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档案”面面观

2010-04-05霍振礼

档案与建设 2010年7期
关键词:档案室整理家庭

□霍振礼

(作者地址:西安市西影路总装备部军休所,陕西西安710054)

去年的上半年,问了一下我的同事,近期档案的热门话题是什么,她回答说:家庭档案。我想,这大概最低也是热门话题之一吧!有关家庭档案的文章我读过一些,谈的都有一定道理。但作为一名档案人,尤其联系自身的实际,对“家庭档案”的建立、利用,甚至概念问题也有一些看法,愿提出与大家共同商讨。

一、我对“家庭档案”的积累和处理概况

“家庭档案”,我把它称为家庭文件(下同)。家庭文件的留存、积累,甚至形成时的注意事项或如何做,我是懂一些的。例如,每写一篇文章留下的原稿、打印稿、修改稿和定稿等都保存下来,并标有日期,而且把它依次装订或存放在一起,既好保管,又易查用。发表后,首先留有样本,被转载后的论文,也留有样刊,多余件或复印件再送好友、同事。专著也是如此,原稿、打印稿,数次的修改稿,甚至出版社的修改排印稿,我也索回保留,同时还保存有申报奖励鉴定会有关材料和录像带、照片等,摞起来能有一尺来厚;书信发出去有登记,来信标有日期,但因太多,每年成捆存放;各种证书都一直妥善保存;照片、底片、录像带都保存完整,但因保管条件欠佳,已有不少损坏、变质。“实物档案”也有保存,现在有的已成珍品,几十年、上百年后还可能具有文物性质;个人网上的东西,因具有动态性,每年下载一套保留……上述这些文件伴随我几十年,对我的学术研究、家庭生活、子女教育等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这也许就是诸多同志谈到的“家庭档案”的事例及其效益之一吧!但是,随着年龄的升级,健康状况的不佳,不能不考虑这些文件的整理、处理或流传问题。几十年或一生中保留下来的文件的整理、处理并不简单:第一,许多文件虽不断整理,但在使用中常常拿乱,甚至丢失、损坏,达到完善非常困难;第二,数量很多,完全保留下来要用三四个大铁皮柜,如果加上自存图书,要占一间书房,完全保留是不可能的;第三,如何流传下去?这些文件孩子们都感兴趣吗?就是有兴趣,有地方存放吗?再者,几个孩子又要给谁呢?……都成为要考虑的问题。实际上,与工作有关的文件,在工作单位都已归档,成为档案;个人或涉及家庭、社会关系的核心记录都在人事档案中保存,但自己保留的东西,也具有特点和用途,可算是真正的家庭文件。

凭着档案人的心灵,我并不打算完全保留一生中积累的文件,而是按其价值分别整理和处理:

第一,分发。属于妻子的专门性文件专门存放;属于孩子们专门性的文件,如儿时照片,中小学、甚至大学时的成绩单,奖状等文件均分发给个人。

第二,捐赠。对于历年来(近50年)个人收存的,如建所、中央首长接见、党代会等几十幅大型卷筒式合影照片赠送给了本单位的科技档案室。我个人在职时间长,又处于机关、半机关地位,积累照片较多,保管上也较好,因而,这些照片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保存价值。另外,我还将参加首次核试验时,以张爱萍上将为首的核试验委员会发给我的庆祝宴会请帖,也赠送了档案室。这张请帖虽无其他价值,但对于激励后人(档案人)是有作用的。试想,参加首次核试验的人有近万,而且老资格不少,而邀请了我这个当时小小的中尉,说明了什么?它说明的正是科技档案工作的地位,而不是我本人。所以,把它存在档案室是有价值的。“四人帮”打倒后,我们情报资料研究室提议并组织了全所性的首届学术年会,起步早、行动快,意义重大。当时,我们在北京还专门制作了“会标”,在当时颇为新鲜。这个会标我已保存40多年,而且辗转数地,可能已经绝迹了,但我仍然保存着,我也把它赠送给所史展览厅。它的展览形象、直观,还是改革开放后首届学术年会的见证物,定能引人注目。另外,还有朱光亚为我的专著题写的书名原稿等,总之,凡对单位有意义的文件材料、实物、专业珍贵图书资料等均赠与档案室。我知道,这些东西留在我这里,不会显现多大作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还可能无影无踪,而交给档案室,它的价值会越来越高。可以想象,几代、十几代人看到第一代参加核试验人的点滴遗留物,都会感到亲切、怀念。这也许是档案人的职业性预感。

