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初高校党建工作的全面创立及主要特征

2010-04-07颜新跃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教育

颜新跃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0)

建国初高校党建工作的全面创立及主要特征

颜新跃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0)

民族振兴,教育为本,国家兴旺,教育奠基。新中国一成立,党和政府就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全面接管旧大学,整顿发展新大学,建立起了党领导高校的局面,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初步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建设人才。

建国初;高校党建;高等教育

民族振兴,教育为本;国家兴旺,教育奠基。新中国一成立,党和政府就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拉开了新中国教育奠基工程的序幕。经过3年努力,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的高等教育初步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教育事业真正回到人民的手中。

一 建国初高校党建的全面创立

建国初,万象更新。党在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接管旧大学,整顿发展新大学,从开展民主运动,迅速转为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

(一)全面接管旧大学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签发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根据这一方针,各地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地军事管制委员会首先接管了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公立”大学。随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这些学校已处于既无经费来源又无人管理状态。接管人员进校后,立即解散校内国民党、三青团等反动组织,成立校务委员会;召集各种会议,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取消反动课程与训育制度;照旧划拨学校办学经费,对旧大学的校长、教师,除极少数与人民为敌的反动分子外,一律继续留任;已停课者尽快恢复上课以保证教学不中断。这些政策深受广大教职员工的支持,接管工作得以顺利完成,这些旧“公立”大学,加上老解放区原有大学和迁进城市的大学,成为了人民政府最早掌管的一批骨干大学。

接管私立高等学校,始于对教会大学的接管。1950年10月,主办辅仁大学的天主教会,以减少补助经费制造学校困难,并向中国政府提出无理要求,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明令将辅仁大学接管自办,成为了我国收回教育主权的开端。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加紧了对我国的封锁,甚至冻结了我在美财产,1950年12月,按政务院《关于处理接收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的决定》,我国首先接管了美国津贴的17所高校[1]。 1951年1月教育部召开“处理接收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会议”,拟定了全部接收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的处理方案。至1951年底,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全部收回自办,这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侵略,维护了我国的教育主权,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二)整顿发展新大学

“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在知识分子中进行思想与政治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1949年末,我国大陆高校205所,在校大学生约11.7万人[2],规模虽小,体系却非常混乱:学校布局不合理、名称与分工不明确、科系宽泛庞杂、管理不善、质量参差不齐。 1950年6月,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在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我们要在统一的方针下,按照必要和可能,初步调整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或其某些院系,以便更好地配合国家建设的需要。”1951年1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提出了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为了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从1951年底到1953年我国开始了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重点的院系调整工作。调整的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至1952年年底,3/4的高校进行了院系调整,并新设了12个专门学院[3],同时将所有的私立大学全部改为公办。在院系调整中,我国高校在结构、体制、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根本性改革,在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上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输送了大批专门人才和有文化的劳动者,奠定了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形成了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二 建国初我国高校党建的主要特点

(一)实行校(院)长负责制,建立起了党领导高校的局面

1949年9月,《共同纲领》颁布,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地军事管制委员会负责接管旧大学,大批党的干部调入高校担任领导职务,他们继续发扬革命时期的优良传统,崇尚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不怕苦,不怕累,发奋学习,积极进取,作风民主,党群关系融洽,在稳定高校、高等教育的调整和改造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同时极大地维护了党的形象,发挥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1950年8月,参照前苏联“一长制”——企事业单位的行政首长负责制,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暂行规程》和《专科学校暂行规程》,《规程》规定,我国高校实行“校(院)长负责制”,由校(院)长领导学校工作,直接向党和国家负责。学校党组织尽管不全面领导学校工作,但是在政治上起核心作用,建立起了党领导高校的局面。

