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认识的发展演变

2010-04-07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改革开放发展

解 莉

(安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新时期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认识的发展演变

解 莉

(安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关系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在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之后,邓小平关于这一关键性问题认识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对错误认识的拨乱反正、正确认识的逐步深化以及系统地理论概括三个阶段。对这一历程的梳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及其实践。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邓小平;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面临的现实问题。作为党的重要领导人,邓小平也并不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才遇到这个问题,但进入新时期之后,随着时代主题的变换,邓小平对二者关系的认识确实有了重大的进展,并呈现出日渐丰富和深化的发展演变过程。对这一过程的梳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与推进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

一 对两者关系的正确认识阶段(1975年1月到1978年12月)

早在1975年指导全面整顿工作的过程中,邓小平就多次提出了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问题。针对“四人帮”盲目排斥资本主义,大搞闭关锁国的错误,邓小平强调要加强与世界的交流,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要正确认识,奠定了新时期邓小平正确认识二者关系的起点。1977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在坚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前提下,他多次论述打开了国门吸收世界先进科技成果的必要性。

邓小平首先清醒地认识到搞现代化、发展生产力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继而提出要吸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成果。他指出:“‘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从反面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得到充分巩固,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1](P86)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的比较落后的国家,“我们的方针还是自力更生,但不排除吸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成果。”[2](P18)我们要“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2](P44)

在这一时期,邓小平还频繁会见外国领导人、外国政府或民间性质的各类政治、文化、经济团体及各界友好人士,其间向他们多次阐述他本人的上述思想和我国政府的方针、政策。1975年12月,他同美国总统福特会谈时指出:“我们两国社会制度不同,理所当然地有许多分歧,但这不排除寻求共同点”,[2](P23)这就为新时期对待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指明了方向,即在共同发展的前提下寻求非制度性的共同点和合作交流。此后,邓小平的认识总体上是以这一精神为指导的。除了在理论上阐述要加强中国与世界,尤其是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之外,邓小平本人还多次出访,切实营造一种开放的环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这种开放的氛围中得以交流和了解。

邓小平在这一时期对二者关系的认识明显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真正做到了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文革”后,“两个凡是”大行其道,对如何处理打开国门后我国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关系这一问题的保守认识,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发展的速度。邓小平以非凡的政治谋略和理论勇气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认为坚持毛泽东思想,“就要在每一时期,处理各种方针政策问题时,都坚持从实际出发。”[1](P127)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要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吸收他们的资金,要敢于正视现实,冲破禁区。二是这一时期我国刚历经十年劫难,百废待举,工作千头万绪,邓小平对二者的关系也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考虑,体现出很大的不成熟性和非系统性。实践是理论生成的沃土,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促成了邓小平认识逐步深化和成熟。

二 对两者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阶段(1978年12月到1990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政策全面贯彻,与世界的交流不断增强,中国逐步走出闭关锁国的阴影。与此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世界时代主题的转换也日益明晰。这些都为邓小平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迸发的思想火花在改革开放的顺利实践中得以继续燃烧,散发出令人惊叹的光芒和热量。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邓小平更进一步地论述了借鉴学习和充分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对解决我国发展问题的重要作用,并针对祖国统一和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允许在一国内部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以及允许在社会主义内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并提出了“两手抓“的思想。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是邓小平的认识逐步深化的重要阶段。

身处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主题的时代,邓小平正视我国生产力落后的基本国情,牢牢抓住“发展”这一核心问题。他多次强调“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1](P314)从生产力的维度来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使邓小平的认识最终突破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二元对立思维,从而更趋理性和细化。在准确把握二者矛盾的同一性后,邓小平作出了明确的论述,“吸收外国资金、外国技术,甚至包括外国在中国建厂,可以作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补充。”[1](P351)“我们欢迎外资,也欢迎国外先进技术,管理也是一种技术。……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吸收外国资金肯定可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补充,今天看来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补充。”[3](P65)在解决祖国统一问题时,“一国两制”的创新性提出,更是拓展了人们认识二者关系的思路。同时,作为经验丰富的革命者,邓小平谙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这对矛盾事物之间的斗争性。因此,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不久,针对当时仍存在否定和反对毛泽东思想的倾向以及有人散布所谓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言论,邓小平就向全党郑重地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随着国门渐开,西方一些腐朽的东西也涌入中国,邓小平极力主张反对和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思想战线上的精神污染,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任何事物的发展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使反社会主义言论在西方舆论界甚嚣尘上。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混乱,中国国内也出现了1989年的政治风波。紧要关头,邓小平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他认为,一方面我们要看到苏、东演变和国内政治风波发生的必然性。“东欧的事情对我们说来并不感到意外,迟早要出现的。东欧的问题首先出在内部。……中国今年的动乱也是迟早要出现的。其中也有我们内部的问题。”[3](P344)1989年的这场风波迟早要来,“这是国际的大气候和中国自己的小气候所决定了的,是一定要来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只不过是迟早的问题,大小的问题。”[3](P302)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因为国际、国内局势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就丧失对社会主义的信心。面对社会主义国家动乱的国际局势,邓小平深刻指出:“现在的问题不是苏联的旗帜倒不倒,苏联肯定要乱,而是中国的旗帜倒不倒。因此,首先中国自己不要乱,认真地真正地把改革开放搞下去。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希望。……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3](P320-321)

