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建科学化研究回眸与趋势

2010-04-04胡洪彬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科学化科学制度

胡洪彬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社科部,杭州 311231)

党建科学化研究回眸与趋势

胡洪彬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社科部,杭州 311231)

党建科学化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有助于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执政能力,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当前,提升党建科学化的水平面临组织惰性、制度缺位、方法陈旧等诸多不利因素。因此,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积极借鉴我党已有的历史经验,完善相关体制,创新工作方法。此外,还要加强理论探索、比较分析和多学科、多视角综合研究。

党建科学化;研究回眸;趋势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任务,这是党在总结自身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党的建设实际状况后提出的一个重大命题,也是党的建设适应当今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要求,不断探索和运用执政党建设规律的重要标志,意蕴丰富,影响深远。随着中央政策的提出,有关“党建科学化”的研究也开始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通过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的统计,目前有关这方面的期刊文章有近200篇,中国重要报纸数据库中也有130余篇,此外,理论界就此问题还召开了各类研讨会。为推动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现将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作一归纳分析,并对该课题的研究趋势提出一些想法。

一、党建科学化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党建科学化之内涵分析,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观点将着眼点放在对党建科学化过程的强调上,认为党建科学化主要指的是党的建设的目标状态、理想状态和预期状态,是一个不断提升和完善的过程。如学者蔡长水认为,党建科学化的水平是不断发展的,其标准也会不断发生改变。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主要任务是武装斗争,当时党的建设应服务于战争,实现党的建设与武装斗争相结合;但随着党由革命党转向执政党,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在当前情况下,党建科学化的内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党建科学化的内涵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一个长期实践总结的过程。[1]20

第二类观点强调党的建设的规律性,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对客观事物发展和运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而科学化是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水平和运用水平。因此,把科学化的概念引入党建领域,就是要求党的建设必须按照政党建设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规律运行,特别是要符合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又长期执政的党的建设的客观规律。[2]3此类观点也是目前大多数学者所持有的。

第三类观点较为综合,其把党建科学化之内涵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其内在地体现为多方面、多层次和多维度,举凡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纪律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皆为其内涵。如学者刘雪影等认为,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需要作为科学来看待、作为规律来研究和作为宗旨来实践;因此,对党建科学化的内涵要综合系统地思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探索和遵循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保证党始终能够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式领导人民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3]72

此外,还有学者将党建科学化的要义概括为求真性、逻辑性、推验性和规范性四个方面。[4]

由此观之,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党建科学化的概念还有诸多不同见解。笔者认为,党建科学化的概念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产物,其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时代问题,既涉及到党的历史发展,也与时代的推进密切联系。因此,党建科学化的概念应是极为丰富的,要科学地界定出其内涵,必须坚持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现实考察与历史考察相统一的原则,站在构建理论体系的高度,对其地位、作用、标准等做出系统综合的解释。党建科学化,是党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适应环境、任务及时代等情况变化的需求,从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角度出发,在不断总结自身革命和执政过程中的优秀经验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创新理念、调整结构、完善机制、改进活动方式,使党的发展永葆生机活力,为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奠定坚实根基的社会历史过程。

二、党建科学化的现实意义

党建科学化是我党结合时代发展实际做出的必然抉择,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对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等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丰富和发展。学者周述杰认为,关于党建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重视加强党的建设,并创立了一整套有关党建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长期革命和执政过程中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指引放在首位,并不断与自身实践相结合。在革命战争时期,党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指导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领导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建国后,党又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新时期实践紧密结合,使我党成长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因此,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新观点和新论断,对提升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中国化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推动新时期党建伟大工程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丰富和发展。[5]10

其次,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有助于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学者丁俊萍认为,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先进理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作为一种执政理念,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指导方针。坚持把党的建设同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同步推进,这是我党在长期革命和执政过程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之一。当前,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在实现科学发展的同时,党的建设本身也要科学发展,做到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发展与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科学发展紧密结合、相互促进。通过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因此,在新形势下,大力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是进一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6]21

