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与当代分配制度的构建

2010-04-04刘百超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劳动者分配马克思

刘百超

(信阳师范学院科研处,河南信阳 464000)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与当代分配制度的构建

刘百超

(信阳师范学院科研处,河南信阳 464000)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成熟地阐释了自己关于按劳分配方式的总体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在消费资料分配方面必须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并给出合理的原则界定。在目前进行的小康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历史进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我们在始终不渝地坚持这种分配原则的前提下,有必要对之进行深化和发展,因为我们远不具备按需分配的前提和条件。

分配方式;消费资料;劳动;灵活运用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写于1875年4—5月间的一部关涉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的纲领性文件,马克思在这部光辉的著作中,在批判拉萨尔机会主义庸俗经济学理论——“分配决定论”的基础上,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按劳分配理想及原则制定

(一)马克思的分配理想

马克思在构建未来社会主义分配方式的基本框架时是这样描述的:“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在那里,鲁滨逊的劳动的一切规定又重演了,不过不是在个人身上,而是在社会范围内重演。鲁滨逊的一切产品只是他个人的产品,因而直接是他的使用物品。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社会的产品。这些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因此,这一部分要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式会随着社会生产机体本身的特殊方式和随着生产者的相应的历史发展程度而改变。仅仅为了同商品生产进行对比,我们假定,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样,劳动时间就会起双重作用。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另一方面,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劳动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因而也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产品的个人消费部分中所占份数的尺度。在那里,人们同他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分配上,都是简单明了的。”[1](95-96)“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和资本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份存在着。”[2](20)“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所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他从社会方面领得一张证书,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扣除他为社会基金而进行的劳动),而他凭这张证书从社会储存中领得和他所提供的劳动量相当的一份消费资料。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2](21)马克思指出,就消费资料在各个劳动者之间的分配而言,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通行的是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马克思把这种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叫做资产阶级式的“平等的权利”。他说:“这个平等的权利还仍然被限制在一个资产阶级的框框里。”“平等只是表现在以同一的尺度——劳动——来计量。”[2](21)按照马克思的论述,在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消灭了剥削,没有阶级差别,所有的个人都是作为普通劳动者而存在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例如现在所讲的这个场合,把他们只当作劳动者;再不把他们看作别的什麽,把其它一切都撇开了。”[2](22)劳动者付出的个人劳动已经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个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已经不需经过迂回曲折的过程。同时马克思认为,在机器大工业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中人的要素与物的要素相比,越来越表现为次要的、补充的作用;劳动者的劳动在形式上简单化了,无论男女老幼,都可以从事同一类型的生产劳动,从而淡化了劳动者本身能力差别的重要意义,因而个人劳动的数量已经能够直接计量,能够作为消费资料分配的衡量标准,担当一种体现平等的尺度,成为每个劳动者从社会储存中领得和他所提供的劳动量相当的一份消费资料的证书。在这里,劳动能够直接计量,又用“证书”作为计量工具,它是直接分配的形式,所以就能够直接按照劳动者个人付出的劳动量进行分配,从而实现“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2](21)这样,按劳分配作为一种分配方式就能直接实现了。它的内容实质就是以劳动者付出的劳动(扣除公共需要劳动)作为分配个人生活消费品的尺度或标准,实行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则不得。

(二)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的原则界定

在构建未来社会分配方式的过程中,马克思对于实现社会主义分配方式做了一些原则性的界定:

1.公有制是马克思社会主义分配方式的逻辑起点

在马克思的设想中,未来的社会主义是以自由劳动者的协作以及他们对土地和他们自己劳动所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公有为基础的。“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按照商定的计划,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联合劳动者的总产品是社会的产品。”私有制的出现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结伴而生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品在满足社会生存和发展之后出现剩余,劳动产品在全社会劳动者之间进行分配,社会成员分配多余的劳动产品据为己有后,就产生了私有制。私有制的出现,使一部分劳动者退出直接的生产劳动,仅仅利用自己占有的生产资料参与到社会劳动中,从而为剥削提供了前提条件;在私有制出现以后的社会模式中,私有制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成为以往那些不公平的分配方式存在和延续的坚实基础。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过程中发现:“物质的生产条件是劳动者自己的集体财产,那末同样要产生一种和现在不同的消费资料的分配。”[2](23)经过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明显有别于资本主义分配方式,必然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与资本主义有本质区别的所有制关系。这种所有制要求所有的劳动资料归社会成员共有,每个有劳动能力的人只有和劳动资料相结合参与到社会劳动中,进行生产劳动,才能被允许参与消费资料的分配,获得社会分配的资格。因此,每个人除了他能向社会提供劳动以外不能再提供任何其他的东西,社会产品中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的财产;生产要素的所有权不再有任何意义,既保证了每个社会成员所有权的均等性,也保证了消费资料分配的公平性,从而消除人们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参与分配的经济基础。

