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浮生六记》中的引典翻译
——以“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为视角
2010-04-07徐晶莹刘媛媛
高 巍,徐晶莹,刘媛媛
(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222)
试析《浮生六记》中的引典翻译
——以“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为视角
高 巍,徐晶莹,刘媛媛
(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222)
文章以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为研究对象,从诺德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的角度,分析诗句和成语俗语的翻译特征。文献型翻译较多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征;而工具型翻译以更易于译文读者理解的方式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译文中两种方法综合体现、相得益彰,在确保译文与英语读者的认知理念不相冲突的同时,较为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
文献型翻译;工具型翻译;《浮生六记》译本;翻译特征
一、“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
德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之一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在赖斯 (Reiss)和威密尔 (Ver meer)的理论基础上丰富并发展了该学派的理论,“提出了翻译的‘功能加忠实’原则”(Gentzler,2007:70)[1],“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指出了翻译批评的依据应是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评价译文”(李文革,2004:138)[2]。而且根据文本功能和翻译的目的关系进而区分两种基本的翻译产品及过程,即“文献型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和“工具型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两大类,完善了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体系。
“文献型翻译”是指译文“充当原文化中作者与原文接受者之间交流的文献”(Munday 2007:116)[3],再现原文作者对其读者表述的原文语言和文化,交际语言体现出原文语言和文化特征,交际情境为原文文化。译文强调原文的语言和文化,根据译文的语言和文化特征,译文读者可以辨别出其所读文本属于译文。
“工具型翻译”是指译文“充当目的语文化里一个新的交际行为中独立的信息传达工具,并力图实现其交际意图,而又不让接受者意识到他们所读到或听到的文本曾以不同的形式在一个不同的交际情景中使用过”(Munday 2007:116)[3],将翻译视作是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进行交际的工具,交际语言是译文语言,交际情境是译文文化。将原文的语言、文化特征视作参考,而将重点放在根据译文读者的需要传递原文的交际内容。着重强调译文的语言和文化特征,较多的采用使译文读者更为熟悉和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翻译。
《浮生六记》是清朝的文学爱好者沈复所著的一部题材较为广泛的散文体自传。林语堂于 1936年春夏将其陆续译成英文,前后易稿不下十余次,是其最见功力的译作之一。林语堂作为一位蜚声海内外的翻译家、文学创作者、爱国志士,为了向西方世界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先后创作和翻译了大量作品,《浮生六记》便是其中之一。原文中有大量中国古典诗词佳句、文化典籍、成语、谚语以及作者个人及书中人物所作诗句的引用,与文章简洁明快的特点相得益彰,使其凝练而富有韵味。考察这些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特征的语汇翻译,有助于了解林语堂译文的所体现出的种种特点。诺德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由考察原文和译文的两种语言和文化特征入手,为进一步研究译文的翻译特征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本文旨在从诺德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探析《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中的翻译特征。
二、文献型翻译特征
根据诺德的理论,文献型翻译强调原文的文化,为译文文化的读者如实记录原语文化的交际互动的情景。与此相对应,文献型翻译较多的采用直译、注释翻译、音译等体现原文语言及文化特征的翻译方法。“文献型翻译有多种表现形式”(Nord,2001:47)[4]。“根据原文在译文中得以再现的情况,文献型翻译可分为:逐行对照的、逐词对应的、语文学的和异化的四种形式”(Nord,2005:10)[5]。具体表现为译文体现原文语言系统的词素、词汇、句法特征。其特点便在于译文紧贴原文,力图向读者传达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征。
(一)诗词佳句类
例 1……名曰我取,取“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意也;(Lin,2008:18)[6]
……called“AfterMy Heart”—— the reference was to an old poem:“When the water is clear,Iwillwash the tassels of my hat,and when the water is muddy,I will wash my feet.”
汉语原文前后两个分句形式相同,意义相对。译文采用字面翻译的方式,使用两个同样句式 when the water…,Iwillwash…将汉语原文的语言特征用英语得以再现,体现出文献型翻译特征。
例 2兽云吞落日,弓月弹流星 (Lin,2008:54)[6]
Beast-clouds s wallow the sinking sun,
And the bow-moon shoots the falling stars.
