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文化建设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2010-04-05刘怀荣

东方论坛 2010年3期
关键词:文化名人崂山故居

刘怀荣

(青岛大学 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青岛文化建设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刘怀荣

(青岛大学 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我们在陶醉于青岛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实力的同时,对于青岛比较悠久而有特色的文化传统,却似乎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致使这些文化传统应有的价值未能很好地发挥出来。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崂山道教文化、青岛历史上的文化家族和一批几乎被遗忘的文化名人,是今后青岛文化建设中应当特别关注的。

文化建设;崂山道教;文化家庭;文化名人

青岛文化多年来颇受指责,甚至被斥为“文化沙漠”。这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可以理解,但对于青岛文化的理性探索取与品位提升来说,似乎并不具有建设性。事实上,我们在陶醉于青岛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实力的同时,对于青岛比较悠久而有特色的文化传统,却似乎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致使这些文化传统应有的价值未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就是在介绍、传播方面,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甚至有些处于行将被遗忘的境地。就笔者所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崂山道教文化、青岛历史上的文化家族和一批几乎被遗忘的文化名人,是今后青岛文化建设中应当特别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崂山道教文化——以崂山道教文化的品牌效应为例

青岛虽在经济、自然条件、城市建设等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而在文化发展方面,与国内各大城市有一定距离,与一些世界名城更无法相比。这种自身发展的不平衡如果得不到改善,必然会影响青岛现代化的进程。要改变这一现状,固然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同时还有必要从文化战略上,对充分利用青岛传统文化资源的问题给予特别的重视。这不仅因为缺少传统的文化建设根本不可能在短时期内产生国际性的影响,而且也因为具有国际性声誉的传统文化资源本身即是宝贵的财富,从传播学的意义上讲,它可以纳入到新的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大大缩短文化建设走向世界、引起世界性关注的周期。对于在整个古代社会文化极不发达,又只有百年城市发展史的青岛来说,真正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并在今天仍能引起国际性关注的,当以崂山道教文化最为突出。

由于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民族特色,因此鲁迅先生曾有“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名言。道教文化在德国、美国、英国、法国、瑞士、荷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均有着广泛的传播和深远的影响。这使得崂山道教成为全国及全世界很多地方的知识阶层和民众了解青岛的一个重要窗口,并具备了可以与海尔、青啤等著名商业品牌相媲美的传统文化品牌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青岛不仅在地域上与日本、韩国是近邻,在经济上也与两国有极密切的贸易往来。道教的共同文化背景在三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中所能起到的作用是其他东西所不可替代的。因此,作为一个对外开放城市、一个旅游城市,青岛无论怎样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青岛的发展都离不开崂山道教文化的参与,换句话说,崂山道教文化研究在青岛经济、文化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多年来我们并没有象珍惜海尔、青啤等著名商业品牌一样,珍惜崂山道教文化这一文化品牌。因而崂山道教文化在青岛经济、文化,特别是旅游经济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甚至在某些宣传和介绍崂山道教的书籍和文章中还常常出现常识性的错误。因此,在今后青岛文化建设中打好崂山道教文化牌就是非常必要的。

二、青岛文化家族——以即墨黄氏家族为例

青岛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些著名的文化家族,如即墨的蓝氏家族、周氏家族和黄氏家族等,这些家族都曾经出过一批文化名人,并留下了相关的著作。这些乡贤是青岛文化史上一批重要的先驱人物,他们的文化著述是我们今天的青岛文化建设重要的资源,但我们对他们的关注很不够。近年来,笔者因为整理黄宗昌《崂山志》和指导研究生完成相关论文,对黄氏家族的历史多有接触。据《即墨县志》和《黄氏家乘》记载,黄氏始祖黄景升于明永乐初年由益都县棘林村(今青州市关阳镇吉林村)迁居即墨,原本务农为生,从嘉靖年间开始,其族人读书入仕,代有其人,不仅产生了一些位列朝堂的高官,也逐渐养成了诗书传家的家风,涌现出一批在政治、文学、史学、经学等方面颇有建树的族人。

其七世祖黄嘉善(1549-1624),字惟尚,号梓山。明万历五年(1577)进士。文武兼备,曾历任地方官和军中要职,官至兵部尚书,著有《抚夏奏议》、《大司马奏议》、《见山楼诗草》等,是黄氏族人中的佼佼者。

八世祖黄宗昌(1588-1646),字长倩,号鹤岭,天启二年(1622)进士。为官清正,崇祯初曾任山西道监察御使,《明史》及《东林列传》有传。晚年退隐故乡,与其子黄坦共同完成了第一部《崂山志》,并著有《西台奏议》、《按楚奏议》、《恒山游草》、《于斯堂诗集》、《因人成事录》等。崂山华严寺即是由黄宗昌和黄坦两代人相继建成。

