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船之茶

2010-04-03李阳波

茶博览 2010年8期
关键词:茶品贡茶沉船

█ 李阳波

沉船之茶

█ 李阳波

以当年“海上茶路”繁盛的景况推论,舱内应留有不少宋代团茶才是,或许在今天已不具经济效益,才没有任何媒体提及吧?

近年纵横两岸的茶业大老朋友忽然不寻常地在深夜来电,说要邀我共品这辈子绝未“见”过的一款老茶,语带玄机的口气在电话彼端欲言又止,仿佛有天大机缘取得的稀世珍宝,让我不免擘然心动。

几款罕见的茶品立即在我脑中快速扫瞄读取,从清末的福元昌号到民初的同庆号、同兴号、敬昌号等百年普洱;致力撰写茶书以来,品饮过的稀有老茶应不在少数了。朋友所说的,该不会是北京故宫珍藏的一颗近两百年的金瓜贡茶,或鲁迅后人年前在广州义卖的清宫普洱茶膏吧?否则应不会有太多惊喜才是。

果然与印象中的茶品全然不同,进入朋友的家中,但见朋友小心翼翼地自柜中取出锦盒,褪去层层包装以后,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只约莫手机般大小,外观明显被岁月侵蚀得坑坑洞洞且缩皱不堪,彷佛历经千年风化的陨石岩矿。比较起现存年代最为久远的金瓜贡茶,至今仍保有浑圆的身躯,以及条索分明的容颜;说这是茶,委实让人难以置信。

看我狐疑的表情,朋友缓缓抬起头,不急不徐地表示:“这可是八百岁以上的团茶了。”八百年?不就是南宋时期吗?脑海立即浮现电视上“南海一号”打捞的新闻画面。

“南海一号”是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的沉船,也是迄今发现最大且满载宝物的宋代商船,经考古专家证实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尽管新闻炒得沸沸扬扬,但焦点大多集中在陆续打捞出的金银器皿或陶瓷珍品等,估计价值不下数十亿元的文物上。当时我也不免纳闷,以当年“海上茶路”繁盛的景况推论,舱内应留有不少宋代团茶才是,或许在今天已不具经济效益,才没有任何媒体提及吧?

朋友肯定的回答证实了我的猜测,果然是从南海一号打捞出来的宋代团茶。以他近年在中国茶叶科学与茶文化界举足轻重的地位,取得沉船茶样作为研究自是顺理成章,而我何其有幸,能够参与并分享这一份千古奇缘?令我惊异的是宋人以木箱腊封的技术,沉没海底八百年居然丝毫未受潮,只是不堪岁月陈化而紧缩得不成"茶"样罢了。

禁不起我的催促,朋友以手指掰开一小片茶块置入,除了便于观察而使用透明玻璃壶具外,我们尽量还原宋代风行的斗茶方式,温盏再注入沸水。深褐色的茶汤如泉涌般溶出,首泡汤色褐红,清澈见底而云脚弥漫。不同于一般茶品散发的醇厚香气,只有淡淡的木质香若隐若现。顾不得腹泻的疑虑,我怀抱着虔敬的心举盏品饮,入口有着普洱陈茶的黏稠,圆润的口感则在味蕾舌尖轻转,淡而微甘。

第二泡明显黝黑的汤色逐渐接近斗茶的情境,杯缘呈现黑、红、黄三色渐层,茶面则泛起陈茶特有的层层油光。而颗粒状淳淳光泽的汤花,不就是宋代民间取胜的“冷粥面”吗?油光下的变幻则更为惊人,忽而呈现梯田般的图案,忽而又如河川的律动,水痕纹路层次分明,让我大感惊奇。

几泡茶汤饮尽,入口时乍现的老陈檀木香逐渐明朗,醇厚的陈韵这才缓缓在喉间回荡,杯底茶香也适时浓郁了起来。且不知是否心理作用使然,抑或经过八个世纪岁月加持的茶气效应,仿佛一股热气自丹田直冲脑门,蔓延至脸颊耳根,手掌则泛红微热。

回看壶内几经高冲后的茶块,大小仍丝毫未减,只是稍显糊软罢了。残留的茶末则呈现抹茶般的绿色粉状,想象在八百年前,应为丰腴鲜活的绿茶美人吧?我不禁热泪盈眶了起来。

猜你喜欢

茶品贡茶沉船
沉船的启示
上万类茶品“飘香”第7届山西茶博会
送茶五吨
送茶五吨
互联网平台经济下的茶品开发框架性建议
互联网知识经济环境下的茶品开发与设计研究
英语翻译视角下的国产茶品说明书英译研究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
耒阳江头贡茶生态观光茶园景观茶文化形象设计
海底沉船