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竹坝华侨农场职工就业现状调查与反思
2010-12-26张晶盈
张晶盈
(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福建厦门 361021)
厦门竹坝华侨农场职工就业现状调查与反思
张晶盈
(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福建厦门 361021)
华侨农场是特殊历史时期国家为安置被迫回国的大批归难侨而设立的国有农业企业,它既有国有农业企业的经济属性,又有难民安置的政治属性。华侨农场就业问题的形成及其解决也具有历史的特定性。文章以厦门竹坝华侨农场在场人员为主要调查对象,着重考察了农场人员的就业现状,分析农场职工就业面临的难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华侨农场;归侨职工;就业;调查
20世纪 50年代后期,东南亚一些独立的民族国家或从狭隘的民族利益出发,或受冷战思维的影响,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限制、排斥、打击华侨的政策,这在不同程度上危及华侨在当地国的生存与发展。1960年 2月 2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做好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的工作指示》,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委员会”,负责统筹归国华侨的接待和安置工作。根据当时的国情和侨情,中国政府按照“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的方针先后建了 41个国营华侨农场和三个国营华侨工厂,集中安置了 8万多名难侨。1978年越南排华后,中国政府又新建了一批华侨农场来接收大量的难民,华侨农场数量达到 86个。全国现有华侨农场 84个 ,其中广东 23个、广西 22个、福建 17个、云南 13个、海南 5个、江西 3个、吉林 1个。华侨农场现有总人口 59万人,其中归难侨 21万人。
华侨农场是为了安置东南亚归难侨而设置的,是在特殊历史时期,国家为安置被迫回国的大批归难侨设立的国有农业企业。它具有双重属性,既有国有农业企业的经济属性,又有难民安置的政治属性,安置归侨工作主要面向农场,并且主要安置在国营华侨农场。应该说,华侨农场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政策的产物。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集中安置并由国家统一负责的归难侨安置政策固然有其必要性和积极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管理模式逐渐暴露出许多弊端,特别是与国家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有明显的不适应,由此使得华侨农场的发展陷入僵局和困境,产生诸多问题与危机。据统计,全国 84个华侨农场共拖欠归难侨职工工资、退休金、医药费和社保缴费 7.15亿元;有危房 170万平方米亟待改造;华侨农场资产负债高达 56.8亿元,截止到 2006年,已处置金融机构历史债务 16.4亿元 (占66.76%)[1],尚有各种非金融机构债务将通过进一步的资产重组来解决。显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华侨农场的发展已经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这些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国务院关于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发 [2007]6号)文件等,一方面帮助华侨农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归难侨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从体制上进一步加快推动华侨农场的改革,力图为华侨农场创造一个持续协调发展的良好环境。
本文选取就业这个角度,以厦门竹坝华侨农场为研究对象,对华侨农场职工和归难侨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因为就业问题一直是各级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民以食为天,而食的获取要靠就业。民生至上,就业为本。就业关系到百姓的安居乐业,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团结稳定和繁荣发展。同样,就业也是关系到华侨农场稳定、发展的大问题。因此,该问题的研究,也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华侨农场面临的困境与发展机遇,以及华侨农场社会化转型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由于无法对已经离开华侨农场的那些归难侨进行调查和统计,因此,该调查分析就主要以到目前为止仍留在竹坝华侨农场的人员为主。调查小组共发放问卷55份,收回问卷 55份,有效问卷 50份。[2]华侨农场是历史的产物,随着年轻一代归侨子女逐渐离开华侨农场,老一代归侨相继离世,见证竹坝华侨农场发展的相关人员将越来越少,因而对该农场进行的调研资料也就显得弥足珍贵。下文主要依据本次调查所得资料,并参考引用其他相关资料加以研究分析。
一、竹坝华侨农场在场人员的就业情况
华侨农场职工就业问题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华侨农场体制变迁过程的一个表现。在计划经济体制阶段,华侨农场是全民所有制单位,与全国一样,实行的是低工资广就业的体制,而且归侨子女可以自动成为农场职工,因此根本就不存在就业问题。改革开放以后,华侨农场和国营企业一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场职工工资制被取消,农场职工的收入主要取决于承包经营收入,农场职工子女不再自动转为农场职工,必须自谋出路;而随着一些外部条件的变化,农业承包收入逐步减少,一些农场企业缺乏竞争力相继倒闭等等,都给华侨农场职工的生存带来了严峻挑战,职工的就业问题也就日益凸显。
