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教育”模式解读
2010-04-04葛声海
■葛声海
“爱心教育”模式解读
■葛声海
何谓爱心?爱心就是以爱为本,以心爱之。爱什么?爱自然,爱社会,爱别人,爱自己。何谓爱心教育?爱心教育就是以人为本,以爱育之。怎样育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展人。爱心教育,爱满天下。所谓爱心,就是疼爱孩子。“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疼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疼爱千千万万的孩子,显示了教师职业生命的根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就是一种教育。谁有爱心,谁就把握了教育的真谛。
一、爱心教育背景
1.激素时代
一种“新”的儿童成长观念正在形成,即“超级儿童”的观念。为了阐释这种观念,甚至有人创立了“胎教综合大学课程”。面对这种现象,《南方周末》一位作者不无忧虑地指出:“这是一个万物都注射了激素的年代”。我们吃着早熟的水果、蔬菜、粮食、看着早熟明星的表演,读着早熟作者的文字,祝愿自己的下一代在早熟者的行列里名列前茅。也许再过若干年,人世间的万物都将不再拥有童年,童年概念将在人们心中消失,儿童这个词所指的将不过是年龄较小的成年人而已。
2.泡泡阅读
一所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为教师和学生的精神成长而准备的书籍。我国第四届全国国民阅读抽样调查显示,国民阅读率连续6年呈下降趋势,并首次跌破50%。调查发现,今天的父母最希望孩子读教学参考书,今天的老师也极力鼓励学生读教学辅导书,翻开书包,便是《阅读宝马》和《优秀作文》。那么,儿童希望看什么书呢?儿童不喜欢看这些书,至少说最不喜欢看教辅读物。“没有阅读的学校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我们没有教育,只有训练。
3.全民奥数
现如今,“孩子的书包越来越沉重”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减负对教师来讲,主要是向课堂要质量,少留家庭作业。奇怪的是,学生照常“起得比鸡早,做得比牛累,睡得比狗晚”。周六周日,“正规教育体系”加上“影子教育体系”造就了一个“灰色地带”。许多学生上奥数班并非自愿,而是被家长所迫,家长又是被学校所迫。为了升学率,为了创收,减负遭到学校、社会“不合作抵抗”。“奥数”不仅增加作业负担,浪费学生宝贵时间,而且造成心理压力,这实在是对学生的摧残。
4.健康较量
从1985年开始,我国进行了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最近20年青少年体能素质在持续下降。教育部对7~22岁城乡男女学生进行的体质健康监测也显示,自2000年以来持续下降,专家总结为四个字:“软、硬、笨、晕”。软,就是肌肉软;硬,就是关节硬;笨,就是不协调;晕,就是神经晕。青少年“高身材、低体质”让他们显得“外强中干”。16年前,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披露了中国孩子生存能力的很多弱点,曾引起许多人反思,悲哀的是如今反而加剧了。
二、爱心教育目标
1.爱心德育。道德是人的一种文化创造,它出于人自身的需要。它是立身的根据,行为的准则,所以德育是教育的灵魂。人们常说,如果身体不好,是废品;如果智育不好,是次品;如果德育不好,是危险品。我们绝不能出“废品”“次品”“危险品”,疼爱孩子就是要以人为本,以德育德,育出“正品”。母庸讳言,在笼罩考试文化的今天,仍然是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些问题导致了德育地位的缺失和德育作用的丧失。所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办学方向和教育质量的保证。学校德育的目标是什么?学校德育应当传递正向价值、培养良好习惯,父母的启蒙之道,教师的为师之道,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所以,“以人为本,关爱至上”将成为爱心德育的基石。
2.爱心智育。智力是人的一种智慧潜能,它是产生新思想的思维能力。基础教育只能是为人的发展打下基础,并不决定人的一生。《北师大人才调查》结果显示:400名优秀人才中,有54%的人没上过正规大学,他们的成就主要是靠实践取得的,是自学成才的。《美国优秀人物溯源》结果表明:400名政界、学界、军界的优秀人物,半数以上都是学习困难者,成绩平平者。就是这些平庸之辈,却成了中外历史进程中的著名人物。智育的目标是什么?一位外国教育专家说“行”,就是使学生“我能行”。“行”就是学生可以学好,学习可以成功。“我的学生都能成才”,这是教师的教育信念。智育的最佳状态是以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带动逻辑思维的训练和知识的增长。
3.爱心体育。身体是生命的载体,它蕴含着生命的智慧。体育不仅是强身之育,而且也是强心之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健康人格要以健康体质为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的目标就是:健康第一,全民健身。所以,“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的思想永远具有现实意义。思想是身体智慧的一部分,思想可以转变成信念,信念又会转变为生物机能。所以,信念是一种能量巨大的驱动力,它为人的健康、生命创造出生理基础。身体是生命智慧的居所,人应学会关注生物钟,学会关注感觉,实质也就是学会关注我们的身体智慧。所谓早期开发,主要是身体开发,儿童天性好动、好玩,家庭和学校都不能压制,否则身体的智慧就会退化。
