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蛮的上古远祖蚩尤
——兼谈九黎、三苗、盘瓠与梅山蛮的族源和迁徒

2010-04-07郭辉东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0期
关键词:蚩尤黄帝苗族

郭辉东

(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 长沙 410005)

南蛮的上古远祖蚩尤
——兼谈九黎、三苗、盘瓠与梅山蛮的族源和迁徒

郭辉东

(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 长沙 410005)

文章提出:蚩尤是南蛮的上古远祖,涿鹿之战被黄帝擒杀。兼论九黎、三苗、盘瓠、梅山蛮等的族源和迁徒。

蚩尤;南蛮;梅山蛮;族源;迁徒

一 蚩尤其人及涿鹿之战

蚩尤何许人也?蚩尤是我国赫赫有名的传说人物,九黎族首领,涿鹿之战被黄帝擒杀。蚩尤活动的年代与华夏族首领炎黄二帝同时,距今约五六千年。九黎及其首领蚩尤,作为神话传说或历史,经史诸子和范文澜的《中国通史》,多有记载。

《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逸周书·尝麦篇》载:蚩尤大败炎帝后,“炎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冀中,以甲兵释怒。”

《庄子·盗跖·释文》载:“神农之后第八帝曰榆罔,世蚩尤氏强,与榆罔争王,逐榆罔。榆罔与黄帝合谋,击杀蚩尤。”

《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载:“昔蚩尤无道,黄帝讨之涿鹿之野,西王母遣道人以符授之,黄帝乃立请祈之坛,亲自受符,视之乃昔梦中所见也,即于是日擒蚩尤。”

《述异记》载:“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

《龙鱼河图》载:“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造五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万民钦命,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遗玄女授黄帝兵符,伏蚩尤。”

《太平御览》卷十五引《黄帝玄女战法》载:“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

《管子·地数》载:“葛卢之山发而水出,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是岁,相兼者诸侯九。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雍狐之戟、芮戈,是岁,相兼者诸侯十二。”

《志林》载:“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

《古今注》载:“大驾指南车,起自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兵士皆迷。于是作指南车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帝位。”

《黄帝内传》载:“擒蚩尤于阪泉之上,帝以金钺斩之”,“帝斩蚩尤,悬首军门,以威天下,其众流于八荒之外”,“帝斩蚩尤,设棺椁”,“帝斩蚩尤,因置冢墓。”

《战国策·秦策一》高诱注:“蚩尤,九黎君子也。”《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孔安国曰:“九黎君号蚩尤是也”。其他如《吕氏春秋·荡兵》、马融《经典释文·吕刑下》等,亦均称蚩尤是九黎之君。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说:“九黎当是九个联盟,每个部落又各包含九个兄弟氏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酋长。神话里说他们全是兽身人语,吃沙石,铜头铁额,耳上生毛硬如剑戟,头有角能触人。这大概是以猛兽为图腾,勇悍善斗的强大部落”。

关于涿鹿之战,古书大致记载是:五千年以前,南方的九黎部落逐渐强大起来,他们使用铜兵器,在首领蚩尤率领下向北扩张。蚩尤侵入炎帝的地方,打败了炎帝部落,迫使炎帝逃到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向黄帝部落求援。黄帝联合其他部落,准备在涿鹿与蚩尤决战。黄帝命应龙训练一批勇士对付蚩尤。双方一交战,应龙率军向蚩尤进攻。蚩尤的士兵虽然彪悍,碰到这批不怕死的勇士,也抵挡不住,纷纷败下阵来。相传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他们用铜作兵器,还能呼雨唤云,蚩尤还请风伯雨师助战,霎时间,狂风大作,大雨如注。黄帝九战不胜,见此情景,赶忙念动咒语,从天界请西王母遣玄女授兵符相助,转瞬间风雨戛然而止,炎炎烈日把冀川之地晒得枯干爆裂。黄帝依靠指南车以示四方,奋力追杀,突破弥天大雾阵,终于击败蚩尤,将他杀死在冀川,把他的头颅和身子分别埋在不同的地方。蚩尤戴过的枷锁被掷于大荒之中,化为一片火红的枫树林。黄帝打败蚩尤后,受到各部落的拥戴,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以蚩尤为首的九黎被打败之后,大部分南渡黄河,聚居于黄河以南长江中下游一带,在北方仅留蚩尤冢、蚩尤戏等遗迹和遗风。《太平御览》引《皇览·冢墓》记载:“蚩尤冢在东郡寿张县阙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据说蚩尤的头颅埋在山东省原寿张县境内,寿张县今已并入山东省阳谷县和河南省范县,蚩尤的身子埋在今山东省巨野县境内。河北涿鹿故城有蚩尤兵寨、蚩尤泉。蚩尤戏流行于河北、山东、河南一带。在湖南的苗乡,至今流传蚩尤拳,被誉为苗拳一绝。湖南花垣县古苗河有蒺藜(即蚩尤)从孤儿到部落首领的传说,县城有一尊大型蚩尤塑像。渝南、黔西北一带有蚩尤庙,受到苗族人民的供奉。

