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正负迁移对英语演讲的影响及对策
2010-04-04臧永红钟首民
臧永红,钟首民
长期以来,外语界有一个共同看法:学好外语必须用“外语思维”。这种提法否认或排斥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作用。这实际是对母语迁移现象这一客观事实的无视,或者说是对语言具有共同性这一普通常识的无知。[1]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对学习者语言输出的要求日渐提高。一年一度的“21世纪杯”、“CCTV杯”演讲比赛从中央到地方掀起了一股英语演讲的新高潮。演讲是演讲者在特定时境下,借助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的艺术手段,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情感,从而达到感召听众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由语言和声音两要素组成,以流动的声音运载思想和情感,直接诉诸听众的听觉器官。对于母语是汉语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代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语音,词汇表达,句法结构,文化因素各方面都存在差异。学生在用英语演讲时,总会把自己母语中的特征迁移到所学的第二语言中去[2]。人类语言的共同性和特殊性使母语在英语演讲中产生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有助于演讲者凭借母语的根底有效地发挥,而负迁移则会妨碍正常表达。
一、正迁移的影响及促进作用
演讲是一种思想交流,这种思维活动属于人类意识活动的范畴,语言作为思维的外壳,必然要反映人类所生存的物质世界及人类共同的感性经验,这导致了语言的共同现象。学习者的母语是英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它是一个知识源,学习者会有意或无意地借助它来筛选语言。从认知层面看,母语迁移表现在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理解过程中,目的是理解语言所传达的信息,而外语理解的基础正是来自母语知识、技能和经验,因而外语学习者会受个人母语水平,语用嗜好,思维特点及其它业已达到的英语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一个汉语发音清晰标准的人其英语语音也不会太差,毕竟汉语拼音表和英语字母表绝大部分是形式上相同,发音上也有很多共性。汉语中的阴阳上去四声与英语中的重读音节有异曲同工之效。任何演讲都讲究语音表达的连贯性、流畅性。演讲内容体现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源于个人丰富的文化知识素养[3],卡耐基认为这是演讲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丰富的文化知识首先是通过母语获得的。
二、负迁移在演讲中的体现
(一)语音层面
任何形式的演讲都要求吐字清楚、准确,声音嘹亮、圆润、甜美,语气、语调、声音、节奏富于变化。由于英汉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在发音层面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英语是一种根据语调来区分句意的“语调语言”,是表音文字;而汉语是根据声调来区别字意的“声调语言”,属表意文字。演讲时发音不准,重音失误,语调偏差,怪调不断会使演讲效果大打折扣。英语中有非常严格的清浊对照。以及汉语中不存在的齿间音[θ]和[ð]则很容易被念成[s]和[z]。如Thank you念成了sank you.常见错误:sin[sin] sing[siŋ], red[re]和led[led], wet[wet]和vet[vet], say[sei]和said[sed],house[haus]和 houses[hauziz];bun[bʌn]和bum[bʌm]。其中单元音和双元音的区别在汉语中不很明显,而[n]与[l],[f]与[h]等对南方学生来说更是难以发准。
(二)词汇层面
由于中英历史背景不同,英汉词汇不可能总是一一对应。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不时地影响着学生们对词汇、词义及用法的正确掌握。英语中一词多义、一词多性的现象极为普遍。另外,从语言形态特点来看,汉语接近孤立语,存在大量复合词,而英语词汇注重词型的转换,词缀丰富,通过曲折变化和派生生成无穷的新词。这种灵活多变是汉语中少见的特征。学生平时记单词,短语时局限于英汉对应的词义上,只记独立的汉语意而忽略其词性,固定搭配,感情色彩等从而导致在演讲中出现很多啼笑皆非的表达。Van Patten认为如果学习者对语言材料的分析和加工只停留在意义层面,语言的形式和意义连接就不能很好完成。
(三)句法层面
英语是屈折语,相对于汉语而言,它常借助屈折形式表达不同的意思。英文句式是以动词为中心做焦点式构造。它通过严格的词型变化和关系词语来表明中心词语和中心成分之间的关系。而汉语是孤立语,表达多依赖上下文的自然顺序,以动词或句读的散点铺排追思文思事理。注重运用语义达到连贯目的[4]。汉语中没有三人称单数以及名词复数的变化,因此学生在英语表达时往往会使用原形。例如:
Smoking do harm to people’s health.(does)
Jogging is one of my hobby.(hobbies)
汉语的时态标志是“着、了、过”,而英语则是通过改变动词的形式来表示,同时要兼顾时间状语,在“My Family”演讲中,一个学生含着泪说“Unfortunately, I mother has died six years ago.(我妈妈不幸在六年前去世了)”汉语中表示发生了的事情习惯用“已经”,而且可以与特定的表示过去的时间状语连用。而英语中表示特定的过去时则必须使用一般过去时。初学汉语语法时,老师就告诉我们:“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必须成对使用,而这正好患了英语的大忌。“Because…so…” “although…but…”是不能同时出现在句子中的,这类错误也就见多不怪了。
例如:Although my father is an ordinary worker, but in my mind, he is a great man.