1990年代后,为进一步解决华侨农场的问题,国家加大了华侨农场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根据有关政策,全国华侨农场陆续进行了体制改革。福建省 17个华侨农场中除了天马华侨农场仍由福建省侨办管理外,其余 16个都改为由所在市县政府管理,其中 15个农场加挂华侨经济开发区的牌子,享受省级经济开发区的优惠政策。这种社会化转型为目标的体制改革,也为农场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
竹坝华侨农场是福建省 17个华侨农场之一,设立于1960年 6月,位于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县。先后安置 2000多名来自印尼、越南、缅甸、新加坡、柬埔寨、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八个国家的归难侨。(目前在场人员 1200多人)。问卷显示,接受调查的归难侨主要来自印尼和越南,祖籍多为广东省和福建省。各批归难侨及其后代固定居住在农场,都没有国外永久居留权。
1.职业构成
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留在竹坝华侨农场的大部分人员都已退休,多数青壮年到厦门市区或其他大城市去打工,因此本调查报告仅以在农场人员为主体,离开农场在外谋职的场员不在调查范围内。留在农场的人员职业构成如下图,(见图 1)
从上图可以看出,除了已经退休的人员,在学校和政府部门工作的比例最大,占 20%,从事农业的占14%,在商业或服务业占 10%,从事个体和私人企业的占 10%,在工业部门的比例比较小,占 4%,还有值得注意的是有 6%尚处于待业 (实际上就是失业)。调查分析可见:从职业分布看,农场人员的就业呈现多样化;从职业选择看,农场职工的择业更倾向于收入稳定的职业,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国家对归侨及归侨子女的就业提供了许多照顾,归侨们仍然习惯由政府来安排就业,自主创业的较少。虽然这有利于农场归侨的安居乐业,但同时也助长农场职工的依赖心理。
2.教育构成
调查显示,归侨及归侨子女,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被调查的场民中,文盲占 8%,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占 62%,高中学历的占 18%,大学学历的仅占 12%,大部分只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这里的原因一方面是大部分场员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失去了继续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的原因是较高学历的人和青壮年多离开农场外出工作,造成了留守在场的人员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农场内部出现所谓的“38、60”(即指妇女和老人)和“农场场部空心化”的现象。这就使得在场人员的就业或再就业受到很大的制约。显然,就业问题与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状况有密切相关性。
3.收入结构 (见图 2)
从图 2可以看出,第一,总体上看,农场职工的收入结构呈多样化的趋势。其中,从事农业和工业方面的收入占 10%,做小生意的收入占 15%,还有 4%的混合型收入,这与当前农场经济由单一的农业,向工业和第三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态势相一致,值得注意的是从事服务业的人逐渐增加,这与厦门经济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也有着密切的关联。第二,农场职工收入中的主体是固定工资和退休金。被调查的家庭大部分为三口、四口之家,归侨子女大部分出生在竹坝农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以退休金和固定工资为主,占被调查的 67%。第三,需要指出的是,有小部分的农场职工(占被调查者的 4%)与国外的亲戚朋友仍保持着密切联系,并得到他们的资助。
4.工作满意度
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大部分的农场职工对于所处环境的工作比较满意。被调查的人员中对于工作持比较满意的占 41%,不满意的只占9%。这一方面可以说明华侨农场的归侨对于生活现状是基本满足的,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也是比较肯定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对归侨、对华侨农场的政策所取得的效果,以及农场归侨确实从国家的特殊扶持政策中受益,生活得到了改善;另一方面也可能反映出不少农场归侨职工安于现状,对生活改变的愿望尚不够强烈的生活态度。
二、竹坝华侨农场职工就业面临的问题与原因
竹坝华侨农场于 1998下放给厦门市同安区管理,核定为相当于处 (县)级自收自支全民事业单位。在管理方面改革行政领导体制,转变为企业经营机制,设立竹坝华侨经济开发区。改制后的农场积极采取措施,努力为农场职工的就业和增加收入创造条件,也取得了成效。
从 2002年起,竹坝华侨经济开发区开始发展订单农业。农场调整 500亩耕地,作为台日食品公司的生产基地,种植紫苏出口日本。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利用度的提高,开发区进一步培育农贸市场,用准确的信息指导种植农作物,推动了种植业的结构调整。后择址新建蔬菜收购站,并增设栅栏等配套设施。与同安区的龙眼所和蔬菜站等联系组织举办四期农业科技讲座,培训 400多人次,同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田间指导农业生产。这些措施,都为农场职工的就业和增收提供了新渠道。
