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浏阳古乐及其开发构想

2010-04-07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古乐文庙浏阳

王 娟

(浏阳市文物管理局,湖南 浏阳 410327)

试论浏阳古乐及其开发构想

王 娟

(浏阳市文物管理局,湖南 浏阳 410327)

浏阳古乐是浏阳文庙祭祀孔子的专用乐舞,历史上曾名动天下,与山东曲阜孔庙祭孔古乐齐名,有“国乐古礼在浏阳”之誉,浏阳由此而得“南方礼乐中心”之称谓。在文物保护和旅游业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日益重视的今天,开发浏阳古乐、再造“南方礼乐中心”有着非同凡响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

古乐;韶乐;文庙乐舞;浏阳

一 浏阳古乐历史概况与保存现状

(一)浏阳古乐的历史概况

浏阳古乐源于上古之“韶乐”。相传我国古代有“六乐”,即黄帝时期的《云门》、唐尧时期的《大咸》、虞舜时期的《大韶》(《韶乐》)、夏禹时期的《大厦》、商汤时期的《大濩》及周代的《大武》。这些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成套的大型乐舞,多用于各种祭祀场合。后由于周王朝的覆灭,礼崩乐坏,六部古代乐舞仅《大韶》及《大武》幸得流传。其中《韶》是虞舜时期歌颂领袖贤德的乐舞,《武》是周时歌颂周武王伐纣得胜的乐舞。后世人们将这文、武二曲奉为“先王之乐”。特别是《韶乐》经过周初的整理,更为完善,倍受推崇。据《左传》记载,鲁襄公二十九年(前 544),吴国公子季札来到鲁国听了《韶乐》的演奏后,无比激动,评价说:“德至矣哉,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甚至说:“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季札的评价说明了《韶乐》内容与形式之优美,规模之盛大和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对周代礼乐推崇倍至。他曾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他认为人如欲行为端正,各守其本分不逾越权限,那么首先必须感情和谐,而能直接影响人的感情的,只有音乐。正如其以后的大儒家荀子所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以乐。乐中正,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因此孔子不仅主张“礼治”,而且主张“乐治”,他将其政治理想概括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正因为孔子一生有如此理想,他对于“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敖”的《韶乐》自然是万分欣赏,他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孔子生前擅长音乐,会鼓瑟、弹琴和唱歌,又是音乐的鉴赏家,他曾钻研过《韶乐》,并传授给他的弟子。

《韶乐》既是歌颂先人贤德的“文舞”,又为孔子所喜爱,因而历朝历代祭祀孔子,均以《韶乐》为祭祀音乐。然而,自秦以后,古书残缺不全,乐器散乱,度量失了准确,乐律混乱。因而,后世虽有古乐流传,但已不是原来的那种尽善尽美之声了。

清代道光年间,浏阳有位邱之稑,号谷士,监生出身。他熟读经史百家,通晓音韵之学。他决心发掘古乐,再现《韶乐》的辉煌。

他把古代律书,从头彻底研究,认为要发掘古乐,非制器实验不可。于是他首先考校周尺,以定十二律之度。他得到了宋代朱熹从会稽司马侍郎家所得的周尺,定出黄钟九寸的律管,而为制乐器的标准。恰在那时,他得到了一个樵夫在深山里挖出来的一口古钟,经他考证那口钟是成周时期的编钟,其形状、大小、尺寸均与宋代王辅的《宣和博古图》所载完全吻合。他将所考定的周尺与古编钟和《宣和博古图》测定对照证实,完全符合古制。

邱之稑根据他所考定的律音标准,参照康熙所御定的《律吕正义》,创制了以凤箫为标准音器的镈钟、编钟、特磬、编磬、洞箫、龙笛、箎、匏、琴、瑟、埙、笙、竽、柷、敔、应鼓、搏柎、鼖鼓、鼗鼓、镛钟等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古乐器。他胸怀大志,摒弃科举人事之试,竭数十年之精力,审音度律,考究演奏技艺,协调谐音之法,并研究古舞制,编制了“翟籥”、“干戚”等八佾文武之舞,还将实践之经验,作成总结,著《律音汇考》八卷及《丁祭礼乐备考》三卷。后与县邑人士,集资兴建“浏阳县礼乐局”,招集青年子弟,讲授传习礼乐,并制定了礼、乐、舞生的古制兰衫儒服服饰。由于邱之稑的努力,中国古乐从此再次“有声于天下”。

