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我校转型发展的实践

2010-04-04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应用性应用型办学

许 霆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标志性成就。江苏省从1998年开始高校扩招,随后全国各省扩招。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0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以每年两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接受高等教育总人数为1600万,第一次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大国;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9%,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3.3%,2907万人的学生规模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对我校发展形成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带来重要的机遇。我校在进入新世纪以后,紧紧把握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重要趋向,积极应对挑战,抓住发展机遇,始终如一地推动学校转型发展,从而使学校事业获得了科学健康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我校转型发展的现实处境与机遇

高等教育大众化引发的就是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这样,高等教育的生源情况出现了多样化,学生培养也出现多元化,因此,对大学学生的评价也趋向多元,对高校的评价也出现多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触动了高等教育质变的扳机,主要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分化、学校类型的分化和办学模式的创新。量的扩张必将引起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教育模式多样化以及学术方向、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管理方式、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的变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是办学模式的多样化,核心是教育质量的多样化。这种分化的结果就使高等教育更多地强调特色。潘懋元教授指出:高等教育在精英教育阶段,不论大学、学院、专科学校,都按传统模式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进入大众化阶段,数量的剧增要求模式的多样化,以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专门人才,普通高等学校及其专业,大致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1)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以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基本理论为主,研究高深学问,培养拔尖创新的学术型人才;(2)多科性或单科性专业型大学或学院,以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技术为主,培养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将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包括管理能力、服务能力);(3)多科性或单科性职业技术型院校,以各行各业、各职业岗位实用性职业技术为主,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

我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面临的现实是:随着高校扩招,师范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师范生就业形势严峻;随着高校在校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高校都在寻找自身的市场定位和办学特色;随着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需要高校培养大量应用性人才;随着地区高职高专院校的建立,基本能够满足地区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随着扩招以后生源出现的新情况,原有的办学模式无法继续下去;随着苏州地区高校格局的巨大调整,在苏高校都应重新考虑定位问题。因此,我校需要重新定位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获得自身发展空间。

我校在申办“理工学院”报告中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第一,“随着本地区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加速发展,生产、管理、服务和技术第一线对更高层次的技术应用人才需求十分迫切,仅以现有三年制高等技术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需求,要求高校培养大批紧缺的本科应用型技术人才,尤其是同本地区产业结构提升相适应的理工科本科人才。”第二,“江苏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特别强调师范教育由三级向二级、一级过渡的步伐,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满足基础教育发展和提高的需要,满足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第三,“苏锡常地区专科层次院校数量很多,学科专业门类较为齐全,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基本能够满足本地区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这一层次人才的需求。”因此,“把我校建成理工学院,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本地区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加快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江苏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和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也符合我校自身发展和提高的需要。”这些论证,是我校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挑战的回应,是我校转型的本质要求,今天读来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我校转型发展的时间节点

根据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现实,我校在新世纪初就开始酝酿转型,并在之后的十年中一如既往地坚持转型发展。这一转型发展过程是清晰的,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时间节点。

2001年5月,学校举办中层干部党校培训班,正面提出今后几年发展思路:“继续保持我校师范教育的优势”,“重点发展本科层次的高等技术教育,重点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我校只能选择应用性的以教学为主的本科高校这样的定位。我校应该安于这种定位,努力在自己的定位上办出特色,形成优势。”在学习中还讨论了我校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一是关于把我校建成师范学院的“三个不利”:“不利于学校长远的发展,也不利于我校培养新师资的竞争能力,不利于我校充分发挥现有条件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二是提出了发展职业教育的依据: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中,多数高校的培养方向向应用型延伸是大势所趋,“技术教育成为20世纪后半叶许多国家迅速发展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它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又同高等教育大众化紧密结合着。”三是提出了观念更新的问题:“从我校内部来说,需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活跃国际舞台、信息化社会、市场经济竞争环境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这样,我校就会有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不可替代的发展特色。”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专业建设、系科调整、发展规模、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等思路。四是提出了办学思想上的转变:在学校定位上,从普通学科型转向职业技术型,把学科建设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在发展依据上,从资源约束转向需求约束,把优化资源和适应社会结合起来;在发展目标上,从解决层次转向解决特色,把提高层次同形成特色结合起来;在工作重心上,从规模转向质量,把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结合起来。以上涉及到学校新的定位、特色发展、工作思路、观念更新等,初步提出了学校转型发展问题,虽然当时存在不同认识,但基本思想得到广泛宣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学校的“十五”发展思路,启动了学校的转型发展步伐。

