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发展升级与经营理念转型

2010-04-05陈长荣

东吴学术 2010年1期
关键词:苏州文化发展

陈长荣

苏州研究

城市发展升级与经营理念转型

陈长荣

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三区三城”建设目标,吹响了走向大发展、跨上新高度的号角。要经营好苏州这座城市,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应当在思路上实行转型。

树立“文化立市”理念,促进城市发展转型

苏州这些年经济上成就突出,是万众瞩目的明星城市,可以说是光芒四射。相比较而言,似乎觉得苏州作为文化城市的形象倒有点淡化了,或者说在强烈的经济光环掩映下显得有些弱化了。我觉得,我们现在应当进一步高举起文化的大旗。实际上,外地人看苏州,在看了你的“经济苏州”之后,主要还是要看你的“文化苏州”。像苏州这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城市,在国内并不多见。当年的文化名人林语堂,就选择苏州和西安分别作为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代表,从中可以想见苏州在城市文化类型上所具有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这是人们给你这个城市在心理上的定位,也是符合苏州历史发展和文化特点的准确认知。

从文化城市的理念出发看苏州的城市发展,可能更符合苏州城市历史的特点、现实的特点和走向未来的特点。从这个角度去看苏州的经济发展,或者说产业发展,或者说文化产业的发展,可能会看得更清晰一些。这就不光是一个经济指标数字的问题,不光是GDP的问题了。应该说,苏州历任领导抓经济建设、抓文化建设,都是不遗余力的,成就有目共睹,业绩世所瞩目。相对而言,苏州在经济上交出的成绩单更为突出,经济的飞速发展重铸了苏州在历史上的辉煌。但这似乎也容易形成某种惯性,以为苏州经济就应该这样一路高歌地走下去。设身处地想一想,我们的书记、市长在实现经济指标上所承受的压力也真够大的。经济指标上必须每年增长多少多少,只可升高而不可降了一丁半点,这算是自加压力;周边兄弟城市之间的激烈竞争,更搞得大家喘不过气来。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面临如此的经济大战,苏州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到底能维持多久?经济发展的潮水总是有涨有落的。我们不妨大胆地设想一下:苏州经济会不会在将来的某个时段被无锡或周边其他城市再度超越?这并非完全没有可能。不过,我觉得,即便如此,也不值得恐慌。苏州要走自己的路,也就是文化发展之路。

无锡这几年在文化发展上有许多新的举措,他们着力打造文化名城,意在迎头赶上苏州,这应当引起苏州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深思。无锡在吴文化源头和吴文化中心所在地等问题上,与苏州明着较劲。他们借助民间力量建设的 “吴文化公园”在国内颇具影响,他们在中央电视台搞了声势浩大的“说吴”。苏州的吴文化研究力量明摆着强于无锡,但他们往往借用苏州的研究力量。我们则常常是把自己的文化资源无偿奉送。例如,苏州忙着把原有的太湖乡给撤了,而无锡马上就搞了个太湖镇。我们自己不是说要打“太湖牌”吗,那为什么就没有这个“太湖意识”呢?苏州自己还把远近知名的太湖边的西山镇改为“金庭镇”,这“金庭”与“西山”两相比较,哪一个才是真正的金字招牌呢?这不能不说是缺乏品牌意识吧?说到底还是缺乏文化意识的表现。

苏州当然要大力发展经济,要提高GDP,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丝毫不能忘了文化,因为苏州在本质上是文化城市。国家级的“太湖文化论坛”会址,为什么选择在苏州?因为苏州有这个资格。苏州是经济大市,又是文化大市,是历史底蕴深厚的古老城市,又是对外开放的新兴城市,这就是她所具有的多重的典型意义。一九九二、一九九四年,苏州分别建立了苏州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我在一九九六年写的《走向二十一世纪的苏州文化》一文中提出了“三个苏州”的概念,认为苏州将呈现为古苏州、新苏州、洋苏州的三重奏。苏州的文化发展在全国有典型意义,在世界上大概也会有这个意义。当今的苏州处在古与今、中与外的交汇融合点上,所以我很欣赏苏州工业园区那个 “圆融”的雕塑,她有很重要的象征意义,体现了一种文化和合。我觉得,文化和合与苏州再造密切相关。

苏州自始至终应当是“文化立市”。起码在长江三角洲来讲,我们最应该也最有资格说这个话。我们不能忘了这一点。这是我们城市工作的基点、原点和立足点。要有这一清晰的、自觉的文化意识,这也是我们经营苏州这个城市最为核心的内涵。GDP对于苏州城市发展来说是一种诱惑。我们要超越GDP,现在也正是到了超越GDP的时候了。当然,GDP的提高为苏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文化与经济总是相辅相成的,是一种共生关系。经济向文化积淀,文化向经济生成,是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今天的苏州文化,正是历史上苏州经济繁荣的积淀。

