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需要教育智慧(续)
———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采撷
2010-04-04陈红梅
■陈红梅
家长需要教育智慧(续)
———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采撷
■陈红梅
3.民主沟通的智慧
亲子互动是最常见的家庭教育活动。在沟通之时,家长的教育智慧更显重要。如何让孩子在平等的氛围中,感受到家长的尊重和重视,同时又不至于产生娇生惯养的弊端呢?陈鹤琴先生也提出了建议。
(1)尊重和相信孩子
陈鹤琴先生指出许多家庭教育的问题皆源于家长错误的儿童观。“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谬,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儿童的各种本性本能都同成人一色的。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我们为什么叫儿童穿起长衫来?为什么称儿童叫‘小人’?为什么不准他游戏?为什么逼他一举一动要像我们大人一样?这是不是明明证实我们以为儿童同成人一样的观念么?假使我们要收教育的良果,对于儿童的观念,不得不改变;施行教育的方法,不得不研究。”由此他认为观念变革是科学育儿的前提。他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幼”思想,要求家长热爱儿童并“爱而会教”。在研究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基础上,他提出“小孩子有小孩子的意志,小孩子有小孩子的人格,成人应当尊重小孩子的人格。”因此,陈鹤琴先生家庭教育的核心思想,即是充分相信儿童,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例如,他反对家长因为小孩喜欢偷吃食物而乱藏食物,认为这是以防贼的手段来对待小孩,会导致孩子逐渐会丧失自尊心,并与家长之间产生隔膜,引起人格的堕落。
(2)做孩子的伴侣
陈鹤琴先生从旧式家庭出身,他感到父亲过于严厉的家庭教育给他儿时留下了恐惧的记忆,因此,他成为父亲后,倡导变专制型为伴侣型亲子关系。正如陶行知先生赞誉的:“我们看他教一鸣,觉得他是个母亲化的父亲,姊姊化的父亲,但他从没有失掉父亲的本色。”他要求家长要“变成小孩教小孩”,希望家长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平等民主。陈鹤琴先生主张家庭教育要民主化,家长要平等对待小孩,尊重小孩的人格。他特别强调“做父亲的应当同小孩作伴侣”,呼吁父子作伴游戏。他提出“家长对子女应当有相当的礼貌”“做家长的不应迁怒于子女”,不能常常用命令式的语气去指挥孩子。基于儿童发展的不成熟性,他赞同并继承了颜之推的思想:“父子之间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他希望“家长待小孩不要姑息也不要严厉”,“一方面予以充分机会以发展自动的能力和健全的意志,一方面限以自由范围使他不得随意乱动,以免侵犯他人的权利。”
其二,以身作则。社会学认为,家长是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儿童的成长是在家庭中潜移默化地完成。陈鹤琴多次告诫家长:“做家长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则’这条原则”。如针对孩子说谎的问题,他毫不客气地指出小孩子说谎都是家长教的。他举了中国家庭中常见的两个例子。当有人敲门时,知行的母亲教孩子说谎:“知行你下去看看,若叩门的是某某夫人,你即对他说妈妈不在家,若他问妈妈几时回来,你说不晓得。”又有一回,知行的母亲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接待得非常殷勤。可客人出门后,就长叹一声:“讨厌呀!讨厌呀!”这分明是暗示孩子说谎。据此,陈鹤琴提出:家长要想小孩子诚实,做家长的自己先要诚实,自己不诚实,小孩子断断不会诚实的。
其三,积极暗示。陈鹤琴先生主张教育小孩子,家长最好多用积极的暗示,不要用消极的命令。他认为“一般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比较的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家长如何利用孩子的这一心理开展家庭教育呢?他举了自己亲身教子的例子。有一回,一鸣在玩一块破烂棉絮,陈鹤琴先生没有对他说“这东西是脏的,有气味的,赶快去丢掉”,而是用积极的暗示去指导他,说:“这是很脏的有气味的,我想你一定不要的,你要一块干净的,你跑到房里去问妈妈拿一块干净的。”他听了,就跑到房里去换了一块清洁的毯子。他认为,如果只是一味批评和否定孩子,孩子非但不能改过,反而会慢慢养成顽皮的恶习惯。
4.随机应变的智慧
家庭教育中许多问题错综复杂,同一现象可能是由不同原因导致,因此家长应具有随机应变,灵活地处理种种问题的能力。正如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肯定的:“陈鹤琴先生此书(《家庭教育》)所述各种教育方法,或宽或严,都以事体的性质为根据,不以施教育的人为转移。”
(1)因事而异
小孩子喜欢哭闹,这是许多家长比较头疼的事。陈鹤琴先生以此为例,阐述家长应对复杂家庭教育问题的二条对策。
第一,明察秋毫,找明原因。陈鹤琴先生指出:“哭是痛苦的一种表示,不论大人小孩决不会无故而哭的。当小孩子哭的时候,做父母的就应该去推求他哭的原因和止哭的方法。”如小孩子饿了、尿湿了、生病、不舒服、疲乏、气闷、受惊吓、见到陌生人都会哭。总之,由于哭的原因不一样,所以做家长的止哭的方法也要随机而变。而如果不知道孩子的需求,一听见哭就去抱或摇,养成坏习惯,家长就会吃苦头了。
第二,拒绝孩子以哭要挟家长。许多孩子都喜欢以此方法来让家长妥协,获得满足。陈鹤琴先生认为“其实小孩子哭哭是不要紧的。他‘一哭不遂’,以后就不会再哭了。以哭来要挟是小孩子的惯技,非但不雅观,而且是不好的习惯,所以做家长的应当毅然拒绝他。“