再次,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有助于党更好地应对内外形势的变化,提升执政能力。学者张书林认为,时刻关注党所处环境的变化,大力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贯作风。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情和党情的变化,党执政面临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能力的提升也面临巨大考验。在国际上,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呈现新的特点,这些都给党的建设带来了新的考验。在国内,社会转型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深入发展,也对党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加之党内随着机构发展和人数的增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党的执政使命的实现。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扎实做好党建各项工作,努力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因此,推进党建科学化,也是党应对形势变化、提升执政能力的必然抉择。[7]14

最后,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有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学者杨绍华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当前我党执政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其能否真正实现事关党和国家发展的兴衰成败。目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小康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党在执政过程中加以破解。譬如,由过度依赖国际市场转向内需外需协调拉动型经济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稳步提高城市人口比重和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还面临诸多体制性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有很大难度。同时,我国社会发展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情况和特征,呈现出境外因素与国内因素、社会矛盾与党内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可见,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的任务是极其艰巨和复杂的。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新任务,应对严峻挑战,只有大力提升党建设科学化水平,才能更好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切实实现。[8]27

党建科学化的推进无论是对党自身还是对社会的和谐进步均有积极意义。当前,各级党组织要积极调动自身积极性,努力在理论分析中提炼科学规律、在发展实践中总结优秀经验,做到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进党建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党建科学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党成立近90年以来,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但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给我党的科学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全面分析党的建设的实际状况时,对此也进行了相关阐述。当前要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大力推进党建科学化,以下几个问题亟需破解:

第一,组织惰性。学者靳连芳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推进党建科学化,对党组织来说无疑是一场挑战自我的“革命”。这种“革命”,对一些党员干部来说,意味着其手中特殊权力的削弱、个人和小团体利益空间的挤压。于是,他们为了保护既得利益,本能地抵制和抗拒任何推动进步的改革,这在一些地方和基层党组织还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在实践中,一些领导干部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常常采取“选择性执行”,不愿动真格,从而给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提升带来消极影响。同时,党长期执政带来的钝力也会影响到党建科学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容易使一些领导干部缺乏紧迫感和忧患意识,进而放松治党的严谨性,在强化党建科学化过程中产生松懈情绪。[9]26

第二,制度缺位。学者隋灵灵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制度建设方面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党的执政和组织发展方面着眼,制度缺位和制度漏洞问题依旧是目前困扰党建科学化的重要障碍,具体表现:(1)党员干部的制度意识不强。一些党员干部不是去认同制度、服从制度,而是千方百计利用权力、人情、关系等去争取制度的“豁免权”,从而削弱了制度的规范和价值导向功能。(2)制度设计缺乏整体规划,协调配套不够。许多旧制度的弊端还没有完全革除,新体制则尚未完善,结果不可避免地要在实践中发生摩擦和冲突,如有的制度与变化了的新形势不相适应,缺乏时效性;有的制度照搬上级文件,不能结合地方实际,缺乏针对性等。(3)在制度落实上,制度的执行权威和监督力度不够。由于对制度缺乏强有力的执行与监督,软化了制度法规的刚性,使得一些党员干部缺乏遵守制度的习惯,一些地方基层组织善于抓制度形式而不善于抓制度落实,导致制度执行不力,构成当前党的建设的瓶颈。[10]34

第三,方法陈旧。学者姚桓认为,党建工作效果不尽如人意,原因也在于对党组织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特点和新问题解决方法欠精确,仅仅满足于“以不变应万变”,处于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的落后状态。从宏观上看,党的建设基本原则、思路和部署都是正确的,符合客观实际,但许多微观领域的党建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如在干部工作中如何把党管干部原则与群众公认原则统一起来,如何把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干部统一起来,如何准确对干部进行知识、能力测评,真正了解干部的德才状况等;又如互联网的出现给党群关系建设带来了新问题:网络信息在短期内难辨真假,网民的点击权使他们对接受网络信息有很大的选择性等。面对新问题,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处理过程中存在不少不利于化解矛盾的方法问题。如果党在执政和建设过程中不创新方法,只是抽象空洞地进行理论说教,回避现实问题,人们知道的反复讲、需要讲明白的不去讲、疑难问题不会讲、尖锐问题不敢讲,那么党建科学化水平必将大打折扣。[11]19