二 蚩尤追踪及九黎、三苗、盘瓠的族源

九黎、三苗、荆蛮、南蛮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对诸多民族流传下来的传说、神话和祖俗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尽管相隔数千年,均有不同变形和走样,但本质上有惊人的一致,说明诸多民族同宗共祖是不争的事实。

(一)九黎——三苗——荆蛮——南蛮的演进过程

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一带,上古时代生活着很多原始人群,他们经过世代的生息繁衍和艰苦劳动,距今五千多年前逐渐形成部落联盟。

九黎是南方的强盛部落之一,以蚩尤为首领。《国语·楚语》注说:“九黎,蚩尤之徒。”九黎的渊源,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九黎来源于江汉流域,是南蛮中最早进入中原的部落。另一说九黎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土著。与此同时,以黄帝为首的另一个部落联盟,兴起于黄河上游的姬水,并向黄河下游发展,与九黎发生冲突,最后在涿鹿将九黎打败。九黎的一部分留在原地加入华夏集团,大部分向中南、西南迁徙。到尧舜禹时期又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即史书上所说的三苗,又称有苗或苗民。

三苗是九黎的后裔,与现今的苗族有渊源关系。《国语·楚语》载:“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明太祖实录》、清《皇朝经世文编》均载:“苗人,三苗之后裔也”,“考苗族,古称三苗”。在尧舜禹时代,三苗曾加入华夏部落集团,后与尧舜禹抗争,三苗惨败,其部落联盟被瓦解。一部分留原地与华夏部落逐渐融合,大部分离开江淮流域向西南山区迁徙,至今日的湘西、鄂西、广西、贵州以及越南、东南亚各地。

商周与春秋战国时期,三苗的主要部分仍在长江中游地区与其他各族一起,被称为荆楚,也被称为南蛮。后来,荆楚的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其中较先进的楚人,被专称为荆蛮。荆蛮日益强盛,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五霸、七雄之一的楚国主体居民。《史记·楚世家》记楚之先君熊渠、熊通等,一向自称是与华夏有别的蛮人,曾说“我蛮夷也”,“欲观中国之政”。《礼记·衣疏·引甫刑·郑注》载:“有苗,九黎之后。颛顼代少昊,诛九黎,分流其子孙,为居于西裔者三苗”等语,指出三苗是九黎的遗裔。

(二)关于九黎、蚩尤及枫神

九黎族居住于黄河下游,部落庞大,武器先进,神通广大,族人尚武,特别是作为首领的蚩尤,更是一世之雄的战神。黄帝与蚩尤大战,惊天地,泣鬼神。黄帝几经曲折,最后方取得胜利,蚩尤被诛杀,九黎氏族作鸟兽散,余部被迫赶到长江以南,与其他土著氏族相融合,成为南方先民的一部分。

九黎败北于黄帝而南徙,从黄河下游北岸等地被赶出黄河流域,到了什么地方?从经史诸子和民间习俗、神话与民间文学中,可以找到其孑遗与迹印。

师石板堂的《相普相娘歌》(祖先歌)作过描述:“苗族的祖公名叫蚩尤,他英勇无双,聪明无比,生得一副铁骨铜头。蚩尤吹一口气,就能把山吹走,蚩尤怒吼一声,星星也会发抖。轩辕的大军排成一长串,气势汹汹要和蚩尤开战。蚩尤出叫黄帝先放三箭,那箭射到蚩尤身上不是折就是弯。还没等蚩尤动手,黄帝早吓得退兵北山……”