2.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是实现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分配方式的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看来,个人在体力或智力上存在着差异,“一个人在体力或智力上胜过另外一个人,因此在同一时间内提供较多的劳动,或者能劳动较长的时间;”“它默认劳动者不同等的个人天赋,因而也就默认劳动者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2](22)按照马克思的理解,由于每个劳动者的天赋不同,人和人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体力较好的人能够从事较长时间的简单劳动,或者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提供质量较高的个人劳动;智力较高的劳动者能够从事复杂的脑力劳动,在同一时间内的劳动贡献显然要比简单劳动的贡献要多,因此,仅仅以劳动时间作为分配消费资料的平等的尺度,显然是不能够体现平等的。“而劳动,为了要使它能够成为一种尺度,就必须按照它的时间或强度来确定,不然它就不成其为尺度了。”[1](305)在大工业时代,伴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生产力中物的要素越来越表现出着重要的、主导的作用,相比之下,人力要素退居为次要的、补充的作用;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一旦人不再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而只是作为动力作用于工具机,人的肌肉充当动力的现象就成为偶然的了,人就可以被风、水、蒸汽等等代替了。”[1](411)“变得空虚了的单个机器工人的局部技巧,在科学面前,在巨大的自然力面前,在社会的群众性劳动面前,作为微不足道的附属品而消失了;科学、巨大的自然力、社会的群众性劳动都体现在机器体系中,并同机器体系一道构成‘主人’的权力。”[1](463)马克思同时又强调:“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2](23)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劳动者的劳动主要变成了简单的体力支出,即简单劳动。在生产劳作过程中,无论男女老幼,都可以从事同一类型的生产劳动。也就是说,一旦进入大规模机器化生产阶段,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和对立就不复存在了,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各种差别就被淡化了,人力以劳动统一为简单劳动的方式实现了平等,劳动作为分配消费资料的平等的尺度,实现了马克思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就在於以同一的尺度-劳动-来计量。”

3.商品经济和商品交换的消亡是马克思社会主义分配方式的前提

在阐述这方面内容时马克思构想了这样一个社会集体,“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和资本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份存在着。”[2](20)在这里,马克思强调社会主义分配方式是在没有商品货币,更没有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得以实现的。在商品社会中,任何多余的社会产品都可以作为商品进入商品流通流域,在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换;在交换过程中实现社会产品和货币的逐步集聚,这些集聚的社会产品和货币在商品的再生产过程中转化为资本,在生产领域创造出被资本的所有者无偿占有剩余价值,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的本所有者不再需要通过社会劳动就可以获得消费资料,社会产品的分配就不再是等量劳动换取等量的消费资料了。因此,社会主义要消除商品经济和商品流通,人为地消灭社会产品身上所体现的价值的因素,使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直接表现为产品的使用价值,这样,就不存在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也就没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交换的必要了。每个生产者不再需要交换自己的产品,并且社会也不能够提供商品交换的平台,这就杜绝了拥有剩余消费资料的劳动者通过交换而形成货币积聚并将其转化为生产资料,最后蜕变为资本家去剥削雇佣劳动的可能性;真正实现“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份存在着。”社会将运用“凭证”的形式直接分配个人消费品,劳动者提供活劳动,同时又以物化劳动的形式领回来,社会分配在这里已不是商品的等价交换,而是等量劳动换取等量产品。

4.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消除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完成社会主义公共设施和社会保障的积累是社会主义分配方式的另一个前提

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实现,要求有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即要消除劳动和资本的对立、消灭剥削,使劳动者也成为所有者,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3](137)不仅如此,马克思认为,由于社会主义的生产是一种扩大再生产,再加上不同劳动者之间在劳动上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用作个人消费品分配的数额不是社会的全部产品,而只能是社会总产品的一部分,即社会总产品中作了若干扣除之后所剩下的部分。社会总产品必须进行下列提取和扣除: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等属于所谓官办济贫事业的部份……最后,按照马克思的构想,在未来社会中全体社会成员都已得到全面发展,不再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约束,人们不再注定一生只能从事简单劳动或一生专门从事复杂劳动。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费尔巴哈》中曾经设想的那样: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一个人有可能随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

5.社会主义分配方式最终要由第一阶段的“按劳分配”发展到最终的“按需分配”

在描述社会主义分配方式的发展前景时,马克思清醒地认识到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按劳分配形式上体现的仍然是“资产阶级法权”,它像一切权力一样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力。正如他说“但是这些弊病,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在它经过长久的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出来的形态中,是不可避免的。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2](22)在这一阶段,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得到高度发展,“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尚未消失,旧的社会分工依然存在。生产分配方式根本上还要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而产品的数量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生产力远未达到按需分配所需要的实现水平。由于生产力的不发达,使得劳动不是作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而存在,而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在这种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则十分必要。同时马克思也坚定的认为,这一阶段的分配方式只是一种暂时的过渡形式,共产主义者不应该驻足于此,最终必须创造条件,实现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2](23)最终势必达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二、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在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辩证运用

