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与地理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索
2010-04-06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中学526040张映红
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中学(526040) 张映红
研究性学习与地理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索
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中学(526040) 张映红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对传统的课程体系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从研究性学习成效的角度来看,只有落实到学科教学,学生的创造精神才能切实得到激发。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的主阵地,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结果,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从主流阵地上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将研究性学习的“特质魅力”引入课堂,与学科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学生能从单纯的接受式学习中走出来,探索出既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意识和探究能力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学生学得轻松,使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一、课堂教学操作模式
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准确地把握其思想的实质,并把这些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是否有问题情境?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教师直接传授的还是通过他们自己的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处于主动状态还是被动状态?学生是否参与了课题的探究活动?学生最后获得的除了知识以外,是否还有别的体验与直接经验?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创设一种接近生活原型的教学情境,提供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将学生带进“真实”问题情景中。对于学生来说,探究源于生活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学习活动就具有了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并体会到地理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如关于“城市交通”一节的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知识点,利用本地资源,联系我市交通网络的现状,对教材内容进行实际中迁移、延伸与拓宽。具体做法:要求学生调查研究所在城市的目前交通状况,根据我市建设总体规划构思,分析当地交通道路的格局有什么优点和不足,并针对当地主要的交通问题提出改进的设想或方案。并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分析城市交通环境污染状况,对当地的交通环境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步,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需要在哪里搜集哪类资料,如本课中向学生提供我区的城市规划网站,相关专家的对城市交通交通问题的观点等),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解决问题。
第三步,提供协作学习的机会。课前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研究小组,每个小组选一至二个课题,各组课题尽量不重复,保证所有课题都有小组负责研究,各组设组长,负责组内分工与合作,由小组将课题再分解成子课题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如“城市交通”的课外研究需要学生调查与解决的问题设计如下:
①肇庆市城市规划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②调查端州区交通道路的特点,并分析其优点与缺点。
③你认为最大的交通问题是什么?
④结合我市城市发展定位,端州城区交通的改善你认为要考虑哪些因素?需要遵循什么原则?
⑤你有什么改进的设想或方案?
学生分组领受“真实的任务”,形成迫切解决问题的需要,展开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各自展现自己的思维流程,使不同观点得以交锋,从而补充、修正、加深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实现经验共享、学会合作、发现自我、达成共识。
第四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上述所提出的问题,需要学生在课外、校外观察、调查、收集相关资料与数据。例如:广泛收集资料(包括当地的交通图、报纸、杂志上反映交通运输现状和问题的材料,以及自己观察得到的一些素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诊断,设法解决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写出当地主要的交通问题提出改进的设想或方案。教师要引导学生:确定完成任务所需要知识点的清单,找到获得有关信息和资料的渠道,学会利用与评价有关信息和资料。
第五步,设计成果交流的平台。课堂上,要求每组学生推选1~3人汇报所调查问题的结果,陈述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安排时间让其他组学生对其所发表的结论进行发问,引导学生展开辨论,鼓励学生向书本、向权威、向现成的结论质疑,发表见解,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拓宽思路。在学生陈述与辩论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评价、归纳和总结,对学生没讲到,或学生没有讲解清的问题进行点拔补充。并对学生的讲解、质疑给予充分肯定,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有成就感。
第六步,评价学习过程。基于课标中“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这一课程基本理念,将过程评价引入课堂中,确立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具体表现在:①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学生收集、整理资料能力 、合作能力。 ②学生参与态度、主动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③对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口头表达能力、参与讨论的合作态度、对问题的探究和创新精神等进行评价。④对课题完成的质量情况进行评价。
如“城市交通”一课中,具体评比项目有:最佳合作奖、最具创意奖、最佳演讲奖、最佳辩论奖、最积极组员奖、优秀课件(报告)奖。组织学生自评和互评,对自己的思维过程与同学的思维过程进行评价并加以比较,分析彼此的长短处,通过评价自己和同学的成果,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增强主动探究的兴趣,提高探究的能力。
二、实践的效能
实施研究性学习与地理学科课堂教学有机整合以来,学生通过学习之后,深受触动,他们发出了深深的感慨:“我们的课堂变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学习方式与环境改变了。具体突出体现在:
1、真实性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从学生身边的或熟悉的地理事物入手,学生在认同关注的同时,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的价值,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这是研究性学习的生命线。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融通起来(如本课中:运用所学“城市交通网”的原理与规律来分析端州城区的交通及其存在问题,并设计改进我区交通的方案)。这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应用所学知识,学生感受到了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学生们运用了各种技巧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自己的观点。最让人惊讶的是,许多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方面表现得特别出色。可见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学生对教材外的丰富多彩知识是多么渴望。
2、教师的地位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不再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而是把他们当做知识的探求者,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是“积极的旁观者”,并给予学生心理上极大的支持。不论调查探究或讨论均给予鼓励和引导,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去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课堂不再受束缚,课堂上有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的活动机会,学生由旁观者变为承担者,由配角变为主角,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究者。学生资源被充分利用起来,运用自制课件进行大胆而又自信的演说,进行热烈的提问与讨论,并以自己的独特的见解、鲜明的观点辩论起来,展示出自己的智慧,个性得到张扬,达到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升的教学效果,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3、学生的学习向合作性学习发展,学生能力向综合方向发展。
从小组共同选题、设计方案,合作调查访问、收集材料,到共同讨论分析结果,共同制定交流结果。由“孤立”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他们之间产生心灵的共振,思维火花的碰撞,不仅技能知识互相提高,且有丰富的交流和情感体验;他们能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面向社会、适应竞争;能热爱生命、爱护自然;他们通过合作,收集资料详细,课件制作水平提高,成果表达能力增强,体验到集体协作学习的成功与获得。
4、多方位、多角度的多媒体展现方式,拓宽师生视野。
由教师的单向传递转变为学生与教师的双向甚至多向交换的学习方式。学生调查探究、小组研讨、交流表达、师生互动、信息反馈,形成了多层次、多通道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同时通过结果的展示与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与其他研究成果的对比,看到自己的特点与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互相学习了彼此研究成果的内容,开阔思路,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其他研究小组研究的方法,从而得到内容与方法两方面的启示,提高了从事研究的能力。教师和学生都深深体会到:展示与交流的过程就是所有学生与教师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
5、发展性评价融入到课堂中,为学生持续的研究学习提供支持。
实践证明,发展性评价是一种尊重个别差异、基于学生实际表现的评价方式。采用成果展示交流会等方式,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课堂中所创设的“最佳合作奖、最具创意奖、最佳演讲奖、最佳辩论奖、最积极组员奖、优秀课件(报告)奖”,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生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精神和合作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在大众面前大胆发言讲话的心理素质;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等,为学生持续的研究学习提供支持与激励。
在课堂上实施研究性学习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有些问题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