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摩语言细节品出戏剧味儿
——剧本教学教法初探
2010-04-04叶菁
■叶菁
揣摩语言细节品出戏剧味儿
——剧本教学教法初探
■叶菁
剧本教学是让许多教师颇感为难的一种课型,这学期,我执教了剧本教学《皇帝的新装》的研究课。几经易稿,在以深钻教材见长的教研员的指导下,由惑到明,由疑到悟。思想在无数次碰撞中渐渐成熟,对剧本教学的理解也愈来愈清朗,愈透彻。下面就以这课中的几个教学片段设计来谈谈我对剧本教学的理解,尤其是利用揣摩语言细节的方法来进行教学的一些想法。
一、入情入境地读——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把握人物形象当然是剧本教学的重点,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剧本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典型而极富特点的。而对于剧本的“读”,应该也是有层次、有方法、有技巧、有变化的。
(一)整体把握地读文
关于如何切入剧本教学的点,我前后设计了三次,分别是这样的:
第一次:按道理说,同学们是旁观者,大家都如此清楚这是个骗局,可是那些观众、治理国家的大臣、官员包括皇帝却为什么都上当受骗了呢?让我们一块儿走进剧本去寻找原因吧。默读第一场,想一想,皇帝为什么会受骗上当,找到原因,并在一旁写上简短的三言两语。
第二次:有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骗子的骗术为什么会进行得这么一帆风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心甘情愿地上当受骗呢?仔细读第一场,找一找这些受骗者的内心独白,注意品读台词的细微之处,在一旁写上你们的发现。
第三次:旁观者尚且清楚这是个骗局,可是那些治理国家的大臣、官员包括皇帝却都上当受骗了,原因何在呢?今天咱们就来深入探究一下他们上当受骗的原因吧,也许我们能从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之处找到答案。默读第一场,想一想皇帝为什么会上当受骗?聚焦到让你印象最深的细节上,从这些细节之中去寻找原因。
不难发现,在不断的修改中,给予学生读剧本的方法是越来越明晰了。我认为,剧本教学不同于其他文体形式的特点最关键之处在于,他是靠台词说话,尤其靠台词中的细节说话,让读者去思,让读者去品。刚开始,我以受骗的人物为线索,设计的是“在一旁写上简单的三言两语”,很简洁,但是学生只能从内容让去感受,泛泛而谈;后来,以骗子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内心独白,注意“品读台词的细微之处”,感觉学生关注的范围太窄,主体人物形象不够突出;最后,仍旧以上当的人物为线索,但是围绕点设计为“聚焦到让你印象最深的细节上”。细节体现艺术,因为细节的表现力是最强的。细节描写赋予人物以生命,赋予情感以活力,赋予形象以光华。因而最后整节课的落脚点在“细节”上,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充分从细节入手,学习品析人物个性化语言来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有声有色地演读
我曾经有过疑问,剧本教学该怎么去让学生去朗读?课堂时间如此有限,学生的朗读如何体现实效,体现效果?几经探讨,最后在这节课上,呈现出这样几种朗读的形式,使朗读有声有色,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1.个体朗读:咀嚼关键台词后根据表演提示或设计表演提示,读出人物形象特点来。
2.分角色串读: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原景重现。练读后老师以挑演员方式引导学生读出人物形象特点来。
3.学生评读:请同学们选择最感兴趣的行骗场面在小组里合作演读后再展示读,以读促演,以演促评,以评促读,然后将学生的收获回归到剧本中,形成双重的理解,真正让学生读出人物形象特点来。
(三)借助舞台说明巧读
舞台说明虽是剧本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的辅助手段,但它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细致展示人物性格、交代人物活动环境诸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赏读剧本时不可忽视对舞台说明的研究分析,它应当成为我们体察人物、解读文本的向导。著名戏剧家萧伯纳在写剧本时,甚至花几天时间去构思舞台说明,显见它的重要。因此,在感受人物形象时,不妨让孩子们学会借助舞台说明去淋漓尽致地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二、敲骨吸髓地品——品出鲜明的人物个性
著名的诗评家叶嘉莹有一段对古文《左宝贵死难记》中人物形象的评点很有意思:那篇文章写到左宝贵临出发前已经知道自己不可能再生还,于是就和他的母亲、妻子告别。当他和母亲告别的时候,母亲说:“汝行矣!”因为母亲是长辈,文章就写出了长辈的口气,说你不要顾念我,你去吧!当他和他的妻子告别的时候,他的妻子说:“君其行矣。”妻子对丈夫就比较客气,不称“汝”,而称“君”,说我虽然不愿意你走,可是你不能不走,那么你还是走吧。用了一个“其”字,口气就显得很婉转多情了。
多么有意思的语言品析!其实,剧本中的台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是栩栩如生的,于细微处见端倪。我以为,我们在品读剧本时,就应该像这样去细细地去品,细细地去咀嚼,不放过任何一个让人有感觉的词,有内涵的字,甚至标点,直至读出人物那无限丰富、无限精彩的内心世界来。
剧本《皇帝的新装》教学片段之一:
分析了第一场之后,学生进行了片段的表演读,已经充分了解了正是因为皇帝爱慕虚荣、想稳坐江山才让狡猾的骗子有机可乘,甘心受骗上当。第一场教到这儿本应戛然而止了,但老师却并没有放过“遵旨”这两个看似平常的词,而是进行了片段的表演读这样的处理。
师:这场戏在老大臣和官员的“遵旨”声中落幕,你们知道“遵旨”是什么意思吗?(提醒学生关注“遵旨”二字)
生:遵旨就是遵从皇帝的旨意。
师:对,那么同学们,再仔细地读读这个词,透过这两个字“遵旨”,你们仿佛听到了他们在心里对自己说些什么?(挖掘“遵旨”二字的深意,由此去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生:我仿佛听到了他在心里这样对自己说:“皇帝都相信了,看来世界上真有这样神奇的衣服呀!”