作者沈复在文中所作的著名诗句。前后两个分句构成对偶,结构严谨、对仗工整。其中,“兽”和“弓”分别修饰“云”和“月”两个名词。在译文当中用连字符将 beast和 bow分别与其所修饰的中心名词相连;“落”和“流”也各自译作动名词的形式,从而使得前后两个分句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与汉语原文保持一致,充分体现出文献型翻译特征,即用译语再现原语作者对原语读者表达的原语文化交际内容。
例 3何时黄鹤重来,且共倒金樽,浇洲渚千年芳草;但见白云飞去,更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Lin,2008:312)[6]
When the yellow stork comes again,
let’s together empty the golden goblet,
pouringwine-offering
over the thousand-year green meadow
on the isle.
Just look at the white clouds sailing off,
and who will play the jade flute,
sending itsmelodies
down the fifth-moon plum-blossoms
in the city?
此为一则楹对,前后两部分内容构成对偶。林语堂在其译文中加入了注释,注释内容置于页脚,表明汉语原文属于楹对,并简要介绍了其文学特征以便于英语读者了解汉语原文的该种文学样式。译文以英语中诗文的形式出现,前后两部分对仗的内容也以相应的句式予以表达,遣词造句上尽力保持汉语原文的相应词义和结构。然而英语读者依然可以辨别出其属于译文,这正如林语堂在该页的注释中所表述的那样。可以看出文献型翻译在此译例中的体现,译者尽力向英语读者传递一种汉语的语言和文化。
(二)成语俗语类
例 4“女子无才便是德”,真千古至言也!(Lin,2008:124)[6]
“absence of talent in a woman is synonymous with virtue”…
例 5挥金如土,多为他人。(Lin,2008:124)[6]
Spend money like dirt
可以看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译文属于字面翻译,将其意思逐字的用英语表达出来。强调的是汉语原文文化,为英语读者如实的记录汉语原文文化场景中汉语作者与汉语读者交际互动的情景。而“挥金如土”的译文与英语中的固定表达“spend money like water”非常相似,这两者之间构成大致的对等。然而译者林语堂并没有使用英语中的这种表达,而是按照汉语的原文将其逐字译出,使英语读者可以明辨其译文之属性,从而展现出汉语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征,属于文献型翻译。
三、工具型翻译特征
诺德认为,工具型翻译与文献型翻译相对,着重强调译文文化,以原语文化交际互动为模型,成为译语文化交际互动的工具。通过效仿原语交际活动,“工具型翻译所产生的译文产生与原文相同的功能”(Nord,2001:50)[4],从而为译语文化交际活动提供工具。“根据不同程度的对等,可分为:等效工具型翻译、异效工具型翻译和同效工具型翻译”(Nord,2005:10)[5]。当译文要获得与原文同样效果时,译者遵守译语语言规范,译语读者不会意识到所读文本属于译文。
(一)诗词佳句类
例 6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Lin,2008:236)[6]
The moon seemed so small on the top of the high mountain and rocks stood up above the surface of thewater
引自苏东坡《后赤壁赋》中的诗句。汉语原文是四个主谓短语堆叠而成,但其中的意境和内涵却不仅仅是四个短语的简单堆叠,这一点是汉语原文读者所熟知的。英语译文保留前后句形式的对仗,但按照英文行文和逻辑顺序,使用介词译出了前后分句中主谓短语间的真正关系。这一点是由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所决定的:汉语属意合语言,英语属形合语言,语言的逻辑性强。译文使用英文的语言结构再现这一诗句,使译文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向其传递出汉语原文的交际内容,工具型翻译的特点在此彰显。
例 7朱子亦有诗曰:“相思欲回首,但上曲江楼。”(Lin,2008:316)[6]
Chu Hsi also wrote two lines:There shall I go,up the towering Tower ofW inding River,When of something Iwish to refresh my memory that doeswither.
