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话语
2010-04-05张辉
张 辉
(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南京,210039)
认知语言学诞生于1970年代末,至今已经历大约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初创阶段(1970年代末到1989年)。在这一阶段中,认知语言学的创始人如George Lakoff,Ronald Langacker,Gilles Fauconnier,Leonard Talmy,Mark Johnson等逐渐形成共识,提出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思想:(1)语言能力不是一个自主的认知能力;(2)语法实质上为概念形成的过程;(3)语言知识来自于对语言的使用。在此基本思想的引导下,这些学者们出版了摘引率很高的著作,如Lakoff和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1980)、Lakoff的《女人、火和危险的事情》(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1987), Langacker的两卷本《认知语法基础》(FoundationofCognitiveGrammar)(1987,1991)以及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MentalSpace)(1985)等。这些文献确立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思路,为认知语言学成为语言学流派中的一员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个阶段是发展阶段(1990年至2000年)。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认知语言学的思想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轮廓清晰的理论框架如概念隐喻理论、概念转喻理论、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构式语法等。第三个阶段(2000年至今)是拓展阶段。所谓拓展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拓展到语言和非语言研究各个层面。就语言的各层面而言,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深入到语言的词汇、语义、语法、语用和语篇等领域,就非语言的各层面而言,认知语言学开始关注文学、艺术和政治等问题。其次是认知语言学与其他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结合。认知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的结合形成了认知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与诗学的结合形成了认知诗学。认知语言学从一开始就强调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性,强调运用多种方法对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如用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和多模态的研究方法为语言的解释提供汇流的证据(converging evidences)。Geeraerts曾在他编辑的《认知语言学基础读本》(CognitiveLinguistics:BasicReadings)(2006)中这样形容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就像一个群岛,散落其中的有隐喻岛、转喻岛、构式语法岛等众多岛屿,每个岛屿都有不同的美丽风景,整个群岛构成了丰富多样、多姿多彩的美丽画卷。认知语言学魅力就在于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本专栏所组织的五篇论文涵盖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几个重要方面。目前在国外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的结合是一个研究热点,出版了许多论文集,其中的代表作是Peter Robinson和Nick Ellis编辑的《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手册》(HandbookofCognitiveLinguisticsand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2008)。徐维华、张辉的论文即聚焦于构式语法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研究,阐述了这一应用研究的现状,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卢卫中的论文认为概念转喻是人类造词的语义理据之一。概念转喻既是词义变化的一个重要动因,也是词义理解的认知基础。继隐喻研究之后,转喻研究目前是认知语言学家关注的热点之一,其研究涉及到语言的各个层面。卢卫中的论文反映了这一研究的冰山一角。赵秀风、展伟伟的论文在分析反身性X-self基本语义特征的基础上,从识解操控(construal manipulation)的角度提出不同反身结构的选择和变化的情感表达或视角移情密切相关,是实现话语主观性(subjectivity)的一种重要手段。语言的主观性也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习语的研究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习语意义的构建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如构式语法提供许多灵感。徐景亮的论文指出,习语的意义建构具有两个特征:理据的复杂性和表达手段的多样性,前者反映出习语理据的多源性特征,后者体现出习语理解的认知基础,如隐喻、转喻和概念整合等认知模式。杨波的论文反映了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向艺术领域如电影的拓展。他结合文化和认知的视角分析了影片《阿凡达》中男主人公杰克的身份构建。作者认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分析人物的性格和身份上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长处,它为同样关注此主题的文化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虽然本专栏中的这些研究只是认知语言学群岛中某些岛屿的一些风景,无法勾画出整个群岛的画面,但从这些论文中可以看出国内学者目前主要关注哪些岛屿和这些岛屿上有哪些风景,希望这些论文能对登岛探幽的读者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