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院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方法研究

2010-04-07杨增和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0期
关键词:新闻学广播电视课程

杨增和

(湖南科技学院 新闻传播系,湖南 永州 425100)

新建院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方法研究

杨增和

(湖南科技学院 新闻传播系,湖南 永州 425100)

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是整个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环节。新建本科院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课程在教学实践性理念的指导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依托课程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可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性课程的特点,分为案例式讨论分析型、仿真式情景体验型、操作式人机互动型、研究式问题探索型。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方法;类型

作为专业基础元素和主要呈现形式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是整个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环节。而教学方法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永恒主题,是为人类掌握已有的认识成果所采取的有效途径,同时又包合着深刻的探究和发现未知领域的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既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又影响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高校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与发现探索逐渐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影响教学效果,正如马卡连柯所指出的,它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体现在对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内容的运用、选择和处理上所具有的智慧。甚至可以说“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知识的明确性、具体性、根据性、有效性、可信性,有赖于对教学方法的有效利用”。[1]p57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在教学实践性理念的指导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依托课程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可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笔者根据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的实践性的不同类型,分为案例式讨论分析型、仿真式情景体验型、操作式人机互动型、研究式问题探索型。

一 案例式讨论分析型

案例教学指的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把实际问题引入课堂,通过师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策等工作,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案例,独立作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现代研究型教学方法,旨在把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作为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与思考,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参与讨论,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内容与真实的生活连结起来。这就要求学习者带着问题以研究者的眼光去思索和发现,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逻辑思维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理论联系实际找到了契合点,正如有人所指出的,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媒介教育,开辟了一条媒介教育的新路径。它不仅有助于使媒介教育走出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的单一模式,同时也能克服媒介教育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弊端。案例教学可以成为改变新闻课堂教学现状的有效手段,有人甚至说,它能代表广播电视新闻学课堂教学的当代发展趋向。如《新闻写作》课程教学,将新闻写作理论与新闻实例结合起来,可以在真实的案例中、在活生生的新闻事件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实际上既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新闻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概念、原理等具体化,并置于一定的实际情景之中,学生在概括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中,真正接纳和融会新闻写作理论知识。[2]

课程中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德国的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的标志。研究者指出,讨论是中西高等教育理念的核心所在。我国古代书院教学中常用老师与弟子讨论的形式,西方大学的论辩传统在18世纪之后的大学里以讨论课的形式得到大力推广,至今仍然是研究型大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环节。课堂讨论,一方面可以充分挖掘自身创造的潜能,训练创造性思维,其他学生的质疑迫使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学生潜力得到挖掘和实现。另一方面可以互相传递各种不同信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观点,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生课堂讨论的价值趋向就在于引导他们运用自身潜在的理论资源对预设的问题进行发散性的思考和创造性的批评和阐释,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新闻学概论》课程可对新闻领域的一些存在分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如新闻失实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言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思辨能力,让不同的思想和信息充分而自由地交流;同时还可设置一些有争议的社会热点议题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在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就某些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加以引导。这样既可以形成学生独特的见解,又增强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3]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课程的影像资料丰富,运用这些资料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课程结合大量影像资料以形象的形式呈现案例,随讲随播,操作环节方便快捷,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传播学》课程注意将抽象的传播学理论与具体的新闻传播现象结合,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感性化。如在讲授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的内容时,播放对话、访谈类节目,借用影视的资料,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进入教学内容情境之中。通过这类节目的主持人、嘉宾的非语言符号,如面部神态特写镜头和肢体动作细节描写来反映其心理活动,并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同时也加深了对著名主持人的采访技巧也有了直观的认识。在讲解人际传播时,通过观看记者和采访对象的电视节目录像进行探讨分析,同学们真正理解传播和接受双方之间的认知互动、情感互动,从而指导将来的新闻采访工作,做出有创意和深度的新闻作品。[4]高校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组织学生观看优秀采访影像资料的讨论,如观看教师不同时期的优秀获奖作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获奖作品,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习采访技巧。如讲授人物采访时,组织学生在课堂观上观看中央电视台的《面对面》等访谈类节目,讨论人物采访的方法。[5]