九世祖黄培(1604-1669),黄宗宪之子,黄嘉善之孙,字孟坚,号封岳,又号卓叟。历任锦衣卫指挥使、例授金吾将军、钦差提督九门,官至锦衣卫管卫事都指挥使。黄培文武兼备,康熙元年(1662)自刻《含章馆诗集》。不久因仇家告发,这就是当时著名的黄培诗案,此案惊动朝廷,受牵连者达二百余人。黄培因此于康熙八年(1669)被判绞刑。

黄贞麟(1630-1659),黄墿之子,字方振,号振侯,清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历任盐山县知县,为当时著名的循吏,曾任江南乡试同考官。官至翰林院侍讲、翰林院侍读学士。《清史稿•循吏传》、《大清一统志•循良传》、《山东通志•循良传》等有传。着有《琭屏轩文集》、《快山堂诗集》、《豫章游草》、《燕台诗集》等。

从十三世之后,黄氏家族在仕途上渐渐衰落。在仕途上虽然人数众多,却以中下层官员为主。但仍不失为一个闻名当地的诗书世家,其中三十五人有著述。如黄守平,(1776-1857),字星阶,号茝田。道光十八年(1838)岁贡。一生仅应乡试一次,以教书为生。黄守平熟读《资治通鉴》,长于《周易》,著有《易象集解》十卷、《漱芳园诗草》。留心家族史,著有《黄氏家乘》二十卷。又如黄肇颚(1827-1900),字仪山,号仲严,曾参与同治版《即墨县志》的编写,后用十年时间,多次进行实地考察,遍游崂山,探访寺庙的道长,记录各名胜古迹碑刻铭文,广泛收集有关崂山的诗词、文赋、游记等。于同治十三年(1874)编辑成《崂山诗集》,光绪八年(1882)辑成《崂山续志》十卷,修改补充的定稿即传至今日的二十四卷本《崂山艺文志》。

即墨黄氏从五世的黄作孚开始,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共有进士8人、举人34人、贡生44人。其中有65人有自己的诗集、诗稿传世。作为一个文化家族,持续发展的时间之久,影响之深,不仅在即墨望族中比较突出,就是在整个青岛也不多见。但是,今天对这样的文化家族的关注,就笔者所知,除了其族人在重修族谱,重印相关诗文集外,我们迄今为止,还没有自觉地把象黄氏家族这样的文化家族,作为青岛文化的重要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认真系统的研究。

三、青岛文化名人——以黄孝纾为例

青岛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曾经吸引了一批文化名人来此定居。今天仍然保留的名人故居有:康有为故居①位于市南区福山支路5号。康有为1923年来青,1924年购买此房作为寓所,直至1927年3月病逝于此,一直住在这里。、 闻一多故居②又称“一多楼”,位于青岛海洋大学校园内,一座土黄色小楼。现为纪念室,1930年6月至1932年夏,闻一多受聘为青岛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曾在这座德式二层小楼里居住。、 梁实秋故居③位于市南区鱼山路33号,1930年至1934年梁实秋受聘为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时在此居住。、沈从文故居④位于福山路3号,1931年至1933年,沈从文在青岛大学中国文学系执教期间在此居住。、 老舍故居⑤位于黄县路12号,是座二层小楼。1934年至1937年,老舍在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任教期间在一楼居住,住在二楼的是作家黄宗江、黄宗洛、黄宗英三兄妹。、 王统照故居⑥位于观海二路49号,王统照1926年来青岛,1950年离开青岛赴济南,在此定居近30年。、 洪深故居⑦位于福山路1号,1934年洪深来青岛接替梁实秋任山东大学外文系主任时在此居住。、 萧军、萧红、舒群故居⑧位于市南区观象一路1号,是一座花岗岩石砌成的二层小楼。1934年萧军、萧红夫妇从伪满洲国来此避难,与作家舒群一家比邻而居。等,这些曾定居青岛的名人是我们今天比较熟悉的。但是还有一些文化名人,他们或为本地先贤,或为外来名流。都曾多年居住在青岛,不仅成就突出,而且也为青岛文化的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但时至今日,我们却已经几乎把他们给忘了。这些名人中,尤以黄孝纾最为典型。

黄孝纾(1900-1964),字公渚、号匑庵,匑厂等。其父黄曾源(1857-1935),清末曾任济南知府。宣统退位(年)后,举家迁居青岛,寓居湖南路51号①黄曾源于1935年病逝于青岛,夫人支氏带领子女迁居至观海二路3号,1995年始将故居出售。。 黄孝纾的青少年时代就在青岛度过,以后的岁月里,除1924年至1934年主要活动于上海和湖州,1936年至1946年主要活动于北京外,几乎都是在山东大学执教,是典型的青岛文化名人。

