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语境下均衡原则在期刊策划中的运用

2010-04-04赖一郎

城市学刊 2010年4期
关键词:策划杂志

赖一郎

在多年的编辑实践中,我认为在编辑策划中均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则,唯有均衡,才能致博大,[1]唯有均衡,才能致和谐。

一、编辑向职业化方向发展,甘当“幕后英雄”

顾明远教授在《教育学报》的发刊词上写道:“《教育学报》虽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但不能成为同仁杂志,而应向整个学术界开放,广泛吸纳国内外教育研究的优秀成果,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公共平台和理论宝库。”[2]“同仁杂志”又称“同人杂志”,它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创办的,超越了一般杂志的商业化,往往兼备社会团体的动员与组织功能。比如《学衡》,就是胡先骕写成《评〈尝试集〉》后,“历投南北各日报及各文学杂志,无一愿为刊登,亦无一敢为刊登者”,因此几个作者为发表自己的言论而特意去开辟的一个园地。20世纪初期,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办刊人大多不是编辑家,而是专家、作家、思想家,为打破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他们常常剑走偏锋,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喜欢把自己的论点推向极致。比如“五四”的先驱者,不遗余力,形成合力,打得“学衡”、“甲寅”落荒而逃,文言文被驱赶出历史舞台,白话文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星转斗移,时代变迁,在当前的出版机制下,据我有限的见闻,是没有同仁杂志的(倒是各类以书代刊的专辑似是例外)。有的只是专业性杂志、行业性杂志、地方性杂志,还有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特定的“圈内”杂志。同仁杂志赖以生存的“土壤”已荡然无存。其次,随着社会发展,分工细化,编辑越来越向职业化道路发展。编辑家与专家、作家、思想家的区别是很大的,王蒙概括得好:“有时候,一个很好的很可爱的很纯洁的很用功很执著认真的学者却硬是做不成一个好出版者好编辑,就是因为他们太‘有’了……他们是‘这一个’,他们习惯于做独胆英雄,他们习惯于单挑独鸣,与众不同,与俗鲜谐,自成一格,放在哪儿都显现出个人的光芒来。然而编辑与出版更多的是一种组织工作,群体的工作,服务即伺候人的工作,太‘有’了就干不成了。”[3]现成的例子就是《三联生活周刊》,创办初期曾先后请过钱刚、徐有渔、朱学勤等大作家、大学者当主编,走马灯似的换人,个中缘由恐是免不了一条——他们“太有才了”!职业化的编辑应该努力向沈昌文先生所提倡的“无能、我为、无我”的境界靠拢。有人问一老编辑,什么是编辑的风格?回答是:“编辑的风格,就是没有风格。”[4]这话没有丝毫自怜自卑,而是老僧除尽火气之后的心平气和。还拿“五四”文白之争来说吧,今天人们又“重估《学衡》”,呼吁重视文言文教学,注重从文言文里汲取丰富现代汉语写作的营养。从大的历史时空来看,这不正呈现“阴阳组合结构”吗!为此,许多刊物郑重声明:“本刊所刊文章纯属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编辑的观点。”职业化的编辑,自觉地退到舞台背后,甘当“幕后英雄”。

二、倡导主体间性,为营造和谐语境服务

沈昌文先生态度鲜明地反对过分的编辑策划和过于张扬的编辑主体意识:“一个高明的编辑,是能够让作者写他最想写的东西,让译者翻他最想翻的东西——这样出来的东西才会是精品。编辑的主体意识要主体到了作者要根据编辑的意图来写。那样我觉得往往出不了精品,出不了好东西”;“作策划编辑的人,照我理解,好像就是最不策划的,这样的策划,它就非常策划了”。沈先生把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为8个字:“谈情说爱、贪污盗窃”——先与专家建立密切的感情联系,取得他们的信任,再从他们心底里掏出宝来。编辑能发挥主体意识的地方,唯有在于让作者在已有想法的基础上挖掘他的东西,帮助作者设计,帮他产生提法,为他提供打动读者的建议……[5]编辑就是个“助产婆”。此外,编辑还可以是组织者。“有读者很直率地来信说,看你们的刊物,好比看打擂台”,沈先生的回答是:“编刊物自然不是组织打擂台,应该说比打擂台复杂得多。思想、观念的交锋,往往亘续几年、几十年,而且此起彼伏,一时难定胜负,尤难决定谁是盟主。”[6]话虽这么说,可是可以想象得到沈先生正在背后偷着乐呢,看着“鹬蚌相争”而“渔翁得利”呢。

编辑的策划应像盐溶化于水,悄无声息,倘若走到前台,就让人看出破绽了。某市电视台报道,周末,市委书记、市长为体察民情,专程去乘公交车,没几天,公交公司呼啦啦推出了几十部亮堂堂的车子。这则新闻的潜台词是“党和政府对老百姓的关爱”。可是明眼人要追问一下:几十部公交车的钱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吗?难道这么大一笔钱不需要经过年度财政预算吗?市长大人大笔一挥就可以“关爱百姓”吗?邝云妙主编的《当代新闻编辑学》特辟专节来讲“新闻策划的运用尺度”:区分介入与造假;严禁商业影响;把握能动性尺度。[7]简言之,要时刻保持权力与金钱的干预与渗透,才能保持媒介的独立与公正品质。前不久有一骇人听闻的报道:巴西自由频道的一档电视节目主持人华莱士·索萨展为提高收视率,涉嫌至少5起雇凶杀人案。[8]这种太善于策划的人正是“机关算尽,反害了卿卿性命”。这在某种意义上启发我们,要尊重事物的原生态,切勿过度开发。在和谐语境里,“主体意识”已悄然为“主体间性”所替代,人们更强调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宽容与共存。

