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论坛:绿色低碳引领亚洲经济转型
2010-04-04倪银
■/倪银
博鳌论坛:绿色低碳引领亚洲经济转型
■/倪银
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以“绿色复苏:亚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为主题,为人们呈现了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背景下的又一政策研讨“盛宴”。
“博鳌”再次青睐“绿色”
2010年的博鳌亚洲论坛,是继2008年年会以“绿色亚洲:在变革中实现共赢”为主题之后,绿色与博鳌的第二次“约会”。
始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人们清醒看到,高碳排、高污染、高能耗的高增长已难以持续,必须把这种“棕色”经济发展转变为“绿色”。
去年年底以来,亚洲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引擎作用。同时,两次金融危机特别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也启迪我们,亚洲要保持经济良性发展势头,继续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必须更加注重完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符合时代潮流,具有亚洲特色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全球范围看,随着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诱因不断为人们所认识。从现实矛盾看,低碳经济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谁能率先取得突破谁就有可能成为新一轮增长的领跑者。
为实现亚洲绿色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亚洲和世界各国政府、企业的共同责任。此外,亚洲各国还要高度重视科技,支撑实现创新发展,坚持扩大开放,不断实现和谐发展,继续加强合作,持续实现共同发展,着力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平衡发展,大力培养人才,推动实现全面发展。
亚洲的巨大人口基数和市场潜力,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应倡导“人人为绿色复苏做贡献”的理念,促使亚洲各国国民遵循“3R环保公式”,通过减少能耗、回收再加工、回收再利用三个环节,为低碳经济和绿色复苏创造条件。
低碳技术和节能技术为亚洲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实行“弯道超车”,创造了绝佳机会。如在传统汽车领域,发展中国家要超越发达国家需要很长时间,但在电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方面,发展中国家只要足够重视,就可很快实现超越。
亚洲绿色低碳合作为先
本届博鳌亚洲论坛发布的《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2009年度报告》提出,“E11”新兴经济体11国概念,将G20国中的阿根廷、巴西、中国、印度、印尼、墨西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等11个国家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作整体研究,称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复苏中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报告同时指出了亚洲扩大自由贸易的方向,即倡导亚洲在2015年形成泛东盟经济共同体,努力推动东盟与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发展,建立东盟10+3或东盟10+6的合作机制。经济全球化带动了新兴市场发展,新兴市场发展又推动了经济全球化。预计今后10年至20年,新兴经济体将进一步发挥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引擎作用。
而在与欧美合作发展绿色经济方面,曾在金融危机期间辅助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推进不良资产援助计划的詹姆斯·朗布莱认为,亚洲没必要担心欧美国家在新能源和低碳经济领域存在的技术优势,因在新能源领域,存在一条东西方合作共赢之路。他说,“美国的技术和亚洲的资本之间互补性很强。中国和亚洲的投资机构通过股份投资方式,向欧美的新能源和低碳技术公司输出资本。当这些绿色技术成熟之时,亚洲就可在较早阶段介入到新能源产业的市场运用和推广。”
中国领跑亚洲绿色低碳
在年会期间,博鳌亚洲论坛发布的《新兴经济体发展2009年度报告》中称,中国和印度等经济体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一直保持正增长,为全球战胜金融危机,经济复苏做出了贡献。而受益于政府拉动内需的扩张性政策,中国成为去年表现最好的经济体。
中国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知行统一、说到做到。中国是最早通过《21世纪议程》、最早制定《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2006年,中国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提出到2010年坚决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奋斗目标。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十一五”规划所覆盖的前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已累计下降14.3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9.66%和13.14%,相当于减少排放近9亿吨二氧化碳。
按中国去年公布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15%左右;森林面积将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其中,仅降低能耗这一项,今后5年就可节省能源6.2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排放15亿吨二氧化碳。
中国2009年经济增长率达8.7%,而且通过进口、对外投资、参与国际合作、提供贸易融资和货币互换等多种形式,为其他国家或地区经济反弹与复苏提供了重要动力。而亚洲另一个新兴大国印度,2009年经济增长率达5.6%,保持了较有力的经济增长。
生活方式和制度大变革
进入低碳经济时代,实现绿色发展既是一种生产约束条件,更是一种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方面,绿色低碳将带来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国际经验表明,危机既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也是动力;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就中国而言,我们已经、正在并将继续走在绿色低碳发展的大道上,因为我们深深明白,“我们的地球不是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从子孙后代那里借来的”。从中国现实情况看,以重化工为特征扭曲的产业结构已成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应以低碳经济发展为重点,改变产业价值链分布,改变向资源型企业倾斜的传统产业价值链,努力形成向掌握低碳经济核心技术的高科技环节和链条倾斜的现代产业价值链,进而实现对传统产业的低碳改造与升级的同时,形成具有自身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绿色低碳将带来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最显著的表现为消费。在过去物资匮乏的背景下,消费动力强劲且缺乏合理引导,形成很多不良的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绿色低碳消费理念的不断深入,“学习型消费”、“健康消费”等将成为消费主流观念。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践行绿色低碳的消费理念。
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同时对“低碳能源:亚洲领先世界的机遇”进行了专题讨论,不仅涉及清洁煤生产、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低碳技术问题,也涉及资源定价机制、交易体系、金融支撑等制度安排。换言之,绿色低碳不仅是节能减排,更是深刻的制度变革。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发展方式的顺利转型。中国亟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第一,推进资源能源价格改革。建立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及环境损害成本、保证代际公平、可持续发展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培育、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资源市场体系,促进资源产权和资源产品自由流动。
第二,推进环境产权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现代环境产权制度,有效保护环境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做大做强环保产业。开征环境税,逐步使环境污染企业合理负担其开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各种成本,形成“完全成本价格”。加快建立“碳交易”体制机制。
第三,推进“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如成立专门的环保基金,用于环境保护事业及对环境污染重大事件的受害人进行赔偿;建立“绿色信贷体系”,将环境因素纳入其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估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