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系式在英语和古汉语中之异同
2010-04-04戴毓庭邓文韬
戴毓庭,邓文韬
(1.常熟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2.成都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成都 610059)
一、引 语
连系式(Nexus)这个概念是奥托·叶斯柏森在《语法哲学》[1](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提出的,并在他随后的著作《英语语法精髓》[2](Essentials of English Grammar)和《现代英语语法:历史原则》[3](A Modern English Grammar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连系式(Nexus)这一概念是和叶斯柏森提出的另一个概念组合式(Junction)相对应的,要将这两者分清,又不得不提到叶斯柏森的“三品说”(the three ranks)。[1]96-106
在短语a barking dog中,barking是修饰语,dog是首品中心词,这里“修饰语和中心语相加只表示一个意念。”[1]116这就是叶氏的组合式(Junction)结构;与之相对应的连系式(Nexus),如a dog barks,“刚好相反,总是包含两个概念,并保持必需的独立,第二个概念为第一个提供新信息。”[1]116这两个结构前者呈封闭式,后者呈开放式,正是由于连系式的这种特质,叶氏认为它“充满生命和韧性,具有延续性。”[4]111
无独有偶,“汉语语法学家把动词称作‘活字(the living word)’,以区别缺乏生气的名词,这是颇有道理的。”[5]332在中国最早一部系统的古汉语语法著作《马氏文通》中,马建忠将字分为实字和虚字,实字又包括动字和静字,“动字与活字无别。不曰动字而曰静字者,活字对待者曰死字,未便使用。”[6]21然而汉字并不像英语那样有明确的词性,在汉语中一个字究竟是动字还是静字、活字还是死字,关键取决于该字在句子或短语中所处的位置,即语言的功能而不是形式。如果是处在连系式(Nexus)的谓语位置,那么无论是动词、名词还是形容词等等,都被连系式结构赋予了活力和向外的延展性。可见,连系式(Nexus)这一结构具有某种普遍性,英语和古汉语在这一结构上具有相似性,也存在差异。
二、英语中的连系式(Nexus)结构
叶斯柏森认为“连系式总是包含两个各自分离的概念,第二个用语为已经提及的名称增加新的内容。”[7]333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第二个用语或成分可以是限定动词,也可以不是限定动词;而且,连系式不一定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形式,正如王力所言“连系式就是一种句子形式。……句子虽必由连系构成,而一次连系却不一定就能成为一个句子”[7]59。
按句子完整与否,英语中的nexus结构大致分为两类:独立连系式(independent nexus)[8]1-8和从属连系式(dependent nexus)[2]309-315。
(一)独立连系式结构
独立连系式是指带有限定动词(finite verb)的一个独立句子,例如:The dog barks.独立连系式也可以充当从句,譬如在I see that the rose is red.这一类的连系式是最为清晰明了的。
在英语中,我们还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类句子:The sound grows louder and more distinct.在这个句子中,grow是谓语动词,确切地说是系动词,连系左边的主语和右边的表语。又如:The news ran unnoticed./The door swung open.
在这类句子中,很难把ran和swung看成是系动词,因为句子的意思就是the news-unnoticed、the door-open,ran、swung这类词除了完成英语语法上的逻辑性,其存在似乎是多余的,将这类句子看成是主语和表语关系更合理,因为“系词绝非典型的动词,许多语言根本没有系词,其它一些语言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不用系词。”[7]357主表之间没有系词这一特点在古汉语中特别明显。
(二)从属连系式结构
从属连系式指这个结构不构成一个独立完整的句子,只是充当句子中的一个部分,有以下几类:
1.不定式连系式(infinitival nexus)。整个不定式连系式作为动词的宾语,有的结构有to,有的没有。如:
(1)I heard her sing./I caused her to sing.
或者整个不定式连系式作为介词的宾语,如:
(2)You man count on him to come.
(3)I look upon myself to be fully settled.
可见,独立连系式(independent nexus)和不定式连系式(infinitival nexus)差异仅在于前者是完整独立的句子,后者属于句子一部分,结构(主系表结构除外)相同,即:主语+动词谓语。
2.连系式宾语(nexus-object)。整个连系式充当一个名词意义上的宾语,连系式内部的谓语部分可以是be动词之后充当表语的任何词或短语。如:
(4)I found the cage empty.