邓小平认为别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成败得失以及国内的政治风波可以“促使我们很冷静地考虑一下过去,也考虑一下未来”[3](P304),其中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思索和吸取。他认为,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局势中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首先必须要防止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和平演变。“美国,还有西方其他一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美国现在有一种提法:打一场无硝烟的世界大战。我们要警惕。”[3](P325-326)其次,邓小平认为要坚持社会主义,就要坚持“两手抓”。他指出,搞改革开放有两只手,改革是一只手,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也是一只手,不要只用一只手。我们“要批判和反对崇拜资本主义、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损人利已、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批判和反对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1](P368-369)否则,我们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国际国内局势的重大变化从反面促成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思考,其结果是弥补了他以往认识的薄弱环节,提出了“两手抓”的思想,并将其作为今后制定方针政策应始终坚持的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复杂丰富的实践使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有了一个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且这种认识始终是处于不断深化和创新之中。综观这一时期邓小平认识的发展变化,不难发现:首先,改革开放以后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为邓小平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促使邓小平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问题。其次,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认识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随着客观现实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也正是在这种回旋跌宕的发展过程中,邓小平的认识得到了升华,日益呈现出其理论体系的清晰轮廓。

三 对两者关系的认识系统理论概括阶段(1989年到1992年10月)

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使得反对改革开放的“左”的思想倾向有所回潮,这对刚解除思想束缚的人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改革开放的非议一时间形成了许多新的禁区,改革开放遭到了重重阻力。关键时刻邓小平又带领我们进行了新一轮的思想解放,他再次指出必须用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来衡量社会主义,要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增强承担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在为人们扫除思想障碍的过程中,邓小平深深感受到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宝贵经验亟待被总结,以发挥其更大的指导作用,苏东剧变后,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更是需要从本质上澄清。顺应时代的要求,邓小平1992年发表了南方谈话,基于十四年改革开放的经验,他就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作了精辟的集中论述:“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P373)在这一认识前提下,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了一个根本性的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P373)这一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为邓小平正确全面地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多重关系提供了基本依据和理论指导。

正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立足点,以生产力维度作为切入点,邓小平才能突破过去在意识形态上过于纠缠的传统观念,才能从本质层面上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从而得到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正确认识。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的报告体现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大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围绕这一体制的建立,我们必须加快经济改革的步伐,另外,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不应成为发展国家关系的障碍。江泽民在报告中还从九个方面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4](P10)

这个时期是一个关键时期,是否要坚持社会主义?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正确处理开放的中国社会主义与迎面而来的世界资本主义的关系?党和国家面临一系列的选择。邓小平以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理解为内在依据,提出必须从理论上搞清楚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判断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P372),即“三个有利于”标准。这一认识拨正了人们错误认识的航向,为改革开放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条件。这时,他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认识不仅全面而且系统:经济上,对内加快改革,对外扩大开放,积极引进资本主义先进的文明成果;政治上,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同时,反对和抵制西方腐朽的东西,反对精神污染,防止和平演变。这是他认识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另外,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认识,于这一时期在党内形成共识,并经由十四大报告得以确认,使全党全国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自此,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也逐步走出犹豫、徘徊,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到十四大召开这段时期内,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认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为改革开放的实践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同时,也在理论上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新时期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认识的发展演变,与邓小平所领导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密切相关,它源于实践并为实践所证明是正确的。其认识的每一个变化、发展,都是他对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进行历史反思的结果,也是他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的结晶。对这一发展演变过程的回顾与梳理,使我们得以清晰地看到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党人如何逐渐摆脱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束缚,引领中国步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也正是邓小平对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理论总结,使改革开放的开展与推进有了重要的认识根基和理论依据。这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所取得的宝贵经验与精神财富,也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强大推动力。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冷溶,汪作玲.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责任编校:王晚霞)

book=93,ebook=17

A49

A

1673-2219(2010)05-0093-03

2010-01-13

2006年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计划项目(社会科学类)(项目编号2006jqw030)。

解莉(1979-),女,安徽肥西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讲师,法学硕士。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改革开放发展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