现在苏州经济发展的态势很好,要有意识地推进经济向文化积淀,这是一个深刻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过程。我个人认为,这同样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说苏州不但要有繁荣的经济,更要有繁荣的文化,这无疑是正确的。苏州的历任领导都比较重视文化建设,当下的情形就更是如此。有一句古诗云:“苏州太守例能诗。”苏州从来不乏文化太守,像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等。当然,这个所谓“诗”,不要从狭义上去理解。以我们今天的眼光去看,我们的领导都是有文化情怀和文化意识的,继承了历史上苏州太守注意经营文化城市的做法,是文化书记、文化市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完全正确。但苏州是不是更应当以文化发展为重点、为特色、为抓手?这似乎也并不错,两者不可偏废。苏州提出建设“新兴的科技创新城市”、“重要的现代产业制造基地”、“江南文化名城”、“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这都很好。我觉得,把建设“国际文化名城”与“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作为自己的旗帜,可能更能彰显自身的特点,也更容易与上海、深圳这样的城市区分开来。实行错位发展,这样也会使相互竞争得不亦乐乎的苏州和无锡之间有那么一点区分度,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苏南产业结构高度雷同,这恐怕是个问题。相邻城市之间过度竞争,显然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把经营好苏州这座文化城市作为第一要义。这当然不是说忽略经济发展,不去注意GDP。但客观地看,GDP总是会有波动的,如果有一天苏州的GDP掉了一点,不是坐在前几把交椅上了,那也大可不必惊慌失措,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凸显和张扬城市自身的文化个性,苏州就仍然会是有影响力的,仍然会是有魅力的中国名城。这当然是极而言之,实际的情况也不可能会这样糟。我在一九九六年撰写的 《苏州现代化建设的文化蕴涵》一文中指出,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苏州,必然会有经济上的繁荣;而文化底蕴深厚的苏州,也必然会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后来,我看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银行一九九八年的 《文化与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的报告,觉得那篇文章中的观点是站得住脚的。

一个地区的文化力与经济力总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发展城市文化,努力经营文化城市,从这个角度来看转型升级,可以拓宽我们的思路,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特别是对于苏州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来说,是合乎历史与现实的发展,也是合乎逻辑的发展。

发扬精致精神,变换城市经营方式

从着力经营“经济苏州”向努力经营“经济苏州和文化苏州”转变,需要我们在发展方式上有一个转变。有一种时髦的说法叫做 “换一种步伐前进”。从大的方面说,就是以科学发展的方式,具体地说,就是要用我们苏州的方式。什么是苏州的方式?这就是以文化的方式,也就是以精致的方式。精致,就是文化的极致形式。

苏州是中国最为精致的城市。外地人大都习惯这样看待苏州。事实亦如此,或者说应当如此。

二○○八年,一篇关于无锡的文章《无锡除了缺锡,还缺什么?》在无锡引起了大讨论。受此触发,也有感于无锡、苏州网友之间唇枪舌剑的网上论战,诸如比谁的楼高,比谁的城区面积大,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一句话,就是比“大”。针对此种现象,我写了《苏州有多大?》一文。后来在报纸上发表时,编辑朋友大概是为了吸引眼球,把题目改为《苏州的发展空间到底能有多大?》,这就不完全符合原意了。又有好事者把它在网上予以发布,转载时竟又被改了题目,变成《苏州精致吗?一点也不精致!》。这样一来就遭苏州人的骂了,特别是一些老苏州人。

我在文中谈到当下的苏州城市发展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不够精致的地方,希望她发展得更好一点、更精致一点。我着重谈了如何看待苏州“大”与“小”这个问题。我是同样希望苏州城变大的。我曾在《新华日报》上发表过《再造苏州》一文。那篇《苏州有多大?》的文章本意是说,苏州应当是一座精致的城市,没有必要与别人去比建城区有多大,楼盖得有多高。苏州城区现在也很大,高楼也不少,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和别人去比。如果非要比的话,要比的也不应该是在这些地方。我们在精致上与别人有得一比,这才是我们城市的底色和闪光点。我在文中提出,苏州的城市发展要“不但求大,更求精致”。我们要精致地经营苏州,不能光是摊大饼式地一味求大,而是要把苏州做深、做精、做透。能够做精了苏州,就是“小”一点,也没有什么关系;小苏州可以做成大事业。这个“小”,内涵并不小,实质是精致。更何况,即以各种体量而论,苏州又何尝“小”?

这里,我想顺便谈一点对于概括为八个字的苏州城市精神的个人理解,它与这里说的话题亦不是毫不相关的。“崇文、融合、创新、致远”,概括得很有力,也很有号召力,但似乎缺少了一点苏州自身的特色,没有能完全点破“苏州精神”的实质。苏州文化精神最为本质的特点无疑是 “精致”,而这在八个字的概括当中没有能得到应有的体现。我觉得,没有包含“精致”这一内容的口号,就似乎没有把苏州与其他城市区别开来,或许有点流于一般化,一般化也就往往可能显得有一点空泛化。

