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国宋文六大家文学研究现状概括与评价(自1971年至2009年)

2010-04-04诸海星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0年4期
关键词:语文学硕士学位欧阳修

诸海星

(韩国启明大学中文系,韩国)

本文是在2007年12月在中国广州暨南大学召开的宋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二十世纪韩国宋代文学研究现况简介(自1945年至1999年)》一文的基础上,再次收集和调查最近十年来韩国国内刊出的有关宋文六大家文学研究资料作些增补修订而撰写的。撰写以后,在著名欧阳修研究专家洪本健教授主持的2009年8月初在上海商学院召开的欧阳修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交并公开发表。

内容大致分三个方面:首先说明韩国宋文六大家文学研究的学术背景和现状概括;其次评述韩国宋文六大家文学研究的成果,并对其研究成果上存在的一些不足和空缺做一番客观的检讨;最后全面介绍韩国宋文六大家文学研究论著目录(自1971年至2009年)。

自韩国古代三国(高句丽、百济、新罗)接受中国汉字以来经过高丽朝以至朝鲜朝,韩国知识阶层就通过直接阅读中国典籍文献,源源不断地吸收中国学术思想文化;而中国知识阶层也通过阅读韩国的汉文著作,从近邻那里获取很多学术信息和思想营养。其中,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渐渐地传入韩国,特别受到韩国古代知识界人士的关心和推崇,为当时学术界所重视。然而,正当近代学术研究开始发展起来的时候,由于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殖民统治(1910—1945年),韩国对中国学术文化的关心和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大韩民国(1948年8月15日建国),由于受韩国(朝鲜)战争(1950—1953年)的影响,其经济恢复时期,长达15年之久,当时对中国学术文化的关心和研究几乎处于瘫痪状态。例如,20世纪60年代以前,韩国的出版事业十分落后,国内仅有出版社200多家,出版规模颇小,资金短缺,图书发行数量极少。据《韩国出版年鉴》统计,1945年8月15日光复后的第一年,共出书202种,自1948年至1960年间,平均每年图书发行约1 300种,大多是教科书、文艺及普及类书,真正反映生活、科学方面的图书不多,尤其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高品位学术图书增加缓慢。到6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韩国整个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历史的新时期,不仅国家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学术文化事业也步入正轨,同时韩国学术界对中国学术文化的关心和研究也重新得到了高度重视。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韩国新生代中文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译注和翻译及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在传播、普及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文学作品的译注和翻译及研究是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大量译注和翻译及研究,不仅为韩国人民全面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家及其优秀作品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而且通过这些积极传播为韩国人民更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历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自1971年至2009年,韩国学者对宋文六大家文学更是投入了相当的研究精力,并取得了不少可观的研究成果。据金时俊、徐敬浩(首尔大学中文系教授)共编的《韩国中国学研究论著目录》(SOL出版社,2001年)和最新“大韩民国国会图书馆电子图书馆——学术研究论著目录(自1971年至2009年)”提供的材料看,70年代以前在韩国关于宋文六大家文学的研究,除大学教材《东方文化史》和《中国文学史》的一些简略介绍以及《古文真宝》等诗文集的译注和翻译出版之外,几乎找不到较为完整而系统的研究论文和专著类的学术成果。虽然早期一些研究学者在韩国国内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有关宋代文学的研究论文,但是所有的介绍和解说性的文章还算不上是真正进入研究阶段。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考察,直到1970年以后,韩国学者对宋文六大家文学的研究才有了起步,而且对宋代文学研究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相当快的,自1971年至2009年的近四十年间,在韩国国内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宋文六大家文学研究论文有300余篇,硕、博士学位论文有100余篇(包括韩国留学生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大学中文系撰写的硕、博士学位论文),其数量和内容都有长足的发展。韩国学者对宋文六大家文学的研究,从研究内容的范围看,主要有欧阳修、苏轼、王安石三家的生平和传记(评传)研究,诗歌和诗论研究,散文和文论研究,文学观念和思想研究,韩中两国作家和作品的比较研究等各方面;另有苏洵、苏辙、曾巩三家的散文研究数篇。这些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无论从学术研究的方法上,还是从内容和水准上都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综观近四十年来韩国学者对宋文六大家文学的研究,无论诗、词、文及其理论还是文学观念和思想,无论作家的生平和传记还是韩中两国作家和作品的比较,有关的研究成果已不少,各种论点和说法几乎都有。但从总体学术水准来看,似乎仍然显得薄弱,与唐代文学研究相比,所得学术成果较少,投入研究人力不多,研究力量也稍弱。尽管如此,自1980年至2009年近三十年来韩国研究宋文六大家文学进步较快,逐步建立了相当良好的研究环境,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和进展。这不仅表现在研究论著数量上,而且也表现在这些研究论著的内容上,研究内容较为翔实,有相当理论深度。特别是80年代以后,韩国国内中文系培养出一批专门研究宋代文学的专家,如权镐钟、洪炳惠、鲁长时、黄一权(欧阳修研究专家),崔在赫(苏洵研究专家),柳种睦、曹圭百(苏轼研究专家),金钟燮(苏辙研究专家),柳莹杓、吴宪必(王安石研究专家),金容杓(曾巩研究专家)等青、壮年学者陆续出现,不仅揭开了韩国宋文六大家文学研究史上的新篇章,而且为后来研究宋文六大家文学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不过,韩国的宋文六大家文学研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今后韩国学者非解决和突破这些问题不可。首先,由于较为完整而系统的宋文六大家文学研究专著类的数量缺乏,以及对各家的代表诗文集的译注、翻译工作上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空白,所以今后韩国学者应对宋文六大家文学本身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在观念和方法上进行新的尝试,去做各个方面的研究。尤其在研究对象方面原来很明显偏重于苏轼、欧阳修、王安石三家,而对苏洵、苏辙、曾巩三家的研究仍然缺乏研究人员和研究成果。其次,韩国学者应共同努力收集古代韩国(包括高丽朝及朝鲜朝)有关宋文六大家文学研究的基础文献资料并加以分析整理,重新做一个宋文六大家文学接受及流传的研究,并对朝鲜朝有关宋文六大家文学论述的学人文集的片断资料,做一番详细的检讨和分析研究。最后,韩国学者应从韩中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宋文六大家文学,如宋文六大家文学与高丽朝及朝鲜朝间文人学者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的比较问题、宋文六大家文学对韩国古代诗歌和散文以及汉文小说的影响问题等等。

