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主体间性

2010-04-07简剑芬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0期
关键词:主体交流大学

简剑芬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4)

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主体间性

简剑芬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4)

主体间性的教学观是对传统主客体教学思想的批判。文章在论述了主体间性理论的内涵后,从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学生、教材三个方面,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主体间性的具体表现,指出以主体间性构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有利于提高各主体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主体间性;大学英语教学;可持续发展

一 引 言

近几年,大部分高校的英语课程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学改革,然而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现行教学理念、方法还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很多高校依然是传统的主体性教育教学模式,英语教学依然未能彻底从主客思维模式中摆脱出来,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导致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参与不足,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学习效果不佳,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在教学模式上,传统的实用英语教学也从“以教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提高,然而,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依然未能从主体性思维模式中走出来;在教学手段上,部分院校将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方式当成了救星,忽视了传统面对面教学方式在某些教学内容方面的优势,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此种种都不利于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引入一门更为科学且又行之有效的理论来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二 主体间性理论的内涵

在现代哲学的发展中,从主体间性概念的创始者胡塞尔,特别是从海德格尔开始,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已逐渐成为20世纪西方哲学中凸现的一个范畴。A.莱西在《哲学辞典》中将“主体间性”定义为:“一个事物是主体间的……主体间性通常是与主观性而不是客观性相对比,它可以包括在客观性的范围中。”主体间性的根据在于生存本身,生存不是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进行的主体构造和客体征服;而是主体间的共在,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交往、对话。它打破了主体的孤立状态,建构起了多个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主体间性不再是某个主体的独语,而是努力关注“主体与主体”的关系,确认自我主体、他人主体,以及世界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教育理论界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展开持久的讨论。最初在解构主义的教育观中,教师与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事实上,不论是主导论,还是主体论等都没有脱离笛卡儿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因为根据主客二元相关规律推定,在同一境域中,一方是主体,另一方必然是客体,主体是活动的发出者,客体是主体加工的对象,二者具有鲜明的等级对立关系。师生关系被理解成是知识授受关系、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所以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实践,要把师生关系统一起来既不可行也不可能。到20世纪90年代末,在西方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转向及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等影响下形成的主体间性理论,使人们逐渐打开思路,走出主客二元悖论的情境。主体间性教育是教育主体之间的一种共享,共享精神、知识、智慧、意义等,共享主体间一切精神上的东西,定位了和谐的师生关系。该理论还原了教育的本真间性,有利于师生双方的能力及教材内涵的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中主体间性的教学观是对传统主客体教学思想的批判,解构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的中心论,以主体间性构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

三 大学英语教学中主体间性的具体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构成该过程的三要素,英语教学也不例外。主体间性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体表现为:教师、学生、教材等教育主体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交往实践,达到共同发展的过程。教育主体间的相互对话与理解是交往实践的主要形式。因此,当主体间性理论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时,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也不是被灌输知识的容器,教材也不再是师生间毫无生命力的中介物;三者之间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即: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进行沟通、融合,互动的过程。

(一)教师与教材间的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理论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教师要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教材。在授课前,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当前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等,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处理,教材上的内容并非要全部讲到,照本宣科更是行不通。此外,教师授课所用的教材可能数年不变,但是教师却可以根据自己的阅历经验和感受体验,结合自己对学生的认识分析,创造性地对授课内容进行阐释、重组和更新。例如:在讲述英语单词后缀“-ism…主义,…政策”时,除了课本上的例子“socialism”,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一些新单词,“Clintonism,Bushnism”等,让学生真正掌握该后缀的意义,即“克林顿政策,布什政策”。又如:十年前,在讲述“Honesty:Is It Going out of Style?(诚实:难道它正在变得不合时宜?)”一文时,教师一般就是让学生结合自己或周围同学的情况,谈一谈看法;而现在,考试作弊有愈演愈烈趋势,教师再讲述这篇文章时,则可协助学生把课文内涵挖掘得更深刻:考试作弊不仅仅是学生的个人品德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这种阐释、重组和更新是教师的体验和创造的结晶,承载着教师的生命意识;并以适合学生需要、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形式表现出了教材的生命,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丰富和提升。

(二)学生与教材间的主体间性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反而较中学时更为疏远,多数学生也仅仅就是在每周四节英语课的时间会使用到课本,课后基本上不会再进行复习预习。实现学生和教材真正意义上的交流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导及学生的自身体验和理解。事实上,学生和教材之间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知识的交换和观念的互易,更是精神的融通和意义的分享。当学生具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灵活地运用课本,与课本进行交流的时候,课本就成其为良师益友。它既可以像教师那样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引发学生做出回答;又可以像朋友一样协助学生反复推敲并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在主动使用教材进行复习或预习时,必然会受到启发和感悟。因为任何一种回答转瞬间就可以化为一个新的问题,从而使问中有答,答中有问,问的时候已经有所理解,理解了一个问题就是进入了一个新的更深层的发问,这样不断地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引入更高的层次。学生在与教材平等的对话、交流过程中,会自觉地将教材中反映的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慢慢地感悟到许多生活和人生中的哲理,逐渐地提升自己,学会适应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情。

