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 “濡 迹”

2010-04-04蒋诗耘蒋宗许

辞书研究 2010年4期
关键词:辞源大辞典车马

蒋诗耘 蒋宗许

(蒋诗耘 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四川 621000)

(蒋宗许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院四川 621010)

《汉语大词典》《中文大辞典》《辞源》对“濡迹”的诠释如下:

濡迹 见“濡跡”。

濡跡 亦作“濡蹟”。1.滞留。

晋陆机《门有车马客行》:“念君久不归,濡迹涉江湘。”2.驻足。喻出仕。《后汉书·荀爽传论》:“意者疑其乖趣舍,余窃商其情,以为出处君子之大致也。平运则弘道以求志,陵夷则濡迹以匡时。”清秦笃辉《平书·人事篇上》:“荀淑正言于梁氏用事之日;子爽濡迹于董卓专命之朝。”

(《汉语大词典》)

濡跡 渍足也,有踪迹栖迟之意。《文选·陆机〈门有车马客行〉》:“念君久不归,濡跡涉江南。”(按,“南”当作“湘”)注:“向曰,濡迹,渍足也。” (台湾《中文大辞典》)

濡迹 滞留。《文选》晋陆士衡《门有车马客行》:“念君久不归,濡迹涉江湘。”

濡跡 停留。引申为投身问世。《后汉书》六二《荀爽传论》:“平运则弘道以求志,陵夷则濡跡以匡时,荀公之急急自励,其濡跡乎。”

(《辞源》)

比较三部辞典,显然《汉语大词典》的处理在形式上比《中文大辞典》和《辞源》更科学合理一些,《中文大辞典》收“濡跡”不收“濡迹”,《辞源》虽二者皆收但分立义项,《汉语大词典》则三者皆收而将其关系揭示清楚——即三者为异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辞书编纂后出转精的格言。可惜的是,《中文大辞典》《辞源》的释义既不完备且又义例不合,《汉语大词典》竟也不免相沿讹误。试析说如次:

濡,原本为水名,通常则用为“沾湿、沾润”义,以其为词素组合成的双音词中,它也基本上皆是以这一意义而加盟的。“濡迹”,其义犹“濡足”,即湿足,这个词最早即见于陆机诗,但显然是《楚辞·九章·思美人》“令薜荔以为理兮,惮举趾而缘木;因芙蓉以为媒兮,惮褰裳而濡足”中“濡足”一词的同义语,而辞书编纂者未仔细审读陆机诗,便妄说为“滞留”义。先看原诗:

门有车马客,驾言发故乡。念君久不归,濡迹涉江湘。投袂赴门涂,揽衣不及裳。抚膺携客泣,掩泪叙温凉。借问邦族间,恻怆论存亡。亲友多零落,旧齿皆凋丧。市朝互迁易,城阙或丘荒。坟垄日月多,松柏郁芒芒。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慷慨惟平生,俛仰独悲伤。

《门有车马客行》本乐府旧题,旧题唐吴兢《乐府解题》曰:“曹植等《门有车马客行》皆言问讯其客,或得故旧乡里,或驾自京师,备叙市朝迁谢,亲友雕丧之意也。”解题告诉我们,凡赋《门有车马客行》者,其内容无例外皆是主人问讯客人,藉之而抒发世事变迁、人生朝露之慨。陆机此诗写的是来了一个故乡的客人,于是细问委曲,得知亲旧凋零、城郭丘墟,不禁感慨系之的状况。“念君久不归,濡迹涉江湘”是来客与陆机语,《文选六臣注》:“(李)善曰:`濡,渍也。'(吕)向曰:`君谓机也。濡迹,渍足也。涉,度也。湘,水名。'”说得再明白不过了。陆机诗云因为自己不归故乡,于是乎客人涉湘而谒。这里的“濡迹”(湿足)者是故乡来的那位“车马客”。先后的辞书皆相沿抄袭,而“湿足”的这一义项也因而漏收。因漏收,特补充两个例子:

贞元二年十二月实趺坐而逝,葬寺之巽隅。咸通十四年,有途人负漆器五百入寺曰:“汤和尚于浙西丐缘,先遣至此,和尚濯足溪边,随至矣。”众趋出迎,惟见草径濡迹直抵坟塔,遗履在傍。(宋罗浚《宝庆四明志》卷十七。按,这里指带水的足印。)