2002年初学校启动申办本科,正式获批是在2004年5月,期间重点工作是形成论证报告,形成《2003-2007年发展规划纲要》。其基本思路是同“十五”发展规划一致的。重要思想包括:一是正面提出转型问题:“今后五年是我院前所未有的重要发展机遇期,学院办学将从专科教育转向本科教育,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相对封闭办学转向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面开放办学,从以师范为主的普通学校转向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院校,从一个校区办学转向两个校区办学。”二是正面提出发展战略问题:“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坚持走互动发展之路,坚持走质量建院之路,坚持走效益办学之路”,“按照教育创新的要求推动学院事业的发展,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三是正面提出学校定位:“立足苏南,面向全省,建设一所以理工为主、以应用技术教育和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多科性本科院校”,“我院明确近期以本科教学型大学为主要办学目标,以培养生产和社会活动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重点,明确科学研究和科技工作主要是面向实际,注重应用,以及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展开。”四是明确学校办学体制:“要继续实行和完善省市共建体制,推动我院同本地区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学院要坚持以地方或区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的服务方向,特别是要根据地方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特征和特殊的文化资源筹划学科建设,确定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五是明确培养模式改革问题:“我院应用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是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人才,培养要求是加强基础,突出能力,重视应用,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发展后劲”。六是明确办学理念问题:“学院必须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和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问题,确立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发展观。”这些表述,大致勾勒出我校升本以后办学思路框架,对转型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作了初步回答和论证。

2005年讨论制定“十一五”改革发展规划,形成了总体规划和五个分规划。在肯定“十五”期间成绩基础上总结了存在问题,提出的奋斗目标是:“立足苏南,面向江苏和周边省市,大力发展应用技术专业,发挥教师教育优势,构建以理工为主,理工、人文社科、经管、教育并存的多科性本科学院;形成普通高等教育为主,职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并存的办学格局;通过5年努力,建成一所特色鲜明、质量较高、与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良性互动的本科院校”。据此部署我校“十一五”期间工作,其核心内容是继续推进转型发展,主要涉及:确立“基本素质+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框架,在知识结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等人才要素上形成自己的特色;以构建机电工程、光电工程、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管理工程和材料工程等六大应用学科专业群为目标,调整专业布局,以就业为导向,控制教师教育专业数量;加强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渗透,提升应用学科建设层次;积极开拓科研项目渠道,提升应用研究能力,产学研结合走出新路;重点做好应用技术专业的师资引进和培养工作,改善应用学科师资结构;塑造学院整体形象,扩大学院社会影响。规划成为我校“十一五”期间工作的指导,在规划指导下,我校逐步完成从专科层次到本科层次办学的转型、从以教师教育学科专业为主的文理学院到以应用学科专业为主的理工学院的转型。

2007年学校召开首届党代会,在规划新的发展时突出学校的转型发展,提出“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把学校发展放到江苏乃至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局中去定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学校新的发展”。明确提出了学校定位:“立足苏南,面向江苏和周边省市,构建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学科与专业格局,发挥教师教育优势,大力发展应用技术教育,建成一所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与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良性互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定位,明确了我校服务面向的区域性、办学类型的应用性、学科专业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发展模式的校地互动性,是在总结前段时间转型后的凝练,充分体现了转型发展的基本要求,明确了形成我校办学特色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第一个五年的目标是“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全面实现学校转型,在综合实力上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接着十年的目标是“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建成一所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品牌大学”,品牌大学的中期目标规定了我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特色发展的坚定信念。为确保近期目标的实现,提出坚持实施特色名校战略、质量立校战略、人才强校战略、文化兴校战略和开放活校战略。党代会全面部署了近五年的工作任务,包括10项工作任务和3个“全面推进”,要求全校师生员工发扬“创业创新创优”的精神,践行“立本求真,日新致远”的校训,推进学校事业新的发展。党代会在“十一五”规划基础上进一步规划学校发展尤其是转型发展,其思想成果充分体现在后来形成的学校章程中。

