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四重奏”

2010-04-07周小清刘广超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共同理想四重奏荣誉

周小清 刘广超

(中南大学 政治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论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四重奏”

周小清 刘广超

(中南大学 政治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在对大学生实施“马列主义”、“两种精神”、“八荣八耻”、“共同理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中,围绕方向,要高扬主旋律教育;围绕学业,要突出创新性教育;围绕人本,要坚持综合性教育;围绕成长,要填补免疫力教育。其教育目标分别定位在“接班人”、“栋梁人”、“完美人”和“社会人”上。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旨,就是要将社会主义主导意识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国家和个人在教育互动上的双赢。

大学生;价值体系;教育;“四重奏”

对大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这种教育是由主旋律教育、创新性教育、综合性教育、增强免疫力教育所组成,这是教育形式的“四重奏”。这与中草药的药方相类似。在每副中草药中,药性成分可分为君、臣、辅、佐,即将主攻的药、辅攻的药、协调的药和去除副作用的药融为一体,使药效达到最佳状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也是如此。其次,在每一具体形式的教育中,又都包含着“马列主义”、“两种精神”、“八荣八耻”、“共同理想”教育,这又组合成教育内容的“四重奏”。

一 在方向把握上,围绕“接班人”高扬主旋律教育

江泽民同志于 1994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高校在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始终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这一原则问题上决不能含糊。

(一)“马列主义”的主旋律教育

在围绕“接班人”的主旋律教育方面,高校应注重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实现又“红”又专。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党的教育方针所决定的。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大学生的成才观日趋表现出更多的个性特征。针对某些偏激取向,江泽民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讲话中明确指出,当代大学生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报效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伟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高素质人才。”[1]

(二)“两种精神”的主旋律教育

“两种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大学生成长为接班人、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

在围绕“接班人”的主旋律教育方面,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情感对当代大学生的激励作用。它对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励他们的斗志,引导他们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意识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比较淡薄,主要表现在自身认识的偏颇。他们把学校看成实现自身利益的跳板,对将来能获得利益的能力加倍追求,对不能获得直接利益的学习则敷衍了事;他们将金钱的多少、工作的好坏与幸福的程度等同起来,而较少考虑社会的长远发展,甚至在某些方面逃避社会责任。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程,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爱国主义报告、讲座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真正为振兴中华和打造亿万人民的幸福而勇敢地肩负起历史的责任。

(三)“八荣八耻”的主旋律教育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度荣辱观,是对大学生进行荣誉观教育的基础。荣誉是社会对个人或群体行为所进行的褒扬和肯定,是评价人们行为的社会价值尺度。

当代大学生在荣誉观上,表现出了鲜明的两重性。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荣誉感强烈,但对国家、集体荣誉感有淡化的趋势。

在围绕“接班人”开展“八荣八耻”的教育中,要注意引导大学生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丰富内涵。首先在物质荣誉和精神荣誉的关系上,既要重视物质荣誉,更要重视精神荣誉。其次,在个人荣誉与集体荣誉的关系上,既要重视个人荣誉,更要重视集体荣誉。最后,在获取荣誉的途径上,应该通过诚实劳动和无私奉献去实现。反对不择手段、沽名钓誉,损人利己,骗取荣誉的行为。

(四)“共同理想”的主旋律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们的行为是以认知理性为指导,以价值理性为中介的活动,共同理想是以认知理性为基础的价值理性。这种价值理性往往能激起社会成员的激情和为之献身的坚定志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择业观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大学生随着时代潮流形成了一些新的观念,如开拓、创新、务实、效益、竞争、风险等意识和观念,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发生了严重的影响。如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的淡漠,见利忘义现象的增长,人际交往中利已性和实惠性的滋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等。

在围绕“接班人”开展“共同理想”的主旋律教育中,应使大学生、尤其大四学生懂得,在择业中应以祖国需要为志向,目前尤其要鼓励大学生去西南西北和老、少、边、穷地区工作。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一是在高校德育课中融入择业教育的内容;二是在高校开设若干门择业指导选修课,如成才观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政策指导教育等。

二 在学业把握上,围绕“栋梁人”突出创新性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世界范围内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为此,要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

(一)“马列主义”的创新性教育

围绕“栋梁人”的培养,要突出“马列主义”的创新性教育。要与时俱进,注意加强精英教育。邓小平从教育要反映生产劳动的新变化,教育要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在经济上的应用相一致的角度,来把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从整个社会来看,新的人才标准,即以市场对人才的认可程度为依据,以能力和业绩的大小为重点,以薪酬水平的高低为人格价值取向标准。因此,成才个性化的客观要求为与时俱进的成才观教育提供了依据。无论是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还是大学生个体,都应懂得,努力成为精英人才是大势所趋,是立足社会之本。