无论如何,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一个部门的分支,宋文六大家文学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汉文化圈内的东方人弘扬传统人文思想,建设高度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东方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这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全东方人的骄傲。我相信,宋文六大家文学在韩国的作品译注和翻译及研究的学术成果,一方面韩国学者对传播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另一方面对增进韩国读者对宋文六大家的了解和认识将起到应有作用。这也可以说是当今韩中两国学术界的学术交流史上极为珍贵的一页。

本文所叙,仅是就近四十年来在韩国的宋文六大家文学研究现状做一次简略的资料介绍,侧重于自1971年至2009年的研究论著目录的分类和整理,胪列的目录也只限于韩国学者在韩国国内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研究论文及专著(绝大多数是用韩文撰写的论著),而硕、博士学位论文还包括韩国留学生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大学中文系撰写的硕、博士学位论文。最后,希望通过这一研究现状的概括和评价,下一代的韩国宋文六大家文学研究,能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开拓前进,取得更大的成绩。今将韩国宋文六大家文学研究论著目录按论著性质分类后,再按研究学者和发表时间顺序整理,并一一翻译成中文胪列如下。

韩国宋文六大家文学研究论著目录(自1971年至2009年)

(1)欧阳修(1007—1072年)研究

①专著(包括译著)

权镐钟编著:《欧阳修诗选》,文以斋,2002年。

鲁长时译注:《(新译)欧阳修散文选》,明文堂,2004年。

黄一权译注:《欧阳修散文选译》,中文出版社(大邱),2005年。

洪炳惠著:《欧阳修词的理解》,韩国学术情报,2007年。

欧阳修著,姜旻京译:《归田录》,学古房,2008年。

郭正忠著,黄一权译:《欧阳修评传》,学古房,2009年。

②硕、博士学位论文

高仁德:《欧阳修词研究》,延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2年。

郭鲁凤:《欧阳修文的修辞研究》,韩国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3年。

郭鲁凤:《欧阳修散文研究》,韩国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1年。

张秀烈:《欧阳修(文学)研究》,成均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3年。

权镐钟:《欧阳修诗论研究》,首尔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4年。

权镐钟:《欧阳修诗研究》,首尔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2年。

金贞贤:《欧阳修词研究》,淑明女子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4年。

郑恩真:《欧阳修词研究》,启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6年。

柳在润:《欧阳修诗研究——以说理诗为中心》,延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7年。

柳在润:《欧阳修辞赋研究》,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6年。

金兰英:《欧阳修记文研究》,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9年。

李南钟:《欧阳修诗研究》,首尔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1年。

黄一权:《欧阳修抒情散文研究》,启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2年。

黄一权:《欧阳修散文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

申夏闰:《欧阳修词研究》,梨花女子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3年。

朴京淑:《欧阳修古文研究》,国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4年。

鲁长时:《欧阳修散文的分析研究》,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5年。

朴炯洙:《欧阳修记类散文研究》,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洪炳惠:《欧阳修词研究》,韩国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李承信:《欧阳修〈居士集〉的散文文体研究》,高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高度旭:《欧阳修序跋文研究》,全北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全美罗:《欧阳修爱情词研究》,全北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金春兰:《欧阳修散文在韩国的流传与接受》,延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韩智姬:《欧阳修的生平与作品研究》,成均馆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姜旻京:《〈归田录〉校释》,延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③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李章佑:《关于欧阳修的〈进修唐书表〉》,《渊坡车相辕博士颂寿纪念论文集》,1971年。

宋龙准:《欧阳修抒情词考》,《中国语文学》,1982年第5辑。

郭鲁凤:《〈醉翁亭记〉考》,《里门论丛》(韩国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1983年第3辑。

郭鲁凤:《欧阳修散文研究》,《中国学研究》(韩国外国语大学),1986年第3辑。

权镐钟:《欧阳修诗论研究》,《中国文学》,1984年第11辑。

权镐钟:《欧阳修词浅考》,《中国语文学》,1986年第12辑。

权镐钟:《欧阳修的先世及其生平》,《中国文学》,1990年第18辑。

权镐钟:《由欧阳修诗看悲哀感的克服》,《中国诗与诗论》(玄岩社),1993年。

权镐钟:《欧阳修诗的散文化倾向研究》,《中国文学》,2000年第33辑。

李永朱:《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与欧阳修》,《中国文学》,1984年第12辑。

车柱环:《欧阳修诗观》,《东洋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成均馆大学),1985年第3辑。

边成圭:《欧阳修词研究》,《论文集》(清州师范学院=西原大学),1987年第20辑。

柳种睦:《欧阳修的文论及其实践》,《人文科学研究》(大邱大学),1987年第5辑。

郭鲁凤:《欧阳修经学研究》,《中国学研究》,1990年第5辑。

郭鲁凤:《欧阳修的“穷而后工”研究》,《中国研究》(韩国外国语大学),1990年第12辑。

张秀烈:《欧阳修散文的渊源及文论》,《学术研究论文》(暻园大学),1990年第8辑。

金容杓:《由欧阳修碑志文分析看简而有法》,《中国学研究》,1990年第5辑。

宋龙准:《北宋中期诗研究——以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诗为中心》,《东亚文化》,1991年第29辑。

宋龙准:《欧阳修的诗论与诗》,《中国语文学》,1998年第32辑。

柳在润:《欧阳修的记文研究》,《中国人文科学》,1993年第11辑。

柳在润:《欧阳修韵文风格考察》,《中国人文科学》,2001年第23辑。

吴洙亨:《欧阳修的记试探》,《中国文学》,1994年第21辑。

鲁长时:《欧阳修的文学理论——以文、道关系论为中心》,《庆州专科大学论文集》,1995年第9辑。

鲁长时:《欧阳修的古文创作论》,《庆州专科大学论文集》,1996年第10辑。

鲁长时:《〈六一诗话〉小考》,《庆州专科大学论文集》,1997年第12辑。

鲁长时:《韩愈“不平则鸣”说与欧阳修“穷而后工”说小考》,《徐罗伐专科大学论文集》,1999年第15辑。

鲁长时:《欧阳修记文的表现技巧研究》,《徐罗伐专科大学论文集》,2000年第18辑。

鲁长时:《欧阳修的“与民同乐”小考——以〈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为中心》,《中国语文学》,2004年第43辑。

