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纸质文献质量评价分析——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
2010-06-28储昭霞
储昭霞
(淮南师范学院,232001)
高校图书馆以读者为中心,定期对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质量做出全面、系统、客观的评价并及时了解和掌握读者的需求,是调整馆藏资源建设规划的重要依据,加强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是其适应学校发展、满足读者实际需求的重要保证[1][2]。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图书馆入藏的电子资源比例越来越大,但是对于国内大部分高校,尤其是一般本科院校,纸质文献因其阅读方便,成本低廉和符合人们阅读习惯等优势,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馆藏建设的重点之一[3]。因此,在新时期加强电子资源建设的同时,仍需要注重纸质文献资源建设,其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效果。本文以淮南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对馆藏图书(截止2008年12月31日已上网的)进行了流通统计分析,结合读者调查,从读者需求和学科建设的角度对馆藏数量、结构、种类和复本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质量评价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调整策略。
1 馆藏文献数量合理性的评价分析
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首先要保证读者有书可读,并且有足够的书可读。因此在高校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对高等学校的生均拥有量和生均年进书量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在进行馆藏数量合理性的分析时,还需要考虑读者实际的借阅需求,因此可采取以下评价指标:
人均拥有量:指馆藏文献数量与读者人数的比值,它反映馆藏图书在绝对数量上的保障性。
人均年进书量:每年入藏图书与读者人数的比值,可以反映文献建设的相对力度。
人均借阅量:指全馆读者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内)平均每人所借藏书册次的比率,可以反映读者对图书等文献的实际需求情况。
文献相对满足度:人均拥有量与人均借书量之间的比值,体现馆藏文献满足读者需求的总体情况。
表1所示是2006-2008年我馆纸质图书保障性分析概况。从表1中可以看出,近三年我馆纸质文献的总数不断增加,人均拥有量均在49.5册/人之上,人均年入藏量在3.0册以上。而读者的人均借阅册次最高为35.96册次/人。虽然纸质图书的文献保障率与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标准(生均100册,年进书量4册/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加上数量与其相当的电子文献作为补充,当前馆藏图书已经在数量上给读者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并且,近几年我馆纸质图书相对满足度都达到100%以上,这表明馆藏图书在数量上已经充分满足,甚至是大大超过了读者的借阅需求。
2 馆藏结构的合理性分析
馆藏结构是馆藏建设的重要方面,体现一个图书馆的文献保障能力,影响图书馆的文献服务水平[4]。它包括学科、时间、水平和文种结构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科结构,既要符合读者的借阅需求,又要与学校学科发展相一致。因此,本文结合流通统计的分析和学科文献资源建设情况对馆藏结构进行分析评价。
2.1 基于流通统计的馆藏结构合理性分析
文献借阅比例是指一段时间内某类图书借阅册次与该时间段内借阅总册次的比值,这一数值的高低能清楚反映读者对该类图书的相对需求程度,总体分布情况则能体现读者的需求特点。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以用为主,因此,合理的学科结构,应该是馆藏量大的,读者借阅比例相对也较高,两者应该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图1 2006-2008年的借阅比例
图2 2008年各类图书的馆藏比例
采用中图法统计了我馆各类图书的馆藏比例及2006-2008年年均借阅比例,如图1、图2所示。从馆藏结构中可以看出,排在前10位,除T类和O类外,主要是社会科学类的,而这些基本上是我馆读者借阅的重点。进一步对这两个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我馆各类图书的借阅比例(Y)和馆藏比例(X)呈现线性正相关关系,拟合线性方程为Y=1.537X-0.0244,相关系数 R2=0.8347,这说明馆藏结构基本符合读者的借阅需求。当然,部分图书的馆藏比例还需做适当的调整,如2006-2008年H类图书借阅比例位居第二(达14.96%),但馆藏比例仅占8.65%,位居第四;J类图书借阅比例位居第五,但馆藏比例位居第九;另外,我馆G类图书馆藏比例大,而借阅比例相对较少。
2.2 基于学科建设的馆藏结构合理性分析
随着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馆藏结构是否合理必须考虑学校的学科建设情况,一方面看重点学科领域的出版与收藏比率问题,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馆藏中重点学科专业图书的相对收藏比例。本文主要就后者进行初步分析。
图3 馆藏中各教学系专业图书所占的百分比
我院目前有13个教学系,38个专业,涉及8大学科。根据我院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对各教学系相关的专业文献进行了统计及排序分析(图3)。从图3可以看出,我院各教学系均有相应的专业图书资料,其中中文与传媒系的专业图书数量最多,其次是政法系和经济与管理系,专业图书均占馆藏的10%以上,教育科学系、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和外语系三个系的专业图书分别占馆藏的7%左右,其他各系的专业图书数量相对较少,占2~5%。从这可以看出我院文科系的专业图书资料建设存在绝对优势,而理科系的专业图书资料建设相对薄弱,如省级重点学科物理化学学科所在化学与化工系的专业图书数量不及馆藏的3%,而校级A类重点学科生态学所在生命科学系的专业图书仅占馆藏的1.96%。因此,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有必要尽快加强专业图书资料的建设规划,调整馆藏图书结构,使其与学科建设及发展相适应。
