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谅与关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
—— 来自体谅关心德育理论的启示
2010-04-05王红菊岳远彬栗晓冬
● 王红菊 岳远彬 栗晓冬
体谅与关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
—— 来自体谅关心德育理论的启示
● 王红菊 岳远彬 栗晓冬
本文从体谅关心德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入手,提出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四点启示:关心群体、体谅个体,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注重情感、真诚对话,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创设情境、注重实践,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整合力量、形成氛围,创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体谅关心德育理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
体谅关心德育理论,是英国著名的学校道德教育家麦克费尔和美国著名女教育家诺丁斯等人倡导的当代很有影响的德育理论。麦克费尔的研究显示:青少年对于人际关系中奉行坦率、互惠和关心等处世原则的反应相当积极,证明了人类的基本需要是与他人友好相处、爱或被爱,帮助人们去满足这种需要是德育的首要职责[1]。诺丁斯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关心型的人,使学生学习怎样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谅关心德育理论从关怀是人的基本需要出发,强调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坚信体谅关心青少年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理应从先进的德育理论中吸取精华。本文从体谅关心德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入手,提出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四点启示。
一、关心群体、体谅个体: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
麦克菲尔认为在品德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关心、体谅别人,只要学生能形成从别人的观点和立场出来考察自己的道德行为,体会到关心体谅他人是一种愉快的事情,就能发展成有道德的社会公民。其指导思想就是要努力将学生“从恐惧和互不信任中解放出来”,能够给予和接受爱[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全体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指导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为根本目标,只有学校和教师能够关心与体谅他们目前的处境和压力,并引导他们学会关心和体谅他人,让学生在关心人、体谅人中获得快乐,才能真正得以健康成长。
(一)关心和体谅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
学校需要全面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方位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是目前部分学校还是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于个体和咨询,把重点放在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和治疗上,忽视群体和发展,致使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得不到满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应着眼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既关心群体发展,又关注个别表现;既体谅群体特征,又体谅个性差别。帮助所有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提高人生质量。
(二)教学生学会关心和体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
教会学生关心人和体谅他人是大学生人格塑造的核心。麦克费尔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能深思熟虑地考虑到别人的意见,觉察别人的感受而与人和谐相处,能时常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这不只是一种思维方式,而是道德风格,根植于整个人格之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学校和教师关心和体谅的人文环境中学会关心与体谅他人,在关心人、体谅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提高他们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培养自我与他人通过关心与体谅形成相互联系的一种个人风格,形成健全人格,真正健康成长。
二、注重情感、真诚对话: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诺丁斯认为,成熟的关心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而不是单方面的接受关怀,也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更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乞求,在成熟的关心关系中,二者都是行为主体,都负有重任。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我们需要被他人关心,同时也应该关心他人。关心者要与被关心通过具体对话,走进被关心者的内心世界,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关心关系。这对学校咨询中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个体咨询中,咨询教师与来访学生要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就需要注重情感,真诚对话,真正做到对来访学生的共情、真诚和及无条件积极关注。
(一)共情
诺丁斯认为,师生对话,教师不仅要在意学生说了什么,更要思考他为什么这么说、这么想。教师深入学生的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将自己投入到来访学生的心理活动中去,分享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所思所想、所喜所忧,就是共情。当咨询教师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来访学生并体会他们的某种情感体验,并且学生也能体验到老师的理解时,积极的情感关系就有建立起来。这种积极的情感关系能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安全地自我表露,达到咨询教师与来访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向上的统一。
(二)真诚
诺丁斯认为,当学生和教师对话时,教师一定要全身心地、无选择性地向学生开放,聆听他的心声。咨访关系建立的过程就是相互信任发展的过程,这是实现有效咨访的核心。真诚可信的咨访关系就要求咨询教师以真实的自我面貌出现,不带任何自卫式的伪装,以开放、自由的面貌投入到心理咨询之中,就为来访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氛围,使来访学生将咨询师看作是一个真实的、信任的人,袒露自己的软弱、失败、过错、隐私等而无须顾忌,以真实的自我与咨询师相接触,毫无保留地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使情感得到宣泄,并在咨询师的帮助下,面对问题、认识自我、调适自我。
(三)无条件积极关注
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是尊重,把来访学生者看作是一个具有价值和尊严的人而予以赞扬和尊重。诺丁斯提出,教育的关怀不只是要锻造人某方面的功能,而是要使每学生充分实现他的潜能,感受到作为平等主体的尊严,并学会将其他人作为平等主体去尊重和关心。咨询教师对来访学生特定的思维、情感和交谈方式所表现出的积极的尊重都是无条件的,具有信赖、接纳、鼓励的意义,包括来访学生的现状以及他们的价值观、人格特点和合理权益。咨询教师要对每一位来访学生予以悦纳、关注、认同、欣赏和爱护,接纳每一个与自己价值观不同的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使其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
三、整合力量、形成氛围:创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体谅模式非常注重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和环境的教育作用。麦克菲尔认为,道德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感染的,而不是被教会的[4]。在人际关系中,重要的是营造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的气氛,以及教师在关心人、体谅人上要起道德表率作用。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有益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整合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一些教师认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师的工作,与他们无关,以至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能靠心理教师势单力薄地开展着。首先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其它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其次是全体教职员工都负有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责任,要根据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在教学、管理和服务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三是积极主动地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氛围。
(二)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是形成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校刊、校报、广播、橱窗、宣传册等,多形式、多渠道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阶段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适时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组织开展知识竞赛、论文征集、心理剧场、心理沙龙、趣味运动会等活动提高学生关注心理健康的兴趣。二是形成体谅与关心的组织文化氛围。当教师遇到困难、背上包袱、影响情绪时,学校领导有责任真心实意、满腔热情地给予慰藉和同情,体现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真情;当学生遇到坎坷和困难时,教师和其他同学要及时把关怀送到学生的心坎上,通过与学生交流思想感情,开展各种帮扶关爱活动,诚心诚意地给每位学生以关爱和体谅,增进师生间的理解与关心,创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人文环境。
[1][3]胡云霞.体谅德育模式之借鉴[J].德育创新,2008,(3).
[2]刘佳,刘俊生.浅论体谅模式及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J].社科纵横,2008,(9).
[4]马宁霞.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J].科教文汇,2008,(9).
王红菊/山东农业大学大学生心理教育中心主任,副教授,硕士 岳远彬/山东农业大学团委副书记,副教授,硕士
栗晓冬/山东农业大学团委干事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通识教育视野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008GG209)阶段性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刘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