鲁长时:《韩愈、欧阳修二人的排佛论小考——以原道论佛骨表、本论为中心》,《中语中文学》,2004年第34辑。

鲁长时:《由〈论尹师鲁墓志铭〉看欧阳修碑志文的创作理论》,《中国语文学》,2006年第47辑。

金都炼:《关于韩、柳、欧、苏之写作上的文艺特征》,《中国学论丛》,1996年第12辑。

金南理译:《纵囚论》,《中国语文学译丛》,1998年第9辑。

朴钟渊译:《朋党论》,《中国语文学译丛》,1998年第9辑。

金钟培:《欧阳修词研究——以主题别内容分析为中心》,《明知大学论丛》,1999年第2辑。

洪炳惠:《六一词之渊源与功能》,《中国研究》,1999年第24辑。

洪炳惠:《欧阳修词的风格考》,《中国学研究》,2001年第20辑。

洪炳惠:《欧阳修文章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以〈丰乐亭记〉、〈醉翁亭记〉、〈采桑子〉共有的治世特征为中心》,《中国散文论丛》,2001年第2辑。

洪炳惠:《欧阳修词的体裁考察——以联章体为中心》,《中国研究》,2001年第27辑。

洪炳惠:《欧阳修的词调运用小考》,《中国研究》,2002年第29辑。

洪炳惠:《欧阳修的人品与词品——以欧阳修的咏怀词为中心》,《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13辑。

洪炳惠:《欧阳修的爱情词研究》,《中国研究》,2003年第32辑。

洪炳惠:《欧阳修的词作意识》,《中国研究》,2004年第33辑。

李承信:《试论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色》,《中国散文论丛》,2000年第1辑。

李承信:《欧阳修序文初探》,《中国语文论丛》,2000年第19辑。

李承信:《欧阳修文章初探——以碑志文为中心》,《中国语文学志》,2000年第8辑。

李承信:《欧阳修祭文小考》,《中国语文论译丛刊》,2001年第7辑。

李承信:《欧阳修的史家面貌》,《中国语文论译丛刊》,2004年第12辑。

李承信:《关于司马迁与欧阳修文章的异同——以传记文学为中心》,《中国语文学志》,2005年第17辑。

李承信:《欧阳修散文所表现的“简而有法”的艺术价值研究》,《中国语文论丛》,2008年第39辑。

郑台业:《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一考》,《中国语文学志》,2001年第10辑。

金永峰:《“诗人穷达论”的展开样相及其对作品的影响》,《列象古典研究》,2002年第15辑。

南宗镇:《关于中国传统墓道文的文学特性——以欧阳修〈泷冈阡表〉为例》,《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27辑。

裴美贞:《欧阳修、苏轼的尺牍集——〈欧苏手简〉》,《文献与解释》,2003年第24辑。

任振镐:《宋代辞赋体制的革新与欧阳修的〈秋声赋〉》,《中国人文科学》,2005年第31辑。

高光敏:《欧阳修接受韩愈的研究》,《中国语文学论集》,2005年第30辑。

朴璟实:《欧阳修散文所表现的现实意识》,《中国语文论译丛刊》,2005年第14辑。

朴永焕:《欧阳修与禅宗》,《中国学论丛》(韩国中国文化学会),2007年第23辑。

金智英:《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诗的“以文为诗”考察》,《中国语文论译丛刊》,2007年第20辑。

黄一权:《关于欧阳修散文在韩国的流传与评价之研究》,《中国语文学》,2009年第53辑。

(2)苏洵(1009—1066年)研究

①硕、博士学位论文

崔在赫:《苏洵散文研究》,汉阳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4年。

②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金钟燮:《苏洵的论辩文研究》,《中国文学》,1996年第25辑。

金钟燮:《苏洵的文学理论考察》,《中国文学》,1999年第31辑。

崔在赫:《苏洵的文学观念考察》,《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27辑。

崔在赫:《四库全书〈嘉祐集〉试校》,《中国语文学论集》,2004年第27辑。

崔在赫:《四库全书〈嘉祐集〉校勘》,《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推进会),2004年第27辑。

(3)苏轼(1037—1101年)研究

①专著(包括译著)

金时俊译注:《赤壁赋》(世界诗人选63),民音社,1976年。

洪瑀钦著:《苏东坡文学的背景》,岭南大学出版部,1983年。

林语堂著,陈英姬译:《苏东坡评传》,知识产业社,1990;2001年。

安永旭译注:《苏东坡诗选》,太学堂,1993年。

杨涛著,郑忠洛译:《文艺天才苏东坡》,梨花文化出版社,2000年。

柳种睦译:《庐山真面目——苏东坡》,SOL出版社,1996年。

柳种睦著:《八方美人苏东坡——苏轼评传》,新书苑,2005年。

柳种睦译注:《(完译)苏轼诗集》,首尔大学出版部,2005年。

柳种睦译:《苏东坡诗选》,知识创造知识出版社,2008年。

王水照著,曹圭百译:《中国的文豪苏东坡》,月印出版社,2001年。

曹圭百译注:《苏东坡词选》,文学与知性社,2005年。

曹圭百译注:《苏东坡散文选》,白山出版社,2005年。

金炳爱译:《成竹在胸》(太学散文选202):太学社,2001年。

李钟振编著:《苏轼诗选》,文以斋,2002年。

②硕、博士学位论文

李鸿镇:《东坡诗考》,首尔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72年。

洪瑀钦:《苏东坡文学对韩国文学的影响》,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72年。

洪瑀钦:《苏东坡文学之研究》,中国文化大学(台湾)博士学位论文,1978年。

禹埈浩:《苏东坡散文研究》,韩国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0年。

禹埈浩:《苏东坡辞赋研究》,韩国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0年。

陈玉卿:《苏东坡记文考》,首尔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2年。

文明淑:《苏东坡诗研究——以黄州诗为中心》,高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3年。

李浚植:《苏、辛豪放词的形成及其成就研究》,台湾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3年。

李永朱:《苏轼诗论研究》,首尔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4年。

申铉锡:《苏东坡转词研究——以黄州时期为中心》,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5年。

申铉锡:《东坡词研究》,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1年。

曹圭百:《苏轼的〈和陶饮酒诗〉研究》,成均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6年。

曹圭百:《苏轼诗研究》,成均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6年。

朴相雨:《苏轼历史人物论研究——以思想为中心》,首尔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8年。

