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角色扮演调查分析

2010-04-07唐亚琴王晓京谢知鸷李科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0期
关键词:角色扮演辅导员大学生

唐亚琴 王晓京 谢知鸷 李科生

(1.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2.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1)

高校辅导员角色扮演调查分析

唐亚琴1王晓京1谢知鸷2李科生1

(1.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2.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1)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对高校人才的需求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对辅导员的角色期望也有了新的要求。论文以社会学的角色理论为研究框架,对辅导员角色扮演过程进行探讨,分析了辅导员角色扮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本人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经验,对新时期成功扮演辅导员角色提出自己的设想。

高校辅导员;角色扮演;社会学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始终处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线,为高校育人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市场对高校人才的要求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对辅导员的角色期望有了新的要求,高校辅导员的角色扮演随着社会的变迁也有了新的内涵。但围绕辅导员的角色认识和角色扮演问题,人们还存在着严重的意见分歧,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角度出发,重新认识辅导员角色扮演现状显得尤为必要。为此我们进行了关于辅导员角色扮演的调查。

整个调查分为问卷调查和非结构式访谈两部分。对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等七所普通高等职业学院的辅导员(其中专职辅导员18名,兼职辅导员34名)和14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部分辅导员与学生进行深入访谈。根据调查结果,本文就角色期望、角色领悟、角色实践三个方面进行了描述与分析。

一 辅导员角色扮演状况

社会学理论认为,只要是社会成员,都会承担某种社会角色。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去担任这一角色,并按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这就是社会角色的扮演。角色扮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角色期望、角色领悟、角色实践。基于此,本文对高校辅导员的角色扮演做如下探讨。

(一)角色期望

人们在承担某一个社会角色时,首先遇到的就是社会或他人对于这一角色的期望。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大学生,辅导员应尽力了解大学生对这一角色的要求与期望。为此,我们设计了专门的问卷,调查大学生对辅导员角色的期望。

从调查数据来看,35.2%的大学生希望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朋友;20.3%的大学生希望辅导员应该是能解决他们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师,17.5%的大学生希望辅导员应是帮助他们就业的职业规划师,10.5%的大学生希望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者,9.5%的大学生希望辅导员是他们专业学习的辅导老师,7.0%的大学生希望辅导员应主要扮演日常事务管理者角色。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辅导员的角色期望较高。一是希望辅导员有较高的专业水平,49.5%的大学生希望辅导员是硕士研究生学历,93.7%希望辅导员学历在本科以上。二是希望辅导员人品好、能力强。约七成以上的大学生希望辅导员道德品质好、有修养,能起模范作用,希望辅导员说话幽默,态度和蔼,办事有能力。

(二)角色领悟

社会或他人对角色的期望是一种外在的力量,它还不是角色承担者自己的想法。人们对角色的扮演虽然受到社会期望的影响,但是在更大程度上是他们自己对角色的认识、理解——即角色领悟的结果。调查结果显示,辅导员对角色的领悟与角色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辅导员角色领悟与大学生的角色期望存在一定的差别。辅导员认为要把扮演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与日常事务管理者角色放在重要位置,其他角色则次之。而大学生最希望辅导员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朋友,在学习、生活中像朋友一样对待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惑与社交、就业方面的问题,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

辅导员对角色的认知存在偏差。首先,辅导员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定位模糊不清,32.7%的被调查者认为辅导员是教育者,28.8%的认为是管理者,29%的认为是教育者兼管理者,还有9.5%的认为高校辅导员是打杂的。其次,辅导员对角色身份普遍感到难以认同,67.3%的辅导员表示在工作中缺乏职业归宿感。大部分辅导员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个跳板,而不是一份职业。愿意把辅导员作为终身职业的只有15.4%,还有部分人认为从事辅导员工作仅是谋生的手段。只有17.3%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领导比较重视辅导员工作,另有15.4%的辅导员认为所处地位能够接受。

(三)角色实践

对角色的实践是角色领悟的进一步发展,是在个人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的角色。在很多情况下,对角色的领悟与实践是一致的,但是在不少情况下,实践与领悟并不完全一致。这是因为,角色实践除了受领悟的指导外,还受到当时主观、客观多方面条件的限制,这使得一个人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领悟的那样去做。调查情况表明,辅导员在角色实践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辅导员角色被边缘化。访谈结果显示,约八成以上的辅导员表示缺乏对角色的认同(这一结论与问卷调查基本一致)。工作更多的是单凭热情,在日常工作中具体表现为——感到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对工作冷漠、厌倦,对工作缺乏进取心,时常有离开工作岗位的想法,在工作中消极应付,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82.7%的辅导员反映在工作中存在较严重的失落感。