生:我认为老大臣可能会想:“皇帝的命令怎能违抗?看来我还是应该老老实实地去执行皇帝的命令!”
生:我认为官员可能会想:“万一我要是看不见这衣服,小命就难保了。遵从旨意,保命要紧!”
……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一个词,却激起了无数思维的涟漪,让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着他们的感受,思想着他们的思想。窃以为,这便是品析之魅。
三、入木三分地悟——悟出言外之意
漫画家丰子恺有两句诗我很喜欢:“尝喜小中能见大,还须弦外有余音。”这不仅是他漫画及其文字的特点,我觉得也适用于我们进行剧本中台词的品悟与理解。不少台词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往往是让人回味再三、越品越有味道的。
剧本《皇帝的新装》教学片段之二:
师:骗子的狡猾也是老大臣和官员上当的原因之一呀!请同学们特别留意骗子骗大臣之处,招招那可都挺厉害,骗人于无形之中啊。
生:假动作。
生:假热情。一连五个“请”,多热情呀!可这热情里却透着虚伪与欺骗。
生:假询问。
师:如果你是老大臣,你能读懂这“您一点儿意见也没有吗?”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吗?
生:其实骗子是想威胁老大臣一定得按他的话来说。
生:骗子想告诉老大臣的是:你不能有意见!
生:骗子说这番话就是想提醒老大臣不能“瞎说”。
师:原来,骗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想确保行骗的万无一失呀!
这语言背后的潜台词是非常丰富的。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慢慢走,欣赏啊!”学生们在琢磨中,在揣摩中,一个狡猾奸诈的骗子形象就“立”在眼前了,不禁大悟:果然手段高明也!
四、触及灵魂地解——解出剧本内涵
戏剧家曹禺说:“一部好的作品就是要让人随心所欲地去想,直至想到生活,想到人生,想到社会现实,想到未来。”这部剧本的解读应该是深刻的。用著名特级教师周益民的话说:“安徒生用他那双冷冷的眼在看着这出戏,在看着这些人。”
在第二课时中,我对皇帝这一人物形象的解读是这样设计的——
师:解读一个人物形象,还要学会“瞻前顾后”,这样才能展现出一个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快速回顾这三场内容,分析剧本中几处对皇帝动作神态的特殊描写)
师:在你眼前,浮现出的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生:昏庸虚荣,自大骄傲、专制残暴……
师:瞧,这就是那位皇帝。(课件出示图片)让我们推一个慢镜头,仔细看看他。(生哈哈大笑)
师:你们为什么发笑?
生:因为皇帝没穿衣服。
师:你们和那个纯真的孩子一样勇敢,敢说真话,揭露骗行。可老师有疑惑了:为什么这么多看到真相的观众也不愿意说实话呢?
生众说纷纭。
师:究竟是谁让皇帝赤身裸体地上街游行的?真正的幕后黑手是谁?
生:不仅有骗子,虚伪的助骗者,更是皇帝自己!
在笑中思,在寻中明,在谈中悟。剧本那深刻的内涵就在这笑中、这寻中、这谈中,一点一点地被孩子们挖掘出来了。还是崔峦说得好:“在语文教学中,浅入深出要不得,深入浅出最难得。”作为教师,不就是期盼着能将这“难关”如壶中水一般缓缓渗透学生的心么?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岸区长春街小学)
责任编辑 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