另外,旅游业是农场的重点发展项目,竹坝农场以“侨”为依托,着重发展具有南洋风情的农家游和生态旅游,开发了包括具有南洋风味的小吃和糕点在内的特色旅游产品,对游客很有吸引力,厦门及周边地区到竹坝观光的客流量不断增长。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农场职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机会。
尽管政府为华侨农场职工的就业做了许多工作,农场自身也积极努力,但农场职工的就业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就业渠道狭窄。华侨农场的大部分企业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力造成企业停产或关闭,这样造成在农场内部就业的困难。而另一方面在农场外部就业也面临很多障碍。许多归侨祖籍地不是福建,在厦门本地也没有亲友,人脉关系也少,再加上农场职工在技能方面的不足,就业机会比本地人少得多,就业渠道窄,择业范围也相应小。
第二,就业成本较高。如果选择外出打工,除了必需的交通、通讯、住宿等生活消费外,还有中介费、培训费、各种各样的行政性收费等等,对这些本来收入就不高的人来说是笔沉重的负担。由于就业成本高,负担不了的就只能留在农场谋求出路和生路。
第三,就业能力不足。许多归侨及其子女接受不到好的教育,没有一技之长,从学校毕业之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无法到农场外面与同龄人竞争,最后只好又回到农场,由农场安排进入农场的企业等等。调查中发现,场民掌握有一定技能的比例不多,大多数场民缺乏专业技能培训,所以也就只能从事收入比较低的工作。
竹坝华侨农场职工就业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从就业主体的角度来看,这里既有其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有其内部因素的制约。
从外部因素来看,首先是就业咨询指导体系和劳动服务体系不甚健全。加之信息网络滞后,供求信息渠道不畅,使得准确有效的就业信息的收集、利用难度较大;难以适应日益信息化的现代社会环境,这势必导致农场职工就业渠道狭窄,就业机会减少;其次是就业培训体系不完善。如上所述,缺乏一技之长已经严重制约农场职工的就业成效。他们中掌握一定技能的比例不多,大多缺乏专业的技能培训,只能从事收入比较低的工作。而农场对职工的技能缺乏系统的培训和统筹规划,即使是简单培训,实际转移就业的人数也很少。如果参加系统培训,昂贵的培训费也会让人望而却步,大部分人因无力承担培训费,或者看不到培训的效益而不愿意参加培训,这导致场民就业竞争能力缺乏,难以顺利就业或择业,这也极大地打击了职工就业或再就业的积极性,进而严重影响其生存状态;此外华侨农场自身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结构单一,使得农场的职工及其家属就业的自我消化能力差。
不良的饮食习惯:偏食或挑食会导致人体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会导致口腔黏膜的破溃,形成慢性溃疡,时间长了,就可能会发生癌变。而均衡的饮食有利于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降低口腔癌和口咽癌的风险。
就内部因素而言,主要有:一是农场职工自身适应能力差。归侨及归侨子女的文化程度不高,找工作就受到很大的限制。根据上述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占 62%,高中学历的占 18%,大学学历的仅占 12%。许多归侨子女接受不到好的教育,又没有一技之长,从学校毕业之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无法到农场外面与同龄人竞争,最后只好又回到农场,由农场安排进入农场的企业等等;二是思想观念保守。华侨农场集中安置、自成体系的模式导致了农场与外界交流甚少,即使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华侨农场也常常被外界所遗忘。在这种长期的相对封闭状态下,农场的归侨群体与当地人之间形成了一种经济上特别是文化上心理上的隔阂,使得农场的归侨难以融入地方社会。场民也逐步形成了保守、缺乏竞争、依赖的思想,使他们在面对竞争激烈和变化万千的社会,往往感到无所适从;三是就业意识淡薄。由于华侨农场场员所从事的大多是技术比较低端的职业,工资收入普遍不高,而且劳动强度比较大,一小部分场员包括青壮年思想上感到不满意,他们不愿意吃苦,不愿意接受工作而宁愿留守农场,靠着父母亲的退休金生活。
当然,也有部分归侨子女试图融入当地社会,但却因上述原因在社会上缺乏竞争力,难以立足,又回到农场,重走由农场安排进入农场自办企业或其他单位的老路。而华侨农场自办的大部分企业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力造成企业停产或关闭,这样又造成了下岗职工人数的上升,闲置人员的增多。如此恶性循环,使其生活日益陷入困境。如何破解这一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制约华侨农场社会化转型的焦点问题,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三、缓解华侨农场职工就业的思考与建议
华侨农场的职工如果都能从靠政府照顾的思想转变为主动去寻求就业机会,那么农场的就业状况会朝乐观的方向发展。这要求农场当局至少采取以下几个层面的措施:
首先,更新观念,引入激励原则。过去因国家对华侨农场和职工包揽过多,使一些归难侨滋长了靠国家“救济”的思想。因此必须淡化农场的“事业”性质,培育竞争意识。人们往往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做出决策,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并对激励做出反应。激励在决定人们的行为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项制度的设计往往会改变人们的收益或成本,进而影响到人们的行动。在旧体制下,农场员工与市场及外面的环境隔绝,他们感受不到市场的风险,当然也得不到市场带来的收益,因而他们没有任何的积极性。所以,必须有效的调动农场职工的积极性。
