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梯神话及其意蕴分析
2010-04-07杨小红
杨小红
(贵州大学 人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天梯神话及其意蕴分析
杨小红
(贵州大学 人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在我国古代神话中,有很多关于天梯的宇宙神话。绝地天通之后,人神不能随意往来,天梯便成为人神沟通天地的主要工具。神话中常见的天梯主要由神山、巨树等自然物充当。天梯神话的出现,意味着原始宗教中人神差距的逐渐加大,也体现出先民对永生的向往。
天梯神话;昆仑;建木;意蕴
在中国的创世神话中,通常认为天地在上古之时是浑然一体、混沌不分的,人和神杂糅在一起,两者之间可以随意往来,并没有上天下地的分别。但是后来却由于某些原因,导致神的愤怒,于是便有了“绝地天通”,宇宙被分成了天和地两层,人类居住在地上,而神则居于天上。至于神人隔绝的原因,根据古籍上的记载,大致都是人类的“乱德”。《尚书·吕刑》中说因为三苗无德,背弃与神的誓约,“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帝为了报复苗民,解救世人于水火,于是派重、黎隔绝天地,“令民神不杂,于是天神无有下至地,地民无有上至天,言天神地民不相杂也。”人和神各自分开,不再有往来;《国语·楚语下》则说是因为九黎之民乱德,“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烝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九黎无度的享乐,对神缺乏应该有的祭祀,亵渎了神的威严,神为了重树严威,颛顼于是令重司天,黎司地,绝地天通。如此一来,“宇宙既分层次,层次间则有间隔,有间隔则种种交通途径应运而生”[1]P160,天地分离之后,人和神再不能自由往来,自然要有一个具有连接天地、沟通人神功能的东西,这样,天梯神话便产生了。“天梯”即宇宙阶梯,是人、神上天下地的通道,正因为它这种沟通天地的特异功能,为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一 天梯类型
中国宇宙神话所提到的天梯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神山
在我国古代神话中,最广为人知的高山型天梯就是昆仑山,也被称作是“昆仑丘”、“昆仑之虚”。昆仑巍峨雄峻,是其他山所无以企及的。《河图括地象》中说它“广万里,高万一千里”,《山海经·海外西经》也说“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其巨大险峻,高可通天。《山海经·大荒西经》昆仑之丘在“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其山虽高,但最为世人熟知的还是它所拥有的神异之功能。《淮南子·地形训》中曰:“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顺着昆仑山一路攀登,经过“凉风之山”,再经由“悬圃”就到达了天庭,即神居住的地方“太帝之居”,这里明确提出了昆仑的天梯功能。随着这样的逐层递进,人的躯体也从普通人变为“不死”,进而上升到“灵”,最后变成“神”,与天上的神灵一样具有平等的地位。《论衡·道虚篇》中曰:“如天之门在西北,升天之人,宜从昆仑上。淮南之国,在地东南,如审升天,室举家先从昆仑,乃得其阶。”其也明确的指出,人如果要想升天,昆仑是必经之地。
昆仑在先民意识中的崇高神奇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关于它的具体位置,各朝各代的看法却不一。但学术界大多能认同的观点是,在先民的观念当中,昆仑山是整个世界乃至宇宙的中心。如汉代的《河图括地象》中记载“昆仑者,地之中也,昆仑山之横为地轴”、“其山中应于天,最居中,八十城布绕之”,“中”这个概念早在远古时候就已经出现,古人所强调的“中”并不完全是今人理解的地理意义上的中心位置,更主要的还是它的引申意义。“中”在古代人的心理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天地之道,帝王之治,圣贤之学,皆不外乎中。中者,无过不及之名……中之所在,善之所在也,故亦谓之择善。”[2]P38-39“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左传·成公十三年》),在古人的思想看来,“中”拥有美善的意义,大到天地社稷帝王之业,小到黎民百姓的生存,都是禀受“中”的传承,因此对于沟通天地的重要渠道——天梯昆仑,自然也应处在“中”的位置。
在《山海经》中,还提到很多有着天梯功能的高山,如灵山、肇山和登葆山等等,它们同样雄奇险峻,直达天极。“有灵山,巫咸、巫即、巫肦、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众巫师从灵山上下,往来于天地之间;“华山青水之东,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子高。柏子高上下于此,至于天。”(《山海经·海内经》郭璞注:“柏子高,仙人也。”)袁珂注:“言柏子循此而登天也,此山概山中之天梯也。”仙人来回天地,都从肇山这座天梯经过;“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上下也。”(《山海经·海外西经》)巫咸国的群巫自登葆山上天下地,自由往来。以上所提到的种种高山,虽无昆仑般在先民心中那样神圣具体,但却都是古代神话中所明确提到的具有天梯功能的高山。
(二)巨树
