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训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2010-04-04武汉市武昌教研培训中心杨定成

成才 2010年6期
关键词:武昌区研训培训中心

■武汉市武昌教研培训中心 杨定成

“研训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武汉市武昌教研培训中心 杨定成

当下,教师队伍的来源渠道、知识结构、工作条件、培训需求等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教师教育工作中,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日益融为统一问题,而传统的教研与教师继续教育脱离的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当代教师企盼我们的教师教育机构,更加关注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问题、不同年级教学中的问题、教育发展变化后遇到的新问题,更加关注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和更务实的培训效果。

如何高效发挥教研、科研及培训部门的作用,更全面、更有效地提高教师素质,这是当前广大教师及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共同难题,“研训一体化”无疑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原武昌区教师进修学校、原中共武昌区教育局党校与原武昌区教研室、原武昌区教科所四家走到一起,成立了“武昌区教研培训中心”。遗憾的是,由于当时人们认识的局限和诸多因素的制约,大家对机构重组后的工作理念、管理机制、运作模式、发展目标、队伍调配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未能认真思考,只是将几个职能部门简单拼合,新机构并未带来人们所企盼的新气象。

新世纪伊始,武昌区被批准为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面对教师教育的新形势、新特点、新内容和新要求,这样的机构设置与职能定位,很难担当如此重任。

新时代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借鉴外地“研训一体化”的理念及其基本模式,重新组建“武昌区教研培训中心”,实现本单位“研训一体化”的体制创新。同时,依据体制决定功能的原理,科学设置中心机构,改善研训条件,增强服务功能,建立适应“研训一体化”的运行机制,整合与优化本区域研训资源,打造武昌地区教师“学习共同体”,也是为武昌教育强区提供智力服务与技术支撑的需要。

首先,我们着手“研训一体化”的机制创新。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武昌区教育局权衡利弊,谨慎取舍,摈弃拼盘式组合方案,根据教育部关于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指导意见和相关政策、法规,重新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武昌区教育局教研培训中心”,并实施内部职能转换与功能升级。教研培训中心为区教育局二级单位,中心领导班子由中心党、政一把手和分管教研、科研、培训的副主任组成。下设办公室、教研处、科研处、培训处四大中层职能科室,办公室统筹协调,教研、科研、培训相互对接,相继连通各片区学校,基本形成了区域性“大研训”格局,为“研训一体化”扫清了体制障碍。

其次,加强区域内教师教育的资源整合。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教育资源可分为硬资源和软资源。就硬资源而言,主要包括机构、基地及配套设备、后勤保障等等。2008年初,武昌区教育局教研培训中心以申报创建“县(区)级教师培训示范基地”为契机,将教研培训中心迁址至原首义路中学,新址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8200平方米。区教育局筹资600余万元,完善、更新了阅览室、图书室、综合档案室、综合实验室、微机实验室、语音室、电子阅览室、心理咨询室、心理活动室、心理培训室、教学资源中心、多功能报告厅、网络中心及体育运动场等配套设施,使武昌区教师培训机构的功能得到极大提升。2008年末,武昌区教研培训中心以全市总分第一的评估成绩,被武汉市教育局命名为市级首批“县(区)级教师培训示范基地”,从而为进一步创建国家级“县(区)级教师培训示范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师教育的软资源主要是各种人文资源以及诸多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习惯、传统、经验、技能、技巧等非编码性知识。基于此,中心安排人员,划拨专项经费,对武昌区域的上述两类资源,作了较为系统的调研、分析与规划,从四个方面加强对本区域教师教育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

一是依托大专院校教师,开发高端前沿资源。武昌区教研培训中心凭借其人文性科教大区的区位优势,在本区域高校及省、市教科研机构中,特聘了教援、专家80余人作为兼职研训人员,在中心整个兼职师资库人选中占50%以上,这一举措可保证武昌区研训工作的高端性与高品位。

二是依托名、特教师,开发特色经验资源。充分依托本中心的名、特级教师以及武昌区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吸纳优秀教师,常年活跃于教学第一线,采取现场示范、巡回问诊、研课磨课、校际交流、学术沙龙等形式,为一线教师解决新课改中遭遇的诸多疑点、难点问题,使之成为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生力军。

三是依托教研(备课)组长、骨干教师,开发操作技能资源。2007年以来,研训中心先后开办了中小学教研(备课)组长、骨干教师专修班30余期,共有470余人(次)中小学教研(备课)组长、骨干教师参加研修班学习,中心研训人员将本区域教学中累积而成的技能、经验以及焦点问题等原生态资源,经过筛选、转化、提纯,开发为研修班的优质课程资源,并与学员们一道作专题性研讨、反思与探究,使之内化为学员的“草根心得”,让学员们在校本研修中作实质性的引领,进而化作大众化的课堂行为,使得长期困扰研训工作的因“理论高位”与“实践低位”所产生的“落差”难题得以较好解决。

四是依托媒体、网络,开发信息技术资源。在众多的研训资源中,媒体、网络资源以其快捷、灵活、海量、价廉等优势而著称。为此,中心抽调精兵强将,以“让教师说话,为教师说话,说真实的话”为宗旨,对原《教育改革与探索》内部刊物全面改版,使其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活泼,更贴近读者需求。目前,本刊已出版50余期,为广大教师所钟爱。“武昌研训网”也已正式开通,因报道及时,容量较大,也赢得了一定点击率。“一刊”、“一网”的开办,使中心拥有了覆盖武昌、辐射周边、服务基层且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信息交流平台和研训资源中心。

我们认为,本区域的“研训一体化”要害在“体制”,难点在“机制”。我们将“运行机制”定位于“一个组织机构的工作系统(或态势)”。这一系统由工作流程、工作模式与工作制度等三大基本要素构成。如何建立“研训一体化”的运行机制?我们通过大胆尝试,不断调适,逐步形成了与现有体制相匹配的新的工作机制,确保了中心“研训一体化”工作的有序、高效、规范和平稳运行。