《山海经·大荒南经》载:“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桎梏,是为枫木。”《轩辕本纪》载:“昔帝杀蚩尤于黎丘之山,掷其械于大荒之中,化为枫木之树。”因此,枫树为蚩尤神灵所注,具有威严神圣的意蕴。

共和国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的家乡是侗苗等少数民族聚居的会同县伏龙乡枫木树脚村,原有一些枫树。清乾隆年间苗侗瑶民起义领袖粟贤宇,住地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长坪村,现有一大片枫树林。城步的苗族有祭枫神为病人驱除鬼疫的习俗,装扮枫神的人,头上反戴铁三脚,身上倒披蓑衣,脚穿钉鞋,手持一根上粗下细的圆木棒,这位令人敬畏的枫神就是蚩尤。《苗族古歌·枫木歌》将枫树视为始祖,黔东西许多苗寨都有一棵古老的神树——枫树。渝南,黔西北一带的蚩尤庙,被苗民视为祖庙而香火不绝。

(三)九黎、三苗、盘瓠和诸蛮,与今天南方诸少数民族是一脉相承的

尧舜禹之时,以武力将三苗中的驩兜部落赶往南方,到商周两代仍沿用苗的族称,甲骨文中有苗的记述。南蛮为汉时的称谓,上古时代及其以后的九黎、三苗、盘瓠,周时的荆楚,汉时的诸蛮,与今天的南方诸少数民族是一脉相承的。

(1)关于三苗与驩兜

三苗为尧舜禹时的部落,驩兜为三苗首领。舜多次南征战败三苗,窜三苗于三危、崇山。三危之地在哪里?众说不一,但方位大体一致,即甘肃、青海、四川交界的地方。《后汉书·西羌传》载:“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三苗虽然大部被击溃,但未全部剿灭。留下的余部,一部分被迫向南方的荒凉僻偏山区迁徙,与部分盘瓠氏结合,定居于武陵山脉和五岭山脉;一部分居于洞庭与鄱阳湖之间,即湘鄂赣三省的毗邻地段,今岳阳、武汉、九江等一地带。

三苗作乱及战争的结局,历史典籍多有记载。

《炎徼纪闻》载:“苗人,古三苗之裔也,自长沙、沅、辰以南尽夜郎之境,往往有之,与氏夷杂处,通曰南蛮。”

《史记·吴起列传》载:“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

《吕氏春秋·恃君览·召类》载:“尧与有苗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

《尚书·尧典》载:“(舜)窜三苗于三危。”

《淮南子·万章上》载:“舜……杀三苗于三危。”

《淮南子·修务训》载:舜“南征三苗,道死苍梧”。

《墨子·非攻》载:“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

《战国策·魏策》载:“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

《山海经》说三苗首领驩兜有翼能飞:“驩头,人面鸟啄有翼……杖翼而行”,“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驩头生苗民”。蚩尤为首的九黎和驩兜时期的三苗都被说成有翅能飞行,表明两者都是鸟图腾崇拜。

驩兜,又称灌兜、驩头、讙头,驩兜原是黄帝的一个支系,后与居住在山西一带的丹朱部落联盟,在向东南迁徙中与舜发生冲突,战败。史称,三苗为驩兜、丹朱之后,至今还有一部分苗民供奉驩兜为先祖。明万历《慈利县志》载:“驩兜墓在崇山(今张家界市)。舜放驩兜于此,死后遂葬于山上……崇山绝顶有巨垄,相传为驩兜冢。”苗族分布区的湖南张家界、泸溪、花垣等市县有崇山、驩兜墓、驩兜有关的地名和文物。驩兜曾与分化的有苗一同抗尧,最后到禹而兵败,并由此而向西南迁徙。

(2)关于盘瓠

盘瓠,南方的古老氏族,历史上的典籍有记载。盘瓠,崇尚犬图腾,是渔猎文化的孑遗,在湘川黔桂等地广为分布,乃至远涉东南亚。盘瓠是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土著居民,他们曾容纳了九黎、三苗的余部,一同构筑了江南众民族的基本柜架。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载:“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赠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彩,名曰盘瓠。下令之后,盘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盘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盘瓠死后,因自相夫妻。……其后滋蔓,号曰蛮夷。”