2009年上半年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下半年组织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活动,学校抓住两项活动契机全面推进转型发展。学习实践活动以“落实办学定位,创建品牌大学”为主题,强调从学校和院系两个层面落实办学定位,加速推动转型发展。主要成果是:形成了我校科学发展的五项基本共识,从更加宏观的层次就我校发展中的历史使命、根本任务、发展目标、基本路径和精神动力作出了回答;分析检查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六个方面的问题集中地反映了转型的要求,提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学校转型,落实办学定位;加强内涵建设,提升综合实力,形成办学特色,创建品牌大学”;提出了六项整改措施,从构建办学特色、推进内涵建设、培养应用人才、校地互动发展、创新管理体制和建设和谐校园等方面明确了当前工作任务。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过程中,以应用本科办学和应用人才培养为中心,推动了我校教学观念更新和教学改革步伐。具体表现在:本次评估指标体现了新建本科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对照各项指标梳理了我校近年教学工作,直接推进了基本教学建设和教学管理;对照指标进行办学思路和教学理念的梳理,较好地统一了干部和师生的思想,提高了实现转型发展建设应用型高校的自觉性;经过总结和提炼,学校形成了人才培养的明确定位,并总结了校地互动培养应用性本科人才的经验;各个学院通过对照指标体系总结办学实践,梳理了教学工作特色,尤其是在人才方面的主要特色,上升到理性认识和自觉实践的高度;在迎评过程中,专家就我校转型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我校根据意见形成了整改报告,专门就学校的转型发展提出了具体措施。两项活动是全面落实办学定位、加快实现转型的过程,是统一思想认识、深化转型思路的过程,是规划新的发展、明确转型措施的过程,对我校的转型具有当前发展和长远指导的意义。

从以上梳理可以看到,我校进入新世纪以来,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始终如一地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大致每隔两年有一个推进的节点,坚持不懈、心无旁骛、全心全意地谋求学校科学发展。五个时间节点,形成初步提出、充分论证、制定规划、再次规划、重在落实的连续过程,其相互勾连形成连续的前行过程,推动办学思路的形成,推动事业的不断向前,推动学校转型、规模扩大和内涵建设三大任务同时展开,其中一以贯之的是:特色鲜明、质量著称、应用型本科、地方性高校、开放性办学,这五个关键词是我们贯穿转型、定位和目标的核心。

我校转型发展的主要成果

我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理论与实践统一,在进行思路探讨的同时坚定地在行动上推动学校转型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我校不断地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从而坚定地推动整个事业的快速发展。这几年我校事业实现了结构、质量、规模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和历史跨越,可以概括为四个进展:一是从一个校区办学到两个校区办学,这是办学规模的扩大,表现在校区面积、校区建设、资产总值、师生规模等方面。二是从专科办学到本科办学,这是办学层次和内涵的提升,全面提升了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三是从以教师教育学科专业为主的文理学院到以应用学科专业为主的理工学院,这是转型发展的重要成果,在转型中学校新的办学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四是从相对封闭办学到逐步开放办学,这是发展道路也是发展模式的探索,开放包括面向社会办学,实现与地方互动发展;也包括面向世界办学,推进学校的国际合作。以上四个方面的重要进展,使学校的发展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之上,这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这几年转型发展的主要标志性成果包括:

一是转型已经成为全校共识。转型是学校的蜕变过程,是利益调整,是格局重构,是改革创新,对转型发展的认识有一个从不理解到理解、从浅层认识到深层认识、从思想认识到实践行动的过程,我校是在推进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形成转型共识的,这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我校转型整体思路清晰到位:根据我们对于整个高等教育发展大势的把握,学校提出转型发展的理念,在转型中形成了自身的定位;定位解决的是我们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问题,还需要解决如何办好这样的大学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了“分两步走”创建品牌大学的发展战略,创建品牌大学就是坚持特色发展;根据转型、定位和目标的基本精神,我校形成了发展战略的选择:坚持特色名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开放活校的发展战略;把定位和理念落实到人才培养方面,我校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探索了两项人才培养的特色项目,学校教学工作的三个关键词是转型、规范和改革;为了推动学校科学发展,我校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三创”精神,凝练了校训校风。以上方面就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转型发展的理念体系,成为我校升本以来的工作指导,它的逻辑起点是转型,而转型又是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大势的。