苏州的城市经营,从大体上看说得上是精致的,但以高标准去要求,则还显得很不够。就以城市建设而言,在规划设计、城市管理上离“精致设计”、“精致管理”的理想状态均尚有不小的距离。我们的城市管理,往往在细部上不太留意或者说不够用心。举一个小小的例子:在工业园区里有一条金鸡湖大道,又有一条金鸡湖路,这又是“大道”又是“路”,把行人弄得一团雾水。难道我们就不能稍微细心地为游客着想一点,为什么非要起个相似的路名而让人不容易区分开呢?苏州本地人都搞不清楚了,外地游客怎么办?中国游客都搞不清楚了,外国游客怎么办?这些城市细节,看似小问题,实质上反映出我们在管理方式上的某种粗疏。要建成国际一流的城市,这些细节都是不能忽略的,都是应当予以十分留意的地方。我们只有采用精致的方式,才能铸就精致的城市。苏州的城市发展由追求GDP增长向追求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转变,其城市发展方式也相应地要由粗放向精致转变。这是历史发展的进程,也是苏州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行程,同样是继承和发扬苏州优良的精致精神传统的历程。

打造精致产业,助推苏州城市升级

有学者提出,未来改革开放要解决中国产业发展的战略问题,不仅要发展“高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也要努力将传统产业发展为“精致产业”,培育更多的“精致企业”。扬州市提出“精致城市”的发展模式,他们认为:精致的扬州需要精致的产业。他们选择发展智能电网、新光源、新能源、循环经济,这是符合其城市特点的精致产业。选择这些,当然亦能尽量摆脱环境资源的制约。苏州经济的特点是两头在外,更应当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产业结构和发展路径。

看体育新闻,说苏州女儿陈艳青是举重大力士。这似乎不是苏州女子的传统形象,林黛玉的形象则更能代表苏州。这当然是说的一句玩笑话。而在最近的全国运动会上,苏州运动员在田径赛上得了几块金牌,媒体上说这是更符合于苏州人特点的运动项目。恐怕情况确是如此。

关于苏州人的总体特点,我曾把其总结为“小巧精细、柔和淡远、雅致秀丽、灵动飘逸”,也就是“小”、“柔”、“雅”、“灵”四个字。苏州人精细而又灵气。当年外商来苏州考察投资,看到苏州人的刺绣,一双手那么地灵巧,那么还有什么样精细的产品做不出来呢?OK,他就拍板定下来了。再看苏州的产业状况,张家港有著名的沙钢,好大的家伙,都进世界五百强了。这当然是一件好事,是苏州的光荣。但我总是隐隐觉得,更适合于苏州发展的,恐怕主要的不是这些东西。温家宝总理视察苏州时说:小桥流水的苏州,产业结构是不是重了一些?这是非常意味深长而又语重心长的话。我们应当在城市发展的实践中努力地加以领会而认真地深长思之。

可以而且应该把苏州的产业结构调得更轻一点。苏州也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现在的纳米材料研究,苏州抓住了机遇。苏州的IT产业、半导体产业,在国内举足轻重。不少人士建议,苏州工业化要逐步转向创意产业和智慧产业。苏州应当是一个智慧型城市,要不断地从“苏州制造”走向“苏州智造”。由“制”变“智”,虽然这只是一字之差,其结果则会大不相同。

苏州文化向经济生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自是题中应有之义。从历史上讲,苏州的文化产业就是比较繁荣的。历来就有“三苏”之说,指的是苏货、苏样、苏意,所谓“苏样”,就是“苏州设计”,所谓“苏意”,就是“苏州创意”。“苏州样,广州匠”,当年苏州设计是领风气之先的。以苏州的文化底蕴,以苏州人的灵巧,苏州发展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还是有很大优势的。我们要充分发挥吴文化优良传统的长处,大力整合各类资源,不断进行综合创新。在这方面,一是要发展传统的文化产业,比如旅游业、工艺、园林建筑等,一是发展新型的文化产业,比如软件、设计、动漫、网络游戏等。

我想在这里特别提一下苏州的文化旅游业,感到现在这个产业还是有点分散,资源整合的集中度还不高,像撑开了的巴掌,没有形成一个拳头有力地打出去。就从资源管理的角度看,也时可见到政出多门的弊端,难以形成大旅游的格局。曾经有人提出过成立旅委的建议,似乎也是值得考虑的。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大文化向旅游业的渗透。比如说,能不能采取一些措施,让悦耳动听的评弹、昆曲进入校园、弥漫于苏州的大街小巷,让市民与游客浸润于浓烈的苏州文化的氛围之中?再比如,网师园夜间有评弹和昆曲表演,轻歌曼舞,良辰美景,可谓赏心乐事。其他有条件的地方,是不是也可以仿效?要想尽千方百计,采用各种有效的途径,让旅客乐在游中,游而忘返,充分地体验苏州人的精致生活,使他们感到这就是真实的苏州,就是他们心目中向往已久的精致的苏州。发展大旅游,这方面的空白点还很多,还没有做深做透,还远谈不上做到了精致、极致。把苏州建设成著名的文化旅游城市,这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要用精致的方式切实地把它做好。

城市发展升级,经营理念转型。坚守经营文化城市的理念,以精致的方式实现城市发展,以精致产业助推苏州城市升级,这应该是当下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的课题。

陈长荣,苏州大学出版社编审。

猜你喜欢

苏州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苏州一光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苏州十二忆
苏州诚和的成功并非偶然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