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范大学学生的素质及其培养
2010-04-04徐仲伟
徐 仲 伟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 400065)
论师范大学学生的素质及其培养
徐 仲 伟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 400065)
作为未来人民教师的师范大学生,不仅应当具备优秀的社会政治素质、坚实的专业基础、娴熟的科学育人素质、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的人格魅力、公允博爱的情感素质,还应具有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相关的人文艺术素质、良好的体育体能素质和社会工作的组织能力。培养这些素质,不仅关系到师范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问题,更关系到其未来的教育对象,进而影响到我们民族的未来。
师范大学生;素质;培养
21世纪是一个世界政治多极、文化多元、经济多向、社会多变的世纪。在中国,要全面建设小康,逐步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然出现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利益趋势,以及人们心灵深处的一系列变化。在这种变化面前,作为未来人民教师的师范大学生应当具有怎样的素质,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培养,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师范大学生,从一定的角度讲,是大学生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仅是教育工作母机中的重要组成人员,在未来,更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因此,师范大学生的素质内涵是什么,如何进行培养,不仅关系到师范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问题,更重要地将来会影响到他们的教育对象,进而影响到我们民族的未来。
近年来,笔者经过长期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对我国师范大学生素质的内涵及其培养途径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现提出以就教于同仁。
一、优秀的社会政治素质
在当今社会,任何国家对其社会成员都有相应的政治素质要求。我国的师范大学生自然也不例外。首先,他必须有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基本的政治素质,即这种政治影响和指导下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必须有作为社会成员应该具备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锐敏性。但是,师范大学生仅有以上的政治素质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毕业之后要做好工作,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还必须具有其他专业大学生和社会成员更为丰富的社会政治常识、十分敏感的政治锐敏性和处理相关社会政治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涉及到各种政治问题时,通过自身对有关问题的准确把握和科学认识,去教育、引导和影响自己的教育对象,使自己的教育对象逐步培养起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应有的政治素质。
在调查研究中,笔者发现,师范专业的大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问题上,其关注度和认同度往往比其他不少专业的学生高;在对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我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学习的认真程度和学习热情方面也高得多;他们对有关的政治理论知识往往更熟悉;对待社会政治问题,往往更关注,了解的程度也更高。特别是在政治信仰方面,师范大学生中申请入党的人数、参加党课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对党的知识的了解,以及加入党组织的学生所占的比例,都往往强于其他专业的学生。
当我们在调查中问及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时,无论是师范专业的教师,还是学生,几乎众口一词地回答到:今后要出去当教师,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政治立场,没有相关的政治常识,能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政治要求的人吗?由此可见,对师范大学生政治素质的高要求,在师范类专业教育与学生培养过程中,已基本形成一种共识,成为一种规范,养成一种自觉。
当然,这并不是说师范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及其培养已尽善尽美。这只是与其他专业大学生相对而言的。有鉴于此,为更好地培养师范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我们在实施师范大学生培养教育的过程中,就应该更好地改进和上好“思想政治”类课程,通过发挥这一课程的主渠道作用,使师范大学生在政治理论知识方面有更全面的掌握、更深刻的认识,对社会政治问题有更理性、更科学的把握。同时还要让他们广泛深入地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培养其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科学的政治视野,让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流中形成更加坚定的政治信念,树立更为远大的政治理想,让他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去理清政治问题,把握社会发展的政治脉博,紧随社会发展的政治潮流,逐步培养起推进社会政治文明进步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师范大学生,才是合格的,才是符合社会政治时代要求的师范大学生。
二、坚实的专业基础素质