第四,人的消极因素。张书林认为,任何党派组织都是由人构成的,人是最根本的因素,党的建设要实现科学化,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实现党员个体发展的科学化和完善化。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相适应的;但必须承认,党内依旧存在许多不符合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以及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如一些党员忽视理论学习、党员意识淡化、理想信念动摇、学用脱节、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一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带头作用发挥不够,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够,且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严重,一些地方官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腐败问题屡禁不止等,这些问题严重削弱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也制约了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提升。[12]14

笔者认为,党建科学化过程中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固然与党自身内部各要素直接相关,但同时与党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在当前转型期面对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等方面的冲击,党的执政环境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党的执政方式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极易产生脱节,这无形中也给党的建设科学化带来了更大难度。因此,当前要推进党建科学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就必须树立系统全面的科学思维,并在此基础上找到一条党建科学化的合理路径。

四、党建科学化的路径探讨

消除党的建设过程中的不利因素,探索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发展路径,这是今后党建工作的重点。

第一,理论指引论。隋灵灵认为,执政理论的科学化是前提,要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党的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推进党建科学化,必须坚持这些理论的指导地位。尤其在当前形势下,面对新任务、新问题的要求,只有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及其最新成果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才能保证党的建设沿着科学方向前进。[10]35中央党校李君如教授进一步认为,在实践中,全党要高度重视学习,努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全党的理论学习,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风,积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不断提高学习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13]25

第二,制度完善论。制度是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东西,诚如邓小平所言:“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4]333由此,学者杨绍华认为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必须完善相关体制,逐步建立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相关制度为核心的制度保障体系。如在健全民主集中制方面,要建立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党内事务咨询听证制度、党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等;在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方面,要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方面,要建立健全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基层党员轮训制度、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等;在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方面,则要建立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重大案件剖析和通报制度、廉政承诺制和行政执法责任制等,以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还要积极维护制度权威,确保制度制定公布后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切实保障制度的客观可行性,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根本指针。[15]29

第三,方法创新论。学者唐踔认为,方法犹如过河需要的桥和船,科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提高党的建设水平的重要前提。当前,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必须积极促进党建工作方法的科学化。在方法选择上,要始终坚持党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成功方法,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实践的方法、群众工作方法等;同时,随着实践的发展,也要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管理学、心理学、网络技术等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努力形成科学的思维、决策和管理。在方法应用上,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科学的方法化解党建难题。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坚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把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与加强党的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使之实现良性互动;要正确处理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善于抓住和解决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长远的重大问题,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到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要问题上、放到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放到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上,不断推进党建工作的内容、形式和载体的创新,进一步提高党建工作的效率和覆盖面。[16]22

第四,经验借鉴论。学者靳连芳认为,历史经验是人们认识现实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执政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这些历史做法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譬如,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告诫全党提出的“两个务必”的重要方针;新中国诞生后,毛泽东多次强调的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先进作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从理论建构和制度设计等方面推进党的建设的相关做法;以及以江泽民和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三个代表”与科学发展观的先进理论进行党建的相关策略等,这些优秀经验均是当前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要资源。由于这些历史经验涉及到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各个领域,概括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因此,其为党的建设奠定了根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大力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就必须把学习和继承党的宝贵历史经验放在重要位置。[17]25

第五,目标宗旨论。学者季明认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核心问题。推进党建科学化,只有体现在又好又快发展的第一要务上,体现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保证其方向不产生偏差。当前,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以权谋私、与民争利、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直接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引发民愤民怨,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因而,各级党组织必须以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精神为指南,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具体实践中,切实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针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加强纪律监察,对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不管大小都严肃查处,对措施不得力、不良风气长期得不到治理的地方追究相关领导责任,这样才能切实维护和保持好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建设也才能不断走向科学化。[18]57

五、党建科学化的研究趋势

自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一概念以来,学术界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目前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其一,对党建科学化的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现有成果主要对党建科学化的意义及策略等着墨较多,对人们所关注的一些重大问题并没有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如许多研究者认为,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最终必然落脚到相关制度的完善上,但对于如何用科学、全面且便于操作的制度来推进党的发展,保证党的发展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理论界还缺乏有力的研究和论证。其二,课题研究重复多、创新少,尤其是比较研究相对不足。分析中国期刊网中的相关文章便可发现,许多文章的观点大同小异、缺乏新意,对横向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比较研究更是相对不足。事实上,党建问题本身带有普遍性,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党所共同面临的课题;同时,在党内的不同地方基层组织之间,也会有所区别,其比较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其三,研究缺乏跨学科的综合分析。已有的研究大都从政治学、党史党建的视野展开,进行就事论事地探讨,从其他角度、用其他方法进行研究的还不多,如从社会学、法学和哲学等视角进行的研究与探讨的成果相对较少。