《古今图书集成》卷一四一载:“南越王有犬名盘瓠。王被擒,其母传令,有能脱王归者,当以王女妻之。盘瓠闻言,欣然往,窃负而逃。遂其以女,盘瓠纳诸石谷,与之交媾,生子数人,曰僮、曰瑶、曰獠、曰狼、曰狑、曰侗,各成一族,自为部落,不相往来。故瑶族多姓盘,嫌犬名不雅,改为盘。”

盘瓠神话在苗、瑶、畲、水、侗、壮、黎、土家、仡佬、毛南等族中广为传播,盘瓠成为南方众民族的先族,繁衍出众后世子孙。

历史上有许多关于盘瓠(盘护)的记载,诸如《搜神记》、《山海经》(郭璞注)、《魏略辑本》、《玄中记》、唐樊绰《蛮书》、清陆次云《峒溪纤志》、瑶人《盘王歌》、《过山榜》、《三才图绘》、《苗荒小纪》等等。

(3)关于南蛮、梅山蛮、武陵蛮等诸蛮

南蛮,古代文献中对江淮流域以及诸多部落氏族和少数民族的称谓,又有楚蛮、荆蛮、长沙蛮、武陵蛮等称。据载南蛮上承三苗之后,下开长沙蛮、武陵蛮之源。具体说来,南蛮主要分布于湖南、贵州、云南、重庆、四川等地,广东、广西、江西、海南、福建等地的一部分人也归属于南蛮。《后汉书》116卷曾记载大量的南蛮,如武陵蛮、零阳蛮、长沙蛮、零陵蛮、南郡蛮、潳山蛮、沔中蛮、江夏蛮、板楯蛮等。

梅山蛮居住在湘中雪峰山脉的邵阳、娄底、益阳毗邻地区,梅山是梅山蛮活动的中心地带。《宋史·蛮夷》载:“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

汉代以后,除荆襄、江淮尚有一部分苗族分布外,大部分苗族聚居在今湘鄂渝黔毗邻地区的武陵郡,他们与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统称为武陵蛮。在武陵蛮内,又按不同地区而有澧中蛮、溇中蛮等若干称呼。该区沅江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苗族分布也最集中。沅江流域有五条大的支流,从东汉起又将武陵蛮称为五溪蛮。《水经注·沅水》载:“武陵有五溪……蛮夷所居,故谓五溪蛮”。五溪在今湖南西部和西南部,以及贵州东部、重庆东南部的湘黔渝毗邻区域。

唐宋及其以后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繁盛,苗族在南方再度显示出重要影响,引起了历代王朝的关注。中央王朝与苗族的接触日渐频繁,对苗族的认识也有所加深,于是“苗”遂从若干少数民族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民族的族称屡现于文献之中。如唐代樊绰着的《蛮书》卷十载:“黔、泾、巴、夏,四邑苗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感叹洞庭湖深广,想到禹王治水时,写出了“疑是苗人顽,恃险不终役”的诗句。宋代朱辅着的《溪蛮丛笑》载:“五溪之蛮……今有五:曰苗,曰傜,曰僚,曰仡伶,曰仡佬”。元明清各代官私著作中有关“苗”的记述,更是比比皆是。由于苗族住地广阔,影响巨大,元明清时期常常将与苗族毗邻而居的其他少数民族也误认作苗族,于是出现了夷苗、仲家苗、侗苗、水家苗、倮倮苗等若干族名。

唐末五代时代,以侗族为主体的氏族集团,因信奉飞山祖公,被称为飞山蛮,飞山雄居靖州境内。在湘粤桂黔交界山区的侗苗瑶等民族聚居区,建有多座飞山庙、飞山宫,供奉十峒首领杨再思为先祖,定期拜祭飞山王,也反映了侗苗瑶等民族的融合。