翻飞堕青◆,岩邑漫濡迹。脱无贤已交,久矣去移疾。(宋葛胜仲《次去非韵简元忠使君》。按,这是名词用作了动词,指留下了足迹。)

第二义书证有两个问题。

其一,释义不能成立。所列的两个例子犹言“污身、辱身”,其来源也是屈原《思美人》“令薜荔以为理兮,惮举趾而缘木;因芙蓉以为媒兮,惮褰裳而濡足”王逸注:“又恐衣裳被垢浊也。”就此处“濡足”的意义看,如上所言就是“湿足”,但人们将其潜台词当成了它的词义,如王逸所注。于是“濡足”之义由此而两分,一指湿足,一指玷污、污身。《韩诗外传》卷一:“申徒狄非其世,将自投于河。崔嘉闻而止之曰:`吾闻圣人仁士之于天地之间,民之父母也,今为濡足之故,不救溺人可乎?'申徒狄曰:`不然;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而亡天下,吴杀子胥、陈杀泄冶而灭其国,故亡国残家,非无圣智也,不用故也。'遂负石沉于河。”这个“濡足”无疑是辱身蒙垢的意思。因为“迹”本义即为足迹,于是“濡迹”便与“濡足”成了同义语。也许,我们这样推导读者未必信服,那么,我们且举一个不容怀疑的书证。

上引《汉语大词典》“濡迹”义项2引《后汉书·荀爽传论》,唐李贤注云:“濡迹解见《崔骃传》。”而查《崔骃传》则只有“濡足”,其文云:“与其有事,则褰裳濡足,冠挂不顾。”注引《新序》曰:“今为濡足之故,不救人溺可乎?”至少可以说明,李贤以为:濡迹者,濡足也。

“濡迹”的这一意义在典籍中十分常见,增引数例于下:

梁公社稷之臣,濡迹应变,与唐屈伸(按,濡迹,指屈身事武则天事)。妖虹横天,鸣牝专晨。独立大道,指南生人。(唐吕温《狄梁公立庐陵王传赞》。按,此与下一例都是说狄仁杰屈身事武则天而延唐祚事。)

公在当时,濡迹周庭,系心唐室。决策禁中,力还国嗣。(宋高斯得《彭泽县狄梁公庙记》)

明年春,大将吴曦挟寇以叛,士之仕于蜀者,或舍生以取义,或濡迹以就事,或逃难以避污。其事不必皆同,归洁其身志于仁而已。(宋魏了翁《彭节斋记》。按,此指不惜暂时辱身而图事于后。)

其二,作为力倡追溯语源的《汉语大词典》,引列书证自然应揭示最早出处,其后一书证本出宋朱熹《答刘子澄书》:“以荀氏一门论之,则荀淑正言于梁氏用事之日,而其子爽已濡迹于董卓专柄之朝。及其孙彧,则遂为唐衡之婿,曹操之臣,而不知其为非。”(见《晦庵集》及《诸子全书》等),而《汉语大词典》竟引清人所辑书,断章取义,致不了然。

由“湿足”而引申,“濡迹”在明清时又产生了“稽留,栖迟”义,如:

濡迹古梁郊,托兹洪河疆。流景逝不处,众草忽已霜。(明李梦阳《有梦》)

平生刚正,权门要路,不一濡迹。居常如对大宾,尤留心文献,所著有《迟庵集》。(清《江南通志·唐侃》)

以上疏释可知,“濡迹”其本义为“湿足”,引申而有“污身、辱身”义,再而有“滞留、栖迟”义。而《汉语大词典》第一义义例不合,第二义非义立义。

又《汉语大词典》收“濡足”,亦不免有失,附论于此:

濡足 沾污了脚。指被沾污。《楚辞·九章·思美人》:“因芙蓉而为媒兮,惮褰裳而濡足。”王逸注:“又恐汙浞,被垢浊也。”《后汉书·崔骃传》:“与其有事,则褰裳濡足,冠挂不顾。人溺不拯,则非仁也。”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二·门户》:“当明中叶,门户纷纭之时,无一人濡足者,亦可见家法之恭谨矣。”

按,“濡足”本义指沾湿了足、湿足,《汉语大词典》却不立义项。例不赘引。

猜你喜欢

辞源大辞典车马
A knowledge-guided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formed approach for herb recommendation∗
《马克思主义大辞典》研究述评
乡居留句
敦煌藏文文献P.T.2第一部分译注
“驰”和“弛”
《辞源》修订工作散记
《中国钱币大辞典》编纂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
《辞源》第三版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