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通道芦笙节看侗族芦笙舞的嬗变

2010-04-07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芦笙侗族舞蹈

彭 蔚

(怀化学院 音乐系,湖南 怀化 418000)

从通道芦笙节看侗族芦笙舞的嬗变

彭 蔚

(怀化学院 音乐系,湖南 怀化 418000)

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是古时靖州辖地,性格鲜明、动作古朴的侗族芦笙舞在这里流传至今,仍是当地侗族人民生活的重要部分。2009年10月28日在通道县城举行的侗族芦笙文化艺术节,将现代化舞台表演与传统侗族村寨芦笙队表演呈现在同一个时间、空间,展现出古老的侗族芦笙舞在日益变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社会功能、艺术形式、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变化,生发出众多新的意义和价值。

侗族;芦笙舞;通道芦笙节;嬗变

芦笙舞是侗族极具代表性的传统乐舞,源流久远。据明末诗人邝露在《赤雅》中记载:侗族“喜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为混沌舞”;又据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记述:辰州、靖州“男未娶者,以金鸡羽插髻……农闲时,至一二百人为曹,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这些都是古人对于芦笙舞盛况的描述。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 自治县是古时靖州辖地,是湖南省三个侗族自治县之一,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交界。由于地处偏僻山区,封闭的自然环境使古朴的芦笙舞在通道侗族自治县得以流传,至今仍是当地侗族人民生活的重要部分。丰富独特的芦笙文化也使通道被命名为“全国芦笙艺术之乡”。

2009年10月28日,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成立55周年暨中国通道首届侗族芦笙文化艺术节隆重举行。本届芦笙节由大型文艺汇演和传统芦笙舞比赛两部分组成。文艺汇演中既有唐国强、陈红、周彦宏、春雷等影视乐坛明星登台表演,又有侗族芦笙舞、竹筒舞、闹春牛等传统歌舞;传统芦笙舞比赛则由各个侗族村寨组织的芦笙队经过表演初赛和对抗赛,按两项总分一决高下。现代化的舞台表演与身着民族盛装的侗族村寨芦笙队表演吸引了数万名观众,也呈现出侗族芦笙舞的嬗变轨迹。

一 侗族芦笙舞功能与形式的嬗变

侗族信奉以“萨”为核心的祖先崇拜,认为万物有灵,信奉自然崇拜和种类繁多的图腾崇拜。崇拜的自然对象物主要有天、地、日、月、雷、树、禾、桥、灶、火等,以及鱼、蛇、牛、龙、鸡等图腾崇拜。侗族芦笙舞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每到农历春节以后、春耕之前,侗族人民就会穿起节日盛装,由寨主主持祭祀,然后跳起芦笙舞,舞蹈气氛热烈而欢快。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芦笙舞已不完全是祈求神灵的祭祀活动,成为侗族民众在稻谷收获后至来年春播前的农闲期间和各种喜庆佳节时,由青年男女参加的自娱性、求偶性舞蹈。

功能的转变直接导致了芦笙舞形式的变迁。过去,侗族跳芦笙舞,要在特定的地点——鼓楼前的鼓楼坪进行。鼓楼是侗族最具民族特色的建筑,在侗族集聚的村寨,都会建有一座高大、古朴,富有民族造型特色的木质鼓楼。鼓楼下大上小似高塔状,它的多角屋檐可建为四边、六边或八边形,高达三至十五层,鼓楼前的鼓楼坪是进行重要公共活动的场所和集会中心。随着芦笙舞祭祀功能的日渐消减,芦笙舞的地点不再局限于鼓楼坪,服饰和道具也发生了变化。从这次的通道侗族芦笙节来看,各芦笙队的服装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头缠白色头巾,两侧分别插有银首饰和野鸡毛,上衣绣着各种图案的背褂,下着红、黄、蓝、绿、白等各色布条裙子,裙子下摆系着鸡毛,脚套白袜子,[1]更多的芦笙手身着侗族日常服饰:男子多缠黑色或深蓝色头巾,着裤装或缀有羽毛的布条裙;女装比男装更为丰富,头饰有包头巾、银饰、头花等,多着黑色或深蓝色衣裙或裤,男女都裹绑腿。道具除大、中、小芦笙外,地筒也出现在芦笙队中,充当着低音的重要角色;女子除手持侗帕、缀有绒球的红伞外,还出现了斗笠,鱼篓等劳动用具随芦笙乐曲舞蹈。许多芦笙队的女芦笙手一改传统男子吹芦笙,女子随舞的形象,与男子一同吹奏着多声部芦笙曲,共同舞蹈。芦笙舞的调度路线大都以圆形或圆的路线为主,有些村寨芦笙队表演出现了明显的编排和修饰痕迹。如其中一个队,男子着百羽衣,女子束发背斗笠随音乐做插秧等劳作动作,动作整齐优美,非常舞蹈化,然后接一段手持斗笠的男女对舞,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舞蹈作品。虽然侗族芦笙舞的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姿,但其主要的风格特点和动作特征却没有改变:芦笙舞最常用的依然是脚尖、膝、胯三个关节,“吹笙前俯身蹲摆,左旋右转膝盖拐”的动作特点和“沉、韧、稳、颤”的风格特点仍然十分明显。尤其体现在比赛的最后阶段,两队各站八字形的一面,一改之前的平稳节奏,吹奏芦笙曲的同时不停左右摆动,重拍向斜下,激烈时还加上跺脚使动作幅度、力度更大,粗犷沉韧的动作合上飞舞的布条彩裙,煞是精彩!