黄孝纾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全才人物,他的诗词文章、绘画、书法,均达到了很高的造诣,有“三绝”之誉,他在古文献学、版本目录学、古典文学、金石学及文物鉴定等领域也有相当高的造诣,受到当时学界的普遍推重。在当时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授中,与冯(沅君)、陆(侃如)、高(亨)、萧(涤非),合称“五岳”②关于黄孝纾的生平、创作与学术成就,读者可以参考拙作《黄孝纾先生生平、创作与学术成就述略》,《文史哲》2008年第4期。。

他尤其长于骈文,在当时独步一时,近现代著名词论家冯煦(1834-1927)把他与李详(1858-1931)、孙德谦(1859-1935)视为骈文三大家;钱基博则在三大家之外,又加上刘师培,合称骈文四大家。③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增订本),世界书局1936年出版。陈柱(1890-1944)《四十年来吾国之文学略谈》(1936年交通大学出版),全书分五章,在“骈文”、“诗”和“词”三章中,也都有专门的篇幅论及黄孝纾。

黄孝纾的画也颇受时人重视,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即享有盛名,他曾与夏敬观、陈灨一等名家出售合作扇面,并与当时著名的国画家汤涤、陈曾寿(1877-1949)、夏敬观、叶恭绰、黄宾虹(1865-1955)等组成上海“康桥画社”,历年举办画展,受到画界好评。

他身后留下的学术著作,计有《欧阳永叔文》选注(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收入《万有文库》第一集)、《楚词选》(与陆侃如、高亨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欧阳修词选译》(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等。此外,他选注的《玉台新咏》、《周秦金石文》、《两汉金石文》、《三苏文》、《黄山谷诗》、《司马光文》、《钱谦益文》、《晋书》等八种普及性著作,收入王云五、朱经农主编的《学生国学丛书》,该丛书由商务印书馆于1926年到1948年陆续出版,丛书共收文学类选注本56种,黄先生的著作占到了总数的七分之一。他的《天问达诂》亦有写本印本行世。

在诗文创作方面,他著有《匑厂文稿》六卷(1935年铅印,陈三立题签,后收入台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一编0726)、《匑厂词乙稿》(线装一册,民国间排印本,纴海楼丛刻之一)、《崂山集》(诗歌部分有1952年印本、词部分有1962年油印本,后收入台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二编0038)等。其中《劳山集》一书则是他歌咏礼赞崂山的文学创作集,该书主要描写崂山的自然美景,分为诗、词、文三部分,各部前后皆有当时名流的题词和评语,如叶恭绰、瞿宣颖、龙元亮、许宝衡、夏仁虎、王琴希、朱西溪、吴则虞、黄云眉、张伯驹等,龙元亮称赞他描写崂山的词作:“并世词流,允推独步矣。……以唐宋歌儿传唱之杂曲,写万壑千岩之胜境,千年来无若兹集之富艳精工者,名山馨业,传后无疑。”崂山偏处海隅,历来虽不乏文人学士游历歌咏,但像黄孝纾这样以数百首诗、词、文,专写崂山之美的文人,恐怕至今还没有第二个。由于酷爱崂山山水,黄孝纾不仅有“辅唐山民”(崂山一名辅唐山)的别号,而且他每年都要数次去崂山游览,以画笔描摹崂山美景,完成了百幅崂山山水画。

从总体上来看,黄孝纾的成就与上述文化名人相比,可以说毫不逊色,他定居青岛的时间则比康有为等人都要长,而且他的子女也一直生活在青岛,并且至今还在青岛定居。但是今天还有多少人知道黄孝纾呢?青岛有很多名人故居,可又有多少人知道黄孝纾故居呢?就是在老一代的青岛人中,这样的人也已经很少了。

重温历史,不断前行,是中华文化数千年来发展进步的基本策略。这对于当代城市文化的发展来说,也是非常适用的。因此,回顾青岛的历史,清理这座城市的文化遗产,反思崂山道教文化、文化家族和文化名人等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在青岛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对于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与城市文化建设的推进,应当是不无益处的。

责任编辑:郭泮溪

A Few Issues over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Qingdao

LIU Huai-ro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China)

Though satisfied with the favorabl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great economic strength of Qingdao, we have failed to pay due attention to its age-long unique cultural traditions which in turn have failed to display their values. In the long run, the Laoshan Mountain Taoist culture, the cultural families in Qingdao’s history and a number of half-forgotten cultural celebrities are the focus of fut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Laoshan Mountain Taoism; cultural family; cultural celebrity

G07

A

1005-7110(2010)03-0019-03

2009-12-12

刘怀荣(1965-),男,山西岚县人,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文化名人崂山故居
卫立煌故居
韩国汉诗中的齐鲁文化名人形象研究
文化名人与淮扬菜
文化名人
———刘训毅
崂山茶事
登崂山
编制崂山
崂山又日新
魂兮归来返故居
广西历史文化名人郑小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