宋兰教:《苏轼词研究——以词的诗化为中心》,韩国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8年。

陈英姬:《苏东坡政治生涯与文学的关系》,台湾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89年。

柳种睦:《苏轼词研究》,首尔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1年;中文出版社(大邱),1993年。

金金南:《苏轼初期词研究》,成均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1年。

金昌庆:《东坡词的自我研究》,忠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1年。

黄贞淑:《苏轼的诗论与书论之比较——以〈东坡题跋〉为中心》,公州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1992年。

林俊相:《苏轼记体散文研究》,成均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3年。

林俊相:《苏轼散文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

李镇汉:《苏轼散文的创作论与风格研究》,汉阳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3年。

崔福顺:《苏东坡的咏梅诗研究》,梨花女子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3年。

黄祖耀:《苏东坡生平及其诗之风格研究》,中央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3年。

朴永焕:《苏轼禅诗研究》,台湾成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朴鲁玹:《苏轼散文研究》,诚信女子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6年。

安熙珍:《苏轼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6年。

张尹炫:《苏轼诗歌的承传与创变》,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6年。

柳基荣:《苏轼对韩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及其高丽观之探讨》,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6年。

姜秀真:《苏轼书论研究——以〈东坡题跋〉分析为中心》,圆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6年。

田承燕:《苏轼词意境研究》,釜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8年。

金炳爱:《苏轼散文的文艺美研究》,国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8年。

李廷焕:《苏轼的艺术论研究——以道与文的紧张关系为中心》,首尔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8年。

成相求:《关于苏轼〈东坡易传〉之研究》,东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8年。

姜声调:《苏轼的庄子学》,台湾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

金想美:《苏轼题画诗研究》,首尔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年。

尹泰荣:《苏轼文学创作观研究》,韩国外国语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1999年。

禹智英:《苏东坡诗所表现的儒、佛、道思想》,大邱天主教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年。

文惠贞:《苏东坡的艺术论——以诗、书、画一律论为中心》,全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朴英子:《苏轼的哲理词研究》,东国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安芮璿:《苏轼赋的说理性研究》,高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金桂台:《苏轼的黄州时期散文研究》,延世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高明珠:《苏轼杂记文的文艺美学研究》,诚信女子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吕承妍:《关于苏轼豪放词的分类之研究》,梨花女子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金珍敬:《苏轼的黄州时期诗研究》,首尔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金润美:《苏轼的〈和陶饮酒诗〉研究》,成均馆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车永翼:《苏轼经论研究》,高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金英镇:《苏轼的婉约词研究》,韩国外国语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郑相洙:《苏轼的文学与书法观研究》,圆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严基哲:《苏轼山水诗研究》,东国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金银河:《苏轼词研究》,群山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徐银淑:《苏轼题画诗研究——以绘画论为中心》,延世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宋贵兰:《苏轼的文学作品所表现的道、佛思想考察——以黄州时期作品为中心》,庆熙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洪昇姬:《苏东坡对陶渊明的自己认同诗研究》,全北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金焕周:《苏轼的有关文同诗文之研究》,全北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金知贤:《苏轼寓言的谐谑性研究》,高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黄源喜:《苏轼的佛道词研究》,东国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郑世振:《苏轼饮食诗研究》,首尔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李惠秀:《苏轼的书法观与〈黄州寒食诗二首〉作品研究》,水原大学(教育)硕士论文,2006年。

李龙淳:《苏轼的黄州时期诗与诗论研究》,京畿大学(教育)硕士论文,2006年。

柳玄爱:《苏轼题画诗的题材分类与审美观研究》,全北大学(教育)硕士论文,2008年。

刘贤庆:《苏轼的生平与作品研究》,成均馆大学(教育)硕士论文,2008年。

③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丁来东:《中国大文豪苏东坡的诗与文学》,《成均》,1962年第16辑。

李汉祚:《苏东坡的散文》,《首尔大学教养课程部论文集》,1970年第2辑。

车柱环:《陶渊明的怨诗与苏东坡的和作》,《渊坡车相辕博士颂寿纪念论文集》,1971年。

车柱环:《东坡词研究》,《震檀学报》,1973年第35辑。

安秉卨:《苏东坡的假传考》,《中国文学报》(檀国大学),1975年第2辑。

洪瑀钦:《苏东坡文学研究及其周围问题与特质》,《工专文化》(岭南工专),1974年第7辑。

洪瑀钦:《韩愈、苏轼文学的异同性研究》,《李贞浩博士退任纪念论文集》,1978年。

洪瑀钦:《苏东坡文学的豪放性小考》,《国语教育研究》(韩国社会事业大学),1979年。

洪瑀钦:《苏轼文论简介》,《中国语文学》,1980年第1辑。

洪瑀钦:《苏东坡文学的特色》,《中国语文学》,1982年第5辑。

洪瑀钦:《苏轼文学对李奎报文学之影响》,《古典文学》(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第7辑。

洪瑀钦:《苏轼文学上的高气大节》,《中国语文学》,1985年第10辑。

洪瑀钦:《〈今年又三十东坡出〉解释考》,《岭南语文学》,1983年第10辑。

洪瑀钦:《苏轼文学的法度与新意考察》,《中国语文学》,1986年第12辑。

洪瑀钦:《苏东坡画论赏述》,《民族文化论丛》(岭南大学民族文化研究所),1988年第9辑。

洪瑀钦:《〈赤壁赋〉赏述》,《岭南语文学》,1989年第16辑。

洪瑀钦:《〈写本东坡源流〉简介》,《第三届中国域外汉籍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台湾联合报国学文献馆),1989年。

李昌龙:《苏东坡的投影——以高丽朝汉诗为中心的其材源研究》,《人文科学论丛》(建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75年第8辑。

