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
2010-04-07李向阳陈国民
李向阳 陈国民
(紫光古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华大学 财务处,湖南 衡阳 421001)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
李向阳 陈国民
(紫光古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华大学 财务处,湖南 衡阳 421001)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文章主要分析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认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促进高等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提高我国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高等教育;区域经济;相关性
一 相关性理论分析
区域经济的崛起是当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发展区域经济已受到高度重视,我国也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与此同时,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经济的发展不仅仅依靠土地、资金、劳动力等传统的生产要素,知识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育作为知识产生与传播的摇篮亦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具体来说,区域创新和人力资本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力,而这两者都依赖于高等教育,可以说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从我国高校的发展职能来看,高校的职能经历了三个变化,即由单纯培养人才到以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再到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结合,直接为社会服务。培养人才这个职能是近代大学创办的初衷,被认为是大学的第一职能,科学研究则成为大学的第二职能,大学的第三职能即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第三职能的产生,说明大学教育与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越来越密切。而第三职能又是在高校参与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大批落后地区崛起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种情况说明,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高校自身职能扩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地存在着二元结构,因此,高等教育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必然存在着地区性差距。因此,提出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科技和人才的迫切需求,实现高等教育区域化是我国整体发展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效的战略选择。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区域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会产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这也要求高等教育增加容量、提高效益和质量,这在客观上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个性化发展。政府、企业和家庭作为高等教育投入的主体,其投入限度直接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并进一步扩大已有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尽可能地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就业人口和居民人口中大学生的比例,这是保障区域经济腱康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只有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各方面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进而解决好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但是,高等教育的规模也必须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不能过度超越经济发展的水平,区域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相关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二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正向关系
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系统,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表现为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的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不同的区域经济在发展并形成自身经济特色时,需要高等教育与之配合、为之服务,形成一个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系统;与此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会反作用于高等教育,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因此,要站在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与研究高等教育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实现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的协调、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一)高等教育促进了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与许多因素有关,但区域创新是最主要的动力。区域创新,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又是区域差异存在最为重要的原因。与传统的资源型经济社会相比较,在现代知识化、信息化社会,知识和创新作用日益凸显,造成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要素主要不是资源禀赋的优劣,而是知识的创造、扩散和应用的状况。区域创新能力的优劣,已成为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核心因素。我国东西部发展的差距首先是知识差距、教育差距、技术差距和信息差距,知识资源的严重不足已成为西部发展的最大瓶颈。知识资源的获得离不开教育,区域创新对知识资源要求在质和量上的双重提高,因此作为高智力发展和创新重要发源地的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992年,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卡斯特斯把高等教育称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指出如果说知识是新的世界经济中的电流,那么高等教育就是产生这种电流的“发电机”。具体来看,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增加了社会知识存量。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的占有和递增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人才的竞争和占有,也是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结合国家、地区经济的特点和优势,培育各种所需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已成为各国的共识。从我国目前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东南沿海省市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高等学校最为密集,人口综合素质最高的地区。在这些省市,高等教育为他们培养了大量的各方面人才,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提供了技术支持,高等教育的产业化更显示其促进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不难看出,高等教育发达,人口素质高是这些省市经济腾飞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高等教育是培养未来知识和信息创造者的摇篮,它通过教育思想、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不断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热情,为学生未来创造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高等学校聚集着一大批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荟萃着高水平的多学科教学和科研机构,他们一方面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承担科技前沿重大课题,另一方面还利用其人才资源和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为区域内的组织提供各种多样的技术咨询与服务,实现信息的共享与应用。国际上著名的位于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附近的“硅谷”,就是以斯坦福大学的人才、技术力量为依托,以斯坦福科学园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区域内大学和众多智力人才通过聚集发挥出扩散效应,对硅谷及加州的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从而铸就了区域乃至国家经济与高等教育的持久辉煌。美国学者A.扎菲1989年的一项有关美国大学科研对本国应用研究影响的实验结论表明:作为地区科研中心的大学,其基础研究对周边企业有着十分显著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是惊人的:投入大学基础研究1万美元,可在本州工业企业通过相应的应用、开发研究获得4美元。
第二,对高校基础设施的投入刺激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普通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招使得各个高校的硬件设施已经处于严重不足状态,尤其是校舍的短缺,需要加大基建投入。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的设置标准:如果增加1名学生就需要新增基本建设费3.8万元左右。基础建设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基建过程中原材料的就便采购和建筑工人的就近聘用,而这些无疑都会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三,高校学生消费是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教育启动消费论的基本观点是通过高校扩招和增加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拉动大量消费,并相应地增加就业。在无需国家和财政拿出大笔钱的情况下,可在短期内形成一个巨大的新经济增长点。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精神产品消费明显高于物质产品的消费,居民投资倾向中,排名第一位的是教育,第二位的是储蓄(其实储蓄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今后子女的教育投入)。对教育的需求,一方面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为高等教育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和条件。目前,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为数不多的供不应求的“短缺产业”之一。