由于未来所要接触的工作的需要,非师范专业的大学生需要掌握的,往往是其所学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性知识。与之相较,师范大学生毕业后,由于其主要工作对象是中小学生,因此其主要任务是把自己所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传授给自己的教育对象。比如学习一篇中国古代诗词,其他专业的学生只需学习和了解这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或者再从艺术写作的角度了解一些它所采用的艺术手法、作品所表达的美学意蕴可能就差不多了。但是,师范大学生除了基本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之外,还必须对这一作品的时代背景、主要写作风格、作者的基本情况,以及这一作品与其他相关作品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写作风格和作者情况等,都应有较为清楚地了解和准确的把握。师范大学生只有学习并掌握了这些基础性的知识,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作品涉及的有关问题讲授清楚,阐述明白,并转化为受教育者自己的专业知识。由此可见,对师范大学生来说,牢固掌握其所学学科、专业的基础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师范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长期以来一直有所谓“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学术性”的倡导者更在意师范大学生对学科前沿知识的学习与教育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激发。“师范性”的倡导者则更强调师范大学生对专业知识基本内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理解、掌握和基本专业能力的培养。对此,一位从事师范教育多年并对师范专业教材编写十分熟悉的老教育工作者曾明确指出,师范专业的教材编写绝不能太多地写进学科专业发展前沿的内容,更不能写进虽属学术前沿,但还具有争议性的内容,而只能将那些已经被实践反复证明的、被大家公认的、具有真理性的、毫无争议的内容写进教材。总之,一定要高度重视师范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基础素质的培养。
近年来,社会有些反映,认为某些师范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学科的基本原理把握不准确,基本理论掌握不系统,基础知识理解不透彻,专业学习掌握的基本方法较欠缺。这固然与师范教育存在的其他问题有关,但也表明还存在着对师范大学生专业基础素质培养的认识不重视、不统一、不全面、不科学,过多地强调创造性人才培养,不重视专业基础素质教育的问题。
为此,在师范大学生专业基础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其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学习掌握这些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方法的培养。
在制订教学计划方面,要坚持以坚实师范大学生的专业基础素质为前提;在选用课程教材方面,坚持选用那些基本原理阐述透彻、基本理论论述清楚、基本知识介绍科学和易于学生掌握学习基本方法的相关教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抓好培养师范大学生学习所学学科、专业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掌握、运用这些基本专业知识的基本方法的传授。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将所学知识有效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人民教师。
三、娴熟的科学育人素质
所谓科学育人素质,既包括对实施教育的目的性把握和目标性认识,对受教育对象的准确认识与了解,还包括运用专业基本理论、有关科学知识、独特有效方法,以及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所采用的有效途径、工作手段、教育技巧和育人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科学的育人素质是师范大学生与其他专业大学生所具素质的重要区别,也是师范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最为重要的一种素质。
从当前师范大学生的培养与教育来看,往往比较注重专业素质的培养,也比较看重政治素质的养成,而对育人素质的认识与培养却比较忽略。不少人把科学的育人素质狭隘地理解和局限在仅仅是培养其对未来教育对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这一狭小的范围内。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不能否认,培养师范大学生科学育人的素质,应该培养其对受教育者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素质和能力,但仅仅局限在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认为,育人素质的内容,重要的是师范大学生对育人目的性的把握。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师范大学生都认为,不断提高自己所教学生的升学率就是育人的目的。这是对育人素质认识的一个极大错误。重视学生升学情况无可非议,但从育人的角度讲,其目的是要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具有自主意识、独立人格、善于学习、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对此,师范大学生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据调查,在育人目标上,也有师范大学生认为,是要在自己未来的育人过程中培养一部分学习努力、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尖子学生。至于其他受教育者培养得如何,是无所谓的。这种认识无疑是错误的。我们要将受教育者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就绝不仅有几个“尖子生”就行了,而应该是全体受教育对象。因此,师范大学生在培养科学的育人素质时,应把培养教育目标的整体性、完整性、全面性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使师范大学生在教育目标性问题上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认识。
我们知道,在未来的教育过程中,师范大学生将来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唯有对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情况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了解和恰当的把握,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有成效的育人工作。这就要求师范大学生在育人方面必须具备十分优秀的育人素质与娴熟的育人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育人效果。