在宇宙神话中,神树也是常见的天梯类型,这些树通常高可入云,直达上天。而神话所经常提到的树型天梯,就是建木。建木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在《山海经·海内经》中描述得很具体:“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上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它高达七八百尺,却没有枝条,《海内南经》中又描述了它的另一种姿态:“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蓲,”它的样子很奇怪,像牛,牵扯树就有皮,就如缨带和黄蛇一样。“大皋爰过,黄帝所为。”建木是黄帝所设的天梯,太皋就是沿着它登上天去的。“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音,盖天地之中也。”(《淮南子·地形训》)它生长在都广之野,是众位天帝直达天庭的阶梯。当太阳在正当空的时候,它却没有一点影子,在此地呼喊也没有任何回音。建木和昆仑天梯相似的是,“盖天地之中也”,亦是处在世界的中心位置,可见天梯建木和昆仑山一样,在宇宙神话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意象,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山海经》和《淮南子》等古籍中所明确表明的可以供人神往来于天地的树型天梯,也似乎只有建木一种而已。
还有一些巨树,同样高达几百里甚至数千丈,力可通天,拥有神异的功能,虽然它们也具有一定的天梯的功能,但却没有明确表明其天梯性质,所以不能准确的称之为天梯,例如扶桑,若木、寻木等。扶桑,在有些古籍称“空桑”、“扶木”、“榑木”。扶桑的意思即为巨大的桑树,《玄中记》记载:“天下之高者,有扶桑无枝木焉,上至于天,盘蜿而下屈,通三泉。”[3]P235它是天底下最高的树木,同样没有枝木,盘根错节,直通地下的“三泉”,可谓神树。《说文解字》上说“桑,神木,日出所也。”它的神奇,还在于其与太阳的关系,它位于日出之地“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太阳经过它升上天空,九个太阳在其下枝,另外一个居于其上。“上有扶木粗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答,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山海经·大荒东经》)《淮南子·天文训》中也提到太阳“拂于扶桑”,它是太阳早上出发前的休息地,是日出必须经过的地方。关于“若木”,《荒山北经》中说“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洞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淮南子·天文训》)《山海经》中还指出若木是“日所入处”,太阳出来绕过天空一整天之后,若木成了它们夜间的栖息之所。但是神话中并没有提到人或者神可以经由其上下,其升降、沟通天地的功能也仅仅只限于太阳,所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能沟通人神的天梯。
(三)其他
除了以上两种比较主流的天梯类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天梯种类,它们主要存在于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中。在袁珂的《中国民族神话词典》里,记载了很多人类假他物上天的神话。例如苗族神话中有阿陪果本缘日月树登天,水族神话的月亮山和马桑树,同样也具有天梯的功能。但与汉族的山、树型天梯比起来,除了高达天庭外,它们并没有任何具体的描述,也没有其他的神异特征性。傈僳族神话《天狗吃月》中提到格士力以龙竹为天梯攀登上天,高山族神话传说里的人类登天则是靠耕田的木耙……类似的有关天梯的记载在其他民族中还有很多。少数民族神话中的天梯,多为日常生活中常见之物,它们缺少了神山、巨树的传奇性,却更具贴近现实生活。但是,少数民族中天梯的出现多是在天地隔绝之前,这与本文中论述的古代天梯神话出现在绝地天通之后刚好相反。
二 天梯神话的意蕴
有关天梯的神话在外国的神话中也偶有提及,例如《圣经》中提到的巴比塔,就是靠人力修建的能够直达天庭的天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所提到的天梯,几乎都是源自于自然界,里面涉及到的天梯都是山、树这些自然物。它们并不是人工建造的,而是自然界原本就存在的东西。这些自然界原本就存在的东西所衍生出来的,并不是人工建造的。神话是原始先民在自然生活中生存与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万物有灵论是神话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宗教信仰基础。“万物有灵理论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它是指世界万物都具有各自的灵魂。任何个体在自身死亡之后,都有一个灵魂继续存在。其次它是指在无数个个体的灵魂中,只有某些个体灵魂能够升格为神性系列的神灵。”[4]P88而由自然物所充当的天梯显然侧重于后面的这层含义。山、树是人们经常所见、极其普通之物,先民依靠自己的想象从中选择了极少数不普通的作为天梯,并赋予它们具有超人的灵性和神性。在外国的神话当中,也有将自然物赋予灵性并与神祗联系起来的,最为著名的就是希腊神话中众神所居住的奥林匹斯山。奥林匹斯山在很多方面都同昆仑山极为相似。它高大雄伟,是希腊的最高峰;在希腊人眼中,它同样处于世界的中心位置,有着崇高的地位。但与昆仑不同的是,它并不具有沟通天神与人的天梯功能。它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灵性也仅仅是因为它是诸神的所居之地,而并非如昆仑、建木一样是自身带有神性的。因此我国古代的天梯神话,不仅是我国的神话中的奇葩,甚至在世界神话中,它都是独树一帜的。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先民对永恒生命的渴望,同时也是宗教信仰抬高神的地位,拉开人神距离的必然产物。