三、和谐语境下学术期刊应起均衡认识的作用

《周易·系辞》曰:“一阴一阳谓之道。”中国传统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混沌,讲究整体性,是一种集合性的思维,南开大学刘泽华教授把它称之为“阴阳组合结构”:“就是有两个命题互相对应。你很难用一个观点一直说下去,讲一个必然要引发出来另一个。”[9]这种“阴阳组合结构”呈现出超稳定性,是很难打破的。我在编辑实践中曾遇见这样一段文字:“记得2004年,曾看到过四川省编辑出版的一种杂志,名为《教师之友》,上面刊载着总题为《那一代》的3篇署名文章,分别对魏书生、于漪、钱梦龙作了基本否定的评价。时隔不久,大概是为了挽回某种理论上的偏颇,又在同一杂志上发表了另一位年轻学者的文章,题为《于漪们的意义》。”[10]当我编辑到这段文字时,不禁有种心惊肉跳的感觉:我的同行们就像走钢丝!他们刻意打破某种平衡,再竭尽全力扭过来——可是一不小心,就会摔得粉身碎骨。

在当下的和谐语境之下,“贵和尚中”的儒家思想有广阔的话语空间,它历来强调和谐相处。依此反观《教师之友》所策划的《那一代》,它违反了历史辩证法,没有充分尊重前人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割断历史来看问题,企图横空出世推出新理念、新事物,操之过急矣!库恩说得好:“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必须同时显示维持传统和反对偶像崇拜这两方面的性格”。[11]

喻国明教授说:“在WebX.0时代,媒介的‘代言人’角色将逐渐弱化,而意见平衡者的角色将日渐凸显。今天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任何一个规模化的社会群体的利益和主张都不能被系统地忽略,否则,社会必然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媒体和媒体的工作者作为传播领域的守望者,其最重要的任务和角色就是致力于各种社会利益、社会主张在一种相对的平衡当中获得自身的空间,只有这样,社会这条大船才不至于倾覆。因此,媒体的专业责任就是实现社会表达的意见平衡、关系平衡,设置情绪的平衡——‘当社会笑的时候,不要让大家笑出狂妄;当社会哭的时候,不要让大家哭出沮丧。’”[12]这段话里强调的是时政类媒体应发挥其平衡社会情绪的作用,由此我们得到了启发:学术类媒体具有平衡社会认识的作用。系统论常识告诉我们,总体往往大于局部之和;局部是正确的,总和起来却可能变成是错误的。因此,我们在期刊的总体策划中一定要有大局观、均衡观,在突出事物其中一面时,不可忽视另一面,一般情况下,应该对另一面作适当介绍,给予一定的话语权,做到统筹兼顾。

四、均衡原则暗示了反向思维,提供了策划的创新点

均衡原则强调阴阳互补,认为事物不可能按照某种模式无限地发展下去,终究要取得某种平衡。前些年,强调学术规范,期刊纷纷变脸,每篇文章都要加上摘要、关键词等等,“穿靴戴帽”起来。编辑家惊呼“千刊一面”!后来,有多家学报联合起来,推出了一套本土化的中文排版方式。著作方面的情况也大抵如此,北京大学洪子诚教授回忆道,他以前的书大多由讲稿整理、修改而成,这些书出版的时候,出版社常会提出抹去讲稿痕迹的要求,以改造得像“学术著作”的样子。“我也乐意于这样做:这至少对评教授,评‘博导’什么的有好处。”可是,等他出版《问题与方法》时,“这一次正好相反。有听过课的学生,还有出版社的编辑,希望不要弄成正襟危坐的‘学术’样,要保留讲课的那种情景。内容维持原样不说,课堂的氛围,讲述的语气,一些随意的发挥,也尽量不要改变。”[13]当前,以易中天为代表的“学术超男”风靡全国,其中虽有值得商榷之处,但其把深奥的学术通俗化却是功不可没。

2009年第9期《课程·教材·教法》发表一篇题为《中学英语教学中应该提升哪些语法意识》的文章,就是针对当前英语教学中过分强调交际教学法,忽视语法教学的现状有感而发的。这篇文章得到了编辑的赏识,题目被列在封面作为重点文向读者推介。这也是均衡原则的一种体现。

这些例子启发我们,掌握均衡原则,打开思维,知道事物不可能永远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下去,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策划的“金点子”。

[1] 痖弦, 陈义芝.世界中文报纸副刊学综论[C].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1977:567-594.

[2] 顾明远.《教育学报》创刊祝辞[J].教育学报, 2005(1):封2.

[3] 王蒙.有无之间[J].中国编辑, 2004(2):6-8.

[4] 陈仁风.现代杂志编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79.

[5] 沈昌文, 张冠生.知道[M].广州:花城出版社, 2008:168-173.

[6] 沈昌文.阁楼人语—《读书》的知识分子记忆[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3:262.

[7] 邝云妙.当代新闻编辑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0:261-267.

[8] 为提高收视率,节目主持人出“奇招”[OL].[2009-08-16]http://news.tfol.com/10026/12698/127 00/2009/8/14/10794190.shtml

[9] 刘泽华.关于倡导国学几个问题的质疑[J].历史教学:高校版, 2009(10):7-11.

[10] 顾黄初.陈日亮的境界[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09(2):26-27.

[11] 库恩.必要地张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1:174-175.

[12] 喻国明.WebX.0时代的传媒运营新法则[J].编辑之友,2009(6):6-8.

[13]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M].北京:三联书店, 2004:2-3.

猜你喜欢

策划杂志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食品科学》杂志征订启事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2020年杂志订阅单
杂志介绍
本期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