(5)They made him President.
整个连系式也可以充当介词的宾语,在英语中作with宾语最常见。如:
(6)He fell asleep with his candle lit.
3.连系式次添加语(nexus subjunct)。这种结构传统语法学上称为独立结构(independent structure),独立于句子之外。如:
(7)This done,she shut the window.
(8)She sat,her hands crossed on her lap,her eyes absently bent on them.
实际上,连系式宾语(nexus-object)和连系式次添加语(nexus subjunct)结构上类似,即主语+形容词(分词)/名词谓语,差异只在于前者处于句内,后者独立于句外。
4.连系式名词(nexus substantives)。连系式名词指名词本身从意念上所含有的一个连系式,这类名词其内在含有主谓内容(predication,陈述意义)。如:
(9)I saw the king’s arrival.(cf.I saw that the King arrived.)
(10)The doctor’s cleverness.(cf.The doctor is clever.)
叶氏认为抽象的品质、性质和动作必须依附于具体的人或物;否则,难以存在于人的思想中,也就是说,一个连系式名词其内在必然包含一个主谓意义。
5.连系式动名词(nexus gerund)。如:
(11)The dog’s barking was heard.
(12)He insisted on the Chamber carrying out his policy.
连系式名词(nexus substantives)和连系式动名词(nexus gerund)两者都是意念上的连系式,整体上看是一个名词性短语,而语义上内含主谓关系。
三、古汉语中的连系式(Nexus)结构
“首卷论句读之成,必有起、语两词,起词者为所语也;语词者,所为语也。起词或可隐而不书,而语词则句读之所为语者,不可不书”[6]127。这里的“起词”相当于英文文法中的主语Subject,“语词”则等同于谓语Predicate或表语Predicative,起、语两词先后相续就构成了最基本的连系式。“今人一般认为古汉语的谓语有三类,即动词谓语,形容词谓语,名词谓语。”[9]113按照古汉语的特点,其连系式结构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起词+动字连系式
如《论语·阳货第十七》:“佛肸召,子欲往。”[10]208这相当于前文所提到的独立连系式the dog barks.需要注意的是古汉语中的起词或可隐而不书,即主语省略,如《论语》:“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10]58这个句子中,“贤贤易色/事父母/事君”前主语省略,是一个隐藏的连系式结构。马建忠认为没有起词“此则华文所独也。泰西古今方言,凡句读未有无起词者。”[6]387
(二)起词+静字连系式
上面的“起词+动字”就是“主语+动词谓语”,古汉语中还可以以“起词+静字”构成连系式结构。何为静字呢?马建忠认为“凡实字以肖事物之形者,曰静字。静字言已然之情景,动字言当然之行动。行动必由事物而发,而情景必附事物而著。”[6]21实际上马建忠所谓的静字就相当于西文文法中的形容词(adjective)和数量词(quantifier),在《马氏文通》中静字又分象静和滋静,分别对应形容词和数量词。[11]31
1.象静。“静字后乎起词而用作语词……惟静字为语词,则名曰表语。”[6]26静字除了置于名词前用作修饰语外,古汉语中静字可直接置于起词之后用作表语,这个结构类似于英语中的主系表结构,如The soldier is brave.但是在一个独立完整的英语句子中系词不可省略,只有在作为一个句子的附属部分时系词才可以省略,譬如在前文的连系式宾语(nexus object)中,连系式作为句子宾语:
(13)I found the cage empty./I heard it,spoken of in the club.