“在一些原有经济形态与生产方式并未有大的改变的民族或地区,由于文化活动内容和手段的多样化,而使传统生产性民歌、歌舞的实用性、功利性消失,并向艺术性、娱乐性转化。”[2]本次通道芦笙文化艺术节将现代化的舞台表演与传统歌舞形式放在同一个时空进行演出,单从芦笙舞角度而言它的意义体现在:其一,是群体性的娱乐方式。参加这次活动的观众和当地芦笙队的队员都认为这是一场很成功的演出,说明这次活动给参与者带来了愉悦,起到了娱乐作用;其二,传统芦笙舞比赛中各寨芦笙队的节目,作者认为可以分为原汁型(有祭祀的成分在里面,反映了祭祀的部分过程)、音乐型(大、中、小芦笙和地筒都参与其中,以芦笙的吹奏为主,动作沉稳,重视芦笙音质好、音量大,芦笙曲吹奏水平高)、舞蹈型(道具、服装新颖,舞蹈结构、调度乃至动作都有明显的专业雕琢痕迹,有高难度与欣赏性并存的技巧),这三种类型正是体现了侗族芦笙舞由祭神—娱人—艺术表演的发展轨迹。

二 由继承传统的自发性转为政府组织,自娱与商业并存

艺术形式的形成和艺术手段的运用,总是以社会的物质生产条件和与此有关的生活方式为基础。从通道县政府“以举办首届全国芦笙艺术节为契机,充分展示独具魅力的侗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繁荣群众文化活动,扩大我县侗文化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力推动侗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的活动目的就可以看出,芦笙艺术节中从明星整容强大的舞台表演,到各寨芦笙队传统芦笙舞比赛以及现场芦笙制作比赛,都在展示侗文化的同时还肩负扩大旅游知名度,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任。芦笙舞与其他芦笙文化一起成为一种“文化资本”、“政治、经济资源”,从民间性、自发性地继承传统转变为政府组织,自娱与商业并存。本届中国通道首届侗族芦笙文化艺术节参加开幕式的演员、观众以及游客多达数万人,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外地人,如传统芦笙舞比赛中的参赛芦笙队就分别来自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各村寨,芦笙队队员年龄从十岁出头到六七十岁。长达3天的活动时间、周边地域的积极参与、广泛人群的热情响应,直接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宣传了本民族文化,丰富了本地区老百姓的精神生活。作为政府行为既顺应了国家政策,也增加了百姓对政府的认可度,更拓展了当地的知名度,拉动了旅游业,达到双赢的效果。

文化与环境各个因素在总体的综合变化中,既显他变量的性质,也呈自变量的性质,即每一因素的自身变化都是其他因素变化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又成为其他因素继续变化的原因。[3]这种变化绝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有着内在的原因,由社会经济基础和内部结构的变化引起社会文化现象中民族风俗的变化从而引发艺术形式的变化。芦笙舞作为“族群意识”、“民族自信心”,是侗族传统民间文化优秀代表之一,不仅唤起了侗家人的民族情感和审美热情,还是侗家人生活化的艺术和艺术化的生活。“民间文化的生命力根植于在民间社会中的展演,其存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社区人们的使用,一旦脱离了鲜活的社会生活,丧失其功能,等待它的命运便是作为标本放在陈列室展览。”[4]通过民族艺术提升与其他民族沟通,侗族芦笙舞所内含的民族智慧和与众不同的美感得到其他民族的认可和喜爱,从而促进了侗族与其它民族的交流和交融,加强了各族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了相互间的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伴随着社会功能、艺术形式、文化内涵等方面逐渐发展变化,侗族芦笙舞生发出众多新的意义,在更大范围中起着向外展示地方(民族)文化作用的同时在对外展示的过程中实现着新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1]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南卷[M].北京:中国舞蹈出版社,1991:1714.

[2]杨民康.中国民歌与乡土社会[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269-270.

[3]陈敏豪.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51-53.

[4]理查德·褒曼(杨利慧译).美国民俗学与人类学领域中的“表演”观[M].民族文学研究,2005,(3):139-143.

(责任编校:燕廉奚)

From the Tongdao Lusheng Festival to See Dong Lusheng Dance Evolution

PENG Wei
(Huaihua University, Huaihua Hunan 418008,China)

Tongdao Dong Autonomous County in Hunan Province is the ancient jurisdiction in Jingzhou.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 action, ancient Dong Lusheng dance spread here so far is still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local Dong people's lives. October 28, 2009, the Tongdao county held a Dong Lusheng Culture and Art Festival. This Dong Lusheng festival w ill be a modern stage performances and traditional Dong village Lusheng team performances presented at the same time and space, show the ancient Dong Lusheng dance in a changing context of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long w ith the social function of art forms, cultural connotations changes in the areas of Health issued a number of new meaning and value.

Dong; Lusheng Dance; Channel Lusheng Festival; Evolution

book=205,ebook=284

J607

A

1673-2219(2010)05-0205-02 ?

2010-01-25

湖南怀化学院2009年青年基金项目“湘西侗、苗族祭祀仪式舞蹈比较研究”(项目编号HHUQ2009-46)。

彭蔚(1977-),女,湖南怀化人,怀化学院音乐系讲师,从事舞蹈教学及理论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芦笙侗族舞蹈
岜沙芦笙节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你好,芦笙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芦笙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