鉴于此,笔者认为,当前该课题应着力把握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加强重点理论问题的研究。其一要继续深化对党建科学化内涵和外延的科学界定。不难看出,经过一段时间的探讨和争论,学界对此已有一定的看法,但更精确的定义还有待进一步商榷、厘定,当前应结合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内涵与外延的全方位视角对其定义作出更为科学、全面的分析。其二要加强对党的建设的规律研究,不仅要从宏观视角上研究当前党建的一般规律,而且还要研究各地方基层组织小范围内党建的特殊规律。其三,要着眼于对党建科学化的理论体系研究。要从党建科学化的地位、作用、内涵、指导思想、目标、方法、步骤等方面着手,努力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党建科学化理论体系,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理论的指引作用。(2)加强比较分析。比较研究方法是理论工作者常使用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比较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政党在建设实践中的不同做法,研究者就会发现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从而找到对我党建设的有益经验,有助于我们借鉴合理做法、规避不合理因素。如比较分析国内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在党建上的实践经验,以找到有益的数据和做法。而在国与国之间,同样也可以进行经验借鉴,如研究西方国家政党在强化自身建设上优秀经验等,“尽管这些政党与我国政党有意识形态的不同与政党地位的差异,但它们的理念和做法并不妨碍为我们所参考。”[19]11(3)加强多视角、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来自于党执政的政治实践,因此,研究者在这一问题的探索实践中,应积极借鉴哲学、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进行多层次地分析。在研究范围上,既要注重研究党的建设客观现状,又要注重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党的建设中的一些优秀经验的分析;在研究对象上,既要注重从宏观的整体层次上把握党的建设科学化路径,还要研究微观层次党员个体的作用和水平。如此,则可以使此项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才能进一步深化。

[1]蔡长水.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规律化就是自觉认识和运用规律[J].理论学刊,2010(5).

[2]储霞.“党的建设科学化”:一个全新而重大的战略命题[J].党政干部学刊,2009(12).

[3]刘雪影,朱新现.略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

[4]桑玉成.党建科学化的核心与关键[N].学习时报,2009-12-22(5).

[5]周述杰.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几点思考[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6).

[6]丁俊萍.逐步深化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科学化研究[J].理论学刊,2010(5).

[7]张书林.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6).

[8]杨绍华.一个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12).

[9]靳连芳.按照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要求不断提高管党治党水平[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6).

[10]隋灵灵.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历史必然和现实依据[J].理论学刊,2010(6).

[11]姚桓.提高科学化水平:一个新的党建理念[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11).

[12]张书林.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6).

[13]李君如.党的建设如何科学化[J].理论参考,2010(3).

[1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5]杨绍华.一个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12).

[16]唐踔.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几个环节[J].宁夏党校学报,2010(3).

[17]靳连芳.按照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要求不断提高管党治党水平[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6).

[18]季明.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涵特征[J].新视野,2010(3).

[19]周淑真.多党合作与中共执政能力[J].团结,2006(5).

Retrospection and Trend of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

HU Hong-bin

(Social Science Department,Zhejiang Tourism&Vocational College,Hangzhou 311231,China)

The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 has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Marxist theory in this regard as well as helped further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enhance the Party's governance ability and build a moderate prosperous society in a comprehensive way.At present,such unfavorable factors as organizational inertness,lack of systems and outdated methods are fa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Therefore,the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 must keep the scientific theories as guidance,draw upon the existing experience of the Party,improve the relevant systems,and innovate on working methods.In addition,efforts in theoretical exploration,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multi-disciplinary studie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should also be strengthened.

the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retrospection of studies;trend

D262.4

A

1008-2794(2010)11-0019-06

2010-09-27

胡洪彬(1981—),男,浙江临安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科学化科学制度
流翔高钙,实现葡萄科学化管理助农增收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透明化、科学化和可预期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党建科学化的内涵探析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