李昌龙:《由诗话看苏东坡的投影》,《李志百教授华甲纪念论文集》,1983年。

李昌龙:《李退溪从苏东坡的接受样相》,《国语教育》,1983年第44、45辑。

李鸿镇:《东坡诗考》,《中国学报》,1976年第17辑。

李鸿镇:《苏东坡诗研究》,《人文科学》(庆北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7年第3辑。

李鸿镇:《苏东坡〈和陶诗〉研究》,《论文集》(庆北大学),1990年第49辑。

李鸿镇:《苏轼诗研究——以现实批判诗为中心》,《中国语文学》,1996年第27辑。

李鸿镇:《苏轼诗研究——以抒情诗为中心》,《中国语文学》,1996年第28辑。

宋昌基:《〈东坡全集〉解说》,《中国古典100选》(《新东亚》附录),1980年。

禹埈浩:《〈赤壁赋〉考》,《论文集》(忠南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2年第9卷第2期。

禹埈浩:《〈后赤壁赋〉考》,《论文集》(忠南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3年第10卷第1期。

禹埈浩:《东坡赋考(1)》,《中国语文学》,1983年第6辑。

禹埈浩:《东坡赋考(2)》,《中国学研究》(韩国外国语大学),1984年第1辑。

禹埈浩:《苏东坡文赋的特征》,《中国语文学》,1985年第10辑。

禹埈浩:《苏东坡文学的思想形成期背景研究》,《论文集》(忠南大学),1987年第14卷第1期。

禹埈浩:《苏东坡赋用韵考》,《论文集》(忠南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8年第15卷第2期。

