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区小学“本色课堂”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
2010-04-04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杨振威
■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 杨振威
江汉区小学“本色课堂”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
■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 杨振威
课堂教学永远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和主战场,也是教师综合能力的比武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效率。工作中,我们本着向课堂要质量的原则,引导教师聚焦课堂,从抓备课、上课、课后反思各环节入手,促进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本质,追求课堂教学的本真。
自2002年江汉区作为湖北省新课程改革第一批试点单位以来,我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现,新课改在实现课堂“三维”目标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课堂上也存在着“做作、花哨和低效”等一些违背教学规律的现象。为了进一步抓住课堂的本质,从2007年开始,我们在全区小学中开展了“直面真实问题,彰显本色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引导广大教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立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真实问题,研究并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切实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实现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经过一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要抓住课堂教学本质首先必须确立课堂真正的价值,即课堂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本,要实现从以知识为基础和价值取向向以人的发展为基础和价值取向转变。
2008年,我们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色课堂”的新理念,并分科制定了“本色课堂”的评价标准。“本色课堂”是指课堂教学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立足传授知识技能和课堂育人相结合。其本质特征就是“自然、朴实、高效”。
所谓“自然”,就是课堂要立足学科特点,按照学科知识本身的要求和学生的学情实际来设计和驾驭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自然流畅,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掌握知识和技能,回归学科本色。
所谓“朴实”,就是课堂教学要实实在在,教师对每一堂课都能准确把握其重点难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课堂教学不搞花里胡哨的形式,不浮华,不虚饰,以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学生的发展为本真,为学生有效学习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
所谓“高效”,就是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在课堂上实现,要把书本死的知识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转化成学生活的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达到人人能学会,堂堂任务能落实的好效果。
本色课堂的根本要求就是“教对、教会、教出学科味”。
所谓“教对”,就是要求教师全面完整地把握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既有“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还要求教师课前准确地解读教材和教辅资料,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科学把握教材体系和每一节课在单元中的地位与作用,把握单元与单元、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同时注重课堂育人目标,保证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正确、完整、不出错。
所谓“教会”,就是要求教师研究学情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始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从育人的高度,把学生看作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立体人,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做到因材施教。要确立“以学定教”的观念,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特点、兴趣、状态等开展教学,引导激发学生的情趣,使课堂成为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学堂,而不是只满足一部分学生需求的课堂。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进行课中调控,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让课堂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堂。“教会”还要求教师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所谓“教出学科味”,就是要求教师教出学科的本色味道。学科不相同,研究对象和特点也不同。教师要对本学科的本色味吃透,自觉培养学科素养。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出学科味”还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把课堂的知识传授与育人结合起来,通过培养学生优秀学习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当然,我们制定的“本色课堂”评价标准不是教条,更不是限制教师教学的框框,而是引导、激励教师追求课堂本真,去准确把握教学规律,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育人的质量。
责任编辑 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