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宗教与区域文化
——海峡两岸宗教与区域文化暨梅山宗教文化研讨会侧记

2010-04-07周建刚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梅山道教信仰

周建刚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03)

宗教与区域文化
——海峡两岸宗教与区域文化暨梅山宗教文化研讨会侧记

周建刚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03)

文章为2010年7月,在湖南长沙、南岳、新化三地举行的“海峡两岸宗教与区域文化暨梅山宗教文化研讨会”的综述与评论。

宗教与区域文化;梅山宗教文化;研讨会;海峡两岸;湖南;综述

2010年7月4日至8日,海峡两岸宗教与区域文化暨梅山宗教文化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南岳、新化三地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台湾省中华宗教哲学研究社、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新化县人民政府承办。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以及日本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及嘉宾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期间共举行了六场学术讨论会,并对南岳儒释道宗教文化、新化梅山民俗宗教文化进行了考察。会议闭幕式上,与会代表还一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梅山文化研究》的新化宣言。

会议共收到论文49篇,主题涉及“道家道教经典的再诠释”、“中华文化与宗教精神”、“本土宗教与区域文化”、“地方科仪与傩文化”、“梅山教的地位与作用”等五个方面。在研讨会发言过程中,与会代表就这些问题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观点。

一 道家道教经典的再诠释

日本大东文化大学教授池田知久在本次研讨会上提交题为《〈老子〉对于儒学的批判—以郭店〈老子〉第十八章的“仁义”批判为中心》的论文。池田知久指出,郭店《老子》最为接近古《老子》的本来面貌,但近年来日本和中国学术界对于郭店《老子》有一种普遍误解,即认为郭店《老子》不包含儒学批判,或虽然包含但并不强烈。通过对郭店《老子》丙本的分析,可以发现丙本第十七章和十八章本为一章,其中明确地展开了儒学批判。学术界目前普遍认为郭店《老子》不包含儒学批判,这一说法毫无成立的余地。

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王邦雄提交的论文题为《〈庄子·秋水〉何以见外》。王邦雄认为,《庄子·秋水》虽列于外篇而历代评价甚高,文章灵动而气势昂扬,形式架构谨严完整,义理内涵丰富可观,可说是述庄派的杰作。但《庄子·秋水》既是承内篇之《逍遥游》与《齐物论》而来,何以竟流落在内篇之“外”?王邦雄对此提出四点意见,认为《秋水》虽是杰作,但寻绎其语文脉络,终觉其体道不切,虚嚣浅薄,缺乏对于生命境界的深层反思,气魄心胸均远逊于内篇,这是《秋水》被置于外篇的根本原因。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曾春海提交的论文题为《概述道家、道教起源之上古齐学》。曾春海指出,上古齐地东夷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对道教有深远影响,姜太公治齐“因其俗,简其礼”,由此培育出齐学的鲜明特色。黄老道家、阴阳家、神仙家初创的主要人物皆为齐人,故上古齐学可称为道家与道教的原乡。西汉时,齐学经过长期发展而衍生出黄老、阴阳、神仙三派,至东汉又由神仙派胎变而成道教。齐学与战国、秦汉之际及汉代哲学,包括汉代道家、道教有着内在的密切关系,颇值得我们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李志鸿提交的论文题为《道教家书科仪初探》。李志鸿认为,家书科仪是宋元新符箓道教广泛应用的仪式,行家书科仪必须遵行一定的仪轨与内炼法则。家书科仪与道家法术的祖师信仰、师派观念以及法术的正统观有密切的关联。祖师信仰是道教家书科仪的信仰基础,由祖师信仰所构筑起来的师派观念,对于形成各教派正统性的传承谱系至关重要,是否拥有正统性的传承谱系成为判别道法“正”与“邪”的准则。

台湾辅仁大学宗教学系教授郑志明提交的论文题为《道教的本命思想》。郑志明以道教《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为核心,参酌其他经典,对道教的“本命”信仰进行了系统阐述,指出“本命”和“延生”是道教极为重视的两种生命观念,“延生”不是贪生怕死,而是要经由爱生、长生等精神性的体验,达到“与道合一”的“本命”境界。

台湾南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德和提交的论文题为《论老子〈道德经〉的哲学智慧与宗教体会》。陈德和针对台湾教育单位制订的“生命教育”课程内容,指出其议题不出于宗教与哲学两大范围,而老子《道德经》作为一种“生命的学问”,所开启和体证的哲学智慧、宗教情操,为当今的“生命教育”提供了诸多启迪之处。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周贞余提交的论文题为《独化于玄冥之境—郭象宇宙生化论之研究》。周贞余认为,魏晋玄学家郭象的“独化论”,否定万物背后有一主宰者,并藉此肯定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古代思想中是十分罕见的;郭象所建立的思想体系,从“造物无物”—“物之自生”—“自生而独化”—“独化于玄冥之境”,这一系列思想脉络有其独特性,为人们探究宇宙真理提供了另一层思考空间。