另外,还应让广大师范大学生在知识传授、专业讲授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科学的知识、学科专业的特有思维方式、认识方法、专业学习中所揭示出的科学真理和科学专业知识创造中所反映出的科学精神,来开展育人工作,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育人素质的培养,包含对育人观念、育人意识、育人科学知识、育人技能,育人方法,育人艺术等方面的培养。在这一点上,广大师范大学生必须学好科学育人的有关知识,培养起科学育人的相关能力,提高自己开展科学育人工作的素质。教育学是研究育人规律的科学,其所揭示的育人本质、育人规律、育人原理、育人技能、育人方法、育人艺术,都是师范大学生在培养自己的科学育人素质时所不可缺少的。对此,每一位师范专业的大学生都必须高度重视。
四、良好的心理品质素质
师范大学生的心理品质素质,主要包括心理科学知识和自身心理品质两个方面。
心理科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主要涉及到人们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知识。从师范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心理科学知识的角度看,还涉及到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从心理学角度看,师范大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对受教育者施行教育,就是不断改变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使之向有益于其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过程。因此,在师范大学生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心理科学不仅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还应要求广大师范大学生学习掌握心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及工作方法。只有把握了人心理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学会了开展心理活动的有效方法,才能与教育对象开展以心换心的工作;才能通过对这些科学知识的有效运用,去引起受教育者心灵的振动;才能从内心世界打动被教育者,从心灵深处感染受教育者,从心理困惑上解脱受教育者,从而引导其形成正确的心理认知、向上的心理品格、积极的心理特征,达到教育的目的。
心理科学的知识素质是师范大学生首先要培养的。但仅有这种心理科学知识或运用这种知识开展心理教育的能力是不够的。当前,重要的是要让师范大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素质。
据了解,当前我国师范大学生中,心理健康状况并不理想,心理疾病不时发生,心理素质不够正常,心理品质不够健全,问题是比较突出的。一些师范大学生出现失衡的心理现象、偏执的心理情绪、压抑的心理疾患,个别的甚至出现强迫、焦虑、敌意、恐怖、人际敏感等心理精神性疾病。
师范大学生今后要教育好自己的学生,不仅要从不同的方面做到“言传身教”,使受教育者既从我们的教学中获取知识,学到本领,更要从我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行为中学会做事做人,学会处理社会问题等。因此,师范大学生个体的心理素质将会对受教育者产生极大的影响。师范大学生如能在读书期间就加强心理品质的培养,始终保持情绪稳定、思想活跃、积极向上、情感充沛、意志坚定、语言生动的良好状态,那么他将来一定会是一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反之,如果教师常常表现出心理失衡、情绪偏执、反映迟钝、畏首畏尾、遇事软弱、意志衰退,就不可能受到学生的欢迎,而且即使其在专业方面有一技之长,也是不能教好学生的。
要培养师范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素质,不仅需要让他们学习相关的心理科学知识,更要让他们到社会实践中去了解社会的复杂现象,认识社会发展的艰难历程,懂得人生成长的风风雨雨,知晓事物发展的成功与挫折,并清楚地认识到教育过程的长期性、问题的反复性、成才的复杂性。
从心理素质的角度讲,师范大学生还必须学会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培养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能力与素质。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认识和掌握心理咨询的科学知识,还要学习和掌握心理咨询的工作方法、有关技巧、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等。这样,才能在自己未来的工作中对受教育对象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咨询,排解学生的心理疾患,取得心理咨询的积极效果。
五、高尚的人格魅力素质
人格本来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但在这里,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发展、变化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所特有的综合模式。它是个体独具并有别于他人的一种稳定的特质,反映了一个人所具有的多方面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为一个人的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
气质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反映出的独特的风貌,即其言行所流露出的一种特质。这种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学识、品质。从一般意义上讲,人们习惯于将气质分为高贵、清秀、素雅、庸俗等等。师范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通过大学校园积极向上的环境与氛围,知识丰富的科学殿堂,文明有序的社会行为空间,充满生机、富有朝气的良好生活环境,培养自己高贵、优雅的气质,从而养成良好的人格素质。