二是学科专业调整成绩显著。根据办学定位和转型要求,确立了“群落状建设、选择性做强、结构性提高、交叉点生长”的专业建设原则,按照“做大工科、做强理科、做精文科”的思路,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通过申报、改造、重组等方式,基本构建了以理工为主的专业格局,目前本科专业达到41个,其中理工类专业所占比例达到70%以上。近年我校每年招生人数超过4000名,其中传统的12个师范专业招生人数大致每年控制在500名,所占比例在12%左右,我校在2008年就停招专科学生,这样就在学生构成上体现了按照定位和转型进行调整结构的要求。学校重视学科和专业的整合,通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机电工程、光电工程、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管理工程、化材工程等专业群,专业布局结构开始形成自身特色,充分体现了应用性特点,总体符合地方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我校调整了院系设置,建立了二级学院,开始形成新的办学格局,学科建设也开始呈现新的面貌,应用学科开始积聚人才、形成队伍、凝练方向,为新的一轮应用学科全面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是本科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硬件环境全面改善,目前我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体育场馆、公共平台建设等都能够充分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学校申报获得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教学设备总值超过1亿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超过8000元,构建了“中心实验室-实验分室-实验子分室”三级网络管理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人员占专任教师比例达56.51%,高级职称人员占专任教师比例达34.66%,其中“双师素质”教师达107人。多次修订本科教学计划,目前执行的培养方案主要特点是:课程体系注重基础性和多元性,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突出应用性,实践教学环节得到加强。加强了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加强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加强了教学质量控制管理,推进了学风建设,学校连续10年被评为省高校文明学校,2009年被评为苏州市级文明单位。近两年我校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左右,基本实现了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满意。本科教学质量的综合性评价,就是学校在2007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学士学位授权,在2009年通过了本科教学合格评估。

四是本科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包括两个层面,首先是建立符合本科办学规律的学校管理体系,新建本科高校由专科到本科转型,它的脱胎换骨的重要方面就是其组织文化的变异。我校起草颁布《常熟理工学院章程》,在现有国家体制框架内明确校内的管理体制和治理结构。学校强调按照本科规格规范管理,完善管理文件,初步形成了学校内部管理的规章制度体系。学校重构系科结构,初步完成了“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学科与专业格局”的构建,与此同时推进院系目标管理责任制,推行党总支目标管理责任制和机关岗位管理责任制,积极推进学院制改革,构建推进学院制改革文件体系。其次是建立本科教学工作的管理体系,学校制订、修订与教学工作有关的文件70个,编印了《教学管理文件汇编》,构建了科学规范的本科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基本完成了常规教学工作标准化建设工作,形成了教学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常规教学工作时序表和主要教学管理环节工作流程图等文件。学校构建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由五个子系统组成:教学质量目标系统、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教学过程管理系统、教学质量监测分析与改进系统、教学质量管理职责系统,并已经开始运行。

五是应用人才培养已经起步。首届党代会明确“培养应用性本科人才,应该成为我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要重点推进应用技术教育和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根据社会需要解决好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等创新问题,形成我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教师专业化培养和信息化技术带动的专业特色,打出我校人才培养的品牌。”我校按照高等教育大众化人才质量标准多元化的理论,提出了人才培养的理念,这就是“注重学理,亲近业界”;明确了我校应用性人才的定位,这就是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应用性专门人才。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理念,我校这几年在人才培养方面探索了两个特色项目,一个就是“校地互动培养应用本科人才的实践”,一个是“构建‘一体两翼’学生素质教育新格局”。前者包括:校地互动调整专业结构,校地互动优化培养方案,校地互动构建实践平台,校地互动打造师资队伍,校地互动改革培养模式,校地互动创新就业机制;后者包括:整合教学主渠道和日常管理、课外活动“一体两翼”,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我校努力实现学生工作由管理到管理与服务结合的转变,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六是社会服务空间有效拓展。应用型本科的重要特点就是地方性,它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提出的客观要求。地方性大学最根本的是要找到自身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实现校地互动发展。我校努力提升自身服务社会的能力,拓展服务社会的空间,取得重要进展。在人才培养方面,我校与地方政府或企业合作,成立了阿特斯光伏科技学院、国际服务工程学院和旅游管理学院,申报了一批同地区产业紧密结合的应用专业,地方或企业参与合作建设了一批实验室,开展了校地互动培养本科应用性人才的实践,建立了一批学生实践、实习基地。在科技服务方面,我校同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了大学科技园,合作建立了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合作建立了一批科研平台,合作开展了一批应用课题的研究工作,学校连续多年申报成功多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目前在研的横向和纵向项目40多项,2009年科研经费超过了2000万,在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和科研成果方面位居同类高校前列。校地合作已经呈现出崭新的气象。