三 南蛮后裔及南方少数民族的迁徙

(一)南蛮后裔迁徙的大致方向和路线,先是由北而南,后自东向西

南蛮后裔的迁徙是十分频繁的,但总的趋势,先是由北而南,后自东向西。正如许多地方志所载:“苗人……即古之三苗,自涿鹿战后渐次向南辟居,以滇黔为最多”,“苗人,其先自湘窜黔,由黔入滇,其来久有”。这些记载反映了南蛮历史上迁徙的大致方向和路线。数千年来,南蛮后裔在祖国辽阔的领土辗转流徙,先后与数十个兄弟民族交错杂居。各族人民在互通有无,互相学习,互相通婚,团结战斗的基础上,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黔东南的《苗族古歌·跋山涉水》篇唱道:自己的祖先从前“居住在东方,挨近海边,天水紧相连,波浪滚滚,翻眼望不到边”。他们“翻过水山头,来到风雪坳”,先后渡过“河水黄央央”、“河水白生生”、“河水稻花香”的三条大河南下,然后又“沿着稻花香河”西进,“经历万般苦,迁徙来西方,寻找好生活”。歌中以很长的篇幅,表述了祖先南渡和西进的历史过程。湘西苗族的《修相修玛》古史长歌以及渝南、滇东、黔西北苗族史歌和传说,也同样表述了大致相同的地望和历程。渝南、滇东北苗族妇女的百褶裙上,有三大条平行的花边。据说上条代表黄河,中条代表长江,下条代表西南山区的河流,以此顺序来刻印自己祖先的迁徙历程。滇东南苗族世代传说自己的祖先最初居住在土地宽得连着天的大平原上,在苗王“蒙蚩尤”统领下繁荣昌盛,后被黄帝攻打战败,花山节就是为纪念阵亡先祖而聚集演武的。渝南苗族为了不忘祖先,婚嫁喜庆中,新娘在送亲者的陪同下去新郎家成亲时,无论夫家住在何处,均须绕自东方进屋;老人病故开路时,巫师须将亡灵指引回东方故地与老祖宗会聚;安葬死人时,尸体横葬于山腰,头一定朝向东方。这种葬俗在黔西北、黔东、黔北一带都存在。苗族人民用史歌和各种习俗来记载自己民族的历史,保持着对东方故土的怀念。

(二)南蛮后裔在几次大战失败之后,而退居中南和西南荒僻地区

历史上几次大迁徙表明,南方少数民族世居荒僻之地的原因,可能与历史上几次大的战争有关。从典籍记载和各方面研究成果看,以农耕文化起家的中国南方在5000年以前已经相当发达,当时南方民族的首领有炎帝神农、祝融、蚩尤、共工等。在与以黄帝为代表的北部地区游牧民族的几次大战失败后而退居南方。其中南蛮后裔在几次大战失败后而退居中南和西南的迁徙路线和居地分布,可以看出迁徙的大致方向和趋势。

第一次最惨痛的大失败是蚩尤与黄帝的涿鹿之战。炎帝神农部落与黄帝部落在阪泉战败后,蚩尤以坚兵利器进行对黄帝部落集团的战争,黄帝部落九战不胜,因得到玄女兵符的帮助,蚩尤在涿鹿之野被擒杀。此后,蚩尤部落的大部退回江淮及以南地区,小部退到东北边境,有的经朝鲜半岛和白令海峡去了日本,后又有一部分移居到东南亚各国。

第二次惨重的失败是尧舜禹时代的征三苗之战。尧舜禹时代,生活在江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蚩尤后裔东山再起,并爆发了同黄帝后裔的冲突和战争。战争失败后,三苗之民,有的被迁到西北的三危,即甘肃、青海、四川交界的地区,大部分被赶到长江以南的荒僻山区。由于不断遭到尧舜禹的进攻,西迁的三苗以后又陆续南下,到达湘渝黔滇一带,所以苗族有关于祖先从冰天雪地的北方渡过涅杠(意为浑水河)南来的传说;另一部分经过“放驩兜于崇山”之后,进入湘鄂渝毗邻的崇山峻岭。

公元前9世纪末至前8世纪初,南蛮渐强,周宣王“乃命方叔南伐蛮方”。战国时,吴起在楚悼王支持下实行变法,采取严厉的手段进行整顿以振国势,决定将荆蛮中发展较缓慢的一部分南蛮纳入楚国的范围,遂以武力“南并蛮越”,占有“洞庭、苍梧”等蛮越之地。苗族先民于战祸之中,被迫扶老携幼大量西迁,逃入人烟稀少的武陵山区。今黔东、湘西、渝东许多苗族,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从东方跋山涉水沿着河流来到当地的。