二 仿真式情景体验型

建构一种模拟媒体操作的情境,将教学环境设置与教学内容相似的情境中,使师生处于情景体验式教学和学习的状态,教师课堂传授的知识可以直接有效地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能力。这种职业化的拟态环境,可大大缩短对接实际工作岗位时的去陌生化过程。恰当设置模拟新闻现场,对学生在模拟新闻活动中的表现作出恰到好处的点评,可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如有学校设立“大篷车式新闻学课堂”的仿真训练,学生的写作是在真实的场景采访真实的事件,接触真实的人物。如《新闻编辑学》教学要培养学生选择稿件、编辑稿件、制作版面等实际能力,指导学生编制报纸新闻版面,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新闻编辑能力。有的学校新闻编辑课程模拟编辑部的环境,让学生从中体验新闻编辑工作的业务流程,学会操作技巧。教学内容的设计模拟一家新闻媒体的工作流程来设计,按照新闻编辑的专业标准设计各个业务环节的课堂练习,从报纸方案设计到选题策划、稿件组织和编辑加工,直至在计算机上完成稿件整合和报纸版面设计、进行电子排版并印出样报。[6]受此启发,我系的《新闻编辑学》课程也以报纸展览作为教学目的,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新闻报纸编辑的整个工作流程,从策划、设计、编辑合成和排版打印各个环节严格要求,体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以新闻标题制作为主要内容,学生列出《北极熊“疯了”、非洲狮“蒙了”》、《狼狗咬断我左腿、主人打断我右脚》、《我很丑、但不妨碍我做总统》等标题,就新闻标题的制作展开竞赛。学生从标点符号、语言、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各抒己见,并且结合自身特点,创造性地展示出许多新颖的教学新闻标题,有的以可口可乐、芬达广告引出标题的作用,活泼而不失严谨。报纸编排出版后在全校公开展览,组织相关老师们当评委,全校的学生自愿投票,对优秀的报纸作品进行奖励、发放证书。这样,学生综合运用了报纸编辑理论、计算机软件、办公系统软件等知识,全程体验报纸编辑的工作流程,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电视节目策划》这门课,有的教师让学生进入仿真性情景中做节目,预设电视节目策划文案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的节目策划能力。《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设置模拟情景,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模拟操作训练。如全球流行的H1N1流感的最新疫情,开展了大型的模拟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甲型 H1N1流感最新疫情新闻发布会,按照新闻发布会的流程,学生制定了详细的策划方案,并由学生来模拟新闻发言人和全世界的新闻记者,模拟新闻发布会涉及模拟媒体30多家,媒体记者40多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地采访和写作,按照采访与写作的技巧进行多次仿真性采访活动,要求学生写出采访提纲和完整的新闻稿,以及相应的文字、图像等相结合的综合性作品。对调查性新闻采访,设计典型新闻事件情景模拟采访;讲授新闻发布会的采访,组织学生观看新闻发布会的录像后,针对当前媒体的热点问题举行模拟新闻发布会活动;电话预约模拟采访,电视现场模拟报道、网络采访等形式。

