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探究式高校音乐教育模式的思考
2010-04-04李凌燕
李凌燕
(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一、现状分析
20世纪后半叶,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传统的教学方法及人才培养模式对音乐教育走上规范化、系统化的道路发挥了不可否认的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和矛盾也慢慢呈现出来,尤其是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问题和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为:学生技能训练单一,缺乏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欠缺,学术研究能力差。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中小学音乐教师要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①,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②和“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③。而大多数学生走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后,由于缺乏主动探究的能力,对新课标要求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模式和艺术实践活动不能较快适应和胜任,遇到了一系列难题。
鉴于以上种种问题和矛盾,笔者深感高校音乐教育应大力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把探究精神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覆盖到本专业各门学科,渗透到课内课外,促进学生创造性与个性的完善发展。
二、理论依据
(一)研究背景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最早提出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学习和研究的过程及方法。教育家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示科学,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美国20世纪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学改革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创立了发现法(学生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在美国施行后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因此,采用探究式音乐教育模式,是新世纪、新时代的要求,是世界大环境的要求。
(二)核心内涵
探究式教学方法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学方法,即由教师引导,围绕某问题或课题,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质疑、探讨问题的机会,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以类似学术研究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应用。其立足点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着眼点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三)比较分析
接受式教学方法往往把学生置于被动的、依赖性较强的客体地位,导致其主动性受到压抑。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要转变这种教学状态,使学生的主动性不断得到挖掘、提升,从探究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终身受益的自学能力。
三、实施过程
(一)探究式教育模式的四个流程
1.发现问题
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目前的演唱水平为学生构建一个探究的背景框架,从某一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的轨道。例如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准备引导学生探究某时期的歌剧艺术,就可以亲自弹唱或播放一首著名的歌剧咏叹调,提出有待探究的问题框架:该咏叹调出自哪部歌剧?曲作者是西方音乐史上哪个乐派的人物?这一时期的音乐思想、创作手法、音乐风格体现在歌剧艺术上有哪些特征?一系列问题将拓展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究钻研的兴趣,成为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
2.分析问题
针对发现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音色特点、所属声部、演唱水平提出建议,和学生共同讨论研究,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再由学生课后查找资料,选择并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和这些角色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查找答案,通过资料的分析仔细揣摩剧情背景、人物性格、演唱要求等。随着分析的深入,学生对一些唱段的理解从开始时模糊的、零星的感性认识开始向理性认识升华,可以尝试着将自己的理解运用到一些片段的演唱实践中。
3.解决问题
经过分析问题这一环节,学生在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课后互相切磋,使一些问题尽快得以解决,如音准、节奏、速度、伴奏声部与歌唱声部的配合等。教师上课时组织学生将探究成果汇总展示,并进行集体观摩、讨论、论证。教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对学生探究后仍然无法解决的遗留问题,教师应负责查找相关资料并结合自身的演唱教学经验给予解答。通过课外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和课内师生共同探究,使一系列问题在具体的实践中得以解决,师生的探究成果在学生的演唱中得以体现。
4.应用强化
通过以上三个探究环节,学生已经掌握了作品剧情背景和角色的塑造要求,在作品的整体把握上也有了较大进步。教师可以计划将连续的几次观摩课作为一个单元,学生每次演唱后,应进行持续不断的再探究(整理、思考、总结),使学生前期探究的实践演唱成果得以持续不断的强化巩固。在纵向深化的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对作品的完成情况,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程度上横向扩展,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在持续的探究中由点(某一作品)到线(某人的一系列作品)、到面(某时期的作品),再到多面体(不同时期的作品)。
(二)探究式教育模式的三个阶段
探究式教学方法在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应渗透到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循序渐进地实施进行。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
1.大一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大多是集体课,学生刚刚学习课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薄弱。教师应充分利用集体课的特点,围绕课堂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鼓励同学间交流切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习惯,使探究氛围从一开始就在大一学生的课内课外营造起来。例如,在《钢琴基础教程》第一册中,教师以“中国风”主题作为一个教学单元,把学生分成若干个探究学习小组,各组选择共同探究的问题,还可适当把钢琴发展史纳入技能教学。同时,教师也可突破传统的检查作业的形式,多采用公开的观摩检查的形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共同的探究氛围中来。其他集体课如声乐大课、乐理视唱大课等也可采用探究式的“综合课”模式。
