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大学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

2010-04-05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0年2期
关键词:逸夫安徽大学书库

郑 玲

(安徽大学,合肥 230039)

2009年5月,安徽大学图书馆列入全国第二批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标志着安徽大学古籍保护工作进入了承前启后的发展阶段,进一步促进了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

安徽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安徽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创建于1928年。1958年于合肥重建时建设了一座10350m2建筑面积的图书馆。进入新世纪后,2002年8月建成23384m2的逸夫图书馆。2007年7月又在磬苑新校区建成40661m2文典阁图书馆。

安徽大学图书馆现有员工121人,其中古籍特藏部16人,古籍书库和阅览室位于逸夫图书馆九楼,工作人员3人,均为副研究馆员,其中两位是研究生学历,一位是本科学历;安徽传统文化专题文献特藏室位于逸夫图书馆六楼,工作人员2人,一位是研究馆员,一位是历史学硕士;民国文献阅览室位于逸夫图书馆七楼,工作人员2人,一位是副研究馆员,一位是馆员。她们从事历史文献管理工作达十年以上,具有丰富的古籍版本学、目录学知识与古籍保护经验。

安徽大学古籍历史文献的收藏、整理和研究在省内高校中处于领先位置。逸夫馆善本书库和普通古籍书库藏有线装书10余万册,其中善本693种,9880册,目前有9种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藏有珍贵的徽州文书1万余件以及古籍线装书5千余册。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规定,从2007年开始,用3-5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及民间所藏古籍情况,对登记的古籍进行详细清点和编目整理,建立中华古籍联合目录、古籍数字资源库和《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制度;改善古籍保管条件,命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加快推进古籍修复工作,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古籍保护专业人员;进一步加强古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通过对古籍进行影印或整理,对古籍进行再生性保护,使古籍化身千百,永久传承。

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和领会国务院通知精神,根据学校及图书馆的发展目标,着重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 开展古籍人员培训,成立古籍保护中心

国务院通知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各省级古籍保护分中心,负责本地区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和培训工作,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教材培训本地区的普查人员,汇总并向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报送古籍普查报表。安徽省文化厅印发了《关于在全省开展古籍普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文化主管部门充分认识古籍普查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工作责任感,抓紧做好古籍普查宣传、动员、组织工作。2008年5月12日至5月19日,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组织全省各个市县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及高校图书馆古籍人员,开展古籍普查培训,主管业务的副馆长和一位古籍人员参加了培训。2009年8月31日至9月18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山西省图书馆协办“第四期全国古籍鉴定与保护高级研修班”,本馆一位古籍工作人员参加了研修。2009年10月12日至10月28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安徽省图书馆协办“第十期古籍普查培训班”,本馆有两位古籍工作人员参加了培训。2008年5月底,安徽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工作全面展开,截止目前已经完成善本古籍普查。在古籍修复方面,图书馆与管理学院档案专业档案保护实验室合作,建立古籍修复室,有条件地开展古籍保护的研究和修复工作。

安徽大学将于近期成立古籍保护中心,该中心整合图书馆、徽学研究中心、古籍办等有关文科院系的古籍资源,配备经验丰富的古籍研究专家及优秀的图书馆古籍管理者,为学校的古籍保护与研究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2 开展古籍普查工作,编写古籍专题目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从2007年起古籍普查工作全面铺开。文化部负责对全国普查工作统一安排,国家图书馆具体负责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局要切实承担本地区普查工作的组织责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具体负责本地区普查的实施工作。2007年普查工作的重点是一、二级古籍普查,2008年至2010年,重点开展二级及以下古籍普查,汇总古籍普查成果,初步形成《中华古籍联合目录》。