第三次是秦灭楚以后的战争。殷商至战国时期,三苗生活的中心地域是“北据荆州,南及衡山之阳”,“左洞庭,右彭蠡”。《尚书·地理会释》载:“三苗今湖广武昌,岳州二府,江西九江府地。”秦汉时期荒僻山区包括大部分苗人在内的武陵蛮,有了一段休养生息的稳定发展时期。西汉末年武陵蛮已形成一股强大势力引起封建王朝的注意。东汉王朝建立之后,对武陵蛮采取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自建武二十三年(47)到中平三年(186)的139年中,对武陵蛮共享兵12次。仅建武二十三年到二十五年的3年内,光武帝刘秀就3次重兵攻打武陵蛮。当大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而遭到军没之灾以后,举朝无措。老将马援见光武帝无计可施,诸将不敢率部出征,竟自告奋勇统四万余人征五溪,最后困死于武陵境内的壶头山(今沅陵县)。由于东汉王朝一再出兵进剿,苗族先民大量遭到屠杀,不少人又向西向南流徙。

随着三苗的瓦解,荆蛮的分化,百越的平定,巴人的灭国,南方诸少数民族同胞被迫离开江汉间的平川沃野,进入南岭、雪峰、武陵等荒僻山区以及湘黔渝鄂川毗邻的偏僻山区,形成今天诸多少数民族的生活地域分布格局。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与中原华夏族等众多民族,经过数千年的相互争斗与兼并,最后融合成炎黄子孙这一整体的中华民族。

(三)西晋至明清南蛮后裔的迁徙,形成当今南方诸少数民族的地域分布格局

西晋时期,荆州剌史陶侃先后于建兴三年(315)、咸和四年(329),两次出兵骚扰五溪地区,掳走众多人口。西晋政权被北方少数民族摧毁之后,武陵郡的一些少数民族趁皇权统治衰落之机,沿汉水北上,迁入今湖北、河南、陕西等地与北方各族杂处,这些北迁的民众有许多苗族先民。

唐宋之际,部分苗族从江西、洞庭湖一带先后迁至今湖南城步、武冈等地定居。唐末,江西的彭玕、彭瑊兄弟乘黄巢大起义之机,招兵进入五溪。五代时,彭氏在楚王马殷支持下,屡次向五溪的苗瑶各族进攻,最后占据五溪地区,自称剌史。苗族人民在彭氏的长年骚扰及彭楚溪州之战的硝烟中,一些人又家破人亡,逃离故土。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4),广西壮族侬智高在邕宁(今百色地区)起兵反宋,宋王朝派大将狄青率领大批官军及思州、播州、靖州土丁三万余人前往镇压,土丁中有不少苗族,事平之后,他们被留在忠州、文州、习安(今凌云、凤山、天峨、东兰、南丹、河池等县)驻守。绍兴四年(1134)杨再兴领导武冈九十八团峒(今城步、绥宁、新宁县)苗侗瑶民起义,绍兴二十四年杨再兴及其子正修、正拱联合苗侗瑶民攻打宋军所驻的武冈军,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幸存者则四处逃离。

元代,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尤为严重,饱受苦难的各民族人民屡次被迫掀起抗暴斗争。元朝末年,爆发了全国性的反元起义,湘西苗瑶各族人民在吴天保领导下,于至正六年(1346)十一月起兵反元,先后攻占武冈和辰、沅、叙、靖等州,并乘胜转战湖北,进入河南。吴天保死后,所部有的与刘福通领导的农民军会合,有的参加徐寿辉领导的农民军,有的参加陈友谅领导的农民军。元亡以后,有些农民军队伍遭到明军进攻,被迫退回湘西。元末,湖南城步苗帅杨完者奉元廷征调,领苗兵十余万到安徽、江苏、浙江等地镇压农民起义,后来多数就地留居,逐渐融合于当地汉族之中。湖南宝庆府苗族于元末战乱时移避贵州的也不少,最后定居水城。

