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大学生精神生活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2010-04-07

关键词:道德精神大学生

陈 涛

(河北工程大学科信学院,河北邯郸 056038)

当前大学生精神生活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陈 涛

(河北工程大学科信学院,河北邯郸 056038)

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既是整个中国社会精神生活的缩影,同时又是影响中国今后精神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精神生活中的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精神生活层面的缺陷。如何看待大学生精神生活中的问题,文章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分析。

大学生;精神生活;思考

在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人们的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精神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但是,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关注要远远大于对精神生活的关注程度。社会中,信仰危机、政治冷漠、道德滑坡等问题仍然很突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栋梁。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是充实的、健康的,但也有一小部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受到了社会上不良思想的侵蚀,出现了政治信仰迷失、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扭曲、价值倾向功利化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分析。

一、当代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是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倾向功利化。当前,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这反映了少数大学生对事物看待也较为偏激,不能准确看待以上诸多社会问题。他们的理想信念也变得模糊,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对社会政治和社会发展漠不关心。反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这些大学生对上大学的目的模糊不清,没有生活目标,情绪低落,进而无法形成稳定、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还有就是价值观扭曲、价值倾向功利化。一些大学生受到社会中的价值多元化影响,抛弃了原来接受的价值观,随波逐流。有的大学生看重眼前利益,而没有远期目标,对自己的人生缺少正确的规划。有的大学生缺少文化鉴赏力、推崇西方传来的奢靡、古怪、变态、暴力文化,并美其名曰“个性”、“时尚”。还有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中不良风气的影响,拜金主义严重,甚至为了金钱,不惜出卖尊严、良心,使得他们原有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奉献、荣誉观念淡化。

其次是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相背离。道德意识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指导着人的道德活动,一般来说大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拥有先进的道德意识,但是经过客观地分析可以发现,虽然大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意识,但是一些大学生的道德认识与其道德行为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大学生认为令人羞耻的行为是“请客、送礼”,却有半数的学生表示自己尽管“鄙视这种行为,却也要这样做”。在怎样看待见义勇为者问题上,大学生表示“精神可嘉,但自己不干”,有的学生认为考试作弊、无票乘车、乱刻乱画、排队加塞是“不道德的,但不妨偶一为之”。大学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不一致体现了大学生道德相对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大学生对不道德行为的容忍程度加大,道德底线一降再降。一些不道德、不正确的行为,却被大学生冠以“个性”、“相对”的名义加以理解,有的甚至得到推崇。

最后是找不到有效的发泄途径,造成心理压力过大。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生理发育越来越早,与之相对的心理发育却相对迟缓,大学生在这一时期心理具有不定型性,心理变化非常迅速。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的《心理访谈》栏目曾做过大学生精神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反映为:人际焦虑、自卑心理、报复心重、愤世嫉俗的态度、极端的思维方式等。大学生心理问题有着明显的阶段性:一年级集中表现为对新生活的适应问题,兼有学习问题、专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二年级出现的问题依次为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与恋爱;三年级集中在自我表现发展与能力培养、人际交往、恋爱与情感问题;四年级则以择业问题为多数,兼有恋爱问题、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问题等。而和城镇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要更多一些。不过,大部分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成功化解了自己的低落情绪,迅速呈现出积极的精神面貌;但一小部分大学生却“在泥潭里越陷越深”,甚至走向极端。

二、当代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要解决大学生精神生活中的问题,首先要继续深化改革,创建有利于大学生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倡导理性消费价值观教育,倡导理性消费,坚决抵制消费主义这种新的西方文化霸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在全社会开展理性消费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不仅仅停留在追求感官快乐的精神消费上,而要树立起判断是非的理性标准,从而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理性消费。二是采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落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的时效性举措,向大学生讲授消费与市场的基本理论知识,介绍消费品常识,以及消费品的选择、评价、鉴赏、使用、维修与保护等。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消费与社会的发展、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关系,从而关注社会消费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养成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是培养优良校风,创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大学生精神生活大多与其所在学校的文化氛围和教学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解决大学生精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培养优良校风,创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还要注意建立校园红色网站,净化网络环境,请专门的心理教师和辅导员定期回答学生们的问题,建立网络德育工作队伍,优化网络环境。在网站建设中,高校应开放一些师生交流的平台,利用 BBS、MSN等软件建立师生平等交流的互动方式,积极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关注与大学生切身利益有关的诸多问题,及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

再次是建立和谐宿舍文化,提高大学生精神生活水平。大学生开展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就是宿舍。宿舍文化和宿舍成员关系对大学生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完善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还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增强宿舍育人的功能。辅导员、班主任应重视大学生宿舍环境的育人作用,要经常深入宿舍,与同学们交谈,了解大学生思想和心理动态,关心他们的生活,化解他们的困惑。

最后是鼓励大学生自助,学会了解、认识自我的精神需求。大学生精神生活中产生问题的主观因素就在于大学生没有办法看清自我,不了解提高精神生活质量的方式、方法。因此,要解决大学生精神生活中的问题还必须鼓励大学生自助,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学会了解、认识自我的精神需求,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上的性格测试来了解自己的性格,也可以通过与自己的父母、朋友、同学座谈来了解自己都是可以的。同时,大学生还应学会通过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奖惩,列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以及优点、缺点、特长、兴趣等等,从而能够使自己比较理性、客观的认清自我。认清自我的目的是为了接受自己。大学生应该以愉悦的心情接受自己的身心,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这是大学生打开心胸与人沟通、积极参与团体活动的基础。通过接悦纳自我,大学生会提高自信度,更容易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广泛的爱好,也更有勇气去接受挑战,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有良好的作用。

三、结语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精神生活是社会中精神生活的缩影,有高尚的精神元素,又有精神糟粕,提高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内部党政工团的齐抓共管这样才能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本文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分析,相信会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存在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1]李庆峰.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现状[J].青年探索 2003,(1):24-27.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The problem and th ink ing on college students’mental life at present

CHEN Tao
(Kexin College of Hebei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Handan 056038,China)

College students’mental life is a miniature of the whole mental life in china,aswell as the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Chinese ways ofmental life in future.The problem on college students’mental life reflects the deficiencies ofmental life in current Chinese society from indirect source.How to view the problem on college students’mental life?The paper pr imarily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 on college students’mental life.

college students;mental life;thinking

G645

A

1673-9477(2010)03-0073-02

2010-06-08

2009年度河北工程大学青年基金项目

陈涛 (1982-),男,河北邱县人,助教,研究方向:学生管理。

[责任编辑:王云江 ]

猜你喜欢

道德精神大学生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拿出精神
大学生之歌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