4.爱心美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育是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活动,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实践。它是培养人的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即促进人的审美发展的教育。美育的目标就是在科学与人文教育中,发展完满的人性,“最大限度地利用每一个感官,享受世界通过大自然赋予你的几种接触方式揭示给你的快乐和美”。中国美学家叶朗认为,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一方面是对蔡元培以来的重视美育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则是对于21世纪时代呼唤的一种积极的应答。可以认为,如果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也不能获得人性的完满,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三、爱心教育理论
1.哲学理论
周国平《周国平人文讲演录》认为,孩子会带给我们全新的体验。我们从小最擅长、最在乎的不是爱,而是被爱,直到做了父母,我们才真正学会爱。对孩子的爱有一个特点,就是极其本能,极其强烈,不由自主,不可遏止。对孩子的爱是一种被迫的主动。从这种爱完全是一种本能来说,是被迫的,你要不爱已经不可能了;但是你又完全是心甘情愿为他付出的,根本不是为了回报,也的确不求回报,所以说又是主动的。同时,这种爱是一种自私的无私,孩子是你自己的,所以说是自私的,但你可以为他做一切,甚至牺牲你自己的一切,所以说又是无私的。我认为对孩子的爱是最鲜明地体现了爱的本质,这个本质就是,爱是给予不是获得,是奉献而不是索取。
2.社会学理论
于光远《我的教育思想》认为,我是“爱的教育”的拥护者,我愿意看到有更多的人具备这样一种情感的素质,更多地去爱自己接触到的人。如果教育者本人是有这样一种情感的人,他是会使受教育者的情感受到自己的影响,并向这个方向发展的。更重要的还是教育者用一种爱心不断影响受教育者,这对于培养人的素质中的爱心也是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这种情感是最早发生的,也是最普遍的。除了自幼失去父爱和母爱的人,每个人基本上都有或者都有过这种情感。当孩子还很幼小的时候,作为教育者的父母,对于这种爱的教育,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在爱的教育中,对于爱的情感,基本上是两条途径:一是通过传授晓之以理,二是通过感染动之以情。
3.教育学理论
顾明远《教育探索之路——对话顾明远教育思想》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能每个老师都知道这一点,但要做到这一点恐怕并不容易。首先要能爱每一个学生,有的老师只爱好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听话的学生,不大能爱学习不太好、不听话的、或者有点毛病的学生,这就不能叫真正爱学生。其次是要懂得如何爱学生,许多好心的老师不也是因为“爱”学生把重重的学习负担压在学生身上吗?这能叫真正的爱吗?爱应该有一个重要的基础,这就是信赖和理解。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让他们自主地活动、自主地成长。教师对学生的爱,又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爱。这种爱是对人类的爱,对民族的爱,对未来的爱,是伟大的爱。
4.心理学理论
朱智贤《朱智贤心理学文选》认为,国家教委召开加强少年儿童教育工作座谈会,并将颁布小学思想品德课大纲,在当前重智轻德的情况下,这是一件及时的、意义重大的大好事。在国民教育体系里,中小学是基础阶段,小学是基础的基础。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时代赋予他们的任务是光荣艰巨的,他们将建设和体验21世纪的美好生活。关心少年儿童,就要关心教育。情感这个东西很重要,如果能激发起孩子的道德情感,就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我当小学老师时有个体会:要使孩子的情感发生变化,就要喜欢孩子、爱孩子,这是一条最重要的规律。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学校起主导作用,还要社会、家庭互相配合,我呼吁家长都来配合学校的教育。
四、爱心教育内容
1.生命教育
爱心教育是关心生命成长的教育。2001年3月29日《扬子晚报》刊登题为“中小学进入事故多发期,校园意外为日均消失一个班”的报道,我国中小学生每年的非正常死亡人数都在一万人以上。这一事实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我国学校教育中关爱生命意识的淡漠。对人而言,生命体即身体,没有生命体的存在,生命就失去赖以存在的根基。所以,生命体是生命之源,是生命的载体。“教育即生命”是对教育本质的一种新认识,它表明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表达了教育的起点是直面人的生命,教育的过程是通过人的生命,教育的结果是促进人的生命。关心生命成长的主要途径就是教师之爱,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所在,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体现人的生命创造的事业。
2.习惯教育
爱心教育是潜心养成习惯的教育。20年前,86位诺贝尔获奖科学家在巴黎聚会,记者问一位老者:“在哪所大学或哪个实验室学到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老人说:“在幼儿园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道歉,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可见,在幼儿园学到基础的东西,从小养成的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有人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教育要抓根本,这个根本就是习惯。习惯,既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又是一切教育的最终结果。什么是素质教育?给学生的东西能管一辈子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因为,习惯是孩子成长的一把金钥匙。