2.大二、大三阶段
通过大一阶段合作探究的模式,学生已经初步培养了探究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积累了一定的探究经验,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到了大二、大三,专业课通常从集体课细化为小组课或个别课,此时可采用组内合作探究与学生独立探究相结合的形式,探究的问题也可以适当地增加难度、扩大范围。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方向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并随时关注学生的探究进展情况,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意见,保障学生探究学习的顺利进行。以民乐(古筝)教学为例,教师以各大流派为单位划分一系列单元,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外出艺术实践,对某个流派进行实地考察,帮助学生在探究中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养,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大四阶段
学生通过大二、大三阶段的合作探究、独立探究,已具备了“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的能力;通过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和解决,科研能力不断提高;通过在探究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想法,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大四阶段的探究应从宏观角度出发,除了进一步开展提高演唱、演奏水平的实践训练外,还应加强对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的探究,为将来的教学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和早期的实践经验,从而为踏上工作岗位后角色的转变和尽快适应做好准备。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加强实践经验方面的积累,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条件和平台。学校可尝试开设三种类型的实践观摩课,包括综合表演观摩课、模拟教学观摩课和节目编排观摩课,使学生能演、能教、能编、能排、能导,能尽快地适应工作实践。
另外,在大一到大四,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跨年级的横向合作探究,成立课外科研小组,广泛开展探究活动。若干名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指导团,给予持续的指导和帮助,形成课内课外师生人人参与探究、时时参与探究的学术氛围,为学生将来成为科研型的音乐教师积累早期的经验。
四、实现保障
高校探究式音乐教育模式的建立和拓展,离不开三大重要保障。
(一)思想保障
教师首先应以身作则,面向新形势、新要求,与时俱进,高度重视探究式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思想。教师应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深入研究教材,设计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加强对艺术教育科学的研究,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对学生课内外的探究活动给予鼓励和帮助,努力使教学从讲授型向探究型转变,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将自己塑造成21世纪的探究型、学术型、创新型高校音乐教师。
(二)组织保障
相关院校应进行必要的音乐教学课程改革。例如,开设跨学科教育类课程(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等),拓宽基础课程范围(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增加选修课(中国文学艺术史、外国文学艺术史、中西方文化之比较等),整合专业课程,加强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声乐综合课、钢琴综合课等),强化实践课(综合表演课、模拟教学课、节目编排观摩课等)。另外,应健全教学组织系统,完善教学管理系统,调动广大师生的探究意识、学术意识。
(三)条件保障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各种课程资源(包括信息化课程资源),加强教学设施建设(多媒体教室、数码钢琴教室等)、图书馆建设(纸质资料、电子资料、网络检索系统等)、实践基地建设(学生合唱团、民乐队、管弦乐队等)、学生科研机制建设(一对一助学活动、课题组活动等)、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培训、学术交流等);广泛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文联、音协等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为探究式教学和人才培养创造必要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
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组织、学生科研机制的建设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另外,对学生“探究度”的把握和评价机制的完善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总是有一个必经的过程,高校音乐教师应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同时也要注重战略,既要考虑到宏观,又要考虑到细节,使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在音乐学习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页。
②③杨立梅:《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73页,第176页。
[参考文献]
[1]王丽虹.改革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J].湖南教育,2000(23):29.
[2]朱东生.对二十一世纪高师音乐教育的思考[J].中国音乐,2001(3):47-49.
[3]朱玲.集体研究型声乐教学模式初探[J].艺术教育,2004(6):38-39.
[4]毕武胜.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师专业素质构建[J].中国音乐教育,2005(1):12-14.
[5]辛迪.以人为本——音乐院校课程设置新探[J].人民音乐,2005(9):48-49.
[6]张俊.研究型大学音乐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创新[J].艺海,2006(6):96.
[7]李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探析[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6(8):16-18.
[8]王远.用科学发展观构建高师音乐教育新模式[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4):228-231.
[9]张小云.谈音乐课堂中的自主探究式学习[J].音乐天地,2008(4):19.
[10]张飞龙.音乐研究与教学探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22-27.
[11]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63-180.
[12]《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编辑部.音乐教育的国际对话[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6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