任何真正的理论都是对于当时年代的时代精神和历史现实的理论概括,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这连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自己都不否认。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与马克思主义创立时所处的时代具有极大的差别,还不具备马克思所设想的最高分配理想所具有的条件,因此,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基本理念,又要根据当前实际制定出符合现阶段国情的分配法则,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灵活运用和发展,也是彻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表现,表现在:

(一)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

事实上,决定分配方式的是生产方式。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生产方式的基本现状,就是制约分配方式的根本原因。历史的经验和痛苦的现实都表明,追求绝对公平的“大锅饭”不是共产主义理想的最好模式,而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把人的因素调动起来反而能够更加有利于调动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更是打破按劳分配单一模式的绝好论据,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既决定生产方式,同样是分配方式的前提条件。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异军崛起,把生产要素的巨大作用推到历史前沿,市场经济条件下允许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使分配模式更加多样化、功能化。历史和事实都已证明,让生产要素参与社会分配,可以更加有利于生产资料的合理流动和配置,而这对于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

(二)打破绝对“公平”、“不折不扣”的分配空想

现实生活中经常讲公开、公平、公正,即使公开可以做到,而绝对的“公平”和“公正”是不存在的。拉萨尔就是因为大谈所谓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而受到马克思严厉的批判。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劳动产品“不折不扣”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是不可能的,无论什么情况下,社会总产品的分配总是“有折有扣”的,因为为了使社会再生产顺利运转,社会不得不扣除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基金和后备基金、国家管理费用、社会福利事业费用、社会保险费用等多项开支,所以绝对的“不折不扣”的分配是不存在的。

对于“公平分配”所得,马克思也是极其反对的。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原理出发,阐释了“法权”思想决定“经济”观念的理论,批判了拉萨尔“公平分配”实质是超出生产关系之上的、从外部对经济基础的强制干预。因为不同的经济关系、不同的阶级都有不同的公平理念和标准,而且都把各自阶级所认同的公平作为原则而推广,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就算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也没有绝对的“公平”,个体差异和家庭差别等因素的加入就使得公平有了永远抹不去的与生俱来的先天缺陷。

(三)分配主体多元化是按劳分配灵活运用的前提

曾几何时,单一的社会主体分配模式使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受到遮蔽。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成功参与使得分配模式有了极大的灵活性和生命力,企业和市场可以说是干预分配模式的巨大元素。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分配存在天壤之别,“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在市场起主导作用的今天引起收入差别的现象不可小觑,因为收入差距的拉大只会加剧矛盾而无益于化解矛盾,只能增加社会运行的风险而不利于降低危害。

多元分配主体的市场参与,其结果不免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非劳动收入的存在是收入差距拉大的其中一个因素。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总体原则,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否认科学社会主义分配理想——共同富裕的最终实现。不过在发展和推动分配、收入改革的过程中,理智地加入一些“再分配”机制和注重公平的元素,应该是明智之举,而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目标的实现是大有裨益的。

(四)政府宏观控制分配制度改革是大势所趋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但是这决不能成为当前依然存在着并且有逐渐拉大趋势的贫富差距的遮羞布,党和政府有义务更有责任担负起解决这个一直困扰着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们的分配“困局”。一部分人的富裕是暂时现象,我国社会主义的最终分配目标是所有国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各族人民共同和谐、进步、繁荣。

总之,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的分配思路和原则,对于后人特别是对于我们今天所进行着的和谐、富裕的小康社会建设来说只能参阅而不是照搬,只能推进而不是倒退,只能发展而不是固守。事实证明,凡是把理论推向前进的理论才是理论的精华和灵魂,才能长久保持下去,凡是在实践中发展的理论才能对社会的发展和实践做出合理、正确的检验。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于开红)

Abstract:Marx’s “Critique of the Gotha Programme” explained his overall vision about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pattern in a clear and mature way. In his opinion, the first stage of the communist society’s (Socialist society), must implement the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in the subsistence means assignment aspect, meanwhile giving the reasonable principle limits. At present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well-off and harmonious society, we should steadfastly insist this kind of assignment principle, deepening and developing it, because we are far from the stage of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need.

Key words:type of distribution; means of consumption; labor; flexibility

Marx's Theory of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and the Rational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Distribution System

LIU Bai-chao
(Scientific Research Department, Xinyang Normal College, Xinyang 464000, Henan)

F046.1

A

1009-8135(2010)05-0041-05

2010-04-20

刘百超(1979-),男,河南南阳人,信阳师范学院讲师。

本文系信阳师范学院青年基金项目(200920)及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2009BKS005)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劳动者分配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劳动者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在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