设置仿真性课堂教学环境,延伸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与课程相联系的学生实践活动以拓展课堂教学的内容,学生课后选择实践课题、编写策划方案、联系指导教师等筹备工作。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注重校内采访,根据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分别采访不同的事件和人物,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题材、多体裁的采访活动。如采访校园里的陌生人,如食堂的服务员、宿舍管理员等,结合采访现场的实际情况,灵活多变,在学生采访结束时给予总结。学生自己办报纸《经纬丛报》等、刊物《朝阳传媒》、迎奥运专题网页大学生观方网站,由学生负责采写编发;还充分利用校内媒体,如校报、校广播电台、校园网这一校园实践平台,进行采写编的训练;举办校园模拟新闻发布会、校园电视现场报道等;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摄像、新闻摄影等课程将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进行拓展性实践教学训练,组织学生参加永州市清明节祭柳宗元的大型采访活动;组织学生去湘西凤凰、东安舜皇山以及永州电视台、永州数码港等实践教学活动。学生以课程实践活动为基点,将课堂教学的实践内容延伸到课外,展开多种能力拓展性综合训练,学生的策划、采访、写作、编辑、摄影、摄像、播音与主持等,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得到锻炼,全面提高自己的内在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三 操作式人机互动型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是一个综合理论研究、实践技能运用的前沿性专业,应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规律、模式和方法。在WEB2.0的时代,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视频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观念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应发挥教育技术理论和技术上的优势,如何应用数字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提升学习成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多媒体技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语音处理、图像处理、视听等技术集成在一起,把语音信号、图像信号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字信号,对数字信号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如《新闻网页制作》涉及颜色的设定、运动的编排、特效的运用,制作单幅页面、针对某一主题进行网页设计的表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页面。这就需要大量的实践训练才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学生才能全面掌握新闻网页制作的艺术思维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段,学生在新闻网页制作实践过程中,才能够独立完成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广播电视编辑与栏目制作》要求学生掌握影视非线性编辑的行业知识与相关制作经验,通过学习非线性编辑的工作流程和软件的使用方法,制作出影视作品及新闻作品。运用蓝屏、抠像、粒子等技术进行广告设计制作、电影宣传片或短片作品制作。通过对Adobe Affter Effect软件学习,学生提升对数字化影视作品的思想水平和艺术境界的认识,促使学生由喜欢变成热爱,并最终制作出优秀的影视作品。

多媒体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图文并茂和富有想象力的人机交互模式。人机对话,显然是信息社会中一种极其重要的能力,人们的复杂而高效的现代意识与现代思维,将外化成更加智能化的人机一体化的运行方式,由此开拓越来越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时也呼唤与此相适应的教育模式。符号、图像、声音乃至三维动画的出现和使用越来越频繁,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要具备语言运用能力、创造能力、平面和空间想象能力,色彩运用和构图的能力等。《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使学生具有Photoshop7.0操作能力,培养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使学生能将广告设计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重点培养选取对象和编辑图像、绘画和填充、修整图像、处理文字、处理颜色,达到能使用电脑设计作品的目的。《电视摄像》课程教学,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独立策划、独立拍摄、独立制作创新和创新的能力。使学生能掌握各类摄像机的使用,固定、运动画面的拍摄以及电视场面调度,在电视片的制作过程中能运用画面剪辑的一般规律,能注意剪辑的结构及节奏,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电视美学素质,具备电视摄像师及编辑的基本素质要求。[7]

多媒体的人机交互模式的意义在于多媒体不仅是教学的手段方法,而且成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种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数字多媒体教学具有典型的建构式学习特点,学生可以以交互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视、听、触、动等方式把全部知觉调动起来,使人机互动,形成教学双向互动。合理使用数字化技术会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选择性和趣味性,将知识的传递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崭新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8]《网络传播概论》在教学中强调通过学生充分的网络接触和体验活动,通过素材搜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统计分析、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探索活动,形成自己对网络传播特性、传播规律、社会影响、发展趋势的认识,得出自己的结论。课程围绕章节内容,就某一个问题,组织学生认真浏览查阅网站,做好相关记录,搜集素材,特别是经典个案,然后形成自己的认识,把握传统的传播学理论或假设在网络环境下的变化与发展;围绕一话题组织学生选择一至两个有代表性的政府网站、商业网站或大型传媒的网站,研究当前我国政治信息在网络上传播的现状、特点,电子政府的实施情形,网络对我国民主政治的影响等。学生选择有代表性的论坛(如强国论坛、猫眼看人、天涯社区、红网论坛等)进行探索性实验,经过对民意的梳理和统计,做出分析,发现问题。[9]利用网络交互性网络平台,构建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环境,提供一个面向学生的空间,让学生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利用收发电子邮件的形式来批改作业,利用BBS的形式组织有关专题讨论,为学生的创造性发展提供有力的条件。有的课程还建立教学局域网和QQ群,实现师生网络间的相互沟通,利用计算机网络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群体信息,如学生们对于一个新闻道德现象是如何看待的,对于每次上课后有怎样的收获等。网络技术的应用,使课堂教学超越时空限制,教师可以进行远距离交互式讨论教学,学生可以通过丰富的网络工具,与指导教师进行同步或异步的交流。