禹埈浩:《〈前后赤壁赋〉的绘画性》,《湖西文学》,1988年第14辑。

禹埈浩:《苏东坡的政治社会讽刺诗研究》,《中语中文学》,1995年第17辑。

柳明熙:《杭州时代东坡乐府的情境考》,《人文论丛》(釜山大学),1984年第26辑。

柳明熙:《感觉上看东坡期乐府的情境考》,《人文论丛》(釜山大学),1985年第28辑。

柳明熙:《苏东坡词所表现的心路历程研究(1)——以密州时期为主》,《人文论丛》(釜山大学),1987年第32辑。

柳明熙:《苏东坡词所表现的心路历程研究(2)——以徐州与湖州时期为主》,《人文论丛》(釜山大学),1988年第33辑。

徐贞姬:《克罗济的直觉说与苏轼的成竹在胸说之比较研究》,《中国语文学》,1985年第9辑。

李永朱:《苏轼诗论研究》,《中国文学》,1984年第11辑。

吴台锡:《苏轼与黄庭坚之关系论——以诗话书为中心》,《中国语文学》,1984年第7辑。

吴台锡:《由文体史的观点看苏轼的文艺理论与诗》,《中语中文学》,1997年第21辑。

柳种睦:《东坡词的特色》,《中国语文学》,1985年第10辑。

柳种睦:《杭州时期东坡词之内容与风格》,《中国语文学》,1987年第13辑。

柳种睦:《关于苏轼词的诗形式》,《中国语文学》,1990年第18辑。

柳种睦:《苏轼词的用典》,《中国语文学》,1990年第17辑。

柳种睦:《苏轼词的音乐性》,《中国文学》,1990年第18辑。

柳种睦:《苏轼词的渊源》,《外国语教育研究》(大邱大学),1991年第6辑。

柳种睦:《密州、徐州时期的东坡词》,《中国诗与诗论》(玄岩社),1993年。

柳种睦:《苏东坡的文学理论》,《中国文化研究》(大邱大学),1993年第2辑。

柳种睦:《第一次贬谪时期的东坡词》,《中国文学》,1997年第27辑。

柳种睦:《第二次杭州时期的东坡词》,《中国文学》,1999年第31辑。

柳种睦:《苏轼与高丽》,《中国文学》,2002年第38辑。

申铉锡:《东坡的豪放风格词小考》,《中国人文科学》,1985年第4辑;《葛云文璇奎博士华甲纪念论文集》(全南大学出版部),1985年。

申铉锡:《东坡的〈浣溪沙〉小考》,《中国人文科学》,1986年第5辑。

申铉锡:《苏轼的谪居时期文学考察》,《中国人文科学》,1988年第7辑。

申铉锡:《东坡词的风格考》,《中国人文科学》,1990年第9辑。

张基槿:《〈和陶饮酒二十首〉上的苏东坡与李退溪的情趣》,《葛云文璇奎博士华甲纪念论文集》(全南大学出版部),1985年。

诸章宧:《书评:洪瑀钦著〈苏东坡文学的背景〉》,《中国语文学》,1985年第9辑。

诸章宧:《关于苏轼的〈和陶诗〉》,《论文集》(陆军第三官校),1992年第35辑。

陈英姬:《东坡的政治生涯与文学的关系试论——以〈和陶诗〉为中心》,《中国语文学》,1985年第10辑。

陈英姬:《有关苏东坡的文献目录补遗》,《中国语文学》,1986年第11辑。

林语堂著,陈英姬译:《有关苏东坡的文献目录及资料出处》,《中国语文学》,1986年第11辑。

岭南中国语文学会编辑部:《韩国主要图书馆所藏东坡著述书帖古本目录》,《中国语文学》,1985年第9辑。

陈玉卿:《苏东坡散文疏探》,《中国语文学》,1985年第10辑。

权镐钟:《政治遭遇所形成苏轼之文学生涯略考》,《中国语文学》,1986年第11辑。

金炳基:《东坡书法研究》,《中国语文学》,1986年第11辑。

金长焕:《东坡对佛教的接近过程——以诗歌为中心》,《中国语文学》,1986年第11辑。

文明淑:《苏轼诗所表现的思想》,《中国语文学》,1986年第11辑。

朴宗喆:《苏轼诗源流考》,《中国语文学》,1986年第11辑。

金庠浩:《东坡词之超脱的特性考》,《中国语文学》,1986年第11辑。

安永吉:《宋代绘画的文学化倾向与苏东坡的诗书画理论》,《中国语文学》,1986年第11辑。

尹浩镇:《韩国汉文学从苏东坡的接受样相》,《中国语文学》,1986年第12辑。

申採湜:《苏轼的高丽观》,《中国学报》,1986年第27辑。

朴相淑:《东坡诗小考》,《兰香中文》(诚信女子大学),1988年第1辑。

宋兰教:《苏轼词的词境扩大小考》,《中国学研究》(韩国外国语大学),1988年第4辑。

李章佑:《书评:陈英姬译〈苏东坡评传〉》,《中国语文学》,1988年第14辑。

李再薰:《关于东坡书传》,《人文论丛》(高丽大学),1988年第33辑。

车柱环:《东坡词研究》,《书目季刊》(台北),1988年第22卷第2期。

许捲洙:《苏东坡诗文的韩国接受》,《中国语文学》,1988年第14辑。

曹圭百:《苏轼仕宦前期的抒情诗小考》,《首善论集》(成均馆大学研究生院),1991年第16辑。

曹圭百:《苏轼的第一次贬谪时期小考》,《首善论集》(成均馆大学研究生院),1992年第17辑。

曹圭百:《苏轼诗文的儒佛道三家思想考察(1)》,《中国学研究》,1994年第9辑。

曹圭百:《苏轼诗文的儒佛道三家思想考察(2)》,《首善论集》(成均馆大学),1994年第19辑。

曹圭百:《苏轼在惠州贬谪时期诗的精神世界》,《中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12辑。

曹圭百:《苏轼的饮酒诗考察》,《中国语文学》,1995年第25辑。

曹圭百:《苏轼在惠州贬谪时期诗的精神世界(1)》,《中堂丁范镇教授六秩颂寿纪念论丛》,1995年。

曹圭百:《出仕与隐退间的矛盾及其解消——苏轼诗的一断面》,《中国文学研究》,1995年第13辑。

曹圭百:《苏轼的自然亲和诗考察(1)》,《论文集》(济州专科大学),1995年第16辑。

曹圭百:《由自我内面的隔绝所表现的苏轼诗的抒情》,《中语中文学》,1996年第18辑。

曹圭百:《苏轼的书画艺术诗考察》,《中国学研究》(韩国外国语大学),1996年第11辑。

曹圭百:《苏轼诗从陶渊明诗的接受与同化样相》,《大东文化研究》,1996年第31辑。

曹圭百:《苏轼诗所表现的与现实世界的乖离及其解消》,《濡园金喆洙教授退任纪念中语中文学论丛》,1997年。

曹圭百、沈揆昊:《苏轼的自然亲和诗考察(2)》,《论文集》(济州专科大学),1997年第18辑。

曹圭百:《苏轼与佛教》,《佛教春秋》,1999年第8辑。

曹圭百:《苏轼诗所表现的佛教思想》,《佛教春秋》,1999年第14辑。

曹圭百:《苏东坡的海南岛流配诗探索》,《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23辑。

曹圭百:《苏东坡的记文译注》,《论文集》(济州观光专科大学),2004年。

金昌龙:《苏东坡的〈万石君罗文传〉译注》,《汉城语文学》,1993年第12辑。

金昌龙:《苏东坡的〈温陶君传〉、〈江瑶柱传〉译注》,《汉城语文学》,1995年第14辑。

朴鲁玹:《苏东坡散文研究(1)》,《论文集》(尚志专科大学),1993年第12辑。

朴鲁玹:《苏轼的散文理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97年第6辑。

朴鲁玹:《关于苏轼散文的美的特质之研究》,《论文集》(尚志专科大学),1998年第17辑。

朴鲁玹:《苏轼散文所表现的治国之道论》,《地域开发研究》(尚志岭西专科大学),1999年第7辑。

成元庆:《松江与东坡文学的比较考——以〈关东别曲〉与〈赤壁赋〉为中心》,《人文科学论丛》(建国大学),1994年第26辑。

成元庆:《苏轼的海南贬谪时期文学研究》,《人文科学论丛》(建国大学),1998年第30辑。

朴寅成:《刘禹锡诗对苏轼诗的影响》,《顺天乡大学论文集》,1994年第17卷第3期。

文贞子:《东坡的艺术论与白云的诗论考察》,《汉文学论集》(檀国大学),1994年第12辑。

李东乡:《苏轼与辛弃疾的谐谑词》,《中国语文论丛》,1995年第9辑。

李东乡:《苏轼与辛弃疾的农村词》,《中国语文学》,1999年第33辑。

朴永焕:《苏轼禅诗之主题》,《宋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年第1辑。

朴永焕:《苏轼禅诗所表现的艺术风格》,《佛学研究》(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1995年第4辑。