1.创建新的“研训一体化”工作流程。目前,中心的工作流程可概括为四句话:“中心统筹,三处互通,区校对接,循环推进”。

中心统筹:建立主任办公会制度,统一工作部署。自2007年起,中心每周一召开主任办公会议,各职能科室通报上周工作,提出本周工作计划,中心主任统筹,然后由办公室协调汇总,打印出《周工作安排》,发至中心各科室和所辖中小学校。这样,有效避免了各自为政、相互冲突或顾此失彼的现象。

“三处”互通:即实现教研处、科研处、培训处这三个职能处室在工作上的互通。“研训一体化”并不意味着培训和教研、科研三种工作形态彼此不分,相互取代,而是三处目标一致,但各有侧重。从纵向讲,“三处”互通而不互代。即研训内容互通,但切入点不同;研训方式互通,但实施策略不同;研训管理互通,但服务项目不同。从横向说,“三员”互补而不互替。具体地讲,即教研员、科研员和培训员下校联合,但任务不同;资源共享,但视角不同;成果互惠,但目的不同。

区校对接:区教研培训中心的机制理顺后,我们针对中小学在研训方面存在的或多头管理、或管理缺位、或管理无章等现象,征得区教育局同意,试行在中小学校新组建“教师发展处”,统领教、科、训工作,形成与区教研培训中心相对接的运行机制。这样区、校两级研训工作的机制相承,渠道相通,信息交换灵活,管理沟通便捷,有效提高了区域研训工作效率,目前这项工作尚处于调研试行阶段。

循环推进:具体地讲,即教研员重视全区教学工作反思,确定典型问题;科研员将典型问题确定为科研课题开展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科研成果;培训员将科研成果,通过培训的途径,让广大学校和教师共享。“三处”、“三员”互为条件和因果关系,随着时空变换,链接、交替成一个个循环圈,进而形成螺旋上升、循环推进的工作态势。

2.创建新的“研训一体化”工作模式。我们创建了与“研训一体化”运行流程相生的是三种最基本的工作模式,即“问题解决模式”、“课题驱动模式”和“项目引领模式”。

(1)问题解决式“研训一体”模式。

这一模式以发现问题、结合需要、形成课程、开展培训、实践检验为主线,旨在促使研训工作由单一指导型向研训互通型转变。具体操作是:课程的开发、实施与实践以学段学科室为单位,通过下校听课、调研、访谈等多种方式发现教师在技术上和知识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发培训课程,通过培训解决问题,进而通过实践检验培训效果,及时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发现新的关注点,聚合成新的研训工作循环。

(2)课题驱动式“研训一体”模式。这一模式以提炼课题、团队研究、形成成果、实践检验为主线,旨在促使研训工作由文本审读型向行动研究型转变。具体操作是:课题的提炼、研究、运用以学段科研室为单位,通过调研或借用教研所收集到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筛选、提炼,将典型问题形成研究课题,发挥团队研究和行动研究优势,抓实研究过程,促进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效益,并有效提升教师反思、提炼、研究、改进的专业能力。此模式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教师团队。

(3)项目引领式“研训一体”模式。

这一模式以区域规划、项目设计、课程开发、组织实施、实践检验为基本流程,旨在促使研训工作由规模数量型向集约精细型转变,并通过经典项目的实施,传播教育教学先进理念,引领学校办学及教师发展方向,顺应教育发展趋势,满足教育教学现实需求,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在项目引领式模式中,项目的设计、实施、管理、评价是关键。具体操作是:项目的设计、实施与检验以学段培训室为主体,项目组依据全区教师教育整体规划,提出综合问题解决式,综合课题驱动式“研训一体”研训情况和研训成果,结合全区教育教学工作阶段需求,具体通过集中培训和训后实践跟踪相结合的各种培训班来实施。

项目引领式模式实施的基本原则是,努力将常规的培训项目转变为研究性的变革实践,真正突出“训”中“研”的含量。具体实施时突出以下特点:在实践层面,以学校改进为本;在管理层面,区校双向管理以学校为主;在专业层面,以教育教学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在研究层面,以理念向应用转化为导向;在组织层面,以参与、合作、互动、分享为方式;在文化层面,以营造氛围形成自觉为宗旨。

应该指出的是,上述三种模式虽有一定区别,各有侧重,但相互渗透,相互支撑,进而相得益彰,充分显示出“研训一体化”的优势。

3.创建新的“研训一体化”规章制度。每种机制运行轨迹上,都由特定的组织机构参与,担当一定的责任,也就是形成了特定的制度来对组织、机构及其主体进行约束、规范,于是,内部制度建设也就提到了单位工作的议事日程。

我们经过对前单位的制度梳理和反思,采取删除、修改、合并、增补等方式,初步建立了体现“研训一体化”思想的制度体系。新的制度体系分为四大类,即科学决策制度、岗位职责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和评价激励制度,共70余项,经教代会讨论通过后付诸实施。这些内部规章制度以人为本,刚柔相济,权责分明,进一步规范了研训人员的工作行为。

“研训一体化”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常新的话题,特别是一些延伸性问题和衍生性问题会不断出现和产生,会加深其研究的难度和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探索与实践还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武昌区研训培训中心
向着目标拼搏
构建校本研训模式 提升教研活动实效
首都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简介
2020年创新教育实践线上研训系列活动持续开展
森浦上海展示培训中心
秋衣去哪儿了(外一篇)
2018 年妇女/性别研究研训班在京举办
五行真经(9)
北京市劳保所培训中心
武汉盛华种业精优品种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