我校转型发展的实践反思

上述成果充分表明我校转型发展取得重要进展,这是全体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校的转型尚未落实到位,主要表现在:转型发展的理念还没有充分展开,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规律和应用性人才培养规律的深入研究还不够;专业布点没有完全到位,作为一所理工为主的本科院校应用专业群没有完全形成;学科布点尚未全面展开,目前整体实力相对较强的学科仍然是文理基础学科,多数应用学科相对较弱;人才培养改革力度不大,根据定位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教学改革无论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不够;师资队伍不能全面适应,学校尚未能够建立起一支结构优良、理念先进的完全适应转型发展的教师队伍;校地互动空间需要拓展,在服务地方的观念、能力和途径方面同履行区域性大学的使命距离很大;管理改革尚未全面展开,符合学校定位发展的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和政策导向环境建设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二级学院发展不够平衡,有的传统学科和传统专业的转型无论在理念还是措施上都落后于整个学校转型的推进步伐。

如何清醒地认识我校“转型发展尚未完全到位”这一问题?我们的基本想法是:第一,这是极其正常的,它是学校发展中一个特殊阶段必然存在的现象。因为转型是学校的自我蜕变,是学校的精彩转身,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艰苦努力的过程,因此我校确定发展目标时,明确提出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第一阶段是“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全面实现学校转型,在综合实力上位居省内同类高校的前列”,完成时间大致是2012年,主要检验依据是办学定位有效落实、办学格局构建完成、办学特色开始显现和综合实力全面提升,目前我校正在朝着这一目标努力奋斗。第二,我校的转型可以推进得更快一些,但是某些客观因素制约着我校的转型。主要表现在: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没有很好落实,调整专业布局、调整学科布局受到极大的制约,作为新建本科高校每年申报新专业数量受到限制,尤其是申报目录外专业或导引性专业难度更大,它直接影响到应用本科专业的发展;我国高校发展的导向仍然是传统的学科型导向,没有充分体现分类指导的原则,没有真正形成推动应用本科发展的环境,进入本科行列以后,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等都必须参与传统导向的各种竞争,使学校常常处在两难的境地,它直接影响到学校发展的导向;我校所在省区的本科高校较多,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高校处在整个高等教育运作的边缘,所获得的支持和资源等极其有限,而转型需要各方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它直接影响到我校转型发展的速度;我校校区建设资金基本都是自筹的,这对于一所资金来源极其有限的新建高校,就形成巨大的资金压力,而转型发展为一所以理工为主的应用型高校是需要巨大资金投入的;等等。第三,我校的转型尚未完成也有自身努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转型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否定或超越,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在这方面我们的思想观念还需要更加解放,干部和师生的思想还需要更好统一;我校所处的区域是全国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极其富有活力,需要我校更好地服务地方作贡献,同时通过互动获得我校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但是由于基础条件较差,服务观念不够、科技实力不够、服务能力不够,所以制约着我校服务社会空间的拓展和地方资源的获取;我校特殊发展阶段的任务艰巨,需要同时推进规模扩大、内涵建设和转型发展三大任务,所以领导精力牵制较多,虽然我们试图恰当处理各种关系,但确实也给加速转型造成影响,尤其是对推进转型的校内配套管理改革产生直接影响;作为新建本科高校,办学起步需要走正路,需要学习老高校的办学经验,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校内管理制度、教学科研政策、队伍建设思路等,同时又需要根据新的定位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内管理体制改革、队伍建设改革、教学科研体制改革等,这使我们面对着特有的“规范”和“创新”的双重任务,虽然我们力图处理好两者关系,但在具体实践中也表现出创新改革不够的问题;我校在学校层面的发展思路清晰,但具体到二级学院,由于人员结构、既有传统、专业基础、干部素质等的差别,在如何把学校转型落实到院系转型中,在形成各个学院符合学校定位和自身特点的发展思路方面就形成了差别;等等。

我校继续转型的推进思路

所谓“转型”是一种类型过渡到另一种类型,它必然是一个过程,而这一过程是有时间界限的。由高校发展的自身规律所决定,高校转型往往呈现着系统性和深刻性,因此完成转型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我校在2001年正式提出转型问题,同时落实到“十五”发展规划中开始转型实践,至今已有近十个年头了。首届党代会明确从2007年6月开始大致以五年时间“全面实现学校转型”,这就明确了我校将努力在2012年全面实现转型,整个转型时间是12年,可见这一转型的艰巨和复杂程度。因此最近的二三年间,转型发展仍然是我校的主要课题。而且我校的转型是同“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同“适度扩大办学规模”结合着进行的,所以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极其艰巨,各种矛盾相互影响,因此党代会明确它是“我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创业时期”。就转型发展来说,根据学习实践活动和评估调研活动形成的整改报告,主要是在现有基础上抓住“深化”和“展开”来进行。所谓“深化”,主要是在思路上抓住核心问题深入思考,以形成更加具体深入的思想认识;所谓“展开”,主要是在行动上抓住主要方面展开实践,以取得更加具体丰富的转型成果。