邱之稑去世后,曾国藩驻江西安庆时,曾聘请邱之稑之子邱庆籥前往教习古乐,对古乐大为赏识,先后赠送浏阳县礼乐局“雅淡和平”、“精深正乐”两匾额。不久,全国各府、州、县都有学习浏阳古乐的倡议。光绪十三年(1887),朝廷宰相翁同龢将邱之稑的《律音汇考》进呈皇上,同时,户部侍郎曾纪泽又联合许多京官,奏请以邱之稑崇祀乡贤祠。从此,浏阳古乐的盛名逐风靡全国,浏阳古乐舞教习足迹遍及海内各地。民国初年,袁世凯称帝,曾派人专程到浏阳和曲阜两地进行了视察,考察结论是“曲阜古乐已徒拥虚名,远不及浏阳之完备。”自此有“国乐古礼在浏阳”之誉。当时京滇周览团还特赴浏阳摄录过古乐舞演奏的电影,这就更扩大了浏阳古乐在全国的深远影响。1930年日本音乐家田边尚雄所著《中国音乐史》一书,将《律音汇考》择重载入,推崇为必读之著。

(二)浏阳古乐的保存现状

清末以后,浏阳古乐在的战乱中历尽磨难。浏阳文庙旧有三套完整的古乐器,分别收藏在文庙、武庙和文昌宫里面。清末以后,由于浏阳古乐经常被召集到外地演奏,加上时局动乱不定,致使古乐器散失和损坏很多。如在军阀混战期间,北军劫去一个极宝贵的玉质特磬。抗战时期,把乐器埋在土里,以致原制的铜质“凤箫”音质损坏,并有八个编钟被盗。1945年10月在耒阳的一次演奏,又散失了很多乐器。等等。

建国后,人民政府对浏阳古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管理和研究,曾于50年代初、60年代初和80年代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整理和研究。礼乐局的古乐器和有关书籍资料于1951年由县文化馆接收,1953年湖南省博物馆又将全部古乐器350多件和所有乐书资料(包括镌刻印版等)接收过去,至今仍保存在省博物馆(其间于 60年代曾运回过浏阳,“文革”前再次送往省博物馆)。

历经多年沧桑,浏阳古乐现已濒临消亡。一方面,古乐器长年沉睡在省博物馆的库房里无人问津,当年演奏古乐的最后几名老乐生和舞生也于世纪之交先后故去,即便是解放后参加过古乐整理的专家作为古乐的最后传人如今也已是年逾古稀,光阴无几。另一方面,承载古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浏阳文庙,其保存和管理利用现状也十分令人担忧。

浏阳文庙始建于宋代,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迁建于今址,道光二十三年(1843)又进行了扩建,增建了奎文阁(位于文庙后山)和崇圣祠(位于文庙东侧,现存残部)等。主体建筑现存占地面积6000余平方米,呈阶梯式布局结构。1983年10月10日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基本保存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

相比于其它地方的文庙,浏阳文庙有着如下显著特点:一是规模宏大。文庙仅现存的主体建筑面积即达6000多平方米,如果算上现属一中管理的奎文阁(即新算馆)和樟树坪、后山、崇圣祠等(历史上这些都是文庙的附属部分),其规模更是国内少见。二是保存完整。文庙中轴线上主体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万仞宫墙(现开拱型门)、泮池、状元桥、棂星门、大成门、甬道、露台、大成殿、御碑亭。除泮池、状元桥、棂星门历史上已毁外,文庙主体建筑保存十分完好。三建筑精美。浏阳文庙建筑整体沿中轴线对称布局,并巧妙地依自然地势呈阶梯状抬升,令人感到圣人高高在上的威严。主体建筑采用皇家专用的红墙黄瓦,体现出孔子“万世至尊”的不凡气派。大成殿为重檐歇山顶,由内外三十二根石柱支撑,大厅正中四根柱子,通高18米,整体完整无任何接缝。这些石柱分三层排立托住整个梁架,巧夺天工。

然而,多年来浏阳文庙却由教育部门和文物部门分割管理,教育部门管理着大门(原“万仞宫墙”)、后山、奎文阁,崇圣祠已被教育部门拆毁,只剩残部。文物部门仅管理着大成门以内的主体建筑。这种分割管理的现状不仅不利于文庙的保护,而且也无助于文庙对外形象的提升,更谈不上古乐的开发利用。古乐和文庙的此般状况若持续下去,“国宝”古乐将成人间绝响。

二 目前浏阳古乐的主要艺术特征

(一)气势壮观

自邱之稑创建浏阳古乐以来,浏阳文庙每年举行“诞祭”和春秋两“丁祭”,袭用“六佾之舞”,舞生为36人,即所谓“轩悬之乐”(古代诸侯用乐,其舞队排成六行,每行六人,共三十六人组成)。至光绪乙巳年(1905)舞生增为64人,举行“八佾之舞”,即所谓“宫悬之乐”(古代天子用乐,其舞队排成八行,每行八人,共六十四人组成)。当时的祭祀乐舞,参加乐舞人数总共约二百余人,表演规模庞大,气势壮观。