3.个性教育
爱心教育是倾心保护个性的教育。个性与人格同义,但个性是人的个体差异性,人格就是一个真实的人,人格比个性具有更多的内涵和外延。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正确判断他们的兴趣和潜质,才是个性教育的智慧所在。台湾女诗人席慕容在《给黄金少年》中倾诉:“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要流下泪来/这里面会有我的孩子吗/如果真有/请你告诉我/那个昨天还有着狡黠的笑容/说话像个寓言与诗篇的孩子/那个像小树一样/像流泉一样/在我眼前奔跑着/长大了的孩子啊/到什么地方去了”。由此悟出,诗人对教育的忧虑、质疑和鞭挞。所以,我们应当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4.潜能教育
爱心教育是悉心发现潜能的教育。在总数约为140亿的人脑细胞中,经常处于活动状态的只有10亿,仅占总数的7%,因此,人脑蕴藏着巨大的潜力。用个形象的比喻,人脑的信息容量比国家图书馆还大百倍。在2001年“中国儿童想象力科研成果发布会”上,问“树上有5支鸟,猎人开枪打死了1只,还有几只?”结果,被调查的中小学生中99%回答“一只也没有了,因为都吓跑了”。但有一位小学生却作出了精彩的回答“还有3只,因为5只鸟是一家,打死了鸟爸爸,吓跑了鸟妈妈,还剩下3只不会飞的鸟宝宝”。由此感概,无拘无束地放飞创造与想象,本是孩子的天性和专利。许多东西我们可以等待,但对儿童不能等。对儿童我们不能说明天,他们的名字是今天。
五、爱心教育方法
1.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的核心是感动成长。感动成长是人受到教育情景的感化和召唤,造成心灵震撼和感悟的人生历程。教育是什么?它是营造一种生动的、具体的、形象的、感人的文化情景。情景是一种润泽、一种滋养,情景就是教育智慧的物化。情景里的教育让儿童认同,情景里的故事伴儿童成长,情景里的话语使儿童难忘。感动成长的目的就是给予儿童一生深入血液和骨髓的习惯和性格,以此去获取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此,德育需要采取如下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情感体验,教育的本质是影响人、化育人的心性品质,没有体验就不会深入内心。第二种方法是双向互动,“文化互哺”已经成为新的德育理念,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第三种方法是生活实践,道德源于现实生活,生活是道德的最好老师。
2.智育方法
智育方法的核心是少讲多学。“少讲多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少讲”是手段,“多学”是目的;只有“少讲”,才能真正“多学”;只有达到“多学”目的的“少讲”,才是高水平的“少讲”。只要能保证学生“多学”,教师的讲越少越好,因为“讲”是为“学”服务的。“少讲多学”的目的是实现优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智育可以尝试如下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先学后教”,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阶段,必须先学后教,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第二种方法是“先教后学”,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阶段,必须先教后学,以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第三种方法是“温故知新”,因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识是在旧知识基础上重组转化的。
3.体育方法
体育方法的核心是身体练习。身体练习是体育的主要手段,体育教学就是以运动技能教学和学生的身体锻炼为主线进行,把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融入其中。如果体育教学用智力活动代替身体练习,代替运动技能,这种体育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木之本”,这也就失去了体育的本质特征。为此,体育可以选择如下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激发兴趣,形成运动爱好,掌握运动专长,养成运动习惯,培养体育精神,成就终生体育的能力。第二种方法是面向全体,鼓励全员参与,尊重个体差异,做好因材施教,使每个人都可获取成功和愉悦,都能得到自尊和自信。第三种方法是阳光体育,积极落实课外体育,认真指导家庭体育,充分开发社区体育,真正实现终生体育。
4.美育方法
美育方法的核心是寓教于乐。寓教于乐是用愉悦的方式实现对人的教育,这个“乐”就是对美的体验过程,这个“教”就蕴涵在这个过程之中。也就是说,儿童在情景体验中有所触动和感悟,这就是美育的效果;儿童在情感体验中有所互动和表达,这也是美育的效果。因为在对美的这种体验过程中,感知敏锐了,情感丰富了,体验能力提高了,审美趣味提升了,主体心情愉悦了,这就是美育的独特作用。为此,美育可以实施如下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学习爱美,用美的声音、美的色彩、美的图案、美的形体作用于人。第二种方法是学习赏美,在崇尚社会美、观尝自然美、欣尝艺术美过程中,积累美的经验。第三种方法是学习创美,用自己审美的思想、情感、知识、技能去创造美的作品。
责任编辑 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