全面实现转型发展,需要在思想认识上“深化”的核心问题包括:“什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及如何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什么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及如何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什么是应用性人才以及如何培养应用性人才”。这三个问题是相互关联有序层递的,实际上都关系到我校“办什么样的高校”和“怎样办好这样的高校”的重大问题。应该说,过去我们已经对此有过思考,但从评估专家的意见来看,我们的思考还不够深入。而如果我们不能对此问题深入思考,就难以真正理清办学思路,结果必然直接影响到转型发展的成效。关于第一个问题,潘懋元的概括是: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以培养本科生为主,某些学科专业可培养研究生;以教学为主,同时开展应用性、开发性研究;以面向地方为主,某些专业可面向地区和全国。概括起来说就是:应用型本科;立足地方,为地方服务;单科性或有所侧重的多科性;教学型或教学为主的教学研究型。根据应用型本科定位进行建设,专家指出要着重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转变观念,这是应用型本科建设的前提,要将原来定位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改变为多科性应用型高校;二是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建设,无论是办学定位、专业建设还是人才培养方案,最终都要落实到课程教学上面,因此要将传统的学术型课程转变为应用性课程;三是师资队伍建设,既要有一定数量标志学术水平的高学位、高职称教师,也要有相当数量具有实践能力的专兼职教师,教师进修,不只是获得高学历,更要参加实践锻炼。这是从共性来说的,在此基础上我校要结合自身定位予以深化。新建本科高校从总体来说都是应用型高校,但每一所高校都必须谋求自身的特色发展,而特色不是专家设计的,特色必须是由内涵生发出来的,是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逐步形成的,外在因素不能代替学校确定特色。我校必须在应用型本科共性的基础上,从现有的条件和实力开始,使自身办学同客观环境、社会需要、当地文化相适应,这是我们无法逾越的规律。关于第二个问题,涉及到的是同为应用型高校,专科教育同本科教育的差异性问题,同时又涉及到新建本科高校由原来的专科办学到本科办学的转型问题,因此同样需要深化思想认识。我们应该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为地方与区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线应用性人才。同为应用性人才,本科和专科培养的人才规格是有区别的。从理论知识来说,专科是够用为度,本科是基础知识坚实并有一定的宽度;从实践能力来说,专科是培养以某一岗位为主的实操技能,而本科是培养某一专门技术领域的技术,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扩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性能力;由此应用性本科要重视学科建设,以学科来支撑专业,要求本科的教师重视科研(科技)工作。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绝不同高专高职一样,我们的专业应该是有学科作为支撑的,如果没有学科发展支撑,其专业注定只是一种技能型专业,应用专业发展依赖于应用学科发展,应用学科发展依赖一批学术骨干队伍正在从事着的应用学科建设,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是技能型的,它是一个以应用学科为核心的学术研究,而这个学术研究不是抽象的理论研究,而是可以同实际相结合的。应用型高校以教学为主,同时也要开展科研工作,不过它开展的科研是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更加重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及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现实作用。关于第三个问题,首先是明确应用性人才的定位。所谓应用性人才,是相对于高精尖理论性、学术性人才而言的,是掌握直接应用性知识和具体实践能力的、主要面向“一线”的人才。应用性人才在知识层面上注重应用性知识的掌握,在能力层面上注重实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其素质核心是创新创业精神。其次是明确如何培养。目前应用性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基础性较强,应用性偏弱。在教学知识体系的设计上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基础性,趋向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忽视面向应用与实践层面的知识与方法,导致所培养学生的学术性比不上研究型大学,应用性比不上职业定向的高职高专学生。(2)注重知识传递,忽视实践能力。传统教育模式是一种“是什么”的教育,不是一种“怎么做”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教学组织呈现为“从书本到书本”、“从教室到教室”的格局。(3)学科专业单一,复合程度不高。当前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仍然沿用了传统高校的培养模式,专业知识单一,面向现实复杂问题难以胜任,更难以胜任和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中的创新需求。(4)偏重专业教育,忽视素质培养。应用性人才培养容易陷入技术主义和实用功利,因此要重视全面的素质培养,着重职业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合作、责任、敬业、创业等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对于以上三个问题的深入思考就会涉及到诸多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根本问题,需要我们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去积极研讨和实践。