第三,整理、浓缩、流传。家庭文件,几十年的形成量,怎么说也有数百、上千件。这些文件虽说也经常整理,但它一直处于形成、使用、交流和销毁等动态过程之中。因而,常常出现混乱和头绪不清状况,不趁自己头脑清醒时鉴别、整理,“终后”就是一锅粥。我的做法是,首先将个人论文,包括发表件、有关评论以及各种奖状、任命书等,浓缩成为数套复印件,自己保留两三套,另外一套送档案室。至于手稿、书信,只留数件,留的过多,作为一个普通人也没什么用途。个人专著,只留个人签字的数本。奖状、任命书留有原件,如军委主席邓小平授予我的军衔任命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证书,“全国模范档案工作者”称号证书、二、三等功证书及一些大奖项目奖励证书等,均专门存放,留给后代。其他浓缩后的原件如载有本人的论文期刊等,因太多均成捆存放,“终后”有兴趣的子孙也许会翻一翻,了解一点历史情况,其他已无大用。至于照片、底片,因为太多,无力整理,保持了原始积累状态,但凭借现代科技编选了一本简单影集,常常自己“欣赏”,“终后”也给子女留下。实际上自己一些有用的照片、镜头,往往自己没有保存,使用时求助档案室。

第四,留下脑中的记忆。我个人虽然一生平淡,没做过什么大事,但我从事的事业却是伟大的。毛主席说:“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搞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邓小平也讲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因而,把核试验几十年间自己见到的、感受到的,那时的艰苦奋斗精神留下来是有意义的。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我写了数篇文章,还有一些见闻、感受也被采访,虽然它只是一个侧面,一个点滴,但终究我是第一代核试验的当事人,把它作为口述档案,也许有点历史参考价值。

第五,销毁。对于重复性文件和无价值的文件进行销毁,既节省保存空间,又有利于有价值文件的保管、利用和流传。作为一个普通人和公职人员,尤其“档案人”,对家庭文件的处理,抱有几分自信。其中心之意是想为家庭、单位、或社会留点什么,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从不认为自己留下的文件、资料等,就是档案,它叫什么,我认为文件还是文件,资料还是资料,但并不影响我的留存。

以上是我个人对“家庭档案”的理解和处理方式,感到有利于个人,有利于社会,写出来愿与同行们交流。

二、“家庭档案”的脆弱性一面及有关发展的看法

“家庭档案”对家庭生活的有序进行和社会史料积累等有重要意义,应该提倡。但从另一方面或从我个人的体会看,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档案,也存在某些严重缺陷:第一,因其私有性和隐私性强,存在严重的封闭性,无法为他人和社会直接利用。第二,它的收藏条件差,特别是一些声像、电子文件需要一定的温、湿度等条件,这在绝大多数家庭是难以办到的。何况它还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自然灾害,个人难以防御。再者,有些东西需要信息载体的转换,一般家庭更难以做到。第三,难以流传,即便是经过筛选、整理的文件,一代、二代的保留没多大问题,再往后不确定性就很大,也许某些珍贵文件(对家庭而言)因变质、损坏,眉目不清,而失去价值,或因流传中没有保存空间作为废纸处理……。鉴于上述原因,“家庭档案”在社会上似乎是极其脆弱的,难以成为具有社会、历史意义能够长期留存的真正档案。

笔者的观点,在提倡建立“家庭档案”的同时,还必须提倡建立村镇或街道档案馆、室,把那些真正具有社会意义的家庭或个人文件,根据自愿原则,经整理后统一归档收存,并根据形成人的意见适当开放利用。这样,既可使家庭档案融入社会,为社会利用,又可在保管上稳妥可靠,避免“家庭档案”的脆弱性之面。至于名人家庭档案,我国早有名人档案的征集制度。名人档案,实际上是有关家庭档案的核心,它或保留于任职单位,或保留于国属档案馆、室,成为国家档案的组成部分。

