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霍夫斯坦德价值观维度看中美家庭关系

2010-04-06尚艳辉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子女

尚艳辉

(大庆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一、 引言

中美文化对比一直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方面,而在各种文化差异中,家庭文化有着特殊的地位。随着通讯和传媒的迅速发展,人们能够越来越多地看到异国的生活方式。然而面对中美家庭生活的差异,人们往往会感到迷惑甚至会对对方做出错误的、不科学的评价,最终导致跨文化冲突乃至产生民族偏见。而民族偏见的产生及由此带来的很多负面因素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对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剖析中美文化差异,科学地探求这些差异的深层文化根源,对解决文化冲突,避免民族偏见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霍夫斯坦德是最早广泛使用统计数据检验文化价值观的学者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曾对四十个国家的十万名处于多文化组织中的工人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价值观维度的理论。这一理论是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基础核心理论。霍夫斯坦德的四个价值观维度包括: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权力距离,男性倾向—女性倾向。这四个价值观维度对所有文化中的行为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 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维度分析

“个人主义倾向文化强调个人的重要性大于集体,个人的需要在集体的需要之上,人们重视个人成就,鼓励竞争。集体主义倾向文化强调在集体中人们关系的相互依赖、群体内部和谐,重视集体主义精神。尽管人们常常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分开来谈,但实际上,所有人、所有文化都是同时具备这两种倾向,只是相对偏向其中一种倾向。”[1]66据霍夫斯坦德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是集体主义倾向文化,美国是个人主义倾向文化。

1.在夫妻关系中的体现

夫妻关系在家庭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人们在不同的文化熏陶下,对待婚姻、对待自己的配偶都有着自己的模式与态度。谈到婚姻,必然要从爱情说起,中美的爱情观念差别很大。在中国,相爱的人互表情愫时说一句“我爱你”往往被认为是一句一生的承诺。意思是我现在爱你,将来爱你,永远都爱你,甚至只能爱你。表明双方从此愿意共度余生,不离不弃。在这种情愫的作用下,人们都会惯性地信守这个承诺,即便有时爱情已逝去,两人感情已经破裂,往往也会念在相处时间太久或家庭等其他原因而走进婚姻的殿堂。按照中国传统的婚姻观,一旦结婚一般都讲究百年好合,一定终身。所以,当一方遇到了新的感情,导致婚姻的结束,那么无论婚姻内部有什么样的情况,人们都会谴责背叛婚姻的一方。中国人认为婚姻绝对应该是一辈子的事情,应当从一而终。人们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离婚的。离婚在中国人眼里永远是一件不好的事情,甚至被当作丑事。

在美国情况则大为不同。首先,当两个美国青年说出“我爱你”,这仅仅代表“现在,我爱你”。这句话只是一种对当下事实的表述,绝不是承诺。在美国人看来,爱情永远是自由的,不应该受到任何因素的限制。因此双方因爱而结合,因不爱而分开,一切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离婚不会受到任何道德上的谴责。相反,他们认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才是不道德的。

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这个角度,可以找到这种差异的深层根源。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期望他们的内群体或集体来照顾他们,作为这种照顾的交换条件,他们对内群体拥有绝对的忠诚。中国是一个“集体主义”文化国家。家庭的形成也是一个集体的形成,人们内心深处对这个由夫妻双方组建的集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道德要求他们付出永远的忠诚。另一个方面,夫妻双方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自然会有着一个共同的生活圈、社交圈。离婚后曾经的人际关系、社会地位可能都会受到影响。在中国,受集体主义的影响,离婚后会失去很多友谊和关系。这同样也会带给当事人一些不确定性的后果。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离婚”这步棋走起来是很艰难的。而在属于个人主义文化的美国,人们的个体意识比较强烈,认为不应该受到各种牵制。人与人之间没有各种连带关系,婚姻的结束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就相对要小很多。