3 文献的利用情况及种类和复本数的合理性分析
文献借阅率:某一时间段内某类(某种)图书的借阅册次与馆藏总量的比值,可以反映某类(某种)图书利用的总体情况,也可以反映馆藏文献的质量与读者借阅需求相符的情况。借阅率过高,说明馆藏图书供不应求;过低则表明存在很大的资源闲置和浪费。
文献利用率:与借阅率类似,是指一段时间内被利用(借阅)的图书种类(数量)与入藏图书种类(数量)的比值,可以反映某段时间入藏图书的质量。
表2 2006-2008年馆藏文献借阅情况及入藏新书利用情况
2006-2008年我馆各类图书借阅率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2006-2008年馆藏图书的年平均借阅率总计为55.55%,其中借阅率最高的是H类,年均达98.12%,其次是I类达96.94%,再次为J类为55.82%,其他类图书的借阅率均不及50%。进一步进行每种图书的借阅率分析,发现2006-2008年我馆馆藏图书中年借阅率大于1的分别为18638、27401和25277种,分别占馆藏图书种类9.35%,12.49%和10.83%。
2006-2008年入藏文献利用率为平均53.96%(表2),除了P、X和Z类外,其他类别图书的利用率均在40%以上,最高的是I类(75.77%),其次是H类(65.44%)。
这一方面说明我馆馆藏图书种类比较丰富,部分复本数比较充足;另一方面,表明馆藏图书的利用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部分种类入藏的绝对数量多,如T类,虽然其利用种类达5269种,但由于近三年入藏量大,达10740种,所以利用率只有49.22%;二是入藏图书的质量不能满足读者要求,使得总体利用率偏低。因此,馆藏图书在质量和复本数的选择上还需要进一步调整。
4 读者满意度调查
根据235份读者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近88%的读者到馆的主要目的是借阅图书,82%倾向于使用纸质图书,希望借阅专业书籍的有55%,其中教师读者希望借阅专业书籍的占78.4%。对纸质图书建设满意的有20%,比较满意的有55%,不太满意有20%和很不满意有5%。
5 馆藏资源的评价结果分析及调整策略
近年我馆馆藏资源在数量上已经完全能够保障读者的需要,基本上建成了与读者需求特征相符的馆藏结构体系,大部分读者基本满意,但部分重点学科和新增专业的图书资料相对薄弱;图书质量和利用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总体馆藏图书质量属于一般水平。因此,笔者认为,当前馆藏纸质文献建设重点是质量建设,建议采取以下调整措施:
5.1 根据新书利用情况和学科建设情况调整入藏图书的种类结构
从馆藏结构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馆当前馆藏结构的调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点加强专业图书资料建设。优先增加省级重点学科相关的专业图书B84(应用心理学)、O6、O7类专业图书资料入藏比例,其次是加强校级重点学科生态学专业图书资料建设,主要是Q和S类,应将Q类图书纳入重点藏书的范围。因为从师资力量看,该学科发展潜力相当大。
(2)增加H类图书入藏比例,因为H类近年一直是我馆读者借阅的第2大重点。
(3)需适当下调D类、G类和T类入藏图书的比例。因为这些种类的图书近年入藏绝对数量丰富,但利用率不到50%。另外,F类图书利用率也偏低,这存在其特殊原因,因为在新馆的搬迁工作中该类图书未能及时与其主要读者(文科系)同时搬到新校区,大大降低了其利用率。但从当前的入藏数据,该类图书入藏的绝对数量还是比较多,也需适当下调其入藏比例。
(4)减少I类图书入藏比例。虽然I类图书借阅需求大,但其在馆藏中已经占有绝对优势,并且这类图书周转快,所以,为避免造成重点藏书方向有失偏颇,应减少其入藏比例。
因为入藏新书的利用情况能反映读者对新书的需求倾向,故首先对2006-2008年我馆各类图书的利用百分比(Y)和入藏比例(X)进行线性相关分析,根据拟合的线性方程(Y=1.0527X-0.0024,R2=0.9202)对入藏图书的种类结构进行初步调整,然后根据重点学科建设情况进行二次调整,结果如表3所示。
5.2 根据图书借阅率调整复本策略
从图书借阅率可以看出,不同种类图书的平均借阅率差异很大,H类和I类接近100%,而N类、P类、S类、X类和Z类不及10%,其他则在10%~60%之间。可见,H类、I类图书的借阅需求大;专业相关的图书次之,非专业图书则最低。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同种类图书的读者群体大小存在很大差别。我院是一般本科师范院校,读者人文素养水平较高,并且读者都比较注重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技能的提高,H类、I类和T类图书的读者群体大;但是专业图书的读者群体小,一般仅限于本学科专业的读者;而与专业不是十分相关的图书资料读者群体则更小,只有少数读者惠顾。因此,图书采访中采用“不均衡复本”策略比较适宜。
首先,H类和I类图书的平均复本数可保持当前状态(即平均每种3本);其次,N类、P类、S类、X类和Z类图书读者借阅率不及10%,平均复本数降到现在的1/3(即每种1本);再次,其他类图书的平均复本数降低到现在的1/2-2/3更加合适(每种2本)。另外,其中涉及到英语四六级考试类、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研辅导等方面的图书资料建议5-10本,部分精品的学习辅导资料,如习题集等可增加到10本以上。
表3 根据近年入藏新书的利用情况和学科建设情况调整馆藏结构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电子资源的优越性日显突出,馆藏文献建设中电子资源的作用毋庸质疑,因此在图书结构的调整中可充分发挥电子图书优势作用,做到有的放矢。同时,需要注重信息的宣传和推广,可借助电子政务、图书馆网页、宣传橱窗、校园广播和短信平台等进行新书通报,让读者及时了解到新书的信息。
[1]尹秀波.基于馆藏资源适用性的图书馆馆藏质量评价方法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9,(8):32-34.
[2]黄欣荣,喻 樟.高校图书馆纸质文献质量评价体系初探[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38(4):40-45.
[3]唐振宇,陈凤岩.黑龙江高校文献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与建设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8,(3):42-45.
[4]陈 恕.我院馆藏图书的评价分析与建设构想[J].情报探索,2009,(8):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