“马列主义”的创新性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性问题。一方面,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要尽量的精深,力争在校学习期间就获得丰硕的科研成果,乃至获得专利产品证书。另一方面,大学生要有一技乃至多技之长。复旦大学一位计算机课程的老师介绍说,在辅修课程中,软件设计需要有良好的数学逻辑能力,选择此类课程的大多是物理系、数学系的学生;而一些简单的实用软件操作课程并不需要理工科系的知识背景,因此吸引许多大学生踊跃报名。这同以往学生只注重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状况截然不同。[2]

(二)“两种精神”的创新性教育

围绕“栋梁人”的培养,要突出“两种精神”的创新性教育。首先,要开展集体主义教育,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可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活动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到和专业相关的单位进行实习,参加考察团或志愿服务队,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让他们利用假期到社会上考察、调研,参与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其次,要在“两种精神”的鼓舞下,加强中华民族的“血性”教育。当前,大学生忧国忧民的责任意识淡漠了,为捍卫祖国尊严而挺身而出的“血性”气概也悄然流失了许多。

如何唤醒自身的责任意识并激起“血性”气概,高校应认真思考和总结。一是要进行振兴中华的紧迫感教育。针对帝国主义对我国虎视眈眈的现实,大学生必须振作起来,责无旁贷地尽快实现我中华民族的国富民强。二是接受遵纪守法教育要适度,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切不可将大学生塑造成一味只知顺从的“羔羊”。三是组织开展向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挺身而出的英模典型人物学习。

(三)“八荣八耻”的创新性教育

围绕“栋梁人”的培养,要突出“八荣八耻”的创新性教育。学校要灌输“鹤立鸡群”的竞争意识和“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出人头地观念。

集中体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幸福观,更具有时代的气息和市场经济的烙印。他们将人民的幸福和个人的幸福、社会的价值和个人的价值、未来的利益和眼前的利益统一起来。走仕途之路就力争做大官、经商就力争赚大钱、做学问就准备做大学问家,已成为广大师生的共识,体现了新时期大学生新的价值取向。恩格斯曾指出,“每个社会集团都有自己的荣誉观”,当代大学生不能没有荣誉感,因为荣誉感是激情,是动力,是人格的本质特征之一。失去了荣誉感和羞耻心,不仅会失去精神上的支撑和前进的动力,而且会为所欲为,干尽天下丢人现眼之丑事。因此,自卑、怯弱不是健全的荣誉心理。要使大学生懂得,持自卑、懦弱心理的人往往会因对自己能力估计过低而缺乏自信,失去开拓进取、获取荣誉的能力和机会。

(四)“共同理想”的创新性教育

围绕“栋梁人”的培养,要突出“共同理想”教育。首先,大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就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业水平,为报效祖国奠定学术基础。当代在高校,取得较显著科研成果的事例越来越多。

其次,树立先就业后创业的意识。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应调整大学生的心态,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二是加强他们的心理辅导工作;三是提高他们收集、处理就业信息的能量;四是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五是鼓励高校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等艰苦地区建功立业。努力克服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所出现的“就大不就小,就东不就西,就高不就低”现象。

三 在人本把握上,围绕“完美人”坚持综合性教育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度荣辱观,是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誉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以人为本的理念被摆上了重要位置。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指人在体力、智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能够承担起多种社会这能而非单一职能。“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是使大学生实现人格完美、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

(一)“马列主义”的综合性教育

围绕“完美人”的培养,要突出“马列主义”的综合性教育。2003年12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会议上提出人才“品质、知识、能力、业绩”均优的标准。[3]大学生为适应人才规格变化的要求,应从知识系统、能力系统和价值观念系统等三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

在具体操作上,高校要做好一系列综合教育的基础性工作。首先,要帮助大学生做好人生规划和人生设计:进行生涯诊断;设定职业生涯的目标;选择职业生涯路线;生涯计划的实施;进行评估和反馈。其次,要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做到专业的精和深。再次,要加强实践技能教育。要教育和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增强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最后,要增强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以便尽快了解和融入社会。

(二)“两种精神”的综合性教育

围绕“完美人”的培养,要突出“两种精神”的综合性教育。各高校要努力创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实施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统一的教育。社会价值指的是社会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个人价值指的是个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首先,要教育大学生重视社会价值的实现。作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大学生,实现其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为此,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其次,也要充分考虑大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在高校,大学生的个人价值主要表现为个人理想,其内容包括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大学生对专业技术方向的选择和技能的把握、追求与对家庭幸福生活的向往,都是正当的,与实现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三)“八荣八耻”的综合性教育

