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规划刍议

2010-04-07杨纪伟李素莲

关键词:工科课程体系建构

杨纪伟,李素莲

(河北工程大学 教务处,河北 邯郸 056038)

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规划刍议

杨纪伟,李素莲

(河北工程大学 教务处,河北 邯郸 056038)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许多工科院校的共识,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没有按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的内在规律进行整体规划和通盘的设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必须以形成“完全人格”为原则,追求人文知识的整体系统和充分均衡,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心,按照现实与历史的两个维度设立,确立哲学与思维、历史与文化、语言与文学、艺术与审美、心理与健康课程模块职业定位与生涯规划等六个课程模块。

工科;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建构

工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只是“狭窄于技术”工匠,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不能只注重人的技术价值的发展而忽视人的自我发展价值的完善。这已经成为了许多理工科院校的共识,许多学校也都加强了人文素质教育,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一些高校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没有按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在规律和目标进行整体的规划和通盘的设计,散乱拼凑,缺乏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序列性。如何建构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直接关涉到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因此,建构科学全面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显得尤为必要。

一、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负面效应

工科院校的学生在重视专业技能的同时往往忽视人文素质,造成部分学生人格境界偏低。有些学生由于人文素质差,除了专业知识对其他都不感兴趣,由此常常感到精神压抑、思想苦闷、情绪消沉;部分学生精神世界贫乏,判断是非能力差,他们中的有些学生可能在专业技术,或者专业技术的某一方面是表现突出的,但在一些其他应具有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观念和品质上面,却显得薄弱和单一,他们不知道或不屑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对中华文明及其价值观念知之甚少。由此,亟须一种规范有序、科学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来全面推进对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课程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目前,一般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课程,大多数课程是自然形成的,并没有按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在规律和目标进行整体的规划和通盘的设计,课程结构和各类课程的比例不合理,分科性课程多,综合性课程少;基础技能类和政治教化类课程多,历史文化、伦理道德、社会分析、艺术类课程少;知识性课程多,方法类、思维类课程少。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随意性。有的学校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缺乏一种刚性的制度,往往依个人的喜好而定。个别学校以“功利主义”剪裁课程,市场需要什么就开什么,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在工具理性的主导下,人文素质课程日见委顿,边缘化,难有作为。

二是缺乏系统性。专业的课程一般是系统的,充分的,而目前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不够系统、不充分。在许多高校里,人文素质教育分属于“思想政治课”、“大学语文”等多种建制,形不成科学稳定的人文的整体知识系统和知识合力。

三是课时少。在有些学校也还在裁减之列,课时不断被挤占和挪用。

四是开课与选课的方式不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常常按学生的主观意愿而定。片面性、盲目性很大,通常使学生乘兴而来,无功而返,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是高水平师资缺乏。大学的人文素质课程理应由积累深厚,文化底蕴丰盈的教师担当,但目前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课的教师,许多是在工科院校里而没有主体专业的教辅人员担任。自身的文化底蕴不够丰盈,缺乏深刻性、崇高性与神圣感。

正是由于大多数院校在开设人文素质课时,带有太多的随机性和自然性,导致全面系统而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没有落到实处,由此表现出的负面效应足以令人堪忧。(1)忽视和省略了历史和哲学类课程,使学生的哲学和历史知识匮乏,精神世界明显欠缺。这必使他们在思考事物、从事科研或做出重要的行为选择时,因知识结构的缺欠而产生某种理性判断的偏差和失误。(2)忽视和省略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课程。仍欣赏和沿用“应试教育”的一套,将大学只看作传递知识的场所,缺乏先进的教学方式和考评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智慧和能力。(3)忽视和省略了生态文明的课程。生态文明追求一种系统的思维方式,主张尊重自然,注重科学发展,提倡适度消费。而与此不同的现代工业文明则坚持机械论的思维,主张控制自然,以发展至上,主张物质至上的消费主义。正如有学者指出这种文明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理性至上、心物割裂、还原主义、分割自然、宇宙机器化和直线性。[1]如果对工科学生忽视生态文明方面的教育,那么将来这些面向生产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必将匮乏环境意识,过度的工具理性,操弄和摆置自然。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完成社会主义现代人格的构建,成为“四有新人”;形成完全人格,具备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所必须的知识和理论。引导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使人格素质均衡发展。

(二)课程体系建构的总原则:坚持“整体均衡”的原则,追求人文知识的整体系统和充分均衡,克服工科学生过分工具理性而产生的“隧道效应”和井蛙之见。使大学生成为完全人格的现代人,支撑现代的“生活世界”,使学生形成神奇的“知识合力”,为学生成为“大星”和“大师”人物奠定基础。

(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

我们以为,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要以“一个中心,两种维度,六大模块”来建构。“一个中心”,即大学人文素质的重点和主导部分,大学人文素质课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为中心。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核心建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大学生才有正确的共识与健康的精神世界,成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建设者和杰出人才。“两种维度”,即建构完整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两个“建构方向”。这两种维度是:

横向维度:即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横向建构原则。“横向”要求,以横向的完整“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现实广度,要求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能够整合不同的生活领域、知识领域和“完全人格”的各个组成部分,尽可能完整地覆盖社会生活现实。贯彻“横向”,可以由多种不同视角,建构多种不同的横向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如以培养“完全人格”的“德、智、体、美”的四育为框架。

纵向维度:即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纵向建构原则。“纵向维度”要求,以纵向的完整“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历史深度,使学生的思维、视野和胸襟具有历史的涵容性,增强学生的历史感与厚重感,尊重历史、传统和文化。贯彻“纵向维度”,可以由多种不同视角,建构多种不同的纵向“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如,以中国文化史为框架,建构纵向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以当代中国重要核心价值观为框架,联系中国、西方或重要国别文化史经验。

“六个模块”即根据人文素质教育的六个方面的内容和工科学生的特点,确立哲学与思维模块 (如中国古代哲学、西方哲学史等课程)、历史与文化模块 (如中国通史简编、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语言与文学课程模块 (如语言学概论,中国文学简史);艺术与审美模块(京剧欣赏、音乐鉴赏、影视艺术欣赏)、心理与健康课程模块 (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职业定位与生涯规划课程模块 (如创业规划课程)。

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实施机构与评估机制

地方工科院校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应得到大学校长以及学校各层面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高度认同和充分支持,同时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人文素质教育实施机构以及科学的评估体系。

实施机构。设立人文素质教育中心,专家委员会由学校各教学单位、行政单位主管、有关师生代表和校内外专家组成,负责审议、评核全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中心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和协调全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实际负责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等业务,人文素质教育中心与学院同级,学校要给予足够的经费支持和人员编制。

课程设置方法。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基础性与广博性的统一,整合课程内容,由浅入深,分层次重组课程内容体系。课程实施四年贯通,坚持人文素质教育不断线。课程形式实现小型化和多品种。要求选修的人文素质课程学分一般不超过 2分,鼓励开设小型课程。这样能使学生有机会修读更多的人文素质选修课。一般情况下,人文素质课程每学年滚动开设,大力鼓励有条件的课程每学期滚动开课。课题组认为,人文素质教育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大学本科的基础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一直在浓厚的人文氛围下进行。为保证人文素质课程的质量,学校实行课程申报审议制度。学校向各学院征集人文素质选修课,各学院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学校按照人文素质教育课的板块成立审核专家组,进行课程分类审核。所聘请的专家大都是学校本科教学督导组专家、教学委员会的委员,具有教授职称。专家组对所申报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审议从严把关,以确保课程质量和教学质量。对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实行每年更新制度。包括课程的新增与删减,以及已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学时、学分的变更。

选课方法。可以实行系列制。将全部课程分成若干大类“系列”,并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规定“必选课”与“任选课”。不实行“自选课”。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但弊病在于学生可能以兴趣为中心选择课程,使学生学与愿违。

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应采取“主体性”教学、“研究型”教学、“正式课堂与非正式课堂”相结合的方法等组织教学。考核方法应注重考核学生以下三点:是否认知;是否理解并反省;是否有创新意识和自己的见解。

教学队伍建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要求有高素质的教学队伍。该课程的教学队伍应走“高学历、专家化的道路”,不仅方向正确,人格素质高,其理论水平也不逊于专业课教师,应有大批知名教授和学术大师级人物涌现出来,并立足于人文素质课的教学。

质量监控。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工作及成效的评估,有针对性地制定评估标准,着重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目标的可行性、课程计划的合理性、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人文素质课程内容的适切性、人文素质课程组织和实施的严密性和人文素质课程效果的满意度等进行考查。

[1]林德宏,张相轮.东方的智慧——东方自然观与科学观的发展[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责任编辑:王云江]

Humanistic education curriculum planning on engineering

YANG Ji-wei,L I Su-lian
(Department of TeachingAdministration,Hebei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Handan 056038,China)

It has been to many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common cognition that we should improve the human quality education,but the course is not carried on the whole program and the all-round plan as the inherent regular pattern of human quality education.To construct the human 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must insist on the principle of for ming“complete character”,and pursue human knowledge’swhole system and abundant balance,persist in centeringMarxism theory.According to the two dimensions of reality and history,set up,establish philosophy and thought,history and culture,language and literature,art and aesthetics,psychology and health curriculum pattern,fix a position of profession and career and so on.

engineering course;human quality;curriculum system;construct.

G642.0

A

1673-9477(2010)03-0042-03

2010-06-21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 (编号:08020384)

杨纪伟 (1960-),男,河北永年人,教授,研究方向:高教研究与管理。

猜你喜欢

工科课程体系建构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建构游戏玩不够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