二 中华文化与宗教精神

台北大学历史系教授蒋义斌提交的论文题为《〈史记〉、〈汉书〉区域文化观的比较》。蒋义斌从区域文化的角度分析《史记·货殖列传》与《汉书·地理志》的异同,认为《汉书·地理志》虽然参考了《史记·货殖列传》,但二者对区域文化的形成有不同的认知。《史记》、《汉书》均撰述于山水(乡土)未被完全破坏的时期,比较二者区域文化观的歧异,应能对现代社会生活同质化的困境产生反省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叶涛提交的论文题为《山岳崇拜与山岳祀典制度的形成》。叶涛描述了中国古代泰山崇拜的形成过程,认为古代帝王的巡守制度和封禅大典对泰山崇拜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泰山最初作为人神沟通的场所,而后逐步完成了神灵化和人格化的过程,历代帝王的祀典和封禅为民众泰山信仰的兴起和繁盛奠定了基础。

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袁保新提交的论文题为《当代儒学诠释的分化及其省察》。袁保新回顾过去五十年来儒学诠释的争议,认为这些争议主要集中在伦理学、人性论、形上学三个方面,并不知不觉地卷入了西方现代与后现代之争。如何保有儒家重实践、重历史参与的“时中”精神,而不致落入思辨体系、系统哲学的僵化形式,应是当前重新为儒学做义理定位的首要考虑。

日本东京大学博士黄崇修提交的论文题为《欲望之身体论述与礼之意义》。黄崇修认为,先秦“人文式”的虚静工夫,虽与“自然气化论式”的虚静工夫有所差异,但若从身体观的角度而论,其实践工夫中也必然含有虚静工夫的某些特质。在先秦儒道思想中,人文活动是基于人类深层所具有的欲望,儒家在对治欲望的前提下,提出一套合乎人性之思维,以说明“礼”之工夫实践所具备之亲切性。

台湾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教授巨克毅提交的论文题为《中华文化天帝信仰的转化与重现》。巨克毅认为,中华文化的天帝信仰从古至今一直存在,在历史上,儒家知识分子逐步将其转化为依靠自力修持证悟的人文型宗教信仰,但社会中下层的百姓依然将传统的天帝信仰或民间多神崇拜作为心灵寄托的重要方式。当代台湾地区的新兴宗教天帝教继承了中华文化儒道思想内在超越的精蕴,值得现代人认识和体悟。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石朝颖提交的论文题为《新时代的宗教灵知精神初探》。石朝颖分析了新时代宗教灵知与现代心理学的关系,并以阿玛斯的《钻石途径》和日本临床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的《佛教与心理治疗艺术》为参照,指出中国禅宗“十牛图”和苏菲神秘教派的格言“活在世间,但不属于它”是新时代宗教灵知的真正体现,这一宗教灵知可以补偿现代心理学人格理论的不足,指引人们洞察到人类内心最深的本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院郑筱筠提交的论文题为《神坛的显赫与退隐》。郑筱筠通过对浙江市县灵媒信仰现象的调查,对当代社会中存在的灵媒信仰文化进行探讨。郑筱筠指出,“灵媒”来源于上古巫觋,在古代社会中有显赫地位,随着历史进程逐渐沉淀到中国宗教系统的底层。当代灵媒活动在公共仪式和个体化仪式中发生了分化,其中灵姑活动更多侧重于个体化仪式,强调私密性特征,而童身活动则更多出现在公共仪式中,强调社会关系和巫术的集体意义。灵姑信仰是对民间边缘化神灵文化的回归和认同,同时也强化了民间抵御巫术的功能。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邹智贤提交的论文题为《新兴宗教现象反思》。邹智贤指出,新兴宗教是当代社会宗教领域内的新现象,它与传统宗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主要反映了当代世界急剧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是现代人荒芜情感世界的表达。对新兴宗教应采取理性的认识态度,积极引导并规范其行为,同时对危害人类安全的“邪教”进行防范和打击。

