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并说出其依据。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读后,浅浅深深得出了一些答案:

生1:这是一个臃肿的背影。因为父亲是个胖子。

生2:这是一个笨拙的背影。因为父亲爬月台时两手攀在上面,两脚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动作迟钝。

生3:这是一个凝聚着父爱的背影。行动如此艰难,还要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橘子,这全是因为爱。

生4:这是一个忘我的背影。“攀”“缩”“微倾”这些动作都说明他的不容易,它体现出的是父亲为儿子撑起一方温馨的空间而透支生命的挣扎。

生5:这是一个困顿的背影。“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家中负债累累,还得为一家子的生活而奔波。

生6: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

就这么一个问题,引起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深入探究,从中感悟到真挚深沉的父爱!

又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为了突破难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教学时,抓住第八自然段“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中的“那时”发问。“那时”指什么时候?“那时”指的就是十年浩劫,那时紫藤萝“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进而就能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锦,是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作者回顾花和人的命运,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因此,教师紧扣重点、难点,通过对话题的设置,引起学生的讨论以及和文本的深入对话,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促成动态课堂的自然生成。

三、抓住文本的焦点来设置话题

当前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时代的经典美文,都能唤起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并构建出新的意义。因此,文本的焦点不仅仅是文本所有的,更是人们所能引起共鸣的问题,智慧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本的焦点来展开对话,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互动。

例如,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我充分抓住了文本中作者描绘的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感悟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我抓住了文本的最后一句话:“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并由此设计了话题:①散步中发生了什么分歧?②谁来解决分歧?③为什么我来解决分歧?

④我是如何选择的?⑤为什么选择了小路?课堂上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展开讨论,并争相回答,从中感受到亲情的温馨、生命的可贵,理解了传统的孝敬观念。

围绕着这些问题,课上的自然而流畅,一气呵成,连教师自己也没料到会这样,因而省去了过往逐段逐句分析的繁琐过程,抓住了焦点,抓住了主干,这种因开放而始料不及的局面,显示出了课堂动态生成的特征,也实现了有效的课堂互动。

四、利用文本的疑点来设置话题

由于学生的人生经验与知识储备的差异,对文本的理解也就千差万别。为了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形成求异思维,而不是人云亦云,教师还可在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文本的疑点,设计一些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既活跃氛围,也加深理解与认识,更学会全面思考问题。

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提出探究性、争议性的问题:阅读本文后,多数人认为骗子是丑角,同学们,你们对此有何看法?是否可以给骗子设计一个较为合情合理的结局?然后要求各个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完毕后各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进行总结陈述,看看哪一组回答得好。一听到要比赛,学生马上进入了竞争状态,和自己小组的成员开始了热烈的讨论,课堂顿时变得沸腾起来。学生在总结陈述时,也明显对自己的答案进行了大胆尝试和创新,有的同学认为本文所批判的对象首先是皇帝,然后是两位骗子。有些同学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与创造性思维,给骗子编出惊异的结局:原来两位骗子是乔装改扮、行侠仗义的好汉,目的是让昏君出尽洋相,而后在其游行的时候趁机发动起义,最后将那些“不义之财”统统归还给老百姓……

这样,学生在竞争中既深化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这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课堂,才是能使学生获得充分发展的生本教育课堂。

生本教学模式认为:学生具有学习的天性,都爱学习,有强大的潜能,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量是巨大的;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本人,他人无法替代,知识、能力不是能教会的,而是个人习得的。实施“教学互动”有利于语文教学课堂呈现出生动性和活动性,使师生在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进行交流和学习。可见,教师只有创造条件去满足学生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形成一个活跃自由的学习环境,他们才会感受到学习是有意义的,进而把学习的天性发挥出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才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和成功之本。

参考文献:

[1]沈小玲.生本语文:教学主流价值的确认和追求[M].作家出版社,2012.

[2]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荆志强.幸福地做老师:我的生本教育实践之路[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教学互动生本教育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教学互动与人的社会化训练
“九步五必做”教学法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
谈语文教学中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