四 研究式问题探索型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课程建立研究式问题探索型学习方式,以问题或项目为研究对象,以教师引导下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为实践活动方式,以在问题探究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研究方法、获得的实践体验为基本内容,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内在价值取向。研究式问题探索型学习方式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理论强调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研究式问题探索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体现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旨在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新教育理念,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条件,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发现和提出问题,独立地开展研究,从而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成为一个研究者和学习者双重角色的结合体,学习既是一种研究,研究也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这种学习还有可能产生研究成果。因此,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方式,具有问题性、主体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课程应该是以教师设置和学生研究的问题为载体,以问题为课程的目标指向进行研究式问题探索型学习的一种综合性课程。学习知识的载体发生了变化,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涉及多种知识,涉及面广。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出现横向和非线性状态,以问题为中心而突破了教材知识的纵向和线性的逻辑关联性。它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探索者,从而改变从教师传授到学生接受的被动学习模式,学习者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具有科学钻研精神和不因循守旧的创新意识,能够及时发现捕捉学习过程中的新的信息,并及时将其转化为研究论证的成果。研究式问题探索型学习关注微观而具体的、学生力所能及的学科问题,让学生尝试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我们认为,学生探究问题主要体现:一是在教学内容中体现的重要问题。如《中国新闻事业史》的中国古代报纸的特征、资产阶级改良派对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贡献、五四时期中国新闻事业的突破性变革、近代在华外报的影响等。二是数字化媒体融合时代学科发展问题。如《广播电视新闻学》中关于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数字电视与互联网传播方式的融合、三网合一发展趋势、CN的新闻频道的全球运作、广播电视集团化发展趋势等问题。三是运用课程理论资源,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来的区域性问题,如我系的选修课《大众文化》中的学生感兴趣的一些问题,如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研究题目:欠发达地区高校学生网络媒体运用状况调查、地方性高校校园广播面临挑战及解决对策、动漫在校园文化中的价值研究、湘西影视旅游的可行性研究、新媒介视野下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状况研究、江华瑶族文化传播的媒介策略、欠发达地区农村网络媒介影响力研究大学校园商业化研究、网络媒介对永州文化名人资源的开发利用、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品牌传播研究、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对新媒体艺术需求研究、瑶族题材电影研究、江永古村落文化旅游运做模式研究、手机媒体对地方文化的传播研究等问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它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学生关注的问题集合,由于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研究存在多视角、多层次、多方法及多元的设计和结果,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调查、上网、走访、实地考察等去收集资料,主动地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研究式问题探索型学习建立过程式和多样化的综合评价系统,评价贯穿整个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评价的指标体系重在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开放性的评价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而多元评价对学生进行多元和全方位评价,[13]如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外国文学》、《大众文化》等课程考核逐渐多元化,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书面与口头相结合,定量与实践相结合,考核还可以采用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份设计、一次研究性讨论等实践性考核模式。重点考核知识与方法的掌握程度、分析与批判的思辨能力、独到视野、合作交流的能力、写作水平作等因素。研究式问题探索型学习课程资源实现与课题立项的对接,如笔者执教的《大众文化》课程,指导学生参与学校的大学生科研项目,学生获得校大学生科技创立项项目15项。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地进行学习,自主查询资料,寻求课题资源,充分交流讨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得出研究结论,这也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运用对话、商讨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苏]孔德拉秋克.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汤劲.案例教学在新闻写作课程中的运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

[3]王慧.关于高校新闻采写教学改革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12).

[4]丁陆爱.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传播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新闻界,2009,(1).

[5]戴丽岩.普通高校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2).

[6]蔡雯.继承、拓展与创新——对新闻编辑课程的教学改革及思考[J].新闻战线,2008,(3).

[7]杨增和.地方性本科院校中文与新闻专业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素质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8).

[8]查小红,范永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1).

[9]谭世平,潘雁飞.《网络传播概论》实验教学的实践探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

(责任编校:张京华)

G210

A

1673-2219(2010)10-0194-04

2010-05-01

本文系2009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媒体融合时代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适应性研究”(项目编号湘教通[2009]321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杨增和(1964-),男,湖南宁远人,湖南科技学院新闻传播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大众文化。

猜你喜欢

新闻学广播电视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