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银行实验教学在金融学专业课中的应用
——以《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课程为例
2010-04-07祝文峰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祝文峰(安徽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模拟银行实验教学在金融学专业课中的应用
——以《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课程为例
祝文峰
(安徽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随着社会对金融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不断的提高,对高校金融学专业的专业课教学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要求我们在讲授金融学理论的同时,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尤其是提高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为了应对这些要求,高校的金融专业已经开始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其中比较适用于金融学专业课的模式之一就是模拟银行的实验教学,本文以金融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为例,对模拟银行实验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比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金融学;商业银行;课程教学
金融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技术性,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金融业务操作的技术含量越 来越高。数学、计算机技术和工程技术在现代金融业务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金融学的发展正越来越趋向于技术化、工程化、实证化及微观化。这些特点决定了金融学未来的教学和科研趋势不能仅仅局限于各种经济理论和模型,而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提升和学生利用模型和理论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能力的培养。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是在本科层次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这门课程在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中开设时间较长,长期以来形成了浓重的理论教学氛围,教师往往偏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应用教学,教学方式较为单一。这对于高校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目标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对于这门专业课授课形式的改革,一线的授课教师提出应该在授课过程中加入实践性教学的环节,对于实践性教学形式的设计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案例教学、专题课堂讨论和模拟实验和课程实习。案例教学和专题讨论,现在已经在课程中得到了应用,但是这对于学生来说仍然缺少实际操作的感受。解决上述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实地实习,由于条件所限,针对这门课程没有银行实习安排,因此,在这门课程中加入成本相对低廉效果比较明显的模拟银行实验教学应该是一种比较现实的解决办法。
一 模拟银行实验教学的内容
金融实验教学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变抽象的说教为直观的、有趣的、身临其境的社会实践,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将逐渐确立一种有利于开发创新能力的自主性学习模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日益成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管理者。“模拟银行”是一种费用相对低廉的银行业务实验教学模式,是有计划的人为创设的模拟仿真的开放式银行经营环境。银行经营模拟仿真和银行实训教学,是这一环境同时提供给学生的两种服务功能,是这一环境中同时活动过程的两个侧面。“模拟银行”开展业务经营活动时,其业务的经营和服务是虚拟的,而原始凭证、账册、业务记录、业务操作程序、方式均遵循现实银行界通行的规则进行操作。模拟银行的优势表现在:
(一)全面训练
“模拟银行”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涵盖了银行的主要业务和管理,这就使学生通过实验,能够比较全面地掌银行的业务操作的基本环节及经营管理问题,使学生既能加深对银行整体的认识,又能让学生对具体的经营管理有一定了解。
(二)环境仿真
学生在银行的每一个业务模块进行轮岗操作实习,直接与客户发生业务关系,且与模拟的社会经济部门发生联系。所接触到的均与现实环境中的情况基本相同,在这种仿真的业务活动中,一方面他们可熟悉、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各方面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这种仿真的环境使学生能进行“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逐渐掌握知识,提升自身的知识和技能。
(三)自主体验
“模拟银行”运作的基本方式是在“工作岗位”上学习,这种模拟实验一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二是学生参加教学全过程包括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等;三是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伙伴。
(四)团队合作
“模拟银行”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采取学生小组形式,通过小组作业形式进行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加强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学会如何与客户、合作伙伴保持紧密关系、开展业务。
二 开展模拟银行实验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将模拟银行实验教学模式引入《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是现实的需要
这种需要首先是由课程本是的特点所决定的。《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是金融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关于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和管理的一门学科,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商业银行的本质属性及其经营管理原则,掌握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相关问题,评价银行经营效果,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及以后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是一门非常具有实务性质的课程,近年来这门课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1)课程的微观化特点越来越明显。《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是一门微观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单个商业银行(或分支机构),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商业银行内部的人、财、物、科技与信息的组合与分配。无论是三性的管理还是具体业务的操作都立足于单个商业银行。在教学中表现为业务流程内容越来越细化,风险控制方面内容越来越技术化,各种业务的管理模型越来越工程化。相应地,对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不配合实验让学生加以操作和演练很难使学生理解和掌握。(2)理论起点高,实践性强。在商业银行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比较系统完善的经营管理理论,这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线索。无论是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还是金融创新业务都有较规范的理论概括,它对于建立和完善我国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和指导商业银行经营实践都有重要的作用,但理论和实践又有很大的差别,因为理论是一种共性的概括,它建立在很多既定的条件和假设的前提下,而实践则是个性的表现,它受许多不定因素的制约;同时,中国有中国的国情,教学中必须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密切注意银行业务经营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其次,是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需要。当前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学生和授课教师都明显的感觉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课堂讲授实务内容比较干涩,学生不便理解与掌握,课堂效果不佳,师生都没有成就感,使得这门课教师不愿意上,学生不愿意学,另外教材的内容往往滞后于实际的发展,学生感觉在学习已经过时的内容,学习动力不强。课堂上主要的授课方式就是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但是案例教学虽然也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手段,但是仍不如实际动手操作更加直观和便于掌握。结果是学生虽然学习了这门业务课,但是由于没有实践操作,对于讲授的理论内容也理解不深,既没有动手能力,理论掌握也不牢,参加工作后都要从头学起,学校里的教学没有显现出应有的效果。