但是在汉语中可以没有系词,直接用“起词+静字”构成一个连系式,如:
(14)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疆则士勇。[12]192
这里“地广/粟多/国大/人众/兵疆/士勇”都是“起词+静字”构成一个连系式。又如“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2.滋静,即数量词也可直接置于起词之后构成连系式。如:
(15)“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10]33
这里的“五”和“三”后置用如表语,但无系词。又如:
(16)“礼仪三百,威仪三千”。[10]41
古汉语中“起词+静字”的连系式结构和英语中的连系式次添加语(nexus subjunct)最为接近,但是英语中的这种独立结构(independent structure)独立于句子之外,在语言中出现的频率并不高,并非普遍现象,如例句(8)。而在古汉语这种结构具有普遍性。
(三)起词+名/代字连系式
除了静字置于起词后作表语外,名字和代字也可后置作表语与起词形成连系式,这时起词和名/代字之间同样可以没有系词。“形容词和名词不必借助连系动词就可以作谓语固然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名词这一指称性最强的词类可以单独作谓语更是汉语的一大特点。”[6]113如:
(17)“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13]1
(18)“言者,风波也。”[13]41“死生,命也……天也。”[13]65例句的后半部分如“天池”、“命”、“天”都是名词,并由它们来充当谓语。
(四)顿、读之内在连系式
前文已提到,在英语中有连系式名词(nexus substantive)和连系式动名词(nexus gerund),这两种大体可归为一类,其特征是从整体上被视作一个名词性短语,如 the king’s arrival,the chamber carrying on his policy,但其内部包含一种主谓关系,因此这类名词性短语在语义上依然是一种连系式。
在古汉语中,与之对应的是顿和读。“凡句读中,字面少长,而辞气少住者,曰顿。”[6]404结构上顿比一般字、词长,又比读和句短,譬如:
(19)“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12]142这个句子中有四个顿,其内部结构与the king’s arrival相似。
读的结构稍长于顿,有一些常见的标记如“者”、“之”、“也”等。[6]412-413例如:
(20)“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12]634
这里的“者”表一读的终结,构成一个名词性语结,语义上主谓涵义明显;又如“吾之不遇鲁,天也。”“夫子之在此也,犹燕之巢于幕上。”此处“之”间于句子主、谓之间,取消该句的独立性,变成了名词性短语结构,此结构与连系式动名词(nexus gerund)“the chamber carrying on his policy”相似。当然,只有包含主谓关系的顿和读才可以说是语义上的连系式。
四、小 结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连系式(nexus)作为语言的一种普遍结构,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英语和古汉语之间存在着较多差异。
首先,在古汉语中,连系式内部的主语,即起词是可以省略的,这在以拉丁语法为宗的英语中是很难接受的。
其次,一个完整的英语句子中必须有谓语动词或系动词,故运用独立的连系式如:The dog barks.“佛肸召,子欲往。”英汉之间没有差异。除此之外,古汉语中连系式的灵活度和自由度要比在英语中大很多,关键在于古汉语可以不用系词而运用连系式:“起词+静字”和“起词+名/代字”;而相同的结构如“主语+形容词/名词谓语”在英语中只有作为句子的某个成分时使用,或者用在独立结构中,受到句子这一语法范畴的管辖而缺少灵活度。因此,数量词、形容词和名/代词能够独立充当连系式中的谓语部分是古汉语的最大特点。
最后,英语中的语义连系式:连系式名词(nexus substantives)和连系式动名词(nexus gerund)两者与古汉语中的顿、读相契,顿、读在古汉语中可视作名词性短语,因此只要一顿或一读内含主谓关系就可视作语义上的连系式。
[1]Jespersen,Otto.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M].Woking:Unwin Brothers Ltd,1951.
[2]Jespersen,Otto.Essentials of English Grammar[M].New York:Henry Holt and Company,1939.
[3]Jespersen,Otto.A Modern English Grammar[M].Copenhagen:Ejnar Munksgaard,1940.
[4]奥托·叶斯柏森.英语语法精义[M].熊寅谷,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0.
[5]奥托·叶斯柏森.叶斯柏森语言学选集[M].任绍曾,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6]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7]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4.
[8]廖雅章.转换语法的“名词化”和叶氏语法的“主谓结构”[J].外国语言文学,1985(3):1-8.
[9]宋绍年.《马氏文通》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1]王海棻.马氏文通与中国语法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12]吴楚材,吴调候,编.古文观止[M].阙勋吾,等,译注.长沙:岳麓书社,2001.
[13]庄周.庄子[M].雷仲康,译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