(二)确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地位,初步创立了高校辅导员制度

建国始,党和政府就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任务之一,确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高校中的主导地位。1950年5月1日,在第一次全国高校教育会议上,教育部长马叙伦指出:“按照共同纲领,我们的高等学校的目的应该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方法,培养具有高度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建设人才。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高等学校就要进行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这次会议上通过的《高等学校暂行规程》,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列为高等学校具体任务的第一条,给予了思想政治教育合理定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1951年7月,华北区各高校通过近两年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收到了一定效果。1951年9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华北区各高等学校1951年度上学期进行“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教学工作的指示》,指出:“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新民主主义论及政治经济学三门课目,是改造学生的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基本的课程,各高等学校必须重视并注意建立正规的和完备的教学组织,丰富系统理论的讲授内容,以克服过去有些学校将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一般业务课程对立起来片面进行、不相联系的现象。”这一指示,再次给政治理论课科学合理的定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进一步健康发展,成为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好的时期之一。

“高校辅导员制度”也叫“政治指导员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在继承根据地抗日军政大学政治指导员制度的基础上,借鉴前苏联的经验,在高校对学生采取政治辅导员制度。1952年10月,教育部发出的《关于在高等学校要重点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中指出:为加强政治领导,改进政治思想教育,全国高等学校应有准备地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并规定要在高等学校设立政治工作机构——政治辅导处。政治辅导处的工作人员即政治辅导员,他们是在学校党委领导下服务于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该指示标志着我国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初步创立。

(三)建立了一支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队伍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是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起步的。 新中国成立后,党在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将教育作为巩固新政权、贯彻新的意识形态的工具,通过对知识文化系统的控制与改造,不仅从制度上改革国民党时期遗留下来的旧教育,而且从思想上实现对旧知识分子的团结和改造,建立一支“无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高校乃至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早在1950年6月,毛泽东就提出,要在知识界开展自我改造的教育运动。1951年8月,周恩来在《目前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中指出:“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在过去不是受着封建思想的束缚,就是受着帝国主义奴化思想的侵蚀;现在,要为新中国服务,思想改造是不可避免的。”这个讲话立即得到刚上任三个月的北大校长马寅初的呼应。

1951年9月,由他发起,京津20所高校教师三千余人开展的思想改造运动,开了知识分子学习、改造运动的先河。1951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学校中进行思想改造和组织清理工作的指示》,明确了思想改造运动的目的、作用、步骤。至此,第一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在中共中央的部署下,广泛地开展起来。1952年秋运动结束,全国高校91%的教职员工、80%的大学生被“思想洗澡”[4]。 这次运动,是毛泽东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在共和国初期的一次重要实践,同时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马列主义普及运动,从此,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高校乃至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四)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教育方针的制定。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作了全面论述。新中国成立初,我国处于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教育工作为密切配合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继续贯彻和实施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制定的曾在解放区实行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1949年通过的《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1949年12月,中央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新中国教育工作的目的,即“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在上述教育方针的指引下,我党很有成效地接管和改造了旧教育,为创建新中国教育奠定了基础。

(五)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办高等教育

新中国是在解放战争尚在进行和财政经济极为困难的条件下成立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处于一切工作的中心位置。1949年颁布的《共同纲领》指出,“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5]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也明确提出:“我们要在统一的方针下,按照必要和可能,初步调整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或其某些院系,以便更好地配合国家建设的需要。”为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大批专业人才尤其是工业建设的各类人才的需要,1951年底到1953年我国开始了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重点的院系调整工作。经过调整,高校规模扩大了,内部结构得到根本性改造,各院校的性质和任务均较前明确,高校区域布局也得到了改善;工科院校得到了发展,综合大学得到了整顿,工科学生数大增,我国高等教育基本符合国家建设的需要。

[1]王桧林.中国现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郑刚,余子侠.20世纪50年代湖北省高校院系调整及其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5,(6).

[3]黄春平.高校院系调整: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N].中国教育报,2009-09-15.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五章)[R].1949-09-29.

(责任编校:王晚霞)

G648

A

1673-2219(2010)05-0100-02

2010-03-04

湖南省十一五党建立项课题“建国以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机制研究”论文(项目编号XJK08DJB 021)。

颜新跃(1970-),女,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