朴永焕:《苏轼禅诗所表现的空观考察》,《中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21辑。

朴永焕:《苏轼与李奎报禅诗的特征比较研究》,《中语中文学》,2000年第27辑。

朴永焕:《苏轼与李奎报禅诗的特征比较研究》,《人文科学研究》,2000年第5辑。

朴永焕:《苏轼的文学理论与禅宗》,《中国文学》,2001年第36辑。

文宽寿:《由苏轼田园诗看北宋的农村相》,《世明论丛》,1995年第3辑。

李奭炯:《书评:柳种睦著〈苏轼词研究〉》,《中国语文学》,1995年第25辑。

吴洙亭:《苏东坡的寓言文初探》,《中国文学》,1996年第26辑。

吴洙亨:《柳宗元、苏轼的讽刺散文比较研究》,《中语中文学》,1998年第23辑。

李钟振:《苏轼的黄州时期词》,《中国文学》,1997年第28辑。

安熙珍:《苏轼诗语的开拓与制炼》,《中国学论丛》(忠清中国学会),1997年第6辑。

安熙珍:《苏轼诗歌的意境——自然》,《文学遗产》,1997年第3辑。

安熙珍:《苏轼的诗论》,《中国学研究》,1997年第21辑。

安熙珍:《苏轼的诗境》,《中国语文学》,1997年第29辑。

安熙珍:《苏轼“以文为诗”的文学史上的意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97年第6辑。

安熙珍:《从道家思想探讨苏轼的诗论》,《道家文化研究》(三联书店),1997年第14辑。

安熙珍:《论苏轼诗学的反常合道》,《中国学论丛》(忠清中国学会),1998年第7辑。

安熙珍:《论苏轼的〈和陶诗〉》,《中国学论丛》,2002年第13辑。

安熙珍:《论苏轼的饮食文学》,《中语中文学》,2007年第41辑。

安熙珍:《苏轼的〈文选〉批评——论“编次无法,去取失当”》,《中国学论丛》,2007年第24辑。

李元揆:《苏轼的传神论》,《中国语文学论集》,1998年第10辑。

李元揆:《苏轼的辞达论》,《中国语文学论集》,1999年第12辑。

李元揆:《苏轼的形神论》,《中国语文学论丛》,1999年第12辑。

张荣基:《苏东坡与章子厚交恶考》,《人文科学研究》(西京大学),1998年第5辑。

李廷焕:《苏轼的艺术论研究——以道与文的紧张关系为中心》,《美学研究》(首尔大学美学系),1998年第5辑。

林东锡:《〈古文真宝〉所载之苏东坡诗文考》,《第十届中国苏轼研讨会论文集》(齐鲁书社),1999年。

元钟礼:《苏轼禅诗的神气》,《中国语文学》,2000年第36辑。

元钟礼:《苏轼诗的“旷”——逍遥游的旷荡与无住清静的超旷神气》,《中国文学》,2001年第36辑。

刘丽雅:《苏东坡研究人文科学研究论丛》(明知大学),2000年第21辑。

李南钟:《苏轼与女性》,《东亚文化》,2001年第39辑。

唐润熙:《〈东坡志林〉初探——苏轼的笔记文写作》,《中国散文论丛》,2001年第2辑。

唐润熙:《苏轼题跋文初探——实用性与个性的发现》,《中国文学》,2001年第35辑。

崔在赫:《苏轼的文艺修养论》,《人文学研究》(汉阳大学),2002年第32辑。

崔在赫:《苏轼文论里所看见的其作家修养论》,《中国文学理论》,2003年第2辑。

崔在赫:《从苏轼文论写作时期探讨其文艺创作理论》,《中国语文学》,2003年第42辑。

崔在赫:《苏轼的自然创作论》,《中国文学理论》,2004年第4辑。

崔在赫:《苏轼的传神创作论》,《中国文学理论》,2005年第6辑。

崔在赫:《从苏轼的文艺效用性研究》,《中国语文学论集》,2007年第46辑。

崔在赫:《苏轼文艺创作理论的成熟过程研究》,《中国语文学论集》,2008年第50辑。

金桂台:《苏轼议论文中的历史评论》,《中国语文论丛》,2002年第23辑。

金桂台:《宋代古文运动展开过程上的苏轼地位》,《中国语文论丛》,2004年第28辑。

林秀岩:《苏东坡诗词中所反映出的人生态度》,《论文集》(庆南情报专科),2002年第30辑。

安芮璿:《苏轼题跋文考察——宋代文人的“载道”外写作》,《中国语文论丛》,2003年第25辑。

王国德:《苏轼的散文和唐宋古文运动》,《中国人文科学》,2003年第26辑。

任振镐:《苏轼记文的道家的性向考察》,《中国人文科学》,2003年第26辑。

金珍敬:《苏轼黄州时期诗的编年考察》,《中国语文学志》,2003年第13辑。

洪光勋:《苏轼的诗文论与书画论》,《人文论丛》(首尔女子大学),2004年。

李千孝:《苏东坡文学作品的道学的分析》,《论文集》(东釜山大学),2004年第23辑。

金元东:《明末白话短篇小说中的苏东坡》,《人文科学论丛》(顺天乡大学),2004年第13辑。

金相洪:《茶山丁若镛的苏东坡论》,《南冥学研究》(庆尚大学),2004年第18辑。

金鲜:《“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东坡黄州词中的梦》,《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第4辑。

金卿东:《李奎报对苏轼诗的追和诗》,《中国语文学志》,2005年第19辑。

金钟声:《苏轼与黄庭坚的文学理论比较》,《中国语文论译丛刊》,2005年第16辑。

徐银淑:《苏轼题画诗研究方法论序说》,《中国语文学论集》,2005年第33辑。

金周淳:《试论高丽汉诗文中有关苏东坡》,《国际中国学研究》,2005年第8辑。

金周淳:《〈和归去来辞〉所表现的苏东坡与李眉叟文学之比较》,《韩中人文学研究》,2005年第14辑。

李泰衡:《苏轼的不平之鸣》,《中国语文论译丛刊》,2007年第21辑。

金玉兰:《苏东坡寓言的地平》,《中国语文论译丛刊》,2009年第24辑。

金鲜姬、金椿姬:《苏轼的诗书画论对高丽的影响考察》,《中国人文科学》,2009年第41辑。

(4)苏辙(1039—1112年)研究

①硕、博士学位论文

金钟燮:《苏辙散文研究》,首尔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5年。

②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朴鲁玹:《三苏的议论散文研究》,《地域开发研究》(尚志岭西专科大学),2000年第8辑。

金钟燮:《三苏的史论散文比较研究》,《中国文学理论》,2003年第3辑。

金桂台:《三苏〈六国论〉》,《中国语文学论集》,2003年第25辑。

(5)王安石(1021—1086年)研究

①专著(包括译著)

柳莹杓编著:《王安石诗选》,文以斋,2003年。

②硕、博士学位论文

柳莹杓:《王安石诗研究——以绝句诗为中心》,首尔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3年。

柳莹杓:《王安石诗歌文学研究》,首尔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2;法人文化社,1993年。

吴宪必:《王安石诗研究——以政治性质为中心》,高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3年。

吴宪必:《王安石的经世文学研究》,高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5年。

梁贵淑:《王安石绝句探析》,台湾辅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8年。

郑有善:《王安石咏史诗研究》,成均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6年。

千正旺:《王安石散文研究——以文学思想为中心》,汉阳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高英兰:《王安石的咏史诗研究》,东国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张炯源:《王安石七言绝句研究——以主题意识与修辞技法为中心》,韩国外国语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金蔷薇:《王安石诗的内容研究》,蔚山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全智妍:《王安石的政治思想研究——以文学作品为中心》,蔚山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③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李炳汉:《宋诗的政治性——以王安石诗为中心》,《东亚文化》,1966年第6辑。

