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己山水诗的艺术特征

2010-04-04周介民

城市学刊 2010年6期
关键词:山水诗景物山水

周介民

齐己是唐代著名诗僧,有《白莲集》行世,现存诗八百余首。他的诗题材相当广泛,其中以山岳江河、丘壑林泉、风露花草、鸟兽虫鱼等大自然景物为题材,描绘其生动形象,艺术地反映各个事物的自然美,体现作者审美情趣的山水诗,约占《白莲集》六分之一篇什,而这些山水诗,就其艺术创造性而言,超越了前人,代表着齐己诗的艺术成就。

齐己山水诗的第一个特征是形神兼备。齐己的山水诗作超越了前人谢灵运单纯模山范水工于形似的初级阶段,他所追求的是自然美的种种境界,沿着王维所开拓的艺术道路一路高歌猛进,并且将山水景物表现得形神兼备,而后无人企及。

齐己一生爱乐山水,有着长期而又广泛的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的经历。他先后游历过陕西、山西、河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湖南、安徽、江苏、浙江等山河形胜名楼梵宇,对这些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倾注了更多的注意,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例如:

猿鸟共不到,我来身欲浮。

四边空碧落,绝顶正清秋。

宇宙知何极,华夷见细流。

坛西独立久,白日转神州。[1]

—《登祝融峰》

白石路重重,索纡势忽穷。

孤峰擎像阁,万木蔽星空。

世论随时变,禅怀历刼同。

良宵正冥目,海日上窗红。

—《游三觉山》

以上两诗为齐己山水诗中形神兼备的作品。祝融峰,南岳七十二峰之最高者。齐己自号“衡岳沙门”,不仅可看出他与南岳禅统的师承关系,同时也可看出他与南岳有着极为深厚之情。此诗一开头,援引李白《蜀道难》中“鸿雁高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的诗意,用极度夸张,以虚衬实的写法,突出了祝融峰高入云表的雄伟气势,给人以总的印象。第二联,以四周碧落作映衬,以绝顶清秋为背景,突出祝融峰的险峻峭拔。颈联为惊人之笔,它不是抽象地写祝融峰之高,也不是象谢灵运那样用“崔崒刺云天”[2]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山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和极目所见中的感受,三千世界,十万虚空,茫茫宇宙,无边无际;辽阔大地,江河万里,纵目远望,如涓涓细流,有如李贺《梦天》中“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的意境。全诗抓住了祝融高耸入云这一外形作为重点和中心,驰骋丰富想象,突出了祝融峰的神韵。故宋人在《南岳总胜集》中把此诗列为“咏南岳诗中之第一”。三觉山在浙江天台县境内,这里山势蜿蜓若龙,峻峭多姿,林岚掩映,群峰竞秀。诗人在这首诗中采用遗貌取神的写法,不求三觉山的形胜、形似,只求突出三觉山的性情神采。开头四句,每一句都用一个意象,紧紧抓住其幽深险峭的特点,将自己游山的感觉完全融注诗中,让人领会了诗中的言外之意和味外之旨。清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一说:“夫文贵内心,诗家亦然,而于山水诗尤要。盖有内心,则不惟写山水之形胜,并传出水之性情,兼得山水之精神”。[3]上述二诗,正是齐己山水诗作中将形胜与精神高度结合的力作,这是齐己诗高度艺术化的所在。齐己《忆旧山》“心清槛底潇湘月,骨冷禅中太华秋”两句被宋人晁迥称颂为“诵之令人气格爽拔”,[4]这也是得之于景与情、形与神高度融合的结果。

齐己的许多禅居诗也明显地表现出形神兼备的特色。齐己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安禅静习中度过的。他先后在长沙道林寺、庐山东林寺、荆州渚宫龙兴寺等地栖止四十余年。这些地方幽涧清泉,月白峰高,寒松锁月,翠竹摇风,这种山青水绿,寒潭澄碧的清幽生活,陶冶了他的性情,激发了他的诗兴,提高了他的艺术鉴赏力和表现力,尤其是晚年荆渚诗作,齐己努力追求自然美的种种境界,使诗达到了形神一体,物我为一的炉火纯青的高度。