全面实现转型发展,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展开”的主要方面包括:思想观念更新、专业结构优化、学科结构优化、队伍结构优化、培养模式优化和培养环境优化。这六大展开的方面是我校转型发展的主要内涵,也是我校实现全面转型的主要标志,是我校最近二三年间需要全力以赴加以推进的。

思想观念更新。这是全面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因为转型就是一场变革,对一所学校来说是一种蜕变,是对原有办学格局的否定,是对原有办学思路的转换,是对原有利益格局的调整,简单来说是一次对自我的否定或超越,因此是十分深刻的,存在一些不同看法是正常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需要推动转型,因为这种否定或超越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自我定位,而要实现转型,就要解放思想,实现教育思想的转变。当前我校转型中的思想观念更新,主要是解决好上述三大问题,而且要在学校、学院和教工三个层面更新,通过研究、共识、实践三个环节,真正把转型落实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落实到干部的工作指导中,落实到教师的人才培养中。一般教师总是认为转型是学校领导的事,其实真正实施应用性人才培养工作的是教师,他们是抓好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我校在推进转型时,始终要把观念更新作为先导来抓。事实上,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本身在我国是个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照搬,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摸索,我们要自觉地把大众化的趋势、区域性的需求同我校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在这过程中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更新观念。

专业结构优化。潘懋元认为,应用型本科是一类“多科性或单科性专业型大学或学院”,除了师范类外,主要是按照行业而不是按照学科设置专业。这种类型特点,具体到一个学校就要在这种“类”的质的规定下寻找到自身的具体的专业结构。这种结构必然就是:同自身的历史传统有关,同自身的区位优势有关,同地方的产业结构有关,其结构优化绝不是综合的大而全,绝不是照搬的复制性,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错位发展。我校从提出转型时就有专业结构优化意识,我们始终强调两句话,一句是“发挥教师教育优势”,既保持师范教育的传统,又作为应用技术教育的支撑;另一句是“大力发展应用技术教育”,根据地方产业需求提出构建六大专业群,加快应用类专业的申报。提出专业群概念意义重大,其中包含着多层思想:理工学院在专业上是有质量规定性的,六大专业群体现了理工学院的基本格局;新建高校在专业上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六大专业群体现了有限卓越的基本思想;应用性高校专业优化要看社会适用性,六大专业群体现了地方产业的结构特征;新建本科高校的专业应该具有创业创新特征,六大专业群通过追踪新兴产业设置方向能够体现创业型大学要求。目前我校六大专业群开始形成,需要我们继续组织申报专业从而加以完善,建设中要加强政策扶持,在做大基础上做强做优,在专业建设上选准方向,在专业发展上培育特色,在专业方向上前瞻思考。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结构优化,其根本检验是与产业的对接,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要紧密结合区域产业格局和支柱产业分布,与区域内的主导和优势产业相适,这种结合要带有一定的前瞻性,甚至要引领区域经济和产业的发展。

学科结构优化。应用型高校应该重视学科建设,但是不能走综合性大学的路,而要坚持顶层设计、特色发展、有限卓越。淮海工学院等高校是通过地方高校向行业高校转型来实现学科建设的特色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这是高校特色发展的一条道路。多数高校尤其是一般地方高校主要是通过同区域紧密结合、重点建设若干特色学科、形成符合定位结构合理的多科性格局,从而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事实上,淮海工学院也没有真正走向单科性高校,其学科建设思路是“综合框架、工科主体、海洋特色”。我校学科建设只能走后一条道路,就是紧扣学校定位,形成合理的框架。首先是根据专业群建设若干相应应用学科,六大专业群对应着地方主导产业如现代制造装备产业、信息电子产业、现代农业技术,对应着地方新型产业如现代服务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等。我校提出专业群建设的动机之一就是为应用学科建设积聚更多人才。其次是原有基础较好的汉语言文学、数学等也要加强建设,这是我们近期的发展依托,包括申报项目、学科、评奖,包括综合实力竞争,也是学校长远发展的基础;当然保持这样的优势应该是在理工学院的框架中保持多科性,重在做高做精。以上两个方面可以在近期规划一级学科建设,但必须明确各自的一二个优势或特色的二级学科重点建设,以便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若干特色或优势学科。再次是学校采用超常方式打造几个特色学科,形成在同其他高校竞争中有其独特优势的若干个“亮点”。这种打造的学科规划的标准是能够达到省内领先、走向全国的学科;符合科技发展和产业导向的,同时学校有可能做的和地方有兴趣做的学科;建设模式主要采用校地(校企)共建的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校扶持以后使之逐步走向社会。