朱熹的这一诗句在两个分句的句尾实现了押韵:“首”和“楼”的韵母相同,但前后两句并非对偶的修辞手法。译文调换了两句的安排顺序,将第一个分句译作时间状语从句,符合英语中先提及重点或结论性内容,而后给出条件或原因的行文特点。此外,以 River,wither.分别结句,r压尾韵,实现了汉语原文句尾压韵在英文中的再现。因此,译文可视作是以英语为交际语言,英语文化为交际情境,译文作者与原文读者进行交际的工具。以英语的诗句译出汉语原文的格律诗,取得了和原文类似的效果,体现出工具型翻译的特征。
例 8日照潼关四扇开 (Lin,2008:318)[6]
The sun is shining upon Tungkuan with its doors all open
汉语原文中“四扇开”的“四”字可以说充分体现着汉语中用词虚指、泛称的代表,字面上是“四”,而实际却指四面八方、各个方向。译文并没有按照字面意思进行逐字翻译,而是用英语再现出诗句的真正内涵,从而产生出与汉语原文功能相同、在英语读者中引起相似反映的译文。此处体现出工具型翻译的特征,即译文充当译语文化里一个新的交际行为中独立的信息传达工具,一方面实现了交际意图,另一方面没有使译文读者意识到该文本在不同交际情境中使用过。
(二)成语俗语类
例 9语云:“恩爱夫妻不到头。”(Lin,2008:174)[6]
A loving couple could never reach grand old age together.
例 10真所谓乐极灾生,亦是白头不终之兆。(Lin,2008:32)[6]
True it is that when the cup of happiness overflows,disaster follows,as the saying goes,…
例 11余接此札,如闻青天霹雳 (Lin,2008:130)[6]
Like a bolt from the blue
“恩爱夫妻不到头”中的“到头”在译文中并没有按照字面翻译成:to the end of their life,而是将汉语的语言和文化特征视作参考,重点置于根据译文读者的需要向其传递原文的真正内涵。“乐极灾生”的译文借用了形象比喻 the cup of…overflows…,使英语读者阅读时在头脑中产生杯满则溢的典型形象,减轻了其阅读的理解负担,易于理解。成语“青天霹雳”则套用英语中大致对等的固定表达,在英语读者阅读过程中产生与原语读者阅读汉语文本同样的交际功能。译文充分体现出工具型翻译的特征。
四、结论
作者整理了林译《浮生六记》中引用的诗词佳句以及成语俗语内容,并按照“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的分类标准对其进行分类标注,利用语料库检索工具分析,发现在《浮生六记》中引用的诗词佳句 14项中,属于“文献型翻译”的占 8项,“工具型翻译”包括 6项;成语俗语 10项中,属于“文献型翻译”的占 2项,“工具型翻译”包括 8项。由数字可见,诗句译文中属于“文献型翻译”的内容稍多于属于“工具型翻译”的内容;而成语俗语类中属于“文献型翻译”的内容少于属于“工具型翻译”的内容。也就是说,诗句译文更易为英语读者辨别出其译文属性,交际情景多为汉语的语言和文化;成语俗语则使译文读者更易理解,交际情景多为英语的语言和文化。
究其原因,可以说是由诗句与成语俗语的文学体裁在汉英两种语言当中的不同表现所致。诗句在汉英语言和文化系统中皆有存在,但其各自的表现形式和风格有异,译者为传递汉语语言和文化特征,将其较多在译文中保留汉语的语言和文化特征;成语俗语类语言相对短小、精练,如将其中多数按照字面直译,恐怕会增加英语读者的阅读负担。
由此可见,林语堂在《浮生六记》引用部分的译文中综合体现了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的特征。文献型翻译较多的保留了汉语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征,有助于向目的语读者传递汉语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工具型翻译使得译文读者更易于理解,增加了译文的可读性。两种翻译策略的综合体现相得益彰,从而在确保译文在与英语读者的认知理念不相冲突的同时,较为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
[1]Gentzler Edw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
[2]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Munday Jeremy,李德凤等译.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5]Nord Christiane,张美芳,王克非主译.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6]Lin Yutang.Six Chapters ofA FloatingLif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责任编辑:王云江]
On Quotation Translation of Six Chapters of A Float ing L ife From a perspective of documentary translation and instrumental translation
GAO Wei,XU Jing-ying,L IU Yuan-yu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Tianjin 300222,China)
From a perspective of Nord’s documentary translation and instrumental transl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quoted verses and proverbs i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of Six Chapters ofA FloatingLife.Documentary translation keepsmo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iginal language and culture,while instrumental translation obviously offers its rendersmore readable translation.To prevent anymisunderstanding among target language readers,both of the methodswonderfully complement each other in Lin’s translation to introduce Chinese culture in an effective way.
documentary translation;instrumental translation;a translation of Six ChaptersofA FloatingLife;translation characteristics
H059
A
1673-9477(2010)03-0063-03
2010-08-19
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编号:20062212)
高巍 (1957-),女,天津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