Because many students don’t study hard, so they have to cheat in the exams in order to pass it.
(四)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主流以儒家学说为主,强调整体力量及血缘脉统,主张以集体主义原则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在集体价值之外不承认任何个体价值。而个人主义则是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和社会哲学,认为个人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广泛强调自我支配和自我控制,反对权威、宗教、国家、社会和其它任何方式干涉和阻挠个人发展,因而像“In my opinion, I think, I wonder,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之类的话比比皆是。西方人强调个人成就不可湮没与群体行为和集体利益中,集团与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应有益于个人价值的选择与实现。因而纵观英语文章,“自以为是”、“个人英雄第一”,而在中国词汇里,“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等不胜枚举。中英在地理文化、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特征。西方人长于抽象思维,中国人喜欢形象思维。西方人常常透过其表象,深入里层;中国人则把抽象的概念依托于具体形象,变抽象为具体。如 The policeman’s mind refused to accept Soapy even as a clue.Men who smash windows don’t remain to parley with the law’s minions.使用大量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给人“虚”、“泛”、“暗”、“曲”、“隐”的感觉。而汉语“望梅止渴”则是“实”、“明”、“直”、“显”。由于思维差异,西方人强调主题,中国人着重原因。西方人注意客观事物和观念对人的作用与影响,常用无生命的名词做主语;中国人在表达概念时常以“人”为中心,认为人是动词的主语。除此以外,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也不容小视,西方人普遍信奉基督教,因而他们的生活与教堂息息相关。所以就会在描绘贫穷时说“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脸色苍白:as pale as a parson.等让中国人感到匪夷所思的表达。因而要辩证地看待“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积极利用母语与目的语的相同部分,促进正迁移;同时强调差别,帮助识别英语特征,强化对不同语言的敏感性,在学习使用过程中积极运用监控策略,克服母语干扰,改进思维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三、应对负迁移的策略
(一)搭建共通桥梁,实现语言信息的内化
苦练内功,在提高汉语水平的基础上提高英语演讲能力,增强母语正迁移的对英语演讲的促进作用。既然两种语言有其共同的地方,要充分发挥母语优势。从语音、词汇、句法、文化内涵各方面架起两者共通的桥梁,有意识地使母语和目的语想结合,使语言信息进行内化,努力实现从自觉输出升华为自发的输出。而这一过程需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实现。神经语言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初次碰到目的语生词时,对于学习者的大脑神经而言,这个生词知识第一信号刺激,没有起到的而刺激的作用。随着这个词与母语相结合,经过多次反复,学习者才可以形成反映客观本质的概念。[6]如单词boy的英语解释是a young male person,其中male为生词,查male时又碰上sex, female一系列生词,最终还是一知半解,还不如说boy就是“男孩”直接,这就体现了母语正迁移的效应。
(二)打破模式固见,实现内外言语的转化
从言语活动的心理过程来看,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性表现为内部言语和外部言语的互相转化。听和读的过程是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的过程,即人们理解和领会他人意思的过程,而听和说的过程则是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言语的过程,即人们复述和表达思想的过程。善于发现,强调差别,减少母语负迁移在英语演讲过程中的消极影响。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单词词汇、句型结构、表达语境、社会文化背景及语用意义方面进行深层探讨,而不是只简单地限于会读会背一个单词且停留在对它的中文对应词的表层理解上,要逐渐培养学生从构词规则及上下文含义中去认识单词,在掌握中心意义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一定内涵的概念,再从概念范围中找出某中与客体相似的东西,分别从释义、阐述、翻译、直观演示、构词分析、同义、反义等手段做引导。按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别按认知词汇与表达词汇来作不同要求与练习。