队伍结构优化。转型发展的前提是两支队伍是否能够成功转型,一支是管理队伍,一支是教师队伍。我校处在一个快速地跃升和大力度地转型改革关键时刻,教育部专家认为我校党政管理队伍存在不足,主要是对应用型大学怎么办还缺乏具体到位的认识,对应用性人才如何培养还缺乏具体系统的考虑。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需要通过提升素质和优化结构来解决。还有就是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的问题。目前我校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四个方面:数量不足,尤其是新建专业教师紧缺,教师梯队尚未形成;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带头人缺乏,整个学校的高层次人才紧缺;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工程技术能力较弱;青年教师数量占50%左右,他们大多缺乏教学经验。这里涉及到四个方面的结构问题,即应用专业教师偏少、高层次人才偏少、双师素质教师偏少、青年教师偏多,这对于实现转型发展是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同时现有教师总体上存在重学历、轻能力,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这对于学校转型发展同样是制约因素。当前主要工作:一是落实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按照计划扩大专任教师队伍,按照计划完成“四百”工程项目,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师资队伍结构。二是推进“双百”工程行动计划,推动教师参与产学研项目、参与横向工程技术项目、参与企业实践锻炼、参与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参与大学科技园区工作等,提高教师的工程技术和应用能力,推动教师在教学理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方面转型,以适应应用型本科办学需要。三是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要整体规划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要为青年教师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机制环境,要通过政策调整来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包括经费资助、重点培养、选拔骨干、奖励优秀、破格任用、破格晋升、推荐出国、淘汰后进等,推动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要加强青年教师的考核评价,建立优进劣退、出入有序的人员流动机制。

培养模式优化。应用型高校必须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来落实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在这共同的要求下,由于各应用型高校的定位不同,所以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也是存在差异的。我校必须从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出发,去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进一步说,我校各个专业的培养人才规格也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同样不能采用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我校,至少存在三类不同的专业,这就是教师教育、工程技术、应用文科,我们要根据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以上是我们在考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从专业实际出发,多途径地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多方案地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任何简单化、单一化、模式化、行政化的做法都不利于应用性人才培养。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从社会需求出发,注重校地互动培养人才。要从社会调研获得人才培养定位,再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再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再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再通过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来保证培养方案的实施。其中制定优化的培养方案和构建质量保证体系是两个关键问题。建立采用产学研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模式。我校根据定位和理念,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主要做法就是: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主动贴近地方、服务地方,与企业建立合作教育的战略联盟,形成校地互动、产学互动的办学模式;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制定符合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创建与企业实际需求有效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本要素是学校和社会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基本条件是学校与区域社会各部门的紧密合作,基本途径是工作实践与专业学习之间的轮换,基本要求是产业部门及时反映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并通过双方合作直接作用于人才培养过程,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区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探索校地互动培养应用本科人才的理论与实践,从而真正形成我校人才培养的特色,从而对全国的应用性人才培养作出积极贡献。

培养环境优化。应用性人才培养需要创造优良的培养环境,主要包括文化环境、硬件环境和教学平台环境。在文化环境建设方面,要继续发挥“一体两翼”学生素质教育格局作用,推进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主要包括素质拓展的项目实施、校训校风的宣传教育、文化环境的建设营造和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等;还有职业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一线工作应该具备的创业精神、职业道德和敬业态度。在硬件环境方面,要明确创办应用型高校并非可以减少投入,相反必须增加投入,因为应用型高校的教学环节更加复杂、实验设备投入更多、设施条件要求更高、教学改革力度更大、能力培养成本更多,这都需要有更多的经费投入来予以保证。这点已经在我校这几年的转型发展中得到充分证明,我校两个校区建成、硬件条件配套和教学设备投入已经为我校培养应用性人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在教学平台建设方面,应用性本科教育着重需要加强实践平台建设,要注重校地互动共建公共服务平台和职业能力培训平台,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着力建设合作关系稳定、实践项目多样的综合性实践或实习基地。同时还要加强教学管理平台建设,要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积极完善选课制、主副修制、转专业等学分制配套措施,改进学生注册、选课、评课、教学评价、考试、成绩评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学籍管理手段。要加强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种教学资源建设。

猜你喜欢

应用性应用型办学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对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策略的探析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人的行为方式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性研究
既有检测技术在老旧混凝土强度检测中的应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