城东移锡住城西,绿绕青波引杖藜。

翡翠满身文有异,鹭鹚通体格非低。

风摇柳眼开烟小,暖逼兰芽出土齐。

犹有幽深不相似,剡溪乘棹入耶溪。

—《渚宫西城池上居》

公元921年,即后梁龙德元年,齐己被荆南政权的高季兴聘为管内僧正,为最高僧务长官。高对齐己十分礼遇,别筑新居,不久齐己由城东龙门寺移住城西湖边龙兴寺。西湖其地虽春波荡漾,绿草如茵,兰芽满地,岸柳依依,一群群水鸟盘旋上下,一派春气盎然景象,但也不过只是江南春色中的寻常景物,并无十分引人注目的形态美。而结尾“剡溪乘棹入耶溪”句是传神之笔,它把人们由西湖带到剡溪、若耶溪秀美的自然景色中去。剡溪、若耶溪是有名风景区,山水佳绝,历来为人称道。吴均在《与宋元思书》中写这一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若耶溪又是越国美女西施浣纱之地,西施之美与自然景物之美融合为一。诗人通过这一典故,让人产生联想,使荆渚西湖这一普通寻常景物的自然美与诗意美跃然纸上,突出了西湖的神韵。在齐己山水诗中,堪称形神兼备,具有高度艺术境界的作品不乏其例。齐己的这一成就,超越了谢灵运等人从写实的追求形似的初级阶段,跃进到了写意的追求形神兼备的成熟阶段,推动了山水诗作的发展。

诗画结合是齐己山水诗的又一特征。齐己不仅以诗著称,而且还是丹青高手。从齐己《谢人寄山水障子》《西鹭鹚兼简孙郎中》《寄上荆渚因梦庐岳乃图壁赋诗》《假山诗》序等诗中可看出齐己在绘画方面的高度艺术造诣。诗画结合就是将诗歌艺术与绘画艺术二者巧妙结合,统一在表现自然美的艺术创作中,使诗中所产生的山水形象,既具有画的直观性,又富有诗的意境。齐己在山水诗的创作中能注意用画家的眼光去观察事物,并有意识地将画的表现技法与诗的表现方法综合运用,取画法之长,补诗法之短,使诗的山水形象,不仅富有诗意而且将绘画的线条、色彩,以及位置营构等恰当地引入诗的创作中,使诗歌成为了反映自然美的手段。如《舟中晚望祝融峰》写道:“天际卓寒青,舟中望晚晴。十年关梦寐,此日向峥嵘。巨石凌空黑,飞泉照夜明。终当蹑孤顶,坐看白去生”。诗一开头用绘画法大笔勾勒,写出了主体部分祝融峰卓然特立高耸天际莽莽苍苍的雄姿,落日的余晖抹在青峦翠峰之间,流光溢彩,形象鲜明。第三句“十年关梦寐”,写诗人的心理感受心理期待,这是用诗的写法来写,而这是用画笔所无法表现出来的。“巨石凌空黑,飞泉照夜明”两句,如同作画,给祝融峰着色与渲染,以局部映衬主体,显出了祝融峰的伟力与气魄:巨石连绵,凌空雄峙,瀑流直下,白练长飞,急流飞瀑从巨石中奔涌而出,惊湍而下的瀑流在夜色和长天中清晰可见,黑白映衬,虚实相生,诗画结合。这两句写出了祝融峰流动的气势和奇异的自然美,把祝融峰写得生机勃勃,充满了活力。尾联用诗的手法,写诗人内心的激动,由望祝融峰而产生的登祝融峰的意愿,富有启发性,可以看到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山川的雄心和气概。全诗线条流畅,色彩鲜明,虚实互换,开阖自如,构图匠心独运,主体突出,笔法简练,而又层次分明,收到了古代画论家所提出的“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不愧为齐己山水诗中诗画结合的精心营构之作。

齐己用诗法与画法结合运用来表现山水对象的作品,在《白莲集》中触处可见。如:

林遥红树远,野阔白烟平。

—《秋兴寄胤公》

乍红萦急电,微白露残阳。

—《夏雨》

昼雨悬帆黑,残阳泊岛红。

—《送中观进公归巴陵》

墨沾吟石黑,苔染钓船青。

—《和郑谷郎中幽栖之什》

碧耸新生竹,红垂半熟桃。

—《晚夏金江寓居答友生》

江花红细碎,沙鸟白分明。

—《湘中感怀》

岸草短长边过客,江花红白里啼莺。

—《春晴感兴》

这些诗,或鲜研明丽,或淡雅清秀,或古朴浑成。通过诗人的设色点染,使山水景物的直观性跃然纸上,令人美不胜收,意兴无穷。

又如《浣口泊舟晓望天柱峰》:“根盘潜岳半,顶逼日轮边。冷碧无云点,危棱有瀑悬。秀轻毛女下,名与鼎湖偏。谁见扶持力,峨峨出后天”。这首诗既饱含着诗的意蕴,又富于画的神韵,通过对天柱峰的点染和毛女典故的运用,表现出了天柱峰的高峻磅礴和清灵秀美。从构图设色上看,全诗宛如一幅精美的图画。但诗中所表现的云霞、瀑布、日轮等时时变幻的流动之美却是画笔所无法表达的。总之,阅读齐己的山水诗,能给人以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他将绘画艺术表现的物殊功能带进对山水自然景物的描绘中,是对山水诗表现领域的开拓。

诗禅结合是齐己山水诗的另一特征。作为一名释子,齐己的诗往往以禅宗悟道的方式体验山水,或将抽象的禅理寄寓在山水之中,以审美的形式表现出来,开拓了山水诗的境界。这是齐己山水诗高出于其它僧诗或诗人之诗的重要表现。

僧人写诗,由来已久。目前能见到的最早僧诗,是晋代僧渊的《代答张祖君诗》,诗中大谈佛理,以诗的形式劝人禁欲绝望,齐同有无而皈依佛法,缺乏形象,没有意境。支遁的《四月八日赞佛诗》《咏八日诗》《五月长斋诗》等,类似于佛学讲义,说理气味相当浓厚。这些诗正如钱钟书先生《谈艺录》指出的:“或则喻空求本,或则观化决疑,虽涉句文,了无韵藻”,[5]“虽体同如诗,厥旨非诗也”(齐己《龙牙和尚偶颂序》)。[6]还有一些僧人所写的诗如寒山《城中娇小女》,被垢为“有风月情,无蔬笋气,貌为缁流,实非禅子”(《谈艺录》),故被称作士人诗或诗人诗。元好问在《木庵诗集序》中说:“诗僧之诗,所以自别于诗人者,正在蔬笋气在耳。”这里提出了僧诗区分于诗人之诗的唯一标准。蔬笋气,即指山林气,超脱气,这是僧诗的本色。蔬笋气,就是要求诗僧在诗歌创作中用清净之心观照世界体悟自性的过程中把与松下林泉的山水景物的冥契感应结合于诗中,将情与景,理与物,禅与诗结合为一,显示出自然的妙谛。

齐己是在沩仰宗的发祥地宁乡同庆寺出家的,沩仰宗为禅宗五宗之一,因此齐己在佛门中属禅宗道统。“沩仰家风,父子一家,师资唱和,语默不露,明暗交驰,体用双彰,无舌人为宗,圆相明之”。[7]这就是说,沩仰宗在接诱学徒时不是借重语言来表达对禅理的解析,而是通过描画圆相来表达对禅学的见解,或通过自心顿悟达到真如境界。禅宗认为“悟性”、“心法”,第一义是“心领神会”。“心领神会”就是指心灵的契会,它不仅表现在人与人的心灵契会的感应上,而且还表现在人的心灵与自然景物的冥契感应上。齐己在诗歌创作中善于把自己在禅居生活里与山水景物冥契感应得来的禅意表现出来,所以他的一些山水诗就成了这种精神活动的结晶。作为一个释子,有的作品虽是禅理的外现或载体,但更多的是表现自己的体物味道的感应过程。如《金山寺》:“山带金名远,楼台压翠层。鱼龙光照像,风浪影摇灯。槛外扬州树,船通建业僧。尘埃何所到,青石坐如冰”;《题东林白莲》:“大士生兜率,空池满白莲。秋风明月下,斋日影堂前。色后群芳拆,香殊百和燃。谁知不染性,一片好心田”。以上二诗,是对六祖慧能佛性常清净的阐发,但不同于僧渊、支遁设空喻理的诗,而是有形象,有意境,有神韵,把禅宗不染不著,任运自然,清静无为的禅理,通过自己对山水自然景物的感应和心理上的契合加以表现,使描绘的对象带着一种哲理或者禅趣,充分显现出自然的妙谛。