从心理科学的角度讲,气质分为胆汗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的人在自己不同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中都可能反映出不同的、值得肯定的方面或应该否定的方面。这就需要师范大学生在养成应有的气质的同时,注意处理好自己的气质与环境的关系,克服自身气质中对于处理问题不利的方面。一个人的气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在不同的环境中或通过自身努力,能使气质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去适应环境,形成被社会认可的人格素质。
性格是个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此相适应的习惯的行为方式,一般反映在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意志、情绪以及感知、想象等思维活动中。从性格结构的角度,可分为理智型、疑虑型、情绪型;按心理活动的主要倾向,可分为外倾型、内倾型和混合型;以其表现特征来看,又有人把它分为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特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世故性、幻想性、忧虑性等10多种。师范大学生应把握好不同性格类型与特征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在不同社会环境中,让个人的性格行为产生积极的作用。当然,师范大学生只有让自己具备良好的性格类型与性格特征,才能使自己的人格素质变得更加丰满和高尚。
另外,在人格素质所涉及到的认知风格和自我调控等领域,师范大学生也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这个问题上,师范大学生不仅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有关方面的知识,更需要在学校这种特定环境中养成日渐稳定、日益高尚的人格素质。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常讲“身教重于意教”。这里的身教,就是指我们在自己的学生面前,自身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所表现出的人格素质,应成为学生的楷模,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一个性格优良、气质高雅、人格高尚的教师,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尊重,有的甚至影响学生成长终生。相反,如果一个教师所表现出的性格拙劣、气质庸俗、人格低下,不仅不能教好学生,而且会受到学生鄙视。这个问题,不仅是师范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极重要的内容,也是与其他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
六、公允博爱的情感素质
2008年10月9日温家宝同志在中南海邀请来自基层的中小学教师进行座谈时指出:“对教师来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李斌:《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国教育报2008年10月10日第一版)爱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有情感,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在阶级社会中,任何人的爱就其根本上来说,都具有阶级属性。鲁迅先生就曾经说过:“贾府上的焦大是绝不会爱林妹妹的。”
教师的爱应是博大无边的。因此,作为未来人民教师的师范大学生,必须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人民,热爱人类社会一切正义、进步的事业,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工作,特别是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对象,即受教育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爱的范畴是极其广阔的,因此,我们说师范大学生的爱应是博爱无边的。同时,也应看到,与爱相对应的情感素质,或者说这种素质的表达方式是恨。爱和恨是一对孪生兄弟。在阶级社会中,受阶级的价值导向的影响,我们常常在现实生活中对某些人或事爱得越深就越刻骨铭心,对与之相反的事就憎恨得越深。对师范大学生来说,对敌人,对破坏我们优越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的破坏分子,对一切反动、腐朽的东西,对影响和破坏我们教育对象健康成长的事物就应更加憎恨。
师范大学生不仅要培养博大无边的爱,树立憎恨社会丑恶腐朽事物的价值标准,还要注意培养爱与恨的表达方式,特别在育人的过程中要尊重客观事实,尊重每一个教育对象,施以平等、公允的爱。
教师的爱对学生来讲应该是博爱无边的、真挚深沉的、平等公允的。这种爱应不带个人偏见,不含利益倾向,不讲任何条件。如果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对某些学生的偏爱,这对其他学生就是危险的、不平等的,甚至是不道德的。因此我们认为:教师的爱是新型师生关系的桥梁。它将进一步促进教师与学生平等关系的建立,使师生之间产生信任感,能使师生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相得益彰,形成愉悦的育人环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
七、熟练的信息处理素质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各种社会信息不仅以成倍激增的方式充斥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其传播、获取与处理的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和手段构成的新的信息化社会的形成,更需要广大师范大学生培养并具备有效获取与熟练处理相关社会信息的素质。
首先,师范大学生应具有识别社会信息的基本素质。当今社会,各种信息以几何级的方式不断激增。在这为数众多、五花八门、纷繁复杂的各种信息中,师范大学生如何去识别、辩析和获取那些有用的、真实的、有益的、有效的信息,排斥和抵制那些无用的、虚假的、负面的、有害的信息,涉及到每一位师范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思想意识、学识能力、思维方式、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因素。由此可见,让每一位师范大学生形成识别、获取有用和有益的社会信息、抵制无用和有害的社会信息的基本素质,已经是师范大学生素质培养所必须。
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广大师范大学生还必须培养起通过BBS、QQ、W eb、博客、播客、虚拟社区、网络游戏、M SN以及各种新出现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方式获取新的信息,与学生进行各种信息交流的素质与能力。特别要注重通过与学生开展人机对话,给学生正确的信息引导,对学生中的不良信息、有害信息及时作出处理,进行有效抵制。