(三)教师与学生间的主体间性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教学中讨论较多的一个话题。作为平等的文化活动主体,教师与学生在交往中产生交互作用,达到沟通和融合,在自然和谐的教育情境中实现生命主体的共同成长和发展。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学生作为学的主体,二者之间是平等关系。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其最根本的价值就是双向的有意义的交流和理解。作为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改掉过去的权威形象,平等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建立教学中主体间的商谈模式。教师以真诚的态度站在学生的角度共感和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与思维水平,准确把握学生的各种信息和材料,并将自己对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理解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感到自己被理解、被接纳。作为学生,在不迷信教师权威的前提下,乐于接受其合理的帮助和指导。有了教师真诚平等态度的理解,学生也会产生主动表达和理解教师的言语和行动。这样,师生逐步达到相对共识。当然,平等交流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同学生一样,毫无差别。相反,主体间性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它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丰富广博的学识经验和人生阅历,而且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积极的指导,及时恰当地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了解和发现学生每一时刻的心理状态和文化需要,及时调控课堂中的各种因素,使大学英语教学向着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给学生一些情景对话的题目,要求学生上台表演,从而巩固并运用学过的句型,而教师则在表演完毕后进行适当点评。笔者在反复实践中发现:仅要学生自己结伴上台表演的效果远不及教师适时平等参与到活动中充当某个角色的效果好。因为,学生自己结伴上台练习,经常都是几个基础好的学生参与;而教师参与其中,不仅可以使优秀的学生更优秀,还可以带动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帮助其找到自信,让他们也真正融入到学习情境中来。如果教师能进行这种身体力行的感染,不仅有利于知识的传播,而且有利于情感的传递,人格的感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与人相处之道。

(四)学生与学生间的主体间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与教材和教师的交流外,与同学的交流沟通也是英语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这个环节经常不被重视。在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中,学生之间已经不存在什么竞争性的学习,这样更有助于学生之间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英语课堂上,学生和学生能平等地对话、合作,这正体现了主体间性教育的理念。其中,合作学习是实现学生间交流的主要形式,但如何科学地组织好这种学习,让学生之间真正实现平等参与交流,这是教学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笔者曾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在分组时注意兼顾学生的各种层次,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学生之间所展开的并非是平等的交流或参与,一般是成绩好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驾驭整个小组活动;而成绩差的学生唯有倾听、配合或干脆事不关己。经过反复尝试证明:合作学习要明确分工,要让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承担一定的任务,在讨论中有言说的机会和权利,这样才能使学生间平等交流有效地进行。

(五)教师与教师间的主体间性

教师与教师之间也需要在沟通和对话关系中进行心灵的碰撞。英语教师之间需要进行对话,包括校内教师之间和校外教师之间都要经常保持交流,彼此分享经验,从而取长补短,获得专业上的共同成长;英语教师还要和各专业教师进行交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从而传授给学生更多更新的英语知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主体间性,要求教师一定要学识渊博才能使教育达到最有效的开展。

总之,主体间性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既不是单方面的给予,也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硬性改造和同化,而是在保持各自独立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各主体间共享知识、经验、智慧、意义和价值的过程,是一个真正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之间呈一种三角形结构,互为支撑,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四 结 语

以主体间性理论构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倡导各主体间平等的对话、交往与合作;强调各主体间的相互沟通与理解,以期达成意义的共识与视界融合。主体间性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极大地发挥了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各主体的相互性和内在相关性,并提高了各主体之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A.莱西.哲学辞典[Z].伦敦:麦克米兰出版社,1986:113.

[2]郝文武.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康伟.师生主体间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4]滕卫卫.主体间性教育:当代语文教育的追求[D].贵州师范大学,2008.

[5]尤肖南.关于英语教学中的主体间性的研究报告[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6]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校:燕廉奚)

On Intersubjectivity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JIAN Jian-fen
( Changsha Aeronautical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124,China)

The teaching view on intersubjectivity is the criticism to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thought on subject-object. After dealing with the connotation of the intersubjectivity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its feature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from the teachers,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puts forwar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 course based on the intersubjectivity theory is beneficial for all the subjects to impro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intersubjectivity;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427

A

1673-2219(2010)10-0184-03

2010-06-10

本文为 2009年度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实用英语》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的部分研究成果。

简剑芬(1975-),女,广东丰顺人,湖南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主体交流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大学求学的遗憾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