(二)音律和谐

邱之稑的音乐律制是依照清康熙帝所著《律吕正义》为蓝本而制定的十二律加上六个倍律和六个半律,定为二十四管的《凤箫》律制。在制器审音方面,他也有着实际的创造。依照邱之稑的制器法则,创制出来的乐器,音律和谐。特别是在管乐方面,竟能够在他的律制范围内,以任何一个律管或吕管运用旋相为宫,能符合整个《凤箫》的标准音阶,这比之古代其它律制,必须分别制出十二管,才能旋宫转调,是有着迥然不同的独特之处。所以用他所创制的整套乐器进行合奏,能完美地合符他所创制的律制音阶,自相和谐,而又能旋宫转调运用自如。

(三)八音齐奏

邱之稑完善了古代的“八音”乐制。他认为古乐制是由金、石、土、革、丝、木、竹、匏等八类不同材料所制成,各有不同的音色。其中属于匏类的笙和竽,根据古制,是以竹管植在一个匏瓜中制成,但后世的笙和竽,乃以木代匏,致使匏音久绝于人世。于是他亲手种植匏瓜,研制成“匏埙”这一乐器。经过演奏,其音韵果然静穆温和,独具音色,与其他乐器合奏,融洽和谐,从而完善了自周代以来“八音齐奏”的古乐制。

(四)深厚饱满

邱之稑还创制了瑟的定弦法,与清康熙帝的定弦法不相同。邱之稑的定弦法是除了十三弦不用外,以从一弦至十二弦和十四弦至二十五弦间,每相邻二弦为一组,将每相邻二弦定为高低八度关系,这种定弦法,便于弹奏双重音与和声音阶,使旋律更深厚饱满,优美动听。

(五)古朴典雅

邱之稑在创建浏阳古乐时,把当时清政钦颁的祀孔乐章和唐代“风雅十二诗谱”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改编,对歌腔进行了再创作,演奏时配上应鼓和搏柎的节奏,悦耳动听,完美地表现了古人所谓“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的遗意。这对于以“雅颂之音”接近“民俗之乐”是有进步意义的。

(六)韵味浓郁

邱之稑在创建浏阳古乐的过程中,大胆地以“世俗之曲”乱其“雅颂之音”,对祀孔的乐章曲谱旋律进行了改造,打破了原来一字一音、一音四拍的传统唱奏方法,代之以一板三眼的节奏形式,将每句四字四板,改为四字三板,即第一、二字合占一板,第三、四字各占一板的节奏。这样使乐歌曲调不致于显得过分呆板平直。同时,邱之稑在皇帝所颁布的宫廷乐谱的基础上,仅保留原骨干音,扩展了音域,调整了词曲结合的音调关系,运用切分法以改变呆板的强弱关系,加进了短促的休止和附点音符,运用旋律加花等手法,每句开出一个小拖腔,使旋律曲调更趋流畅,古朴典雅,韵味浓郁,在表现对孔子的尊崇追思情绪方面,显得更为贴切。

民国初年,山东曲阜从浏阳学去了邱之稑所改编的唱奏法,1934年,曲阜成立了“古乐传习所”,也将邱之稑所改编的乐歌进行教习,由此浏阳古乐的唱奏曲谱进一步传遍全国,各地都仿效邱之稑所改编的乐谱。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杨荫浏所长曾经回忆说,他在1915年去过江苏常州、苏州、无锡等地,发现祀孔乐章唱奏曲谱完全与浏阳相同。中央艺术研究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冯吟轩教授说,他在1987年随中央文化艺术团去日本进行考察期间,所听到的祭祀乐歌,仿佛也是沿用浏阳的那套乐谱。据说东南亚一些华人聚居的国家的祀孔乐章曲谱,也是浏阳邱之稑所改编的这套曲谱。

各地文庙祭祀大典中所用的乐舞,其舞制是沿袭钦定颁行的“羽籥舞”,即“文德之舞”,惟独浏阳在祀孔大典的仪礼中,除“亚献”、“终献”两乐章配用“羽籥舞”外,“初献”乐章却配以“干戚舞”,即“武功之舞”。据浏阳老乐生胡长秋先生说,浏阳礼乐局肄习乐舞,向来教以“干戚武舞”和“羽籥文舞”,其意是“偃武修文,武功之舞退,文德之舞进,以示武功开国,随即文治”。据山东曲阜师范大学艺术系艾春华教授说:“曲阜孔庙祀典仪礼中本来只用“羽籥舞”,民国初年以后却加进了“干戚舞”,据说是从浏阳学来的”。自是全国各地的孔庙祭祀大典中,大都仿效浏阳和曲阜,有了“干戚武舞”了。