妻子在丈夫心中的地位在中美也大为不同。中国传统观念重视家庭中的纵向关系。[5]140妻子应该排在父母之后。也就是说,当父母与妻子发生冲突时,无论是非,丈夫是一定要站到父母的这一边,否则就会被认为是“妻管严”、“娶了媳妇忘了娘”等等。而在美国,人们认为横向的家庭关系才是最重要的即夫妻关系是先于同父母关系的。[5]140当父母与妻子发生冲突时,无论是非,丈夫应当支持妻子。在美国社会,主流的观点永远是家庭比工作重要,当工作和家庭发生严重冲突的时候,让位的都会是工作。[5]138但是,在中国,自古就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主流思想宣扬的也是先国后家、先公后私的意识,违反者便会被认为是自私自利,缺乏高尚的道德情操。 很显然,这也是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思想在起作用。中国的集体主义命令着人们必须以集体的利益为重,而美国的个人主义则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的事情放在首位。

2.在晚年父母与已婚子女关系中的体现

中国有句俗话“养儿防老”。意思是说,养儿育女,老年的时候可以“老有所依”。在子女心中也同样有着“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强烈情感。随着经济条件的转好,很多老年父母都和成年的子女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常常是三世同堂。子女给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相反,不赡养老人的青年被社会所不容。由于赡养费的问题而使父母和子女对簿公堂的屡见不鲜。住在养老院的老人通常会被认为是特别可怜的。

然而在美国,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接受的。美国的青少年主张独立,老年人独立的情结也毫不逊色。老年人很少和已婚子女生活在一起,他们不愿意成为他人的负担。他们养老不完全依靠子女,而是依靠房产或社会力量。如果老年人生活孤单或不能自理,他们更愿意选择养老院或各种老年社团。儿女会定期来家里探望,父母退休之后,也不向子女索取赡养费,两代人保持着亲近,但是不涉及金钱的关系。[6]161

由此可见,中国的集体主义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到了晚年这种集体依赖更加浓烈。而美国人独立的个人主义也同样义无反顾。美国人习惯寻找自己的生活,到了晚年也依然如此。

三、 从不确定性规避价值观维度分析

所谓的“不确定性规避”表示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因素的态度。

1. 在夫妻关系中的体现

实际上,上文提到的中国人对待离婚的保守态度表明了中国夫妻之间的关系比美国夫妻之间的关系更为稳定。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这可以从霍夫斯坦德的四个文化维度之一——“不确定性规避”来找到部分原因。中国属于高不确定性规避的国家。“这类国家的人一般都会尽量为其成员寻求一种稳定而避免不确定的因素。”[1]69人们总是期望着安定团结。有一个稳定的生活是大多数人的向往。而离婚则预示着生活即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离婚后必然需要重新寻找生活伴侣,而新的伴侣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没有第一个好,家庭会不会变得太复杂等等都是不确定的因素。人们总是担心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会产生更糟的结果,这就是人们宁愿维持现状也不敢轻率地决定离婚的原因。而美国属于低不确定性规避的国家,人们认为未来本来就应该是不确定的。因此中国人所担心的问题在他们眼中根本就不是问题,他们愿意去接受这些不确定的因素。

2. 在父母与子女关系中的体现

按照中国的习俗,父母对子女不但有抚养的义务甚至还要帮助子女成家、立业。子女无论年龄多大,只要还没成家,父母都会为他照顾一切。从小学到大学,父母一直忙于子女的择校、选专业。子女也同样对父母有着深深的依赖。在当今就业压力大的形势下,甚至产生了“傍老族”——找不到工作就在家依靠父母养活的成年人。子女的婚姻大事更是父母的心头大事,父母不但参与子女对象的选择,有时甚至还会干涉,直到子女结婚。

在美国,子女一般到18岁就开始独立生活,并不与父母住在一起,不再依靠父母,更不会向父母要钱。他们的婚姻更完全是自己的私事,不会受到包括父母在内的任何人的干涉。

究其根源,其实是中国人对集体的依赖。正如前面所讨论的,中国是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只有当自己归属于某个集体了,才会有稳定的感觉,这种归属感表现得特别的强烈。因此,中国的父母为子女安排学业,安排工作,建立家庭,实际上正是在为自己的子女寻找另外一个集体,以保证他们从自己家庭这个集体离开后可以顺利进入另外一个集体。这样他们才会放心。他们在尽自己的力量为子女寻觅一个能给予他们更多照顾的集体的同时,也是为了减少子女可能遇到的不确定因素。在美国这个个人主义文化的国家,他们从来都不会将自己归入任何一个集体,自然也就不会为子女寻找任何集体。低不确定性因素规避的特点更加使他们不会为自己的孩子独立生活有任何的担心。