与全国各个华侨农场一样,厦门竹坝华侨农场的职工是国家的正式职工,领取国家的固定工资和退休金;他们具有城镇户口,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却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大部分是上个世纪 60年代的东南亚归侨和 70年代末的越南归侨,竹坝所在地厦门同安也并非是他们土生土长的故乡或祖籍地。由于国家的照顾政策,归侨及其子女一般尽量安置在农场,或华侨企业、工厂工作,因此并不存在就业问题。20世纪 80年代,生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华侨农场也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但是,仍然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在很长时间里华侨农场一直未摆脱其封闭、自成一体的状况。对外方面,农场与外界的联系仍然很少,即使是改革,也只是农场自己关起门来的改革。农场的自我封闭,信息闭塞,使得它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对内方面,农场的硬件设施落后,设备陈旧,软件方面的差距更大,缺乏专业的人才,技术等等。更为致命的是,农场背负着太多的政府职能的负担,有限的资金要保障农场的正常运转已经非常困难,更何况投入再生产,更新设备等等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归侨的就业择业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归侨依靠海外的关系移民到港澳或其他国家谋生,一部分则选择离开华侨农场自谋出路,或自主创业。
其次,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农场职工的专业技能。这必须由政府来承担,加大政府投入,在农场建立岗前培训机构,完善农场职工的技能培训体系。根据不同层次的就业需要,使其能掌握实用的技术,提高就业能力。
第三,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建立一个连接农场、企业、城市的用工信息网络,为农场人员找工作提供便利。主要是让职工适时了解到市场的就业需求状况,各人可根据市场的要求,有意识的加强自身素质修炼和提升,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最后,利用竹坝华侨经济开发区的优势,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工业或第三产业,不仅可以使农场得到发展,更为农场的职工,甚至是周边的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小结
由于华侨农场的社会化转型而暴露出来的问题很多,就业问题只是众多问题中的一个。华侨农场的问题其实都是环环相关。通过就业问题,可以折射出农场的内在机制问题,政府的政策问题以及政策的执行力问题等等。转型中如何能够在打破旧体制带来的思想依赖,又不打击华侨农场归侨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不能让他们觉得是被政府遗忘的对象而自暴自弃。这都与政府好的政策和行之有效的执行力有关。
[1]唐家璇.2007年 6月 28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 28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侨务工作的报告”。
[2]本文的调查数据主要来自华侨大学华侨农场田野调查团队张美云、赵春玲等人提供。
[3]《1999年同安竹坝华侨经济开发区工作总结及 2000年工作计划》,竹坝华侨农场 1999年档案 (永久存档类),第 10卷,第 54页。
Thought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 employment of Zhuba overseas Chinese farm workers in X iamen
ZHANG Jing-ying
(Overseas Chinese Institute,Huaqiao University,Fujian 361021,China)
Overseas chinese far m is a state-owned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which was established during the special historical period for those numbers of overseas chinese who had been forced to return the country.It not only has the economic attributesof the state…prises,but also with the political nature of refugees’settlement.The article took Zhuba Overseas Far m as an example,as returned overseasChineses for the investigation,focused on the employment status quo of the people in the overseas Chinese Far m,analyse the diffiuclt problem facing the far m workers,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on counter measures
overseas Chineses far m;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s;employement;investigation
F24
A
1673-9477(2010)03-0015-04
2010-18-17
财政部项目“华侨农场发展模式研究”、厦门侨办项目
张晶盈 (1983-),女,福建惠安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侨乡社会、华侨农场研究。
[责任编辑:陶爱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