(2)遇物而诲
在陈鹤琴先生眼中:初生的小孩子比各种初生的动物都来得柔弱。对小孩子的教育要顺应孩子的学习规律和方法。据此,陈鹤琴先生提出了著名的观点:“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他认为,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书本主义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儿童需要活的教育,教材应是活的,方法应是活的,课本也应是活的。若要为儿童谋福利,家长和教师要尽量利用儿童的手、脑、口、耳、眼睛,打破只用耳朵听,眼睛看,而不用口说话,用脑子想事的教育。他还将陶行知先生描写中国教育时的两句名言: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改为“活教育”的重要观点: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三、家长应如何提升教育智慧?
从陈鹤琴先生的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其心目中家长提高教育智慧主要有两条途径:
1.理性地爱孩子
陈鹤琴先生是杜威的学生,因此他的教育中有鲜明的“儿童中心”色彩。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他热爱的儿童。1981年六一儿童节时,他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不忘儿童,并为儿童节题词:“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一切为四化。”(《光明日报》1981年5月28日)1982年,他在连说话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写下了“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的肺腑之言。
他提出许多家长以爱孩子的名义不让孩子自由活动,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小孩子试验物质可以得到许多经验,长进许多知识。做母亲的也未尝不喜欢他们的儿童经验丰富,知识长进;但是因为恐怕小孩子衣服弄脏,皮肤受伤,所以常常去阻止他们。其实皮肤损伤是不要紧的,衣服弄湿弄脏,只要替他们换换罢了,何必阻止他们呢?常有做家长的不明了这一点而去禁止他们的小孩子,真可谓‘爱之而实则以害之’了。”因此,陈鹤琴先生强调,家长要给孩子真正的爱,“做父母的必须明白爱小孩子的方法”。他批评传统家庭教育中过分溺爱和专制管教两种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于前者,他建议“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要溺爱”。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生活、自立和做人,而不是代孩子“吃苦”,因此提出活教育中的两个原则“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对于后者,他指责家庭教育中专制管教的后果只能是疏远亲子关系,摧残儿童的创造力,束缚儿童的思想。
2.学习和研究
科学教育观念是教育智慧孕育的沃土,也是教育智慧萌发之本。家长要提高教育智慧必须努力学习和研究家庭教育,与孩子共同成长。“‘做家长’是一桩不容易的事情。一般人太把这桩事情忽视了,太把这桩事情看得容易了。我们晓得栽花有了栽花的学识技能,花才能栽得好。养蜂有了养蜂的学识技能,蜂才能养得好。育蚕有了育蚕的学识技能,蚕才能育得好。甚至养牛、养猪、养羊、养马、养鱼、养鸟莫不都要有专门的学识技能。而一般人对于自己的儿女反不若养鸡、养蜂、养牛、养猪来看得重要。我们只要是一个人就好象都有资格可以教养儿童的。至于怎样教养,怎样培育,事先既毫无准备,事后更不加研究,好像儿童的价值不及一只猪,一只羊。这种情形在中国非常普遍,司空见惯。我愿普天下做父母的,在未做家长之前,应当自问他有没有研究过怎样教养他未来的儿童,自问他自己应当有什么资格才配做父亲,应当有什么资格才配做母亲。对于儿童的生理,对于儿童的心理,在既做了家长之后,自问是否有相当的研究,相当的了解。我们应当如何以身作则,做小孩子的模范,如何教育儿童,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分子。”陈鹤琴先生不仅是如此说的,也是如此做的。从自己的长子陈一鸣1920年12月26日凌晨2点零9分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对儿子进行个案追踪长达808天。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陈鹤琴先生得了这个实验的中心,于是可以把别人的学说在一鸣身上印证,自己的学说在一鸣身上归纳。”正因为,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思想均来源于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心得,洋溢着个人的魅力和自身的智慧光辉,也正是因为这样其家庭教育思想才具有顽强和鲜活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思想对21世纪今天,对许多充满焦虑、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现代家长而言,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家长借鉴。
(作者单位: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