齐己力求超脱的精神境界,长期作用于他的诗歌创作,使他对山水景物有着敏锐的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细腻的体察,微妙的感受,常常在他的笔底化为令人耳目一新的诗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被郑谷称之为“格清无俗字”,[8]王寿昌在《小清华园诗谈》卷下誉之为“照耀古今,脍炙人口”的作品。又如“雀静知枯折,僧闲见笋生”(《禅庭芦竹十二韵》)写禅庭清寂;“篱声新蟋蟀,草影老蜻蜓”(《新秋雨后》)写雨后风光;“一气不言含有象,万灵何处谢无私”(《中春感兴》)写春天感受;“五老峰前相遇时,两无言语只扬眉”(《答禅者》)写禅人相见等,无不细致精美,生动传神。另外,佛徒的那种明净澄澈的心境,使齐己神思飞越,能够统摄包容极为广阔的空间,写出一些在视觉或听觉上都超出常理的诗来,如“只有照壁月,更无吹叶风”(《听泉》)、“床前倒秋壑,枕上过春雷”(《过西山施肩吾旧居》)、“江声里过东西寺,树影中分上下方”(《寄道林寺诸友》)、“日月影从光外过,山河形向静中分”(《贺雪》)等,这种艺术意象的创构,来自于禅宗那“心量广大,遍周法界……去来自由,心体无滞”(慧能语录)不受世俗时空束缚的理念。

慧能在《坛经》中反复强调自性,他说“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自性也就是佛性,而自性的具体显现,就是人观照万物的超然心态,这种自性的发现是不倚外物,不向外求的,只要在顿悟中就可实现。禅宗还认为,“法身无象,应物无形”,法身存在于万物之中,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哪怕是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法身所在,禅人的参悟,就在于以心会境,借形悟道。齐己在山水诗作中把自性与法身融入诗歌,写出了许多体悟自性形中悟道的审美方式的诗。如《寄明月山僧》:“山称明月好,月出遍山明。要上诸峰去,何妨半夜行。白猿真雪色,幽鸟古琴声。吾子居来久,应忘我在城。”这里展现了一个玲珑剔透,澄澈空灵的境界。皎洁的明月挂在万里长天,它将一片清辉洒向整个世界,一切全被融化在这银白世界之中,诸峰、白猿、幽鸟、古琴、僧人及幽鸟鸣叫声古琴弹奏声,山河大地宇宙河汉全与无边无际的月色彻底溶合为一。这是一种心与身,心与境瞬息间真源合一的境界。这就是对自性的体验,这种境界的体验是通过顿悟产生的。这种顿悟式的审美观照对齐己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1] 彭定球.全唐诗·齐己卷十二函四·八四一卷[M].影印扬州诗局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2] 谢灵运.泰山吟[M]//三谢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3] 清诗话续编·筱园诗话:卷 1[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4] 文渊阁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5] 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 1998.

[6] 陈尚君.齐己〈龙牙和尚偈颂序〉考述[J].益阳师专学报, 1994(2):42-45.

[7] 清三山灯来.五家宗旨纂要[M].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 2004.

[8] 孙光宪.〈白莲集〉序[M]//全唐文900卷, 中华书局, 1983..

猜你喜欢

山水诗景物山水
四时景物皆成趣
爱在一湖山水间
写写冬天的景物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王维的七言山水诗论略
《山水》
楠溪江:永远的山水诗
写出景物漂亮的颜色
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山意象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