车柱环:《王安石监川词考》,《东方学志》,1978年第18辑。

柳莹杓:《王安石绝句的形式分析》,《中国学报》,1983年第23辑。

柳莹杓:《王安石的文学观小考(1)》,《中国语文学》,1988年第14辑。

柳莹杓:《王安石的文学观小考(2)》,《中国语文学》,1989年第16辑。

柳莹杓、李根孝:《王安石经世思想研究》,《中国学报》,1990年第30辑。

柳莹杓:《在理解王安石文学上的先行课题》,《中国文学》,1990年第18辑。

柳莹杓:《由〈四家诗选〉看王安石诗的特性》,《论文集》(庆星大学),1990年第11卷第1期。

柳莹杓:《王安石诗小考——以经世思想的体现为中心》,《中国问题研究》,1990年第3辑。

柳莹杓:《王安石的集句〈胡笳十八拍〉考》,《石堂论丛》,1992年第18辑。

柳莹杓:《王安石的韩愈观——以他的诗为中心》,《中国问题研究》(庆星大学),1993年第5辑。

柳莹杓:《王安石的人性论——兼谈过去研究倾向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学》,1995年第25辑。

柳莹杓:《王安石访临川时期考》,《中国文哲研究通讯》(台湾中央研究院),1996年第6卷第2期。

柳莹杓:《嘉祐二~六年间王安石的官职移动时期考——对顾栋高〈王荆公年谱〉的检讨之一》,《中国文学》,1997年第27辑。

柳莹杓:《王安石诗所表现的人生轨迹(1)》,《人文科学论丛》(庆星大学),2001年第3辑。

柳莹杓:《王安石诗所表现的人生轨迹(2)》,《人文科学论丛》(庆星大学),2001年第4辑。

柳莹杓:《王安石的使行诗考——在宋国境内写作的诗》,《中国文学》,2005年第43辑。

柳莹杓:《王安石的〈河北民〉试析》,《中国文学》,2005年第44辑。

柳莹杓:《王安石的〈将次洺州憩漳上〉、〈将次相州〉试析》,《人文科学论丛》(庆星大学),2005年第10辑。

吴宪必:《王安石的社会诗》,《中国语文论丛》(高丽大学),1988年第1辑。

吴宪必:《王安石的寓言诗》,《民族文化研究》(高丽大学),1989年第22辑。

吴宪必:《王安石的经世思想》,《中国语文论丛》(高丽大学),1993年第6辑;《李允中教授退任纪念中国学论集》,1994年。

吴宪必:《王安石咏史诗的参与意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论》(法文社),1996年。

吴宪必:《王安石记体文的说理性》,《中国语文论丛》,1997年第12辑。

吴宪必:《王安石碑志文研究——以主题意识为中心》,《中国语文论丛》,1997年第13辑。

吴宪必:《王安石的翻案诗文研究》,《研究论丛》(永同大学),1997年第3辑。

吴宪必:《王安石的序跋文研究》,《研究论丛》(永同大学),1999年第5辑。

吴宪必:《王安石书信文的说理性》,《中国语文论丛》,2001年第20辑。

吴宪必:《〈临川集〉所反映的王安石的历史观研究》,《中国语文论丛》,2001年第21辑。

吴宪必:《〈临川集〉所反映的王安石的人材像》,《人文科学研究》(德成女子大学),2003年第8辑。

吴宪必:《〈王临川全集〉所反映的王安石的天人关系观》,《中国语文论丛》,2004年第26辑。

吴宪必:《王安石的诗文所表现的出仕与隐逸》,《中国学论丛》,2005年第19辑。

吴宪必:《王安石的交友》,《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第8辑。

吴宪必:《王安石接受孟子思想的样相研究》,《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第13辑。

梁贵淑:《试探王安石绝句诗的技巧》,《中国学研究》(淑明女大),1989年第6辑。

李致洙:《书评:柳莹杓著〈王安石诗歌文学研究〉》,《中国语文学》,1992年第21辑。

吴相勋:《王安石的自我——由他的诗歌看思维轨迹》,《釜山大学史学》,1999年第23辑。

吴台锡:《王安石诗歌美学与唐宋诗史》,《中国文学》,2002年第37辑。

朴永焕:《王安石禅诗研究》,《中国语文学》,2002年第40辑。

朴永焕:《王安石诗与禅》,《中国学论丛》,2003年第16辑。

朴璟实:《王安石散文所表现的现实意识》,《中国语文论译丛刊》,2003年第11辑。

高真雅:《文学正统性的复归要求与王安石的对案》,《中国研究》,2003年第32辑。

高真雅:《北宋代文学正统性的复归努力与王安石的杜诗选择》,《中国人文科学》,2005年第31辑。

林秀岩:《王安石诗歌的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论文集》(庆南情报专科大学),2004年第32辑。

林秀岩:《王安石议政诗评析》,《论文集》(庆南情报专科大学),2005年第33辑。

(6)曾巩(1019—1083年)研究

①硕、博士学位论文

金钟燮:《曾巩散文研究》,首尔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0年。

洪尧翰:《曾巩研究——以散文为中心》,明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3年。

金容杓:《曾巩散文研究》,台湾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4年。

②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金容杓:《由曾巩记叙文看其实用精神》,《中国学研究》,1991年第6辑。

徐辅卿译:《寄欧阳舍人书》,《中国语文学译丛》,1997年第6辑。

柳莹杓:《曾巩〈与王介甫第二书〉的创作动机考察——曾巩与王安石的交游关系研究之一》,《中国问题研究》(庆星大学),1998年第10辑。

柳莹杓:《曾巩与王安石的交游》,《中国文学》,2002年第38辑。

白光俊:《由墓碑文看曾巩的写作——以对文体的观点之形成背景及其意义为中心》,《中国文学》,2000年第33辑。

田立立(中):《论曾巩文学地位的研究》,《中语中文学》,2008年第43辑。

猜你喜欢

语文学硕士学位欧阳修
“阐释”与“训释”——中国古典阐释学的语文学形式
让我受益匪浅的一本书
画眉鸟
欧阳修快马追字
我校成功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生学语文学做人的帮手 教师教语文教做人的助手
学生学语文学做人的帮手 教师教语文教做人的助手
Teaching methods in a Chinese Classroom
勤奋的欧阳修
在美国对于就业来说最好和最差的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