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人才定位的关系

2010-04-05吴云

对外经贸 2010年11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岗位定位

吴云

(鸡西大学,黑龙江鸡西 158100)

[人力资源]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人才定位的关系

吴云

(鸡西大学,黑龙江鸡西 158100)

在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完善贴近职业要求,符合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始终是高职教育理论研究的中心课题;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应以岗位(群)需求为导向,课程体系的建立应以能力要求为依据。围绕高职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与人才定位的关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与项目课程设计要适应市场需要,加大定向性课程教学,提升学生就业实力,适应人才培养定位的新思路。

物流行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一、物流人才需求理论

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从物流管理角度看,可分为:1.战略型物流人才,即从事企业发展方向研究的高级管理人才,其特点是通晓物流活动全局,具有前瞻性思维,熟知至少一个行业或一种模式的物流理论与应用,能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物流发展特点和趋势;2.管理型物流人才,即系统化的物流管理人才,其特点是精通现代物流商务活动,具备足够的物流技术知识,善于提出满足物流活动需求的各种方案;3.技术型、技能型物流人才,这类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掌握现代经贸、运输、物流方面的理论和技能,须具有一定的国际贸易专门知识,其特点是能具体运用物流专业知识进行各岗位的技能操作,主要是指从事具体工作的初、中级实用型人才。

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向来看,物流专业培养的主要是物流各功能岗位的操作人员,如运输管理、仓储管理、报关、理货、配送、客户关系管理等。从事这些岗位的人员必须熟悉物流行业,掌握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商贸等方面的专业技能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还包括第三方物流营销人才,以能够运用物流知识对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产品进行营销。而物流规划咨询和物流研究人才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物流科技创新能力,这类人才是复合型的,不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

同时,物流人才需求又具有地区性差异,沿海地带,如华南地区,是中国经济发达区域,同时也是中国物流发展最快的区域,而珠江三角洲是华南、中南、西南地区对外联系的主通道,是我国南部沿海地带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我国发展物流产业最早的地区。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乃至整个华南地区,对仓储、货代、报关、港口贸易、水上运输等方面的人才需求相对大一些。

人才需求方向是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石,也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出发点,更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和具体课程设计的着眼点。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中要适当考虑人才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要预留扩展性专业知识并做好相关专业知识的接口设计。

二、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整个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很多,且分为多个层次:其中最低是操作层,这部分人的主要岗位是装卸搬运工、汽车司机等。人群特点为学历要求不高,有一项技能或有力气,这部分人的数量最多;其次是基层管理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岗位是库房管理员、车辆调度员、物流客户服务人员、采购员等,这部分人数量也较多,但少于操作层从业人数;再次是中层管理者,这部分人主要岗位是物流业务经理、运输经理、采购经理等,他们与基层管理者的区别是他们熟悉并掌握部分物流流程,并对其中某个环节或某个结点进行计划、组织、决策等管理活动,人数较少,通常是企业或用人单位的业务骨干;最高层是整个物流系统的设计、掌控者,人数凤毛麟角。

通过以上对物流行业人才层次分析就可得出高职院校所培养学生的定位。首先,不能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操作层,主要原因是不能突出学生的专业和技能优势,是对自身才能的浪费;其次,也无法将学生定位为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因为这在客观上达不到。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人才只能定位在基层管理者,主要岗位为库房管理员、物流市场营销员、车辆调度员、采购员。学生毕业时要能掌握货物保管、车辆调度、物流市场营销等知识,熟练运用相关软件,胜任基层的物流业务管理工作,有两三年工作经验后能够快速晋升为职业经理。

通过行业市场调研和与学生座谈等方式发现学生就业呈现以下两个特点:第一,这种方式培养的毕业生所具备的专业能力,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第二,物流行业工作的艰苦程度超出了部分学生的预期,一部分学生还在等待观望是否有更好的机会。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一)改革课程体系,适应市场需要

要真正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形成一种“按需育人”的培养模式。课程建设要面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可以把学校学生就业人数相对比较集中的企业“老总”、技术人员请到学校召开专业论证会,同他们共同讨论研究物流专业课程调整,按照物流专业的技能达标方案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变动,适时调整相关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使课程建设市场化。

(二)加大定向性课程教学,提升学生就业实力

要确保实践课程的比重占到整个课程教学内容的40%,学生在校期间要经常到企业进行参观调研,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了解将来可能从事工作情况,而且要求学生毕业前必须有至少半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就业实习”,以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

四、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特点

(一)课程设置

针对目前国内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情况,在课程设置的时候,要从社会需求入手,不能设置一些与社会需求相差太远的专业课程,这方面可以采取市场调研和问卷的形式来完成。另外针对物流管理人才的特点,在培养的过程中,要结合本学校的特点,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将来就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和了解企业现状,而不能让学生只注重纯理论探索。

(二)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针对专业学科特点、课程特点和实践应用需要,尽可能多地使用符合企业需要的教材和教具;还可以多开展案例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和视频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

(三)教学计划改革

在教学的时间安排上,要增加应用课程的比重,加大社会实践教学的力度。要根除本科教育纯理论化的痼疾,加大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重,减少课程的课堂授课时间,使学生有足够的实验和社会实践时间,把书本知识变为实际工作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五、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准确定位,知识结构应做相应调整

由于物流管理活动逐渐趋向于横向联合,位于各专业学科夹缝中间的接合地带,因此必然会产生许多新的边缘学科和横断学科。面对这种形势,物流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首先要确立主干学科,并且下大力气掌握这门学科的精髓。其次要扩大知识面,尽可能多地掌握和了解诸如管理科学与工程、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电子商务、交通运输管理等相邻学科的基本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的T型人才。

因此,建议拟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系列示范课程应包括:物流基础、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信息管理、配送与配送中心、企业物流管理、物流采购管理、物流运筹学、电子商务物流等课程。通过深化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使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定位在企业物流管理研究的范畴上。

G642.3

B

1002-2880(2010)11-0140-02

(责任编辑:梁宏伟)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岗位定位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青年择业要有准确定位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