三 浏阳古乐的主要开发思路和效益分析

(一)恢复浏阳文庙当年风貌

争取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制定浏阳文庙的整体保护和发展规划。在规划中,应将包括万仞宫墙、后山、奎文阁在内的文庙作为一个整体实施统一的管理和开发,并对文庙周边的建筑予以规范和治理。如此,才能恢复文庙当年的不凡气势。当前,应首先将万仞宫墙以内的文庙主体建筑进行整合,以便于开发和管理。

(二)复制古乐器

全套的文庙古乐器如下:(1)麾幡 2个,用于起乐和止乐;(2)特钟1个;(3)编钟24个;(4)特磬1个;(5)编磬24个;(6)敔1个;(7)琴6张;(8)瑟4张;(9)洞箫6个;(10)龙笛6个;(11)凤箫2个;(12)笙6个;(13)埙2个;(14)箎4个;(15)应鼓1个;(16)搏拊2个;(17)鼗鼓1个;(18)匏2个;(19)竽2个;(20)柷1个。舞蹈用的舞器有:(1)旌节2个;(2)翟36个;(3)籥36个;(4)戚36个;(5)干36个。全套共需乐器20种98个,舞器5种146个。为备用和出外演奏,需复制2套乐、舞器具。

(三)对古乐舞进行研究发掘

浏阳文庙古乐乐章共六章:(1)迎神昭和之章;(2)初献雝和之章;(3)亚献熙和之章;(4)终献渊和之章;(5)撤馔昌和之章;(6)送神德和之章。另《风雅十二诗谱》:《呦呦鹿鸣》、《四牡》、《皇皇者华》、《鱼丽于罶》、《南有嘉鱼》、《南山有台》、《关睢》、《葛之覃兮》、《采采卷耳》、《维鹊有巢》、《采蘩》、《采蘋》。建议召集专家研究、开发古乐谱,定制乐舞服饰,培训专业的演奏和表演人员队伍,可邀请当年古乐、舞生的后人作为古乐艺术的传人参加。

(四)恢复文庙的古乐表演

演出可分为日场和晚场。日场不定期,大的旅游团队可事先预约。晚场每晚举行。

(五)恢复和打造历史品牌

成立“浏阳古乐发掘领导小组”,组建古乐器复制、古乐谱整理、演奏人员招聘与培训等专门工作班子。)主办发掘浏阳古乐,再造“南方礼乐中心”新闻发布会。

(六)开发古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实施古乐开发,预计需经费300万元,其中古乐器的研究和复制250万元,古乐谱的研究整理、古乐舞的排练、培训、舞服定制50万元。浏阳文庙整体修缮和周边环境整治等综合管理的有关费用未计算在内。

浏阳古乐开发利用好,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是可观的。从社会效益来说,浏阳古乐传承上古之乐,杨荫浏先生称其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可谓中华之国宝,世界之奇珍。研究和恢复浏阳古乐,使其天籁之音重现人世间,对于发掘古代音乐,弘扬民族文化,保存中华国粹,光大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艺术价值。因此可以预计,浏阳古乐一经面世,必将引起世人的瞩目,业界产生轰动。从经济效益来说,浏阳文庙及其古乐若能成功运作,在湖南省内而言,将与湘西的自然山水相互呼应,放眼全国范围,则将与北方的曲阜孔庙及其古乐交相辉映,浏阳古乐独特的艺术风采和“南方礼乐中心”之盛名将吸引大量游人。现曲阜孔庙每年游客在500万人以上,浏阳即便以其十分之一即每年50万的游客量计算,若古乐演奏门票按40元/人计算,则仅门票一项每年收入即可达2000万元。同时,还可带动浏阳其他旅游点及相关产业的经济效益,可谓一举多得,潜力巨大。

浏阳古乐作为几千年前“六代之乐”的传承艺术,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的重要遗产。在过去的漫长岁月中,它曾响彻天下,名震寰宇。我们相信,在当今世界,它将进一步发扬光大,再现辉煌。

(责任编校:张京华)

J63

A

1673-2219(2010)05-0202-03

2010-01-19

王娟(1967-),女,山西运城人,浏阳市文物管理局助理馆员。

猜你喜欢

古乐文庙浏阳
绿叶(浏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浏阳“双洞”苏区的历史价值
四川省资中文庙的建筑发展史及其修复研究
“祭如在”与文庙祭祀
云南文庙介绍
——巍山文庙
龟兹古乐
非遗口述史系列之七: 觉囊梵音古乐
浏阳蒸菜:一直不变的是小碗
踏浪
泉州北管:地域文化交融出的古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