(2)日常事务管理者角色被强化。对于辅导员工作的描述,很多人用一个“累”字来形容。“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当前广大辅导员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辅导员每天早上 6点左右上班,晚上10点多才能结束工作。日常工作被学生的大量事务性工作所占据,很大程度上已经蜕变为学生的事务员,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文件上传下达、各种会议的召集、发展党员、个别谈心等,几乎占据了辅导员所有的时间和精力。这种结果导致辅导员很少能集中时间和精力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许多深层次专业问题的研究。

(3)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被淡化。问卷调查显示,98.1%的辅导员认为高校辅导员扮演的政治思想教育者角色越来越淡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基本上没有市场,“两课”教育越来越边缘化。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感兴趣,甚至反感,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大部分学生认为现在是经济社会,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校以教学科研为中心,没必要搞什么思想政治教育。

(4)新形势要求的新角色被虚化。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显示,42.3%的辅导员表示,由于受自身知识结构与能力的限制,很少向学生提供就业技巧培训和指导;46.2%的辅导员表示,由于缺乏心理学知识与心理辅导技术,在处理大学生心理问题时感到力不从心。因此,现阶段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心理咨询工作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相应的岗位基本上是形同虚设。

二 辅导员角色扮演中的问题分析

针对辅导员在角色实践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辅导员在角色扮演过程中缺乏角色认同及自身专业能力受限,导致与角色要求之间产生一定的角色距离;二是由于对角色定位模糊导致角色不清;三是由于承担角色过多产生角色冲突。本文试着用社会学角色理论做如下分析。

(一)角色距离

角色距离是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一个人对他所承担的角色,扮演得优与劣,水平高与低,很大程度上受角色距离的影响。戈夫曼认为,“进入角色”需要具备三方面条件:第一,获得承担某种角色的认可;第二,表现出了扮演这一角色所必需的能力和品质;第三,本能地或积极地,在精神上和体力上均投入这一角色。当人们不具备这些条件时,即与角色之间存在差距时,就不能进入角色。

辅导员在实践角色的过程中,角色距离的产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辅导员自身角色的不认同。辅导员工作强度大,工作事无巨细,凡是和学生有关的活动都要参加。然而在高校普遍存在一种轻视学生工作、看不起学生工作的倾向,这使得部分辅导员颇有失落感,对自身缺乏认同感。因此,在角色扮演中缺乏积极性与进取精神,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这一角色。二是在角色扮演中部分辅导员欠缺必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在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和各种复杂局面时,很多辅导员坦言,在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恐慌和本领危机,不能满足和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多层次需要。特别是新时期大学生迫切需要的就业指导与心理辅导方面的知识,部分辅导员由于缺乏相关知识的储备,导致相应的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二)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辅导员角色扮演中的角色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角色期望的差别引起的角色间的冲突,妨碍了辅导员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辅导员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只有当他们的角色领悟与角色期待相一致的时候,他们的角色扮演才可能顺利进行。否则,不同的角色承担者之间就会产生角色期望的差别,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实证表明,正是大学生角色期望与辅导员角色领悟之间形成的较大差距,最终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日常管理工作很难开展。

其次,辅导员承担的角色过多,容易产生“角色紧张”。辅导员岗位的性质决定了辅导员身上承担了多种社会角色,既是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者,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疏导者、职业规划的引导者;既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朋友,又是大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者、大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者。不同的角色同时集于一人身上,并同时对他提出角色要求,使得辅导员容易产生“角色紧张”,角色的扮演也就难以顺利完成。辅导员扮演的角色过多,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使辅导员工作表面化。辅导员大部分时间忙于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无暇顾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塑造、意志磨练、职业指导等。

(三)角色不清

所谓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当代社会正处于迅速变迁时期,辅导员究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是教师、管理干部?还是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长期以来,辅导员的角色一直处于模糊状态。辅导员往往是有教师其名而无教师其实,各高校的政策都偏向于教学方面,辅导员在与教学老师工资、发展前景等方面比较中处于劣势。在评价机制更看重教学和科研的高校里,辅导员由于身份的不明确,必然在工作中缺乏归属感。

角色模糊还表现在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明确,弄不清自身责任、权利、地位和应尽的义务。学校的任何部门都可以向辅导员发号施令,学生的一切事务都与辅导员有关,这种角色模糊增加了辅导员的职业困惑感。

三 成功扮演辅导员角色的建议

辅导员是高校德育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角色扮演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新形势下成功扮演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前提与保证是进行制度创新。只有制度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角色扮演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最终改变辅导员角色边缘化的尴尬处境,辅导员的角色扮演才能顺利进行。