明朝初年,城步、武冈有一部分苗兵由胡大海率领,被征调到贵州西部戍守,其后裔留居晴隆、普安、郎岱、水城等县。为了开边,明王朝在黔东和贵阳、安顺等地大量安屯设堡,强使许多苗民迁居。海南岛的苗族则是明代从广西调去征戍的,后来营汛撤废,“子孙散居山谷,仍以苗名”。

清康熙初年,吴三桂从川南征调三千苗兵讨水西,事平之后令其一部定居大定府瓢儿井区的新龙、八普等六寨内,被称作六寨苗。从广西征来剿水西的另一部分苗兵,事平之后在修文、清镇、平坝、织金一带定居,被称作素苗。原住普定、郎岱的许多苗族,则在吴三桂剿水西时为避战乱而逃往云南文山地区。吴三桂在西南坐大之后,起兵反清。清廷为平定吴三桂叛乱,派平寇大将军贝子章等领兵三十余万,由川黔桂四路入滇,“血战相持者近两年,先后屠戮者百余万”,云南苗族人民为了逃避屠戮而被迫迁徙国外或滇西边壤。

雍正十三年(1735)包利、红银领导黔东南苗族人民起义,遭到残酷镇压,苗族人民被杀被围困饿死者不下三十万人。不少人被迫逃亡,贵阳、安顺、黔西南一带操中部方言的苗民,多数是这时从黔东南迁逃去的。清乾隆五年(1740)城步粟贤宇、杨清保发动苗侗瑶民起义,清廷派贵州总督、总理苗疆钦差大臣张广泗统兵13000人征剿起义军,残杀苗侗瑶民5000余人,劫掠妇孺5000余口。石柳邓、吴八月起义史称“乾嘉起义”,波及13个厅县,前后抗击清军18万人。起义失败后,湘西、黔东北的苗族不少逃入黔中、黔南等地。道光二十七年(1847)新宁苗民雷再浩发动农民起义后,张秀眉、柳天成、潘名杰、岩大五、陶新春等相继发动起义,史称“咸同起义”,起义遍及黔湘桂滇渝川150多个州县。为时二十余年的咸同起义失败之后,黔东南的苗族不愿坐以待毙,又不甘受压迫,他们扶老携幼,翻山越岭向黔西南迁移,其中一部分经兴义移入云南文山地区,一部分经黔中南迁安顺地区。滇东北的苗族,有的也在这时移入战乱后人少地荒的毕节、大方、黔西一带。云南文山一带苗族有的逐渐迁往红河州以至西双版纳等地。清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施行的苛虐刑法,使得众多苗族人民背井离乡,远徙他方。清律规定:“凡土蛮徭僮苗人……所犯系死罪,将本犯正法,一应家口父母兄弟子侄一并迁徙。如系军流等罪,将本犯照例枷责,仍同家口父母兄弟子侄一并迁徙。”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最伟大的民族之一,南蛮是相对中原而言的南方古代先民。中国南方是个多民族的地区,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世居南方的有34个,百濮、百越、百夷,概括了汉民族和少数民族多源多流的复杂情况。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南的湖南省,世居着苗族、土家族、侗族、瑶族、回族、白族、壮族、维吾尔族、畲族等9个民族,而分布广、居住久,并与西南地区有着广泛联系的当属苗族、土家族、侗族、瑶族。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多民族是人类之福,各民族只能走共生共荣共和共赢之路。在全球化的新时代,中华民族必将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是历史的启示。

Chiyou:The Ancient Ancestor of Nanman

GUO Hui-dong
(Hunan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Changsha Hunan 410005,China)

We argue that Chiyou was the ancient ancestor of Nanman, and was killed by the Yellow Emperor in the war of Zhulu.In addition, we analyze the origins and migrations of Jiuli, Sanmiao,Panhu, Meishanman.

Chiyou; Nanman; Meishanman; origins; migrations

K280

A

1673-2219(2010)10-0031-05

2010-08-01

郭辉东(1947-),男,湖南永兴人,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湖南省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原巡视员、研究员,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责任编校:张京华)

猜你喜欢

蚩尤黄帝苗族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大战蚩尤
蚩尤之歌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涿鹿黄帝泉(外三首)
中、日、韩蚩尤信仰与蚩尤演艺说略
苗族民歌
黄帝战蚩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