八、艺术的语言表达素质
语言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文字、符号、图像等方面的表达。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育人。这种育人的方式和途径,主要还是通过教师面对学生通过口头表达、一定的书面文字和符号图像表达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就要求师范大学生必须掌握明确的表达主旨、清晰的表达思路、准确的表达语言、严谨的表达逻辑。在口头表达方面,应做到铮锵有力、朗朗上口、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能启发学生思维,打动学生心灵,转变学生的认识。在书面表达方面,不仅要文通句顺,逻辑严密,语句通畅,有时还需要对问题层层深入,直逼问题的实质;有的需要循循善诱,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有的需要娓娓道来,让学生在明辨事理中获得智慧;有的需要创造意境,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在符号和图像方面,常常要借助符号和图像及多媒体等手段,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获得知识,受到感染,得到启迪。
师范大学生的语言表达素质既十分重要,又与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在要求上有很大不同。因此,在师范大学生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多开展座谈、讨论、辩论、演讲、口才培训等方式培养其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写作练习、病文修改等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通过PPT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符号、图像、进行表达的能力。
九、相关的人文艺术素质
这里的人文艺术素质,是指师范大学生应多多少少具备一定的影视、戏剧、音乐、舞蹈和美术等方面的技能与素养,要了解一点这些艺术的不同特点和规律,掌握一些组织开展这些艺术活动的技能与技巧。我们知道,在现代教育中,利用课外活动,有时甚至利用课堂活动,对学生开展影视、戏剧、音乐、舞蹈和美术等方面的艺术活动,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常用的手段和必须的内容。为此,有关师范院校、师范专业,不仅必须对师范大学生开展一般影视观念、戏剧理论、乐理知识、舞蹈技能、戏剧常识、美术鉴赏等方面教育,还要特别通过有关的课程和必要的活动,开展影视欣赏、戏剧表演、歌咏比赛、音乐大赛、舞蹈竞赛、绘画比赛、摄影摄像大赛等方面的艺术活动,使他们在校期间不仅获得人文艺术素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掌握组织和开展这些活动的知识与技能,培养他们未来从事学校人文艺术活动,开展人文艺术教育的基本素质。
十、良好的体育体能素质
在今天的师范教育中,当然需要广大师范大学生通过一定的体育课程的学习和有关体育活动的参与,锻炼起强壮的体格素质,培养起健全的体能素质。但这仅仅是师范大学生体育素质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师范大学生未来的工作是培养人,如何使其受教育者达到体格与体能素质的合格要求,对于当好一个教育工作者自然十分重要。为此,在师范大学生体育与体能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相关体育课程的教学和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使其加强锻炼,健全体魄,同时,还要使其掌握一定的体育教育知识、身体锻炼方式、体育竞赛技能和开展学校、班级体育教育、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的技能。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技能和方法,师范大学生才有可能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效地组织自己的教育对象,开展积极有效、丰富多彩、令人喜爱、受人欢迎的体育活动。
十一、社会工作的组织素质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种对教育对象的组织工作,是把不同的教育对象从四面八方汇集起来,按照一定的年级、班级、小组、社团以及党团组织等形式组织起来,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促进其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使之完成学习的任务,达到能力的锻炼提高,促进人格的养成与提升等等的一种组织活动。要达到上述目的,教育者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开展一定的组织活动,使所有受教育者在养成自身个性特征的同时,向着共同的成长目标,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形成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培育出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组织意识。这一点,对作为未来人民教师的师范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为此,我们一方面需要不断地加强、改进和优化大学生的组织形式与组织方式,通过有效的组织方式与形式、组织工作与力量,增强广大师范大学生的组织意识,学习相关的社会组织知识,形成必需的组织观念。同时,还要通过开展有效的组织教育和一定的组织活动,培养和提高广大师范大学生开展社会组织工作、进行有关社会组织活动、实现相关组织目标的素质。
总之,师范大学生的素质及其培养,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工程。对于这一点无疑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笔者仅对自己在这方面多年的思考、体会和认识贡献于大家,以期引起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索,使广大关心和从事高等师范教育的人们从不同的方面,更有效地培养和提高我国广大师范大学生的素质。
G65
A
1673-0429(2010)04-0072-07
2010—05—27
徐仲伟(1951—)男,四川自贡市人,教授,现为重庆邮电大学党委书记,硕士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本文系教育部2002年人文社科项目(023A 880038)研究论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