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性预设生成有效的数学课堂

2010-04-04程红霞

成才 2010年12期
关键词:预设数学过程

■程红霞

智慧性预设生成有效的数学课堂

■程红霞

一、课前精心预设,促进生成

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是辩证统一的。动态生成的课堂需要精心的预设,只有课前精心预设,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设计出多种应对策略,才能促进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没有精心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动态生成。只有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课堂才会涌动生命的灵性,才会生成更多的精彩。

(一)预设贴切的教学情境——随趣生成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预设教学情境时,情境内容应从学生的生活和现实背景中提出,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数学知识生活化、实用化。

(二)预设恰当的活动内容——随机生成

新课程强调,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的数学学习活动过程。数学课堂活动不是将知识通过老师的传授“复制”给学生的过程,而是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比较、尝试、推理、抽象、交流等一系列活动的过程。因此,备课时我们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数学活动的设计不求多但求精,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重点要放在探索新知和巩固运用新知阶段。预设活动内容不仅要让学生在其中获得知识技能,还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到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层层深入的活动中,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随机生成。

(三)预设多元的思维空间——随性生成

由于每一位学生的智力水平、生活背景、学习方式不同,从而导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思考方式,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用学生的眼光审视教学内容,思考学生的思维轨迹。教师要充分预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思维方式,进行多元思维的预设,并且在课堂中实施,时刻关注学生呈现的实际学习状况,准确判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案,给予学生有的放矢的引领与帮助,给学生更多体验数学的“弹性空间”,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升,有效促进学生多样化的个性生成。

(四)预设弹性的教学板块——随时生成

预设的方案应是一个基本框架,有一定的灵活性,其中的某些环节甚至可以根据情况变化增删整合、动态调整。如在“圆的认识”教学预设中,当学生探究圆的特征时,我设计了这样四个教学板块:(1)猜想——圆可能有哪些特征(2)验证——学生自己选择合作伙伴成立活动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或折一折,或量一量,或比一比等)去探究圆的特征。(3)交流——交流探究结果,确认猜想是否正确。(4)应用——应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弹性的教学板块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间,学生们在猜想——验证——交流——应用的过程中,有疑问,有猜想,有“山穷水尽疑无路”困惑,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此时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互动的态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学生建构的也不再是呆板的数学,而是充满灵活性、极具魅力的自己的数学。

二、课中动态预设,精彩生成

(一)调整预设,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对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和“高潮”,作为教师,应发挥教学机智,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预设,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使之成为精彩的动态生成。

1.抓住“意外”,调整预设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对同样的数学内容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并对学生“求异”和“钻牛角尖”甚至是“刁难”要小心呵护,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应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调整预设,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有效生成。让意外生成精彩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及时地抓住那些“意外”,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这样就会使课堂出现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使教学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

2.利用“错误”,调整预设

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产生问题时,教师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更不能去埋怨、指责,而要抓住“差错”,充分关注“差错”背后学生的真正想法,因为“明白人明白的算理是一样的,不明白人却各有各的困惑”。借学生的“错误”及时调整预设,利用“错误”资源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让学生经历、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

3.善待“插嘴”,调整预设

由于通常情况下,不少学生的插嘴其实源于对课堂听讲的思考而迸发的灵感,所以当课堂有学生插嘴时,我们首先得做好不怕影响教学进度的心理准备,注意耐心去听听孩子们到底在说什么,是故意的捣乱还是善意的补充、提醒,然后,再根据其价值大小、可利用和开发的程度迅速作出决策:是淡然处之,还是加以分析引导、思考探讨。

(二)突破预设,巧妙生成

布鲁姆说过“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个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了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这些生成就是对教师预设的突破。对教师预设的否定、修正和补充,还表现在学生即时的顿悟、灵感的萌发和瞬间的创造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决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意外并及时纳入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间。

(三)放弃预设,即兴生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就是在于一旦有这样的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学生的差异与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常使教学活动的发展与教学预设不相符,甚至是截然不同,此时,教师不能搁置、回避、而是对学生充分肯定,放弃原先预设的方案,让学生在相互探讨、操作、启发中建构新知。例如,我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一课时,原本想遵循备课设计,先让学生观察插图,看图说出有几个7,再一步步归纳得出7的乘法口诀。可没想到课刚开始,一个学生就站起来大声说:“老师,7的乘法口诀我会背。”随后,许多学生都附和着说自己也会,有人甚至还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怎么办?眼看自己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还未展开,那些原本应在活动后作为研究成果的方法却被学生一语道破了“天机”。这里,是将学生的思维带回我为学生预设的框架内,还是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情况,重组教学方案呢?望着一张张兴奋的小脸,我不忍心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决定抛弃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从学生这个实际情况出发,重组教学流程。于是,我高兴的对学生说:“你们真厉害,连7的乘法口诀都会背,不错,不错。那,有不会背的吗?”果然,几只小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我赶紧抓住契机说:“还有一些同学不会,你们愿意教他们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让他们把7的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一下沸腾了。有的说看书上的插图教;有的说用身边的小棒教;有的索性用手指比划;还有的干脆直接背口诀来记……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先知先觉,我没有躲避,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即时备课,设计了“教数学”这一教学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已有认知和预设方案融合在一起,从而化被动为主动,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

三、课后反思预设,升华生成

课后反思预设,就是教师教完一堂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进行回顾和小结,将经验、教训和体会记录在案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因此,一节课下来,我们要静心沉思,本节课是否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教师突发产生的某种灵感;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二度教学设计”,这样不仅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激活自己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不断提高自己对教学的认识,发展教学实践智慧,在“反思——实践——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提升教学艺术水平,实践自己的专业成长,还可以为教师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交流体会提供了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信息平台。让反思成为我们每一天的工作和习惯,这不仅使我们从中得到进一步的积累和提升而终身受用,而且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生成更多的精彩。

武汉市蔡甸区奓山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预设数学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探讨
圆满的过程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