三、关于“家庭档案”的概念和落脚点的思考

“家庭档案”的提出,似乎又涉及到了一个理论认识问题,即什么是文件,什么是档案。在“家庭档案”概念中文件、档案的边界不清了,甚至文件的概念也不见了。“日常生活中的记录、凭据收集起来”就是档案。这里,记录、凭据可以看做与广义文件等同的概念,这就是说,文件收集起来,就是档案,这似乎不符合人们的认知,也不符合档案学原理。我们常说档案是由文件转化来的,这应该是一个公理;文件和档案是基本属性相同,但特征不同的两个事物,这也是人们的共识;在家庭生活中票据、工资单据、证书、帐簿、日记、书信、文稿、照片、底片、声像资料、子女成长记录等文件,每日甚至随时都在产生,也随时都在应用、交流甚至销毁;另外,它的形成数量不但很大,且杂乱无章,价值不一。因而,它处于极不稳定或动态之中。这样的东西,我们把它积累起来就叫档案,不但贬低了档案的概念、地位,也在人们的心目中失去档案的威严和珍贵性一面。更重要的是这种所谓的档案,给人们的管理和使用带来的并不是真正意义档案管理的好处。真正意义上的档案是经挑选、鉴定、整理的文件珍品,它在保管、利用上都很方便。拿会计档案为例,在动态中形成的单据、凭证是杂乱无章的,在价值上甚至是鱼目混珠的,我们不能称它为档案。但是来年把它鉴别、整理、处理,分门别类组成一本一本具有明确标识的文件集,既便于保管,又便于日后考察,这时就转化为真正的档案,提升了原始单据的管理水平,也确立了档案的科学地位。由此可知,我们把家庭生活中积累的动态性记录,收集起来就称之为档案,并不恰当。相反,如果我们同样提倡在家庭生活中注意积累自己的记录、文件,一定时期,最好一年进行一次鉴别、整理,同时销毁无价值文件,然后再进行组合,使它分门别类,并加上明确标识,成为卷、册、袋、盒,并进行严格的管理,这时再把它称为“家庭档案”更好一些;而把那些处于形成过程中的动态性记录或文件,仍称它为家庭文件,也没有什么不好。当然,进一步说,如果把每个家庭中形成的有社会意义的文件经鉴别、整理后向村、镇档案馆室归档,这种归档后的档案,可以说是更具有档案意义的档案。家庭文件一旦进入档案馆室,它不但可以发挥一定的社会作用,也会在保管、保护上得到保证,成为真正的平民档案。

在上述思想指导下,我认为,“家庭档案”称为家庭文件似乎更科学一些。至于“家庭档案”的价值我认为也不宜评价过高。实际上,“家庭档案”的核心“部件”,如工资记录、子女出生证明、住院记录、荣誉记录、身份证明等等,都在社会有关部门作为档案保存。假如某一社会成员发生社会性问题,有关部门调查了解的首先是有关社会档案,而不是家庭档案。这里并不否认“家庭档案”的作用,把各种有关家庭的文件加以集中、收藏,对于家庭生活、管理、利用确有好处;同时只有通过家庭建档,具有社会意义的文件才能向村、镇档案馆、室归档,使其成为人类社会最基层的档案或平民档案。但是“家庭档案”究竟是私人档案,档案部门抓好宣传、指导,甚至举办展览、抓好典型也就够了。投入过多的精力,甚至形成“领导工程”并无必要。我认为,档案部门从高质量着眼,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基层档案管理、科技档案工作、档案人员培养、提高工作质量等等,都需要档案部门下大力气。总之,应避免支流性工作的开展影响主流工作的发展和研究。

以上认识,只是从另一角度看待“家庭档案”或对“家庭档案”的个人理解,不妥或谬误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档案室整理家庭
勘测设计单位数字档案室建设探讨
家庭“煮”夫
论政府信息公开下的机关档案室开放利用服务
高校档案室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恋练有词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整理归纳中渐次坚实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以省三星级档案室创建为契机全面提升医院档案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