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舆情探析

2010-04-07周岚峰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0期
关键词:舆情舆论大学生

周岚峰

(莆田学院 医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大学生网络舆情探析

周岚峰

(莆田学院 医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及时了解和准确把握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动态,探索网络舆情的特点,对于构建和谐高校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阐述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含义、特点,分析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便为高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大学生;网络舆情;高校

对于大学生而言,获取信息最便捷的方式就是网络。2009年7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报告显示,截止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中国上网人数已超过美国总人口数,网民数量居全球第一。在总体网民中31.8%都属于18-24岁青年,这个年龄段的网民中,大学生网民占据了重要地位。随着高校网络的迅猛发展,社会焦点问题、偶发事件,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以及具有煽动性的、失实的、或反动的舆论等极易形成网络舆论,成为影响大学生的重要因素。由于丰富的网络资源平台,大学生纷纷对社会各种现象评头论足。网络上流传的事件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某种程度上讲,大学生的网络舆情可以说是社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探析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方式,减少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必须面临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一 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内涵及特点

构成大学生舆论主要有三大要素:一是发出舆论的主体——大学生;二是舆论的表达形式——意见;三是舆论的客体——事件或人。大学生舆论,本质是大学生通过自愿的思想交融凝聚成的集合意识和整体知觉。

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除了具有多元性、匿名性、聚发性等一般网络舆论的特征,还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从静态上看,具有自发性,即它是大学生对某一现象、情况、意见的自发表达和反映;时评性,即它往往是大学生对社会中具有社会意义的重要事件或问题的反映;过程性,即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产生、发展、传播总有一个过程,过程长短常常由议题的性质决定;多样性,即不同大学生群体会形成不同的舆论场;公开性,大学生网络舆情在公开中获得力量和权威,无形之中形成一种精神性的社会压力,成为一种支配大学生言行的意识;评价性,它是大学生网络舆情倾向性的具体表现,是带有很大主观性、随意性的舆论主体对舆论对象的评价。从动态上看,它具有自恃性,即大学生网络舆论由于不受外界的强力干预,可以毫无顾忌地发表言论。

二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的道德失范

道德失范也就是不道德行为,网络的急速发展和大学生的网络崇拜给网络传播中的不道德行为创造了机会和条件。在大学生网络舆论中,不道德行为主要有肆意妄为、盲目从众、哗众取宠、匿名辱骂他人、恶意语言攻击、在偶发事件中煽风点火、助长不良风气等等。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社会责任淡化

进入网络空间,大学生已不再是他(她)自己,只是一个符号,只是一个 IP,他(她)在网上的身份可以有很多种,所表达的观点也不代表社会中的自我,某些大学生社会责任淡化,肆无忌惮地伤害别人,如对特定事件、特定群体的曲解和歪读,以满足自己阴暗的心理需要。网络拉近了时空的差距,却拉大了心灵的差距。

(三)大学生网络舆情导致道德人格扭曲

由于大学生自身特点及网络时代的快速变动和不确定的特征,使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对传统的价值观念充满了怀疑和不信任,导致了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盛行,最终导致对真善美假恶丑的歪曲判断。如某些大学生热衷于在许多低级庸俗的聊天室、BBS上聊天。由于网络的匿名制,大学生自我意识淡化,导致网络“悲观主义”、“享乐主义”盛行。

(四)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了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随意性和无政府主义特征。其管理很大程度依赖于大学生自身网络道德素质,直接或间接导致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不到位,分析研究不深入,引导不及时和应急措施不力。网络传播的几何速度、开放性、虚拟性直接决定了网络突发性和偏差。大量庸俗、反动的言论容易在网络环境中流行,对构建和谐校园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三 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高校应做好解释工作

特别是当大学生网络舆情上出现一些问题影响社会安定时,高校宣传机构给予及时而正确的引导,用事实说话,防止片面性。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保持高校稳定。高校网络舆情导向作用,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规范,事关高校稳定大局。高校网络舆情导向正确,人心凝聚,精神振奋;网络舆情导向失误,就会混淆视听,引发失范的高校行为,产生严重的后果。要帮忙不添乱,坚持党性原则,千万不能去炒低级庸俗的东西,更不能去追求轰动效应。注重宣传效果是把握高校高校网络舆情论导向的重要保证。高校大学生网络舆论宣传是高校学生信息交流的纽带和桥梁,在引导高校网络舆情时要满腔热情,入情入理地疏导交流,寓理于事地细雨滋润,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要注意形成网络宣传合力,要“聚焦”而不是要“散光”。

(二)网上信息污染信息超载

病毒泛滥、黑客攻击、网上侵权、网上欺诈,网络犯罪等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严重障碍,直接影响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传播效果。依靠技术进步支持、道德自律和法律成为大学生网络舆情有效传播的三大利器。

1.网络传播技术是保证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有效传播的基础。网络传播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但根本上是技术问题。网络安全技术是网络安全重要保障,通过有效技术控制达到大学生网络舆论安全性目标、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选择性。必须建立大学生网络安全监测体系,构建分层安全策略,发展和运用各种安全技术。

2.建立大学生网上思政教育基地,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在网络信息传播中,大学生往往出现社会责任淡化,道德人格扭曲,由此导致网络信任危机。网络时代的快速变动和不确定的特征,使大学生对传统的伦理和价值观念充满了怀疑,最终导致对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等的判断与衡量标准的丧失。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使他们达到“爱国”“守法”“无害”和“友善”等基本规范要求。同时也应重视对高校网络工作者的“网德”教育。

3.网络信息传播需要有法律的强制约束力,“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是网络立法的总体指导思想。在当前,大学生网络舆情传播实施法律的控制目的,是通过制定新的法律规范,修订了现行法律,以至利用已有法律,控制大学生网络舆论的不良行为和网络犯罪,调整网络空间的各种关系,规范大学生在网络传播中的行为,保证网络信息的有效传播,寻找信息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最佳结合。应用法律手段解决大学生网络舆论传播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保障网络朝着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地发展方向发展。

[1]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许益锋.网络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1).

[3]雷智仕.我国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存在问题[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4,(5).

(责任编校:王晚霞)

G641

A

1673-2219(2010)10-0118-02

2010-05-13

周岚峰(1980-),男,福建莆田人,在职研究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就业指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大学生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情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