三 本土宗教与区域文化

湖南科技学院濂溪学研究所教授张京华提交的论文题为《湘妃、洛嫔、河伯的综合考察——关于上古“山川群神”的一个推测》。张京华考察了湖南永州潇湘庙的历代沿革,认为潇湘—湘妃的宗教祭祀在最初阶段应为国家的名山大川祭祀,为王者所专有,属于官学礼文的一部分。这一国家祭祀的更早源头,可能与诸侯林立的上古分封制度有关。联系河伯、洛嫔而综合考察,推测湘妃应当也是远古时代的山川诸侯,即古史中记载的“山川群神”。河伯、洛嫔、湘君这一系大川诸侯,性质为以阴守阳,因此侯国世守之君应为女性,后世“江妃”、“汉女”、“游女”、“高唐神女”等浪漫传奇均与此女系继承制的婚姻形式有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卢国龙提交的论文题为《委羽山的名称及历史文化内涵》。卢国龙运用文献资料对浙江黄岩道教名山委羽山的名号及其含义进行考证,指出人文历史的黄岩委羽山与神话意境的《淮南子》“北极委羽山”有文献联系,黄岩委羽山在道经中虽多有记载,但其命名之义则随时代的推演而逐步形成。同时,文献中记载委羽山“俗号俱依山”,是来源于宋人许景衡运用注音反切法对“羽山”的委婉称呼。

台湾中华宗教哲学研究社研究员李显光提交的论文题为《华山与社会间的互动研究》。李显光指出,道教冠以区域之名分宗派者有青城派、武当派、合皂宗、茅山宗、龙虎山、崂山派、楼观道、华山派等,长久以来对华山与社会间的互动研究不足,使得华山在道教发展史上的地位,未获重视。华山每个时期都曾出现庞大的学术文化,对道学、道教发展有重要贡献者众。这些人的学术著述,影响广泛,反映华山学术圈文化绵延不绝的气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谭德贵提交的论文题为《文昌信仰的神谕性训诫研究》。谭德贵指出文昌信仰是由产生于远古的星宿信仰、晋朝武将张恶子信仰等合流而成的一种民间信仰,文昌劝善书是以文昌信仰为基础所造作的劝善书,是明清时期劝善书的主流。文昌劝善书运用了神圣教化法、赏善罚恶法来进行诫谕,体现了稳定政治、和谐社会、净化人生等多方面的功能。

台中技术学院应用中文系教授林翠凤提交的论文题为《惭愧祖师神格论》。林翠凤介绍了台湾中部地区南投县各乡镇盛行的阴林山惭愧祖师信仰,并指出惭愧祖师原为闽粤地区性的信仰对象,是佛教高僧的俗世崇拜,后为大陆闽粤移民迎请入台,神格发生变化,成为拓荒保安的移民守护神、防番之神、灵医天尊、灵乩之神。惭愧祖师在台湾多元神格的变异与演化,是台湾移民开发史的脚注,也是庶民俗神信仰本土化的实例。

台中技术学院应用中文系教授萧登福提交的论文题为《真武信仰的影响与民俗》。萧登福回溯真武信仰的来源,指出真武的人格神信仰肇自五代末宋初,在明代达到鼎盛,台湾玄帝民间信仰一方面来自道经记载,另一方面则深受元明小说戏剧有关真武事迹记载的影响。真武信仰对明代以后新兴民间教派和日本密教均有影响,同时在华人社会中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台湾铭传大学副教授刘久清提交的论文题为《全球化、区域文化与宗教》。刘久清从风险社会理论的角度分析全球化、区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认为在全球范围内处理风险问题,宗教团体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只要宗教团体接受后世俗社会的原则,非但不会成为文明冲突的根源,反而能发挥正面、积极的作用。

四 地方科仪与傩文化

湖北省孝感学院文学院刘怀堂博士提交的论文题为《湘黔傩戏之比较》。刘怀堂认为湘黔同属于巴楚巫文化圈,两地的傩戏名称、傩戏表演形式和傩戏剧目虽存在一定差异,但也有共性特征。通过对这些共性特征的分析,可以发现湘黔两省的傩堂戏有明显的亲缘关系。湖南的傩堂戏较之贵州更加原始,因此可推断为贵州傩堂戏的源头之一。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子艾、湖南省社科院梅山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新吾共同提交的论文题为《傩神韩信——梅山祖灵蚩尤的汉化替身》。李新吾在发言中指出,在梅山民间现存的大型傩祭仪式《还都猖大愿》中,西汉开国元勋韩信是地位最高的享祭傩神。通过对仪式内容、实物材料和历史文献的综合分析,可以确定傩神韩信是梅山祖灵“兵主”蚩尤的汉化替身,韩信在傩祭仪式中取代蚩尤,是清代乾嘉梅山战乱后当地巫师为自我保护而有意采取的一项文化策略。