(一)对永生的向往
先民无法控制自然现象的发生,无法改变自然规律的运行(例如生老病死等等),于是便依靠头脑中想象出来的神话来解释这一切,并把希望寄托于这些神话当中。他们相信通过带有灵性的天梯能够达到神的世界,能够像神一样长生不死。从这些天梯主题的神话中可以看出,人登上天梯的主要目的就是求得不死。先民对天梯神话的信仰,也正是基于对永生的渴望。天梯神话中,要么如前面《淮南子·地形训》中所提到的,人类通过天梯成神,和神一样拥有不死之身,要么就是将天梯与不死之药联系在一起,认为登上天梯就能采到不死之药,如《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另外,神话中的昆仑山附近有不死树,食其花果所炼制的丹药,便可求得不死。“‘求生’不仅是原始神话的主题,也是农业文明产生以后甚至阶级社会所有神话的共同主题……为初民的思想是混沌的,举凡有利于他们生存的,他们就会向神灵祈祷;举凡他们希望自己具有的神力,他们就会坚信神灵一定都有;举凡他们希望逃避的灾难、瘟疫、死亡,他们都会认为神灵可以帮助他们逃避”[5]P19,在远古时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据邓氏统计,两周867年间,最显著的灾害有89次,其中旱灾30次,水灾16次,虫灾13次。”[6]P194当时的生产力极端低下,初民在灾难面前毫无招架之力,他们经常为生老病死所苦。另一方面,国与国之间的不停征战也让先民们身心俱疲,成为死亡的另一个因素。因此,追求永生成了中国上古封建农业时期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心理意识。他们渴望长生不死,渴望脱离生死和天灾人祸的侵扰。对现实的无能为力,让他们只有把希望寄托于那些幻想出来的神异之物。天梯神话的出现,很显然让那些对死亡和灾难既惧怕又无奈的先民找到一丝慰藉。
(二)神灵地位的提升
神话拉开了神与人之间的距离,将神更加神化,人更加俗化。由于原始文化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于现存的世界产生疑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统治阶级就用神灵愚化百姓。他们把神灵塑造得至高无上、遥不可攀,相对的人的地位就愈发低下。他们大肆鼓吹神灵的神圣性,将人和神隔离开来,沟通天地变成了统治阶级等极少数人的专属,和平民不再有任何关系。这样,就显现出了统治阶级的特权神授,有利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在天梯神话中,这种意识更加明显。人和神的差距越来越大,登天再不像以前一样人人都可以做到,人神沟通要通过一定的传递者,这些能登上天梯到达神界的并不是一般人,而必须具有神异的,如“非仁羿莫能上岗之岩”(《山海经·海内西经》),像能够射日的后羿这类绝世难遇之人才能攀上昆仑,是统治者有意识的将统治阶级同普通人隔离开来。能够沟通天地的还有一类人,就是专门负责沟通人神的使者巫觋,如前面提到的十巫和群巫等。随着原始宗教意识的不断发展,神灵的地位逐渐被抬高,人的地位相应的逐渐下降。由此可见,当时社会已经基本脱离人人为巫的历史阶段,巫觋成了少数人的职业,他们是代表人与神灵对话的唯一途径,巫师变成平民所敬畏的职业,这也是宗教发展的必经阶段。
三 结 语
天梯神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应了先民朴素的宇宙观。绝地天通之后,人再也不能随意进入神的世界,因此天梯也不是人人可攀的,只有神和具有神异功能的人,以及沟通人神的巫师才能够登上天梯,在天地之间自由来回。在先民的思想中,登上了天梯就可以求得不死和永生,宇宙神话中的长生不死的理论信仰为以后东汉末年道教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道教信奉者认为,只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就可以得道成仙,进入神的世界,获得永生。而天梯神话中所谓服食不死之树炼出的丹药可以长生在道教的炼丹术中也有了进一步的发挥。天梯神话的出现,使人对于其能够不死提供了较为可信的依据,也为后世研究初民的宇宙观和宗教信仰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可靠的材料。
[1]谢选骏.中国神话[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
[2][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三)[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3]鲁迅.古小说钩沉[M].济南:齐鲁书社,1997.
[4]王增永.神话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吴天明.中国神话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6]刘毓庆.图腾神话与中国传统人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I206.2
A
1673-2219(2010)09-0072-03
2010-07-02
杨小红(1985-),女,重庆人,贵州大学人文学院2008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先秦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