(二)区域经济发展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地区、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都产生着巨大影响。但是,反过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尤其是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改善教育条件,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影响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区域公众的经济实力和居民家庭的消费结构,也从根本上制约着家庭教育投资的增长水平。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恩格尔系数越小,即居民家庭在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越小;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恩格尔系数越大,即居民家庭在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越大。通过对世界124个国家家庭总消费中食物和教育消费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食物消费所占比例与家庭教育消费所占比例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即家庭消费中用于食物的比例越低,则用于教育的投资比例越高:用于食物的消费比例越高,则用于教育的消费比例越低。并且,教育消费比例对食物消费比例呈现弱弹性,即食物消费比例每降低1个百分点,家庭教育消费水平提高0.72个百分点。统计分析结果揭示了国民对教育的投资能力是受家庭消费结构严重制约的。而我国目前的恩格尔系数是44.48%,对高等教育消费的负担能力仍处于低水平,我国相当一部分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对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担能力不容乐观。
第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影响高等教育的规模。高等教育规模是衡量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直接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对人才需求量增加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直接诱因。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禀赋的不同,我国各省区之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规模存在极大的差异。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传统经济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产业结构的转换,从而提高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转移主要体现为从传统产业转向现代产业,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同时伴随着劳动力在空间上的转移,空间转移则主要体现为由分散到集中,由农村流向城市。产业结构的演进导致了经济的非农化、工业化和服务化,而产业空间布局的转移导致了人口定居方式的聚居化、规模化和城市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产业结构重心的上移,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份额扩大。在农业化社会,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是有限的,而工业化社会及信息化社会,对人们知识技能的要求提高了,迫切需要高层次大批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而这些高素质人才只能通过高等教育来培养,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客观上延伸了产业链条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同时它积累了更庞大的财富,可以用于回馈高等教育发展。所以城市化既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奠定了基础,又为其发展提供了需求。
(三)产学研结合,创建大学科技工业园,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双赢
大学科技工业园又称大学科技园,是随着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以及二者之间日益紧密联系而兴起的,是集教育、科研和生产为一体的新型综合体。它往往环绕在高等学校密集的区域形成,是高校、科研单位、企业及其他单位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签订合同,具有法人地位的联合体。大学城的建设是当今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互动的重要纽带,是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其发源地为美国。在美国,围绕着斯坦福和伯克利两所研究型大学,分布着7000多家企业公司,尽管它们所处地域狭小,然而,1995年的收入却高达850亿美元。从全国范围内看,西部有以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为核心的1.8公路旁的大片高科技企业;北部则有北卡罗纳的科技研究三角园区,三者形成一个巨大的“金三角”,有力地带动了美国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企业与大学合作,教育生产力较快地转变为企业生产力,生成经济效益,大学和区域经济实现了双赢和互动发展。总之,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极大的推动作用。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加大对高校的投入,资金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的发展水平和方向。
三 大力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与经济协调发展,这不仅是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使然,也是教育发展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和永恒主题,也正是在对二者协调发展的不断追求之中,高等教育与经济达到了相互促进与发展的良性循环,而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有赖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针对性”则是二者协调关系确立的基本思路,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高等教育不仅要针对经济发展的现有水平,更要针对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适度超前发展;第二,针对我国国情,将高等教育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实现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发展。
从目前来看,辽阔的疆域,五千多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性格局,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梯度战略的实施,都促使我国在客观上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东、中、西三大地带,而三大地带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的差距,也导致了依托其发展的高等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从总体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呈现均衡发展的态势,但是,由于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如政治因素、人口因素、文化传统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等)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也使得某些地区的经济与高等教育呈现非均衡发展的态势,即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高等教育并不发达,而高等教育较发达的地区,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事实上,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与经济协调发展,这不仅是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使然,也是高等教育发展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和永恒主题。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加强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建立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关系,实现“互补”、“双赢”的基础,这一关系的实现无论是对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还是对提高我国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李秋霞.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经济师,2005,(5).
[2]刘在洲.高校特色化与相关问题之关系的辩证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
[3]贺小飞.李守福.高等教育区域服务职能刍议[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
[4]张幼铭,孟东军,陈肖峰.大学城的建立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
[5]林峰.大学城建设的经济效应浅析[J].教育与职业,2005,(5).
[6]曾国平,李雪松.大学城的外部正效应[J].教育与经济,2004,(3).
[7]余斌.试论“大学城”建设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促进效应[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
[8]李波.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区域高等教育均衡[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责任编校:周 欣)
F061.5
A
1673-2219(2010)09-0160-03
2010-08-02
李向阳(1967-),男,工程师,紫光古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陈国民(1964-),男,南华大学财务处处长,博士,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