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胡天成提交的论文题为《重庆的“还宵愿”祭祀仪式》。胡天成详细介绍了重庆民间流传的“还霄愿”祭祀仪式,认为这一祭祀仪式传递了梅山文化在重庆地区流传的信息,是相邻地域文化圈中的共生共传文化事象。梅山文化在中国曾经有过广泛的存在空间,有核心圈、区域圈和辐射圈,,研究者应拓展思路,将研究视野投向西南,以推动梅山文化研究朝向纵深发展。

湖南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孙文辉提交的论文题为《还都猖愿与跳鼓坛的比较研究》。孙文辉比较了湖南新化县汉人大型傩仪“还都猖大愿”与湖南新宁县八峒瑶乡大型瑶族傩仪“跳鼓坛”的异同,认为两地傩仪的傩坛布置、内在程序基本一致,汉族的“还都猖大愿”在形式上继承了瑶族祭盘王的仪式,而内容则随历史的需要有所变更,“还都猖大愿”实际上残存着湘中汉、苗民族冲突的历史印迹。

五 梅山教的地位与作用

贵州民族学院教授吴秋林提交的论文题为《梅山教是宗教信仰还是民间信仰》。吴秋林从信仰文化的角度出发辨析梅山教的属性,反对将梅山教定性为宗教信仰,并认为梅山信仰作为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信仰形式,有自身的存在本体和独立的信仰文化形式,这种类型的信仰文化形式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是一体的,不能用宗教的信仰形式评价体系来评价它。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万里提交的论文题为《宋代梅山峒蛮族属新证》。万里根据新的史料证据,对宋代梅山洞蛮的族属提出了新的论证,认为宋代新化奉家峒的奉姓“蛮猺”,是现今新化县奉家山奉姓家族和隆回县虎形山奉姓花瑶的族源,瑶族在梅山文化的多元构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郭辉东提交的论文题为《南蛮的上古远祖蚩尤》。郭辉东认为,蚩尤是南蛮的上古远祖,在涿鹿之战被黄帝擒杀后,九黎部族南渡黄河,逐步演化为三苗、荆蛮、南蛮,武陵蛮、梅山蛮等诸蛮皆为南蛮的分支。历史上南蛮后裔经过多次迁徙,形成当今南方诸少数民族的地域分布格局。

长沙理工大学教授刘范弟提交的论文题为《善卷与蚩尤》。刘范弟指出,善卷是尧舜时代的人物,蚩尤是黄帝时代的人物,他们两人与湘中梅山地区都有密切关系。从文献史料和地方历史遗迹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善卷和蚩尤在命名特征、生平事迹方面有着诸多的共同之处,善卷在古籍中记录的形象是隐士,但实际上是蚩尤之后三苗集团的首领,苗族人民的祖先英雄,其谦抑柔弱的隐士形象曲折反映了尧舜时代三苗集团退避保守的政治策略。

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会《湖湘文化研究与交流》杂志执行编辑黄守愚提交的论文题为《略论梅山教的多神共存、兼容并蓄》。黄守愚对梅山教的神谱进行分析,认为发祥于梅山地区的梅山教融合儒、释、道、巫等多种元素,创立了谱系相当复杂的众多神灵鬼怪,形成了独特的梅山神系。梅山神系的特点是多神共存,兼容并蓄,追求性爱,不分尊卑高下,一律平等。梅山教整合多元族群,使得“梅山”成为一个文化标志符号,从而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

湖南城市学院教授易永卿提交的论文题为《梅山教的属性与内涵》。易永卿介绍了湘中地区梅山教的巫术内容和神灵体系,认为梅山教发端于上古时期的祖先英雄崇拜和自然崇拜,巫教是其母胎。梅山教在发展历史中受到儒教、佛教、道教的影响,并出现儒、释、道、巫四教融合的现象,尤其深受道教的影响。梅山教有自己独特的宗教属性与特征,包含着许多的历史文化信息。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授刘铁峰提交的论文题为《论梅山宗教民俗中的“巫”元素》。刘铁峰认为,梅山教为现今流传梅山道教之前身,其本身是一种具有浓郁巫术特点的原始宗教信仰。梅山文化作为古代荆楚文化的一部分,“楚人好巫重淫祀”的文化传承在此有明显的表现。在梅山地区的日常生活中,巫术活动占有重要地位,对此区域内的社会生产生活均有重要影响。

(责任编校:张京华)

B95

A

1673-2219(2010)09-0033-03

2010-08-01

周建刚(1971-),男,江苏苏州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

猜你喜欢

梅山道教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梅山
铁的信仰
游梅山龙宫
梅山情
西夏道教补议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梅山钢铁公司高炉助燃风机节能改造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