围绕“完美人”的培养,要突出“八荣八耻”的综合性教育。高校要重视和实施“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融为一体”教育。首先,教育者应该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在多数时空中是重合的,是双赢的。为此,要积极培育校园文化,用社会主义荣誉观的高品位的文化生活占领校园和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阵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应抓住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热情好学、勇于追求、生理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等特点,寓教育于学习、活动、竞赛、娱乐之中,通过辩论,演讲赛,艺术团演出,体育竞技等系列活动,将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满足学生多层次的精神需要。

其次,在引导大学生实践“八荣八耻”准则的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引领他们从身边做起,从细微处做起,从现在做起。在为国争光、坚定理想、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等方面做出表率。

(四)“共同理想”的综合性教育

围绕“完美人”的培养,要突出“共同理想”的综合性教育。首先,在教育内容方面,本着“一门为主,多门为辅”的原则,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其主要思路为:一是在高校德育课中融入择业教育的内容。二是开设若干门大学生择业指导教育选修课,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择业需求。三是设置大学生就业指导或咨询中心,广泛开展大学生择业指导、职业教育活动。四是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最终目的,着重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难问题,着重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其次,在实践活动方面,大学生择业实践的丰富性和择业个体的多样性,决定了应当采取多种活动载体和多元化的教育方式。首先,通过参观、实习、社会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及时了解职业需求的状况,其目的是使大学生能客观地评价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其次,立足社会实际,针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反馈,不断强化大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可通过竞聘演讲、网上论坛、专题讲座、素质训练和模拟招聘等活动,让大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择业素质。

四 在成长把握上,围绕“社会人”填补免疫力教育

在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信息资源表现出了显著的两重性。“信息污染”等问题,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对其实施提升免疫力的教育。

(一)“马列主义”的免疫力教育

围绕“社会人”的培养,要突出“马列主义”的免疫力教育。在这一教育中,要特别警惕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的泛滥。既要防范社会不良环境的侵袭,因为环境的影响是对大学生最深刻、最现实的教育。又要注意营造优良的社会环境,包括宏观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主要是指国际和国内环境;微观环境是指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所依附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等。为了避免环境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要努力实现胡锦涛同志所提出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的奋斗目标。

(二)“两种精神”的免疫力教育

围绕“社会人”的培养,要突出“两种精神”的免疫力教育。在这一教育中,要防范人性恶的自由泛滥。大学生由于自主性的增强、自由度的扩大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往往忽略甚至排斥他人的存在,不关心他人,而且对他人的要求还十分苛刻。

培养利他精神可从树立利他观念及增进利他行为入手。在具体措施上,可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导向性的激励机制、完善长效性的惩罚机制、扩大实名性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等方面入手。

(三)“八荣八耻”的免疫力教育

围绕“社会人”的培养,要突出“八荣八耻”免疫力教育。在这一教育中,要利用利益杠杆调控人们的行为,坚定不移地实施赏善罚恶。要对履行道德义务、为国家和集体荣誉不惜舍弃个人荣誉的大学生,在评优获奖、入党、保研、升学就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实现个人奉献和利益回报的统一,以此褒义扬善。同时,对于那些缺乏社会责任感、只热衷于享受公民权利、不履行道德义务的学生,要给予相应惩戒,使违规者得不偿失,引导和迫使他们弃恶从善。

(四)“共同理想”的免疫力教育

围绕“社会人”的培养,要突出“共同理想”的免疫力教育。在这一教育中,要帮助大学生,尤其是大四学生提高择业技巧。使他们懂得,要想择业成功,就必须要了解社会,首先了解就业形势,目前应适当地降低就业期望值,把准适应社会需要的择业方向。其次,了解当年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和规定,了解本校对毕业生就业的具体要求。最后,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总的来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标准越来越高。毕业生面对如此刻薄的条件,应从多方面充实和完善自己,主动地适应社会。

[1]北京大学喜庆百年华诞[N].人民日报,1998-05-05.

[2]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J/OL].2001-01.

[3]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26.

(责任编校:张京华)

G416

A

1673-2219(2010)09-0139-04

2010-04-20

周小清(1965-)男,湖南耒阳人,中南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研究方向政治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刘广超(1987-),男,山东聊城人,中南大学政治学院政治学专业2007级学生。

猜你喜欢

共同理想四重奏荣誉
室内乐小品两首
获得的荣誉
荣誉得主们都说了些什么?
试论共同理想的当代价值意义
走西口弦乐四重奏
为什么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增强班级凝聚力,加强班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中国梦
肖斯塔科维奇密码(七)—— 第七弦乐四重奏 op.108
获奖荣誉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