安徽大学图书馆建立于1958年,当时仅有由华东师范大学调拨来的古籍数百部,馆藏基础十分薄弱。建馆后,校领导十分重视藏书建设,古籍采访管理由经验丰富的童养年先生负责,经多方收集、购买,至六十年代中期,古籍藏量已经增加到7千余部。目前馆藏善本693种,9880册,半数符合《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收录标准,属甲级善本,其它为《安徽省古籍善本书目》收录范围,属乙级善本。善本中最早刻本为元刻本《纂图互注南华真经十卷》(有钞配)。明刻本有120种、128部,1911册。馆藏钞本、稿本74种,352册。馆藏日本版线装书67种,447册。朝鲜版2种,4册。活字本14种,138册。皖人著述53种,1254册。

编制古籍各类专题目录,是图书馆古籍工作之一,也是体现科研水平和考察科研能力的方法之一。安徽大学图书馆特藏部古籍室人员针对社会和学者的研究重点,编制了《安徽大学图书馆馆藏地方志目录》、《安徽大学图书馆馆藏皖人目录》、《朱熹研究论文索引》等目录索引。《安徽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书录》将于2010年正式出版,该书录即是安徽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的成果之一,是在2003年编制的《安徽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的基础上对照古籍普查表增补编写而成。

3 改善库房保管条件,建设古籍标准库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WH/T24-2006),古籍特藏书库环境温湿度的控制要求:温度:16℃-22℃;相对湿度:45%-60%。而1958年建立的图书馆书库温度湿度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标准。在冬天,书库温度比室外还低3℃-5℃;夏天,书库的温度又比室外高,古籍书库湿度很低,使相当一部分古籍的纸张已变脆而碎。2002年8月建成23384m2的逸夫图书馆采用了许多现代智能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标准,具有先进的6类综合布线系统,配有安防监控报警系统,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系统,二氧化碳气体自动灭火系统。善本书库和普通古籍书库使用面积557.49m2,阅览室使用面积490.08m2。善本书库配有温湿度检测仪以及空调、除湿机、空气净化器等设施,库房条件有了根本的改善。安装了防盗防火门、双层保温窗和防紫外线窗帘等,保持优良的存放环境,库房温湿度基本达到行业标准。善本书库还配置了全香樟木书橱,为图书防虫蛀提供良好环境。

学校在“211工程”一期和二期建设中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图书馆环境的改善和设备的更新,在“211工程”三期图书文献保障系统中单列古籍保护经费150万,作为图书馆“211”三期建设的重点建设项目。项目之一就是古籍普通书库和善本书库配置恒温恒湿系统,目前正处在项目前期调研阶段。

4 建设全文数字古籍,完成载体形式转换

国务院通知提出:“进一步加强古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特别是应用现代技术加强古籍数字化和缩微工作,建设中华古籍保护网。完成‘十一五’国家古籍整理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争取开展中华再造善本二期工程,使我国古籍得到全面保护”。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古籍数字化也得到迅速发展。用现代手段整理、开发、保存古籍文献,是古籍发展趋势,也是其最终目标。古籍数字化,就是将古籍的载体形式(包括文字与图像)转换为可以用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处理的数据,制成电子图书以达到存储、检索、传递、再现,最终广泛为社会所用的目的。电子图书“体积小、容量大、检索全、不失真”,它通过文献数字化改变了文献的集合形态和使用方式。本馆将古籍全部分编上架,并做成古籍题录数据库,馆藏11种孤本和部分珍本已做成首批全文电子图书,供读者通过计算机网络阅览,方便了读者的使用,同时起到对古籍原本的保护作用。图书馆“211”三期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就是进一步将馆藏善本书进行数字化处理,制作电子图书。

随着古籍书库恒温恒湿系统的配置、善本古籍数字化的进一步处理,安徽大学图书馆在文献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上一定会迈上新的台阶,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出更大的贡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7,(8).

[2]汤华泉.聚书一万部风雨三十年[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1997,(2):62-64.

[3]李明杰.构建中华古籍层级保护体系的设想[J].图书馆杂志,2009,(3):14-19.

猜你喜欢

逸夫安徽大学书库
阳光下的冰雪运动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小学特色教育
“人梯书库”丛书
不寻常的“石头”——探访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夏雨
读《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札记
秦晓玥作品
陈成亮作品
探析图书馆书库管理的新模式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
还剩下几个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