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逻辑生成

2010-04-07冯丽娟

关键词:对象性唯物主义自然界

冯丽娟

探析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逻辑生成

冯丽娟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与探讨方面,马克思可以说是丰碑似的人物,其生态思想是丰富的,也是贯穿于其哲学始终的。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以其《博士论文》(1841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经典著作的时间和相关内容为主线可以分为萌芽与产生、形成和成熟三个阶段,在各个阶段,马克思都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阐述,生成了其生态思想的逻辑,凸现了其生态思想的理论特色。

生态思想;逻辑生成;对象性;物质变换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丰富的,他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与探讨是贯穿于其哲学始终的。具体来说,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可以分为萌芽与产生、形成、成熟三个阶段。

一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萌芽与产生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萌芽与产生主要体现在1841年的《博士论文》以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认为,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具有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传统,他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积极的能动性和自由意志,这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发展、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正确认识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马克思肯定了人的能动性,强调哲学和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透露出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辩证法,其生态思想以一种萌芽般的状态展现在人们面前。

1.首次提出了对象性活动原则。尽管黑格尔的自然哲学研究了人的能动性、人的对象化活动的辩证法,然而还是不能真正理解现实的人本身;费尔巴哈也意识到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对象性关系,并发掘出了其哲学的基点——感性的、对象性的人,然而他依照其“感性直观”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只是“直接呈现出来的那个样子”,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只是自然与其本身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在扬弃了黑格尔的“自我活动”原则和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原则”。马克思认为“对象性的存在物进行对象性活动,如果它的本质规定中不包含对象性的东西,它就不进行对象性活动”。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以阐述“现实的自然界”即与人类处于对象性关系之中的自然界为基础的,不具备这种对象性关系的自然界就是抽象的自然界。只有在对象性活动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才是现实的、合理的和可以理解的。马克思对象性活动原则的提出在其生态思想里具有存在论的意义,它瓦解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发掘了人与自然的原初关联和内在统一。

2.提出了实践的人化自然观。马克思吸收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又克服自己哲学中原有的唯心主义成分,使自己的哲学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他强调人要通过劳动实践对外部自然界进行改造。这种成为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打上人类实践印记的自然界,马克思称之为“人化的自然界”,它以实践为基础,论证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本关系,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基础与前提,也促使马克思逐渐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世界观转变。他认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这种自然界是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自然界,是现实的自然界,是实践的人化自然界,而不是费尔巴哈所认为的“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这也正是马克思实践的人化自然观超越费尔巴哈旧自然观的关键所在。

3.提出了实践尺度思想。马克思在论述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时,提出动物的生产只能在自然法则下,依据物的外在尺度即自然客观规律,进行个体种的生存与繁衍;而人的生产活动具有多尺度性,即“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人可以将自然界的一切物种,包括人自己的规律性都内化为自己的内在的尺度,从而成为能够认识和运用这内外两种尺度来进行创造、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物种。当然自然界固有的规律,人们是无法超越的,所以要进行满足人类需要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必须遵循一切对象的客观外在尺度,尊重自然规律,把握好“物的尺度”。实践是人的内在尺度与物的外在尺度的统一,这一思想奠定了生态唯物主义哲学的实践基础,表明马克思的生态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性。

二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形成

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成为《形态》)时期,马克思通过实践把人、自然、社会联系起来,更加深刻全面地发展了其生态思想,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理论体系。

1.确立了实践主导原则。马克思在《形态》中对费尔巴哈的人本思维方式进行了清算,确立了自己的实践主导原则,并依据这一主导原则,实现了其新世界观的唯物主义意义。马克思从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实践活动视角来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把人理解为受实践规定、在实践中生成的人;把自然理解为受实践规定、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人化自然;把人和自然的统一理解为在实践中生成的统一。在马克思的视野内,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是一种对象性关系,这种对象性关系是通过人类实践活动而彼此联结着的,只有“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这种连续不断的实践活动过程,就是人与自然之间不断统一的过程。

2.自然是与人的活动密切联系的人化自然。马克思认为人从自然界产生出来以后,自然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纯粹的自然了,而是不断地得到人的改造、被打上人类实践活动的印记的“人化自然”,并且只要人生存着就会实践着,自然界就会处在不断被人化的过程中,而且只有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人与自然才能建立真正的对象性关系。在《形态》中,马克思力图从实践方面去理解自然,以划清与旧唯物主义的界限,他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7]认为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中的个人”,是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在一定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个人。

3.实践基础上的自然与历史的辩证统一。马克思在《形态》的一开始指出:“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马克思将实践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起点,实现了自然与历史的辩证统一。

三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成熟

在《形态》中,我们看到马克思实践的唯物主义原则,以实践为线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延续了他的生态思想。马克思把人与自然关系理解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劳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中介,这是在具体现实的经济制度中分析人与自然关系,是马克思的生态思想的重要发展,标志着其生态思想逐渐成熟。

1.从对象性关系到物质变换思想的提出。马克思在《手稿》中认为,实践是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得以实现的基础,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的中介,而《资本论》中的物质变换概念使他对人与自然这种基本关系给予更加完整而科学的表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给“劳动”下了这样的定义:“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以劳动为中介的人类对自然界的能动过程。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劳动提供了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另一方面,人类能动地与自然界进行着物质变换。马克思认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所以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2.对资本主义生态问题进行分析批判。对于理解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概念,我们一方面可以从其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即自然对社会的先在性来考虑,另一方面还可以从资本主义社会作为特殊的社会形态在管理、调整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时的巨大的局限性及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严重问题来思考,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出现不可弥补的裂缝,进一步深化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批判。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资本积累规律的支配下实质就是资本同自然的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发生了巨大变化,“资本主义生产……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大土地所有制使农业人口减少到不断下降的最低限度,而在他们的对面,则造成不断增长的拥挤在大城市中的工业人口。由此产生了各种条件,这些条件在社会的以及生活的自然规律决定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中造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于是就造成了地力的浪费,并且这种浪费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在这样一种语境下,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进而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时,而这种批判也更为体现了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的生态哲学意义。

3.对未来共产主义进行生态展望。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和自然的关系实质就是资本同自然的关系,因此可以说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生态危机,实质就是资本同自然关系的恶化。马克思认为,要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危机,必须控制好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而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应当奠定在物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这一要求只有在实现共产主义后才能达到。马克思用“物质变换”理论对共产主义消灭私有制、实现人与自然和人本身的双重和解作出了前瞻性的预示,提出了调节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2.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4.耿新建: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ExplorationoftheLogicalGenerationofMarx'sEcologicalThought

Feng Lijuan

Marx’s ecological thought can be found in the Doctoral thesis,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German Ideology, Capital, Marx's ecological thought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germination and emergence stages and formation and mature stages . In each stage, Marx expat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 generating the ecological thought and forming a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is ecological thought.

ecological thought; logical generation; objectivity; transformation of substance

ClassNo.:A811DocumentMark:A

孙丽萍 宋瑞斌)

冯丽娟,硕士,上海理工大学,上海。邮政编码:200093

1672-6758(2010)01-0029-2

A811

A

猜你喜欢

对象性唯物主义自然界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论马克思的对象性意识
例说“自然界的水”
实践唯物主义不是方法
回到给予性与现象本身——论马里翁对对象性和成已的回应与批评
“对象性存在”的三重规定性及其意义*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