而对学生而言,则要识别英语的特征,强化对不同语言特征的敏感性,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克服母语干扰,改进思维方式,提高学习效果。要勤翻字典,尤其是英汉双解或英英字典,不仅要确保单词发音准确,而且要辨别词性,掌握固定搭配,词型转换,甚至是一些地道的表达。如果语法是建造高楼大厦的框架,那单词就是每块砖,词汇掌握好了,你可保证每块砖都是合格的,而且明白它独特的用途。平时还要有意收集一些与教材、演讲题材有关的背景知识做补充材料,熟背名言警句,培养英语语感,即对某一特定语言文化的体验领会及对其用法的敏感程度。新的语言模式如在脑海中形成定势,一旦后面的知识与前面的知识属同类课题时,定势就会起促进作用,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学习者就会因此而形成各自的学习方法、技巧。
(三)加强内隐学习,实现文化冲突最小化
Michael Polanyi在《人的研究》中提出了“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的区分[6]。句法、语篇、修辞结构等能用文字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给以明确的解释,属于“外显知识”。而对于某些特定的文化习俗等“内隐知识”而言,它们并不一定可以写在书本上,明确地加以表达,也不一定能进行明显的转移,但对于知识的创新和价值的创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内隐学习则是无意识获得刺激环境中的复杂知识的过程,是主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而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5]。阅读英美报刊杂志,欣赏英美小说,观看英文影片,于英美人士加强日常交流等有助于获得英美文化方面的内隐知识。当在西方神化传说中,“dragon”一直的罪恶的象征,而“龙”是我国历史上的图腾形象,是一种更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在汉语中总用于好的意思,例如“龙飞凤舞、龙凤呈祥、藏龙卧虎、生龙活虎”等。另外类似as merry as a cricket(像喜鹊一样乐喳喳),“as timid as a rabbit”(胆小如鼠),as wise as an owl(聪明极了)等,表达了中西文化对动物甚至完全不同的感情。语言交际任务刺激学习者既有的知识库,在调动语言认知资源的同时,内隐学习的无意识自动性开始发挥作用。语言输出以内隐知识的抽象概括和理解性为切入点,在内隐学习的不同层次上,不断以可理解输出激发学习者内隐知识的强化和相互交流,并引导其显性转化。
一名成功的演讲者应具备的如下素质:自信;能清楚地交流思想;能很好的使用语言;广博的知识;较强的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能抓住听众;能激励信念;具有幽默感。对于母语为汉语的英语演讲者而言,如果能够用汉语很好的交流自己的思想,那么改用英语演讲就只须换一种语言了。在语言输出过程中,学习者往往会把母语中有,而外语中没有的特征无意识地加进去;也会把外语中有,而母语中没有的特征无意识地漏掉。母语为汉语的英语演讲者一方面得益于语言的共通性,充分利用汉语获得的知识开展演讲活动,另一方面则由于语言的特殊性而妨碍了正常的表达发挥。从认知学理论角度分析,母语对英语输出的迁移并不是一种机械现象,而是必要的发展阶段,具有建设性和系统性,与学习者的主观判断选择相关[6]。但有些错误并非完全由母语迁移所致,外语学习和母语学习一样,是一个创造性过程,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
[1] 刁纪田.浅析母语迁移在英语学习中的正负效应[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1):73-76.
[2]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295-296.
[3] 卡耐基.卡耐基成功演讲学[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2:17.
[4] 许文胜, 张柏然.基于英汉名著语料库的因果关系连词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2):293.
[5] Wode H.Psycholinguistik[M].Kiel:Hudber, 1993:100.
[6] 王德春.神经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