(一)辅导员角色职业化

从国外经验来看,辅导员工作是一种长久事业和终身职业,在高校设有辅导员协会、高校学生人事协会等机构,这些协会对会员提供业务上的指导和培训服务,帮助他们学习掌握一些新的技能和知识,从而提高业务水平。鉴于此,我国应在完善制度上下功夫,用制度来促进辅导员对自身角色的认同。因此,笔者建议辅导员角色应该职业化,就像律师、医师等高度专业化的职业一样,高校辅导员也应是一个多门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的社会职业岗位。为开拓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笔者认为应重视以下机制的建立:

建立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辅导员的专业职称评聘办法,应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实践性强、任务重、事务忙的实际情况,完善职称评聘办法和体系。目前,上海市的做法值得借鉴,上海市高校将辅导员队伍的职称评聘单独作为一个系列,纳入学校职称评聘制度,同时为每一位辅导员提供职业生涯规划,鼓励一部分优秀辅导员走职业化道路。此外,必须进一步完善辅导员的有关待遇。对辅导员付出的劳动给予肯定、鼓励,在同等条件下与高校教师享受的待遇应一致。

拓宽发展机制。鼓励、支持优秀辅导员加强业务进修,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还可选拔优秀辅导员担任学校各级领导职务,作为党政后备力量。辅导员发展空间拓宽了,他们工作才会有目标,有激情,有动力。他们的人生价值才会得以体现,才能享受到事业成功的快乐。也只有建立辅导员在该行业由低到高上升流动的渠道和机制,才能彻底消除只有转岗才能实现更大发展的状况。

健全考评机制。高校应加强对辅导员的考核与管理,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考评体系,完善辅导员工作职责的规范和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奖惩、晋职密切挂钩。通过实施科学的考核体系和机制,做到“奖勤罚懒”、“论功行赏”,有利于激发辅导员的角色认同与进取精神。

(二)辅导员角色实践专业化

如果说辅导员角色职业化是克服其边缘人地位的根本措施,那么辅导员角色实践的专业化将是解决角色冲突、角色不清等一系列问题的一济良药。国外辅导员一般依据从事的专业进行分类,结合教学外围工作的实际需要划分。既包括专职的心理辅导员、职业辅导员、学习辅导员、生活辅导员,也包括兼职的学习辅导员、生活辅导员、住宿辅导员等,这些辅导员大多具有相关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借鉴国外经验与我国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角色实践专业化应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强调专业水平。高校辅导员面对的是一群具有高文化素质的大学生,他们思维敏捷,勤学好问,辅导员必须具有相对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才能与他们有共同语言。因此有必要提升辅导员的学位(历)层次。针对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实际情况,实施辅导员学位提升计划,分批选拔优秀辅导员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为实现辅导员骨干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奠定基础。

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的郝伊特等学者研究认为,进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辅导员面临三大挑战:掌握足够知识满足时代对辅导员职业的需求、具备为大学生就业或深造提供帮助的能力、掌握帮助大学生学好所选专业的技能。辅导员只有成为高级专业工作者,才能成功应对这些挑战。面对新时期出现的学生就业与学生心理问题,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工作将很难开展。因此,辅导员自身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善于开展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以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职业素养,增强为学生提供咨询辅导的能力。

二是细分专业岗位。当前,高校辅导员扮演多重角色,职责不明,角色不清。辅导员角色专业化的内容之一就是要明确学生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岗位职责。根据目前情况,辅导员工作岗位可以细分为4个专职岗位,即思想政治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员、就业指导辅导员、生活辅导员。各岗位辅导员明确职责,各负其责。思想政治辅导员重点指导学生开展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辅导员主要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健康教育,成功教育以及心理辅导与咨询,增强学生自信心。就业辅导员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技巧培训,人际交往等技能教育。生活辅导员主要以生活服务为主,包括宿舍管理,生活技能培训,生活质量提升等方面的教育。不同岗位应挑选对应专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生担任,譬如思想政治辅导员由思想政治专业的硕士生担任,在开展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同时,还应承担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他们的研究成果又可以直接运用到教育工作实践中,较快地使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张文强.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化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3]杜钢清.浅谈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中国成人教育,2007,(54).

[4]张瑜,彭庆红.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及其扮演[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62).

[5]罗公利,聂广明,陈刚.从国际比较中看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中国高等教育,2007,(61).

(责任编校:燕廉奚)

D64

A

1673-2219(2010)10-0112-03

2010-06-01

本研究成果是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辅导员个别教育中的角色认知与语用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唐亚琴(1975-),女,湖南临武人,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角色扮演辅导员大学生
角色扮演游戏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角色扮演”拯救荷兰舰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大学生之歌
剖析角色扮演在初中英语会话教学中的应用
角色扮演教学法在营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