第三是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迅速推进、金融工具创新快速发展以及金融机构多元化经营趋势的逐步形成,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转向微观化和实用化。尤其在当前银行业仍是金融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的形势下,必须加强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实用性技能的培养,提高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同时,近年来金融专业毕业生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就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金融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的格局不复存在,将模拟实验引入教学中,尽快提升毕业生应用能力也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而作为金融专业主要的业务课程,它并没有把它的实务性的一面表现出来,学生就业后除了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外,所有的东西都要从头再来,工作之初就处于不利的地位,致使他们对高校的教育成果产生疑问,这是我们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最不愿意看到的。
(二)将模拟银行实验引入《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模拟银行实验教学对商业银行业务课程来说是最适宜的一种实验教学方式。由于商业银行各经营业务之间相对独立,不同的业务种类包含不同的具体业务,而且这些具体业务非常容易程序化和流程化,易于固化为具体的业务模块供学生模拟练习。另一方面,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践形式并不是最好的实践模式。商业银行的一切日常经营活动是以安全性为重要前提的,遵循审慎性的经营原则。考虑到安全保卫和现金管理等因素,商业银行不可能使学生在实习时大规模地进入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前台部门开展实习。即使在业务后台管理部门,由于考虑到商业秘密因素,也不可能使学生深入到管理的核心部门,这使得学生的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流于形式,几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另外,由于学生不能在毕业前进入商业银行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习,毕业论文的选题往往脱离商业银行经营实际,毕业论文的写作也只能“闭门造车”和“纸上谈兵”,这使得毕业论文作为毕业前的最后一次锻炼学生应用能力的作用很难发挥。相比之下,学生利用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进行模拟实验,则可以使学生足不出校就可以真实地感受并亲自办理商业银行的实际业务,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践形式的缺憾,锻炼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使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其次,模拟银行实验教学所需的软硬件条件已经具备。随着高校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理解的不断深入,实验教学已经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上,高校纷纷建立了实验室,配备齐全的硬件设施和网络环境;针对实验教学的软件开发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对于实验室的管理都配有具有较高计算机水平专职的管理人员和专兼职的授课教师。应该说这些条件的具备为模拟银行实验教学的开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三 对模拟银行教学模式的一些思考
(一)转变教师观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制导实训的能力
实验课对指导老师的要求一般比较高,他们必须是“双师型”的。指导老师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熟悉实务,并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课程中“国际业务”为例,老师既要有扎实的国际金融理论基础,掌握国际贸易、国际结算的相关知识,又要懂得银行会计,熟悉国际业务的操作流程,并且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要成为“双师型”教师,首先,教师本身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实验课教师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和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树立热爱试验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作出贡献。其次,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和利用软件进行科学研究的水平。高校要通过各种措施提高金融专业相关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和利用软件进行科研的能力。可以定期聘请相关行业的实务专业人士到学校进行培训;可以不定期的组织教师到实验教学开展较好的学校进行观摩、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实验教学的相关会议,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能力。第三,目前我国的高等学校普遍将教师分成教学和实验两个系列,讲授理论课的教师不去参加实验教学,这种现象应予以改变。高校应鼓励、支持、引导高水平的教师参加金融实践教学工作,并应制定相关政策,对工作中取得成绩的教师实施奖励。同时也可从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人士到高校任教和兼职,充实实践教学队伍,促进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
(二)进行开放性实验,加强实践教学
为促进新人才培养,实现实验课程的全面改革,开放实验室并有计划地进行开放性实验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也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必由之路。开放性实验室是指在一定的范围、时间内、面向学生开放,并使其在实验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一定实验内容的实验室。由于课堂教学的课时有限,而且学生未来计划的就业方向不同,学习的侧重点不同,虽然都是金融从业,但是有些学生侧重银行业务,有些学生侧重证券或保险业务,在开放实验中他们可以自主选择,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学生在进行开放性实验时,几人一组,互相分工合作,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有问题随时请教指导老师,当场解决。在实验项目完成后,应向实验室提交实验报告,及时做好总结和交流工作,达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三)建立系统性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实验教材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模拟银行实验教学也需建设相应的实验大纲、教材等配套实施,以便更好地指导实验的开展。首先是规划和制订试验教学大纲。在制定教学大纲、培养计划时应紧密结合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对实验教学内容统盘考虑、合理安排,明确教学实验目标和实验教学时数,保证实验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比例。其次,结合模拟银行实验教学编制专门的实验教材。按照实验教学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需要,把实验内容重新组合,整合为独立课程,编辑系统的实验教材,从而组成平行于理论课程的实验课程,使实验教学形成规模。再次,建设共享的实验平台,实验室大部分都配备有计算机网络,所以有条件建立统一的实验教学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实现网上辅导答疑、虚拟实验、写作指导、发布实验项目、上交或批改作业、课件示范、问题讨论等功能,使教学效果得到较好的巩固。
[1]李鹏.将模拟银行实验引入《商业银行经营》课程教学的探讨[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8,(4).
[2]孙静.金融投资模拟教学研究与实践[J].管理观察,2009,(4).
[3]刘祥伟.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学创新导刊,2009,(20).
[4]王心如.浅谈以金融实践教学培养现代金融人才[J].北方经贸,2006,(8).
[5]邢天才等.金融学科建设中的实验教学改革问题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09,(1).
[6]黄蕊.金融学课程教学设计与教学手段研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尝试[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4).
F832
A
1673-2219(2010)05-0112-03
2010-02-01
祝文峰(197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安徽财经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银行管理、信用管理。
(责任编校:张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