四、从权力距离价值观维度分析

孝顺父母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部分。[5]140即使在今天,尽管法律对于“不孝”并没有明确的惩罚条例,但是,在舆论上对于不孝的人仍然有着强大的压力。[5]141所谓孝顺,就是首先得“顺”,即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父母可以为未成年子女安排一切事情。对于父母的命令,无论对错,子女都必须顺从。子女不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来反驳父母,否则就被认为是顶撞父母。相比之下,在美国,子女并不是一定要听从父母所有的指令,他们有自己的意识空间,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决定很多事情。家庭中的某些事宜子女有时也可以参与讨论。

这种现象实际上是霍夫斯坦德的权力距离价值观维度在家庭关系中的体现。“权力距离表示人们对组织或机构内权力较少的成员对权力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1]71权力距离大的文化成员视权力为社会的基本因素,强调强制力和指示性权力,而权力差距小的文化成员则认为权力的运用应当合法,重视专家或合法性的权力。中国的权力距离相对比较大,美国的权力距离相对比较小。[6]166因此,在中国家庭中,父母凌驾于子女之上的权力是毋庸置疑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赋予的,子女也在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下,很自然合理地接受这样的权力关系。而美国的孩子对这样的管教则是不可能接受的,因为他们生活在权力距离小的文化背景下,他们认为自己和父母拥有着平等的权利,父母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子女身上。[6]161

五、从男性倾向—女性倾向价值观维度分析

在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中国人认为“男主外,女主内”、“夫唱妇随”都是天经地义的。中国人户口本里的户主也多为男性。男人操持家务被认为是稀罕事,女人不做家务则会受到指责。男人的事业总是大事,女人则永远需要为丈夫的事业做出牺牲。甚至在偏远的农村,男人的衣服必须放在女人的衣服上面。因此在中国婚姻内部,一般都是男性占据主导地位,女性的地位较低。而西方国家越来越讲究男女平等,夫妻双方的事业都重要。女性可以对自己的事情做出独立的决策。而且他们也没有“姑娘出门子就是婆家人”的观念。夫妻二人都有义务主持家务。

按照霍夫斯坦德的价值观维度的观点来看,这属于“男性倾向和女性倾向”的问题。“男性倾向和女性倾向也称作刚柔性,表示人们对男性和女性社会角色如何分配的认识。阳刚型(即男性倾向)社会性别角色有明确的划分。”[1]71阴柔型(即女性倾向)社会性别角色有所重叠。体现在婚姻内部关系上,也就是丈夫和妻子的社会分工。中国是男性倾向文化的国家。因此,丈夫的任务是养家糊口,女性的角色就是照顾后代、操持家务。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常常会遭人耻笑。妻子就算没有收入也不会受到歧视。而在受女性倾向文化影响的美国,丈夫和妻子共同支撑家庭的负担。

六、 结 语

通过比较中美家庭关系中的各种差异,分析这些差异产生的根源,可以增进对中美文化差异的理解。任何一种家庭结构、家庭关系都是各自文化发展的产物,文化决定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模式。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优越于另一种文化的,同样也没有任何一种生活方式是优越于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的。美国开放的婚姻观在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的中国是行不通的。中美文化存在差异是必然的,世界本来就应当是多样化的。了解并研究这种多样化,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差异文化支配下的各种行为,避免由于对异国文化进行错误判断导致的民族偏见,更有利地促进中美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Larry A.Samovar,Richard E.Porter and A.Stefani.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 Ron Scollon and Suzanne Wong Scoll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Discourse Approach[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 许鲁之. 新编英美概况[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子女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鲁迅的个人主义思想初探
——以《文化偏至论》为例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当代集体主义的现实困境及其主体性重塑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变的历程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
概念起源时间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