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润隆中竞风流
———湖北省第九届思想品德优质课暨说课评比活动纪实
2010-04-04吴又存
■吴又存
雪润隆中竞风流
———湖北省第九届思想品德优质课暨说课评比活动纪实
■吴又存
2009年11月15日,湖北省第九届思想品德优质课暨说课评比活动在美丽的古城襄樊拉开了序幕。恰逢第一场大雪飘然而至,但寒冷的天气丝毫挡不住老师们探求真知、追求教育理想的热情。600多名思想品德教师和教研员齐聚襄樊五中和七中观摩了此次活动。“雪润隆中竞风流”,经过两天紧张而激烈的角逐,活动评选出一等奖34名(优质课14节、说课20节),二等奖43名(优质课15节、说课28节)。来自全省各地、市、州的77名选手为现场听课的教师展示了各自不同的教学风采,可以说“整体上档次,选手上层次,特色更鲜明,质量更上乘”,是一次技艺的切磋、精神的洗礼和文化的共享。
一、本次思想品德优质课大赛呈现的亮点
1.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彰显了学科特色
思想品德学科应始终关注学生灵魂的塑造、心灵的生长和精神的充盈。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这次授课的每位老师都做到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首位,兼顾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在课堂上,准确把握了认知的“导向”而非“主导”作用,更加注重了情感与行为的发展,正确处理了知、情、行在学生的品德和心理发展过程中地位和作用,体现了本课程教学的血肉和灵魂。
例如,荆州市监利县实验初级中学的廖智老师在教授《让生命之花绽放》时,注重课堂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选取2009年10月24日发生的长江大学大学生在长江荆州宝塔湾江段舍己救人的事例,教师首先呈现英雄学子陈及时、何东旭、方招的照片,深情讲述三位大学生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见义勇为,献出宝贵生命的感人事迹,然后追问:“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的感受是什么?你想对这三位英雄说些什么?你又想对英雄的母亲说些什么?”从而让学生对生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激发了学生向榜样学习的情感和动力,认识到要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不断奉献爱心、延伸生命的价值。
又如,鄂州市燕矶镇车湖中学的李春燕老师上《感激父母》一课时,适时播放了媒体最近纷纷报道的我们湖北出现的一位让世人关注的“暴走妈妈”的相关视频,坚持日行10公里暴走减肥、割肝救子的真实故事深深打动了学生,让学生懂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父母是我们生命的最好守护者,从而激发出学生发自内心地感激父母、孝敬父母的情感。
2.新颖而独创的教学设计,提升了教育品位
真正的一堂好课,重要的不是讲得好,而是设计得好,教师是整个课堂的导演和总设计师。本次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都不仅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资源等实际出发,而且综合考虑了教学策略、教学环境、学习方式、学情分析、媒体的规划与运用等元素,教学过程得到了优化,课堂上有深入浅出的阐述、有峰回路转的指引、有口吐莲花的争辩、有水到渠成的归纳。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令人神清气爽、耳目一新。
如,武汉市二桥中学张婷婷老师教授的《感受青春,祝福青春》一课构思巧妙,一气呵成。将整堂课设置在“我和青春有个约会”的特别节目中,设计了青春之约三站,分别是:幸福的青春、珍贵的青春、永恒的青春。为了生动形象地引出主题,在课堂上分别请出学生扮演嘉宾“功夫熊猫”“七仔”“慢羊羊”,然后让嘉宾围绕主题与学生对话、交流和总结,从而让学生体验自己拥有的幸福青春,热爱自己的青春,培养一种阳光心态,青春不老,精神永存。
譬如,随州市经济开发区淅河二中施红艳老师在上《学会合理消费》一课时采用“红线串珠”的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一起游览随州市风景名胜区——美丽的大洪山,将旅游过程与消费剧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依次设计了“游前准备”(拟订旅游消费方案)、“游在旅途”(选择徒步登山绿色消费)、“游中小憩”(消费时更重精神需求)、“游后感悟”(总结消费宝典)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可谓浑然天成。学生在徜徉山水之间,学会了合理消费,确立了绿色消费观,树立了正确、理智的消费意识。
3.科学而合理的问题呈现方式,凸显了教学实效性
教学中的问题呈现方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口,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水平和自主探究意识的高低、思维活动的强弱、学习心理的健康与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这次授课的每位老师都改变了传统的直接呈现问题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避免提问过程中直白和干瘪的窘态,而是将问题融入学生熟知而感兴趣的生活背景中,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不仅仅去记忆,更多的是去分析、判断、体验、领悟、发现、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唤起他们探美求真的欲望,为其最终解决问题搭建好桥梁。
如,荆门市沙洋县毛李中学简志君老师在教授《理智面对学习压力》时,分别播放了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胜利夺冠、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上遗憾退赛、2009年在上海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上完美归来的录像短片,然后让学生理性分析面对压力的心理状态与比赛成绩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承受压力,以积极的心态和行为从容、理智地面对学习压力。
又如,恩施市来凤县百福司镇民族中学夏琴老师上《拒绝不良诱惑》一课时,多媒体呈现了“温水煮青蛙”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讨论和交流:青蛙为什么在非常危险的情况下反而得以生存,但在舒适的环境下失去生命?你想对青蛙说点什么?问题呈现方式精巧而有趣,学生领悟到在看似平静的生活环境中,却隐藏着很多诱惑,不能麻痹大意,要弄清事物的本质,用清醒的头脑和坚强的意志等拒绝不良诱惑。
4.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赋予了真心和温情
“最是情深能动人”。综观本次优质课大赛,很多教师不仅能从课本中拎出“道”来,更能挖出“情”来,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充满智慧和哲理的情感世界,让师生共同感受到生命力量的涌动与人生质量的提升。他们的课不仅仅教在课堂上,而是教到学生的心中,并逐渐内化成信念,成为他们素质的一部分。
武汉市粮道街中学李海霞老师的说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在导入新课部分,李老师和学生一起激情朗诵她改编的诗歌《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骄傲,我是中国人/黄河长江是我沸腾的血液/长城是我扬起的手臂……在主题升华践行民族精神部分,李老师缓缓展开了一张《长江日报》,上面刊载的是2008年5月17日晚由新华社记者在武汉市洪山广场拍摄的一幅照片,照片上一名可爱的孩子跟随妈妈捧烛致哀,悼念地震灾害中的死难者,神情庄重而肃穆……“情动于中而发于言”。李老师坦诚地告诉大家:照片上的主人公就是她们母女俩!在《让世界充满爱》背景音乐中,李老师讲述她和她女儿照片背后的故事。自己的经历都是绝版,别人无法复制和克隆。李老师利用自身经历作为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其人文教育功能,激起师生情感共鸣,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克难奋进的民族情怀,要用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本次思想品德优质课大赛暴露出的不足
1.有的活动设计脱离目标,出现油水分离的现象
课堂上的活动设计应紧扣教学目标,遵循目的性原则,将开展的活动与呈现的内容融为一体,做到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化的有机结合。但大赛中部分教师忽略了活动内容化,在课堂上没有充分地引导学生通过感悟和交流达到明理的目的。
如,有的教师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没有进行明确的分工和任务安排,更没有活动的程序和步骤,尽管热闹非凡,但显得花里胡哨,流于形式。有的讨论时间只有短短几十秒,教师就击掌叫停,匆匆煞尾后即刻让学生发表“高见”。由于没有充分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空,教师在课堂上又缺乏等待意识,使得很多活动难以深入人心,自然缺乏有效性。又如,不少教师习惯了一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在快下课时,为了掀起所谓的高潮,动辄让全体学生站起来,举起握拳的右手,振臂高呼。须知,口号式的语言并不能真正震撼心灵,教学需要的是潜移默化的熏陶和灵魂的抚慰,而不是空洞的喧叫和震耳欲聋的呐喊。
2.部分教师对教材处理不合理,存在走极端的情况
教材是课程标准具体化和活化的有效载体,是新课程理念的主要体现,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此次优质课大赛中部分教师对教材处理上不合理,存在着两种走极端的现象:一种极端是“抱着教材打滚”。迷信教材,死抠教材,把教材奉为圣经,拘泥于教材,唯恐“越教材半步”,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另一种极端是“曲解甚至抛弃教材”。把教材看作“橡皮泥”,随心所欲地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或者对教材采取根本不理睬的态度。教材毕竟是课程专家依据课程标准精心研制出来的,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在上课时“目中无人”固然不对,课堂上“心中无书”也是不妥当的。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提出:“教师不能光看一本教科书,要看到大江大海。”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破其卷,取其神”,进行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设计,“深钻细摩品真味”,领会其精神实质。教师不再只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教材的再度开发者,需要把教材和生活图片、杂志报刊等文本资源和影视节目、网络等音像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从而合理地进行调配。这才是我们对待教材的正确态度。
3.有的课堂材料堆砌,忽略了生命对话和自主构建
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指出:“不承认学生的‘自主建构’,价值引领就有可能蜕化为强制、粗暴灌输,就是把学生当成没有生命的物,而不是有自由意志,有丰富明敏的内心世界,有独特判断需要与能力的活生生的人。”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学生学习应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然而,此次大赛中部分教师忽略了生命对话和自主构建。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授课的材料堆砌,令人目不暇接。教师没有在素材的选择和挖掘上下足功夫,材料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教学环节庞杂、凌乱,导致学生疲于应付。在本应该深化和升华的地方,学生却浅尝辄止。学生因为没有真正走进材料中去,也就没有了体验和感悟。
我们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选择精炼、典型的材料,果断地剪掉一些“枝枝杈杈”的多余环节,在此基础上,巧妙地撩拨、艺术地点化、无痕地熏陶、智慧地指导,引领学生攀登情感的高山,自主填补生命的苍白,关注学生内部灵性的生成和润泽,加强对学生的生命存在及发展的整体关怀。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一节课也许并不能立刻改变什么,但是我们相信,有一些东西已经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透过省优质课评比这扇开满鲜花的窗户,我们仿佛看到了思想品德课程阳光普